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09|回复: 0

成都东郊:标号“1957”的两根烟囱(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2-10-24 20: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3年6月的一天,成都东郊,两根矗立近半个世纪的烟囱在爆破中倒下,高达60米的烟囱上部,“1957”的白字清晰可见———1953年,在地势高、上风向的成都东北角,宏明厂动工开建,1957年开工生产。+ I7 {# s" Z3 B& j) Q3 O2 L& G' ?

( x, c5 |' w# n5 }; G2 v) T' r  顺应东郊工业结构调整的大势所趋,双烟囱作为落后的符号,从此在成都大地上被彻底抹去;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东郊竖起的最早两根烟囱,它们曾经是进步的符号,标志着成都现代工业的发端。# ]4 t& b! ?- r5 B/ a, A) _$ I- [

* r! O/ {) u5 [# c  张仁任,原宏明无线电器材厂厂长,今年76岁。56年前从故乡杭州来到成都,就再也没有离开。1953年7月,毕业于杭州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的张仁任还在天津实习,被当时的国家二机部第十局紧急召回北京。那一年斯大林逝世,前苏联将原定的141项援建中国的重点工程追加到156项,增加的全是电子项目。其中4个被布局到规划为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的成都。
5 Y1 `' q  }; W1 ?( X7 Y9 {' }* a4 N5 x( C" z. b) R
  任务紧急,甚至动用了飞机。从北京直飞武汉,再转飞重庆,再坐汽车,张仁任第一次来成都,只花了两天时间。
2 P' l- b9 t% j" M% p
( m* I7 f6 i- m1 R) n1 D+ i  从1953年参与筹建宏明无线电器材厂的一个小年轻,到1994年从厂长位置退休,张仁任亲手建起了成都现代工业的第一根烟囱,又眼看着它在半个世纪后倒下。* c" x4 K* N, g. _
/ o; \5 p; z1 X) ?
  与宏明厂同步或者稍后,国家在成都东郊布局了一大批电子、机电制造等产业,先后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属大中型企业。烟囱林立的天空,一时成了成都东郊现代工业发展的正面标志,直到本世纪初,随着成都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历经半个世纪的烟囱之林完成使命,退出历史。去掉了沉重烟囱的东郊老企业也如凤凰般涅槃飞去。
% l. Y- r! z6 [% @  \4 g5 q' t3 ?3 V0 p' ]; ?9 l4 a' N
  一个外国人禁止入内的地区
8 S9 w! K1 U/ `5 p/ H% G1 @* n6 j1 H5 \; W1 P9 i' Q* [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都东一环外全是农田。1953年,在地势高、上风向的成都东北角,也就是现在的成华SM广场、沙河麻石烟云休闲广场、合能耀之城所在地,宏明厂动工开建,至1957年开工生产。2 ~& M& F0 m1 H, {/ |3 z# m3 N- ?
9 K. B0 s- c/ C! B
  1958年6月8日,代号国营715厂的西南无线电器材厂(后改名宏明无线电器材厂)与国营新兴仪器厂(国营719厂)共同举行开工典礼。同一年建成投产的还有锦江电机厂(784厂)。& i- G1 h* f* e3 G; n+ M
  S; O8 A" ^. A0 L5 r+ f4 w
  这些数字代号带着神秘的军工色彩。它们都是156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电子项目。锦江电机厂生产雷达整机,新兴仪器厂生产飞机罗盘,宏明厂作为中国最早最大规模的电子元件厂,其产品则出现在当时的中国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东风3号”等军备上。" k" |6 S8 Y6 s" W4 a
+ e6 i" k& ]# A4 F( j0 ^1 j+ W- o
  那时的宏明厂对外没有地址,统称“82信箱”。一号桥外,有用中英文写着“外国人禁止入内”字样的木头牌子,这就是曾经让东郊人骄傲的保密意识。
6 E6 K* w* D6 f" M9 W' x1 B' Y9 V8 G& N+ U$ {; p6 D
  1958年对于成都工业,乃至整个成都意义重大,一大批大型企业在成都东郊破土动工(成都无缝钢管厂)或者建成投产(前锋无线电仪器厂和成都量具刃具厂)。同年,中国第一支热敏电阻器在宏明厂研制成功。
5 l9 h2 Q1 P# N! \: ]$ F3 K% P  f- n& N1 }( G0 g! M4 g+ z$ o
  1958年3月的一天,宏明厂和同为156个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的成都量具刃具厂,分别迎来在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刘少奇和毛泽东的视察,也迎来了政治荣耀的巅峰时刻。
4 e* ?3 S9 |3 X: z5 Z. `: j+ [9 U# }& l+ q: e- k5 p
  宏明厂保留至今的一张老照片上,向刘少奇解说着什么的,是宏明厂首任厂长夏明文。这位原川西地区组织部部长,“官”至十级干部,甚至高于当时的成都市长。他利用自己的“权力”,为宏明厂调集了大批人才。6 u5 ~( X2 _2 r6 T- v) |
! k3 |/ w1 Q8 X
  袁义洋,今年71岁,江苏人,1957年自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毕业时才19岁,和他一起奉调来到成都建设宏明厂的校友达28人;! l9 V# Q; d. w( E# r

