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23|回复: 0

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一部五十年代上海工人电影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2-11-6 19: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前辈一直教导小辈要算计着过日子,但今天年轻人过日子的方式总让前辈觉得太浪费,那么到底怎样过日子?一部拍摄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他们怎样过日子”讲述了那个年代老百姓生活的状态,看了此片后,年长的感到亲切,都说就应该这样过日子,年轻的说故事有趣好玩,但离他们太远了。不管日子怎么过,片中创导的勤俭持家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必须传承和发扬的。

【解 说】
这是上海解放以后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曹杨新村。195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曹杨新村拍摄了一部电影短片,反映的是新村里的居民当年是怎样过日子的。
片名:他们怎样过日子
【解 说】
我们带着这部半个多世纪前的影片,到曹杨新村和其它一些社区播放,引起了广大居民们热烈反响。很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中老年人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当时自己的生活,感到恍如隔世,同时也备感亲切。

【同期声】朱桢祥
看了以后非常亲切,这些镜头,里面的过程,都是我们过来的。
【同期声】徐素琴
有些事还历历在目。
【同期声】陈敬业
很亲切,比如他的生活,他家里的摆设,家里的用具,每天吃饭的情况,和我们那个时候差不多的。
【同期声】孙文篪
把我们带回了当时艰难的岁月。
【同期声】吴朝曙
现在这个生活方式跟过去不同了。
【同期声】穆天民
这个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好,你说是吧。
【同期声】顾黎佳
刚才看了那个片子,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映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字,觉得淳朴。

【解 说】
老电影说的是同住在曹杨新村一幢楼里两兄弟分别是怎样过日子的故事。
【影片同期声】
这就是大哥,都管他叫田老大,她是田老大的妻子田大嫂,他们有两个孩子。弟弟的家在楼上,秀兰是他的妻子,他俩只有一个孩子。兄弟俩不仅同住一栋楼,还在同一个工厂工作。每天早晨,兄弟俩肩并肩地从这里走出去,都到这个工厂里来上工。

【解 说】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当两兄弟出门上班时,两妯娌留在了家里,但是这种格局很快将被改变。从1958年起,她们将被动员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男人一样担当起一份工作。
每个月的这一天,兄弟俩都领到了工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影片同期声】
田老大每月工资收入是80多元,虎子每月收入是70多元。

【解 说】
故事发生在1957年,那个年代,每个月70、80元的工资收入在工薪阶层里算是中上水平了,而看上去,工资也有一厚叠,因为当时人民币的最大面值是10元钱,当时也没有信用卡。
大哥领工资回家后,就和大嫂开了个家庭财务会议。
【影片同期声】
今天休息,你也不带孩子出去玩玩?
等一会去。
那咱们把这个月的钱算算,
好啊。
你这个月要多少钱?
我还是照旧吧,工会会费、中午的伙食费,再加上抽点?e什么的,8块钱够了。
这个月家里也没什么特别的开销,去掉油盐柴米零零碎碎的,一共是在8块钱就够了。这些除了这个礼拜要用的,其余的把它存有期有奖储蓄吧,随时用随时拿。这个月多钱还是买有奖储蓄吧。
对。
哎,对了,咱们这300块定期存款10号就到期了,买不买缝纫机啊?
到时候再说吧。

【解 说】
像影片里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上海家庭在当时很多很多,发了工资先算帐,心中有数过日子,看来上海人的这份精明就是从算生活帐而养成的。

【同期声】孙文篪 85岁
我是铁路上工作的,当时确实我们家庭,我们每月发了工资是最难过的一天,晚上我跟老婆两个人,要算到晚上12点以后才睡觉,因为要算这个,一笔笔算,那米多少钱,油多少钱,盐多少钱,零用多少钱,还有什么要全部算下来……我们两个人算啊算,我跟老婆说,这个你能不能节约一点,那个能不能节约一点,她说,不行啊,这些都是必须的东西,不能少的,最后,轧不平的,就像国家预算一样,为预算轧不平的,都要超过一点。
【同期声】孟福申 68岁
那时50年代,实际上大家都是低工资,你不好好算都是紧绷绷的,你一定要精打细算。

【解 说】
当时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家庭生活也需要精确计划,巧妙安排,而量入为出则是很多上海人恪守的一种生活准则。
这一天,大嫂怀揣着这个月节省下来的8元钱到银行储蓄了。

大嫂去存钱的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今天的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存钱了。

在共和国成立后的很多年里,中国人民银行是经营人民币唯一的银行,直到1979年,才开始规划专业化银行,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1984年,工商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就把全部信贷储蓄业务划入了工商银行。

那时候,没有股票基金,有钱存银行成了很多上海人最快乐的事,那时候,虽然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只要有钱就去存银行,日子才过得踏实,心情也会感到满足,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哲学。

【同期声】朱贞翔
(电影)里边特别亲切的就是,银行里去储蓄,那时候卖有奖储蓄,4块,贴花啊,4块钱,每个月4块,4块,有时候没贴到12个月就拿出来了,贴不下去,有时候有特殊的额外开销,所以我回忆了当时很亲切。
【同期声】孟福申
那时候是勤俭节约,钞票都是省下来,那时也是国家提倡的,支援国家建设,第一个5年计划,第二个5年计划,对吧。)
【 解 说】
这部电影拍摄的年份正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我国建成了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工程,年产钢 535万吨;建成了第一家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家飞机制造厂制成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还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但是在一五计划后期,出现了投资冒进,1956年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周恩来总理在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六日所作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中就说:有些部门和有些地方急于求成,企图把在七年或者十二年内才能够做完的事情,在三年、五年甚至一年、二年内做完。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国家建设需要用钱,而提倡勤俭持家,踊跃参加储蓄,大力支援国家建设很可能就是当年拍摄电影的初衷。
电影中大哥、大嫂是正面形象,而小弟和弟媳妇则成了负面的典型了。小弟这一天领了工资回家,原本打算拿出一部分来交给妻子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但是,看来他妻子并不善于持家理财的人。
这对小夫妻要外出购物游玩了。
请看这个细节,当小弟一家外出购物时,大哥、大嫂和左邻右舍都在触他们的后脊梁,这表明当年反对大手大脚,提倡勤俭节约是一种普世观念和社会风气。
小弟一家在商店里进进出出,买这买那,用现在的消费观念来看,也算不上挥霍浪费,大手大脚,他们购买的既没有什么名牌,也没有什么奢侈品,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老电影反映的是一个必须节衣缩食,必须严格控制家庭开支的年代。小弟的工资不能光尽情享受一天,而是要维持一月的生计。
看,大哥对小弟有意见了。
【影片同期声】
今天上街又买了不少东西啊?
也没买什么,零碎。
零碎?你怎么总爱买一些没用的东西啊,不要弄到到了月底又要向人家借钱,也不怕左邻右舍的笑话。
大哥,你这么一说我倒有点不明白了,你是不是说……大哥,你放心吧,在钱上我不会找你麻烦的。
我说过日子不能这么个过法。
怎么过,各人有各人的过法。
【解 说】
各人有各人的过法。
如今,在很多老人的记忆里,他们当年过日子,和大哥很相象,和小弟不一样。
【同期声】孟福申
像这个哥哥嫂嫂比较会持家,……所以说这是一个模范家庭,在上海蛮普遍的,很多人家家都是这样,勤勤俭俭,计划好再用,能自己做的,小毛头的鞋子等都自己做。
【同期声】陈敬业
弟兄俩生活的方式不一样,对吧,一个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接下去自己没办法过,家庭也不和谐了,还有一种是有计划的生活,现在也要提倡有计划的生活。

【解 说】
大哥、大嫂一家就用储蓄的钱买来了一台缝纫机,家里大人和小孩的衣服都自己做。

【同期声】徐素琴
我衣裳都是自己做的,我当时小孩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饭呢,到虹镇去吃食堂饭,剃头也是我自己剃的,现在一副理发刀我还在,给小孩剃头,因为两个儿子,为他们剃头。
【同期声】孟福申
过去50年代,补丁不要太多,对吧,学生的时候,屁股上肯定有补丁,膝盖处也是要补的,对吧,现在这种补丁是没有了,也说明社会进步了,社会发展了。

【解 说】
在那个年代,像大嫂那样会做衣服的家庭主妇是很多的,当年,上海的绸布商店随处可见,一般的上海人家都是买来布料或者自己做,或者请裁缝做。当年像弟弟一家只买成衣的情况是不多的。不过如今的上海,绸布商店已寥寥无几,而服装店却随处可见,时代不同了,老百姓过日子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在电影里,由于小弟的习惯大手大脚,不会勤俭持家而被画成漫画,贴在工厂的阅报栏里,如今的人们也许很难理解,这样的生活小事也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来晒晒。当年把这种缺点称之为“人民内部矛盾”, 讽刺与批评是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的最好方式,有一本著名?X物《支部生活》就有一固定栏目叫“小品文”,而且一直延用至今。

不过,批评管批评,厂工会还是会通过互助金的方式来帮助小弟一家的生活。

【影片同期声】
哎,老大,把这钱给老二带回去吧。
什么钱?
这是互助金哪。
不是没批准么?
是啊,按理说借足了是不应该批的,后来工会研究了一下,不批怎么办呢,给你
不,这个钱不能借给他。
那怎么行呢?

【解 说】
那个年代,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工会都开设了这种公益性的互助金,员工自愿参加,平时交纳很少的资金,到急用时可得到互助金的接济和帮助。
【同期声】章月芳 63岁
我们刚刚参加工作,工会要我们参加互助组,大家要参加帮困,一个代表工人要参加工会,另外一个就是大家有困难要互相帮助。
【同期声】沈惠珍
我是54年参加工作的,到57年我已经的生活干事,就是生活小组长……怎么解决法呢,就是通过互助会来给他解决。
【同期声】冯国忠 63岁
现在人家任何一个地方,厂里也没有互助金/,没有这个组织。