3 _1 M  P* Z* Q  宁志学,今年85岁,陕西人,是1949年底随贺龙大军进入成都的“南下干部”。此前在西安随贺龙岳父学过俄语,遂成为前苏联援建宏明厂最早的俄语翻译;
6 s. k  ~+ E* u$ Q, e2 E0 N. N% T7 s2 r9 N" ~% {
  刘治国,今年84岁,陕西人,历经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坐着“援建大西南”的专列来到成都,军医出身的他亲手办起了宏明厂医院。
; Y1 {( k: M6 \8 {' M. g: A
8 S- I* u8 b. g% v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宏明厂在当时成都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三面红旗”和“大跃进”时期,宏明厂和量具刃具厂还是成都仅有的两个“红旗厂”。1959年元旦节那天,当时的成都市政府为保新年工业“开门红”,与两厂商量不停产休息。两厂停产一天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成都工业产值将陡降10%。$ t% J& C4 E. Y$ g" F

9 L- ~* n% h) s: h+ Y. p  从“三转一响”中的收音机,到后来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手机,到现在的汽车电子,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宏明厂的产品可说无处不在。2 E( S  }2 ^1 v! V. ^

' A" {, `8 V9 C; i0 y  但宏明人最在意的口碑是他们的军品制造。据前宏明厂副厂长袁义洋回忆,宏明厂的军品生产按最严格的“七专”标准进行,即专门材料、专门人员、专门设备、专门工艺、专门生产条件、专门检验,专门筛选。
9 h# u7 w& w% \% |. o, F5 F  P/ g: @, C6 s* x; p, r
  白天产民品,夜晚造军品,宏明厂的军品生产在军队名噪一时。军工产品质量第一,军队客户从来只认“715厂”的印章,不知宏明厂。时至今日,改制后的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仍然保留了军品制造。
+ ^  q  U* ~- ^# B7 Z& N/ P! ~7 Q  ]& O! a6 e6 S6 V- ?
  宏明人的光荣还在延续,最近的是助飞神舟系列飞船,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 I, z& @+ m6 e" z% t* }0 F: V$ s1 k) a5 d  n1 T8 `
  一个从小到大可足不出厂的大厂9 p6 t8 |4 o( Z

- J1 S3 [9 b0 M+ O  成都现代工业有过三次浪潮。像宏明厂这样“一五”计划国家重点工程布点成都是第一次浪潮;
, u& i8 i) x5 T! V" i0 A7 d9 {; |7 X9 Y4 _! C
  1964年,文革前夕,出于“准备大打、早打”的备战方针,中国开始大规模“三线”建设。大量工业企业向西部和西北地区搬迁,国防建设项目近一半被安排在西部,地处“三线”建设中心的成都迎来工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5 {$ r! `" d8 x0 h8 z
) J# c- B5 k: m( Z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山、散、洞”的三线企业迁出山区进入大城市,成都顺势接纳,被称为“第三次浪潮”。
/ h" F* ^" S) j: D$ f4 J2 V: D, M' |! O1 e! N, D9 X: e! X8 |
  成都工业迎来了鼎盛时代———在东郊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169家,从业人员达15.3万人。1990年,东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4%,占全市国企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无缝钢管产量居全国第一,电缆产量居全国第一,光学玻璃产量占全国的60%……双燕冰箱、峨眉牌自行车、效力多牙膏……一度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牌。+ q$ U5 v3 G/ P! ?$ c

7 g7 b! s$ \0 y% k6 g  然而潮涨潮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东郊老企业为代表的成都工业已经危机初现。三线企业大批迁入成都,也未能缓解颓势。
9 u, S! y: j3 x/ y, y3 ?, B6 y, H' o! E8 J- a. c7 u3 B2 U
  自1983年接过由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签名的厂长任命书后,张仁任面对的危机一天都没有终止过。
/ X- U+ b  H5 Y- J# @# B* }1 F$ m" a, p+ n/ a  S
  军品带来荣誉,但不负责填饱肚子。五六千人的大厂,主业还是要靠民用产品。张仁任要担心市场,担心生产安全,甚至在半夜接到职工电话,问夜班的馒头怎么还没蒸熟。* P  {2 h1 n' K6 k% l3 ~* G

/ }4 }3 a+ G" j# G; N2 r. H) q1 D  由于建国初期成都城市社会功能的短缺,形成了东郊大型国企“企业办社会”的独特历史景观:从食堂到医院,从幼儿园到子弟校,再到技工学校、电大,宏明厂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刘少奇亲批的首个半工半读学校西南无线电器材学院。夸张点说,一个宏明厂子弟,几乎可以在宏明厂区内完成从小长大、生老病死的全过程。' t% `, G! ]9 q! _  ^. Q" G* o
) @5 }& b2 F# O: Z# R  E" K
  作为社会主义福利的体现,老工业区“企业办社会”曾长久地被引以为荣。但由于割裂了企业与东郊城市社会及功能的有机联系,阻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随着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企业效益下滑,“企业办社会”成为企业不堪负担之重。9 S- y4 l/ W  Y# e  \
1 G. v& ]' ]! `$ V. c5 o4 H  v
  靳世军,1999年时任成都市经委综合处处长。据他回忆,1990年东郊工业总产值还占成都大半壁江山,到2000年竟降至20%以下,企业平均负债率达70%,大批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 ]( A" v. s/ l) y3 z0 R+ `6 M7 X) W- Q
  随着城市东扩,东郊老企业越来越多地被指为城市的重要污染源。除开烟囱林立不说,光是沙河沿岸的工业污水排污口就有250个,年流入污水3780万吨。  c' c) X$ U4 |9 z' U" w
& t" s! b# R, I
  东郊老国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d# e! a* B4 v! C# B% d

3 W! s/ R) T. W) Y5 F$ A5 g+ s* a% t  一次关涉十多万人的搬迁
* l, {% w5 F. c7 U: g7 j9 K4 \  y5 b9 b
  2001年4月,时任成都市市长的李春城调研东郊工业。有着东郊老企业工作背景的朱志宏兼任市长助理和经委主任。他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率靳世军等人奔赴大连学习。薄熙来领导下的大连有着10年搬迁115家企业的经验。
4 A1 }5 t5 _( Y2 v; H# o
6 o7 c  f- I9 g' v, x  8月,成都市政府批转市经委《关于成都市东郊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建议》,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
9 I4 r2 u; v9 N1 @, \  P* k+ n8 M: h  v) |7 E) q, k$ e8 X2 K/ |  Y# V5 C
  8月3日,李春城到前锋调研。前锋和冶金实验厂入选首批9户搬迁试点企业。
/ C9 a9 O) R  G, b3 P6 X
. Z1 d$ x1 k  W0 B  此前老东郊企业不是没想过搬迁,只是苦于没钱。与大连市由政府出钱帮助企业搬迁、收回土地出卖的方式不同,成都决定用“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方式———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对搬迁企业的原厂土地进行“预收购”,提供搬迁所需的启动资金。腾出的土地交付市场拍卖,所得资金再与企业结算,并要求企业全部用于搬迁改造。" E% P$ P+ D; t; F: y

/ n# w# |, u- |$ A  }& N1 @  2003年1月16日,前锋厂原址57亩土地,以176万元/亩的单价被拍卖,如今那里是万科金色家园。  b9 ?2 f3 B7 R; k

. z  \& Y! |4 G  随着12批160户企业的陆续搬离,大批商业和住宅业的替入,东郊老工业区的土地连年升值,从2002年的平均每亩90万元,飙升至2007年的813万元。成都发动机集团拍卖土地创下“地王”称号,资金所得更超过20亿元。
' v2 w! w1 t: h' H  F
- Y1 c4 Q5 ?! Y1 Z3 b- ^0 y: u  东郊企业搬迁后腾出土地15000亩,企业获得数百亿元收入,不仅为企业改制和技术改造提供了资金,还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9 n  y5 c" B8 T* C9 Y
3 @% K4 C; C1 U+ \
  沙河改造工程同步进行。沿岸28家企业在沙河两岸50米范围内的厂区被腾出,为沙河改造工程提供了5700亩土地,建成了沿岸345万平方米的绿地。
) [& F& M* ]- d& T# C7 M# [# `3 H8 g. q# s: |; p$ w1 b, t' G
  按照成都工业布局发展规划,东郊企业的搬迁方向锁定为龙泉、新都、青白江三地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企业搬迁须同时进行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并与招商引资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被称为东郊工业结构调整的“成都方式”,供全国借鉴。- X: P( f* V( Q" m

9 B$ O1 w2 p: T; a" [  宏明厂是第二批搬迁企业。按产业和产品门类分别迁往龙泉驿的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青羊区蛟龙工业港。
7 h6 k' a) e5 X. O9 B7 e
" Q5 ?  d# E$ H* b0 Z/ U  2002年,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原成都无缝钢管厂),与青白江成都钢铁厂联合重组,成立攀钢集团成都钢铁公司,至2008年已成为成都市第一家营业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5 c$ l9 G* P: Q# ^

: K/ }3 J3 O1 P# R! i6 R  2006年12月29日,攀成钢成都厂区最后一根烟囱成功爆破,标志着历时5年的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 E* \$ o* x+ s2 [( w. t

( f8 E: ~- N- E. {5 W% A  到2007年,尚在恢复期的众搬迁企业销售收入达500亿元,利润30亿元。而在搬迁前的2000年,东郊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为140亿元,利润为负5700万元。
, j. o9 D8 @& [, c' E9 c
0 g) o7 e6 r/ A' i/ a  2005年,作为沙河改造和东调的纪念,原宏