【解 说】
大哥谢绝了互助金的雪中送炭,而是自己从银行里取出存款来帮助小弟。

【影片同期声】
你怎么刚回来啊?
到银行里取了点钱。
取钱干什么?
干什么,老二这个月又过不下去了。

【解 说】
但是,小弟和弟媳妇已经吵架了。

【影片同期声】
我为你把人给丢大了。
什么,你为我把人给丢大了?你怎么不详连个家都?I活不起,叫我和孩子跟着你受罪,
你胡扯。
哭,你好意思哭,日子全让你给过坏了。你看,这都是你的,你气人不气人哪,这也是你买的,你看,我的钱都叫你这么糟蹋了。
好啊你,翻箱倒柜的,叨叻叨叻,你怎么不抖漏抖漏你自己啊,要抖漏到底,看这到底是谁乱花?你说我不会过日子,看,这就是你过的日子,你以为你是省油的灯啊,哪样不是你花钱最多?看,你的,你的,你的,照样不是你花钱最多。
你还有完没完哪?
怎么?你还想打人哪?
【解 说】
在夫妻吵架中有一个细节是很值得回味和放大的,小弟把日子过不下去的全部怨气都发在了老婆身上,这似乎没有道理。因为小弟在发工资的当天曾把一部分钱交给老婆,但是老婆没拿,这可能是小弟发火的理由。因为中国的传统,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掌管家庭,过好日子,这可是女主人的责任。不过让现在的《新老娘舅》来断的话,夫妻俩对这种过度消费、寅吃卯粮的后果可是都有责任,看当年的老娘舅来了。

【影片同期声】
好了好了,你们俩口子谁也别碍谁的。
看把孩子吓的。
看看你们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子了。

【解 说】
一部老电影不仅唤起了人们的记忆,同时也引发了联想和争论。
过去他们怎样过日子,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过日子,钱,花还是不花?存还是不存?这是一个生活的课题。

【同期声】唐联华 78岁
我们跟孙女说说,我们没有办法教育,教育不过来,她说你还要过苦日子啊,共产党要我们过幸福生活,你叫我忆苦思甜,明明我拿了1000元,叫我用500元,500元不用,过苦日子,这不对的,所以我讲她不过。
【同期声】孟福申
现在呢物质已经很丰富了,因此也不会再像过去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提倡吗,不提倡了,国家也不提倡,家庭也不提倡了,因为大家手里钞票多了,是应该促消费的。
【同期声】徐素琴
这些东西生产出来,大家不去买,国家怎么收入?国家收入怎样提高,这是有矛盾的。
【同期声】吴朝曙
我们年轻的一代跟我们这一代,现在来讲就是一种代沟,他们穿的衣服,用的东西,都是喜欢名牌,穿的什么衣服?讲是什么牌子。
【同期声】陆黎英
我姐姐的小孩,他就是喜欢穿名牌的,他又没收入,到现在为止,他还是位“啃老族”呢,他还是“啃老族”,他没有收入的,他就是穿名牌的。
【同期声】徐素琴
现在呢,两个儿子和下面第三代都是穿名牌的,那我怎样和他们讲呢,教育呢,教育不进的呀。

【解 说】
近年来,一些年轻人追逐名牌成为一种时尚,有新闻报道说,全球四分之一的奢侈品被中国人买走,LV、酷奇等国际品牌纷纷大举进军中国这个新兴的品牌消费市场。
美籍华人许堂先生是从上海去美国的,他说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都没听说周边有谁拥有LV的包包,他对国内很多人收入普通,但又特别地痴迷于奢侈品牌十分不解。

【同期声】许 堂
我在信用局也做过,在信用卡公司,后来在美西百货店,我们里面一般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他们也不一定晓得(LV),这使我很吃惊,怎么会一下子在中国会传得这么广,会知名度这么高,而且这是一只这么昂贵的包,然后,另外一点是这只包里你装的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要买这么贵的一只包,你里面装什么?你装矿泉水还是装什么?在美国大概会是这样的,你买这只LV用掉多少万,他会把这些万用到其它地方去。

【解 说】
时代不同了,靠省下的8元钱去存银行的日子已经和我们远离,我们已经和月初买一些衣服和鞋子月底就难以维持生计的日子告别了。
今天怎样过日子?传统的理念在社会前进的快节奏中受到了震荡和冲击,但仍然居于主流认识。

【同期声】陈敬业
有一个精神标准,就是量入为出,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应该要发扬,不是说把我们的生活拉回到那个时间去,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加要好起来。
【同期声】吴曙光
所以我感觉到,我们人啊过生活,一个要讲究科学的生活,一个要讲究理性的生活。
【同期声】朱端中
我最有体会的就是要量力而行,量力而出,不能够无限止地搞,无限止地消费,将来后患无穷。
【同期声】袁一鸣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或者是消费能力,消费理念,在这方面不应该予以强求,如果有条件的话,当然可以追求一些好的,但是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德,所以我想作为我们青年人来说,我们还是会勤俭节约,发扬我们中华美德的。

【解 说】
老电影的结尾处,小弟一家也学会了勤俭持家,他们也有钱存银行了,过去的老电影当然不会成为今天的教科书,但是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计划、会安排的过日子的理念还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原文地址: http://shanghaistory.smgbb.cn/movie/jingcaijiemushipin/10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21 05:26 , Processed in 0.0197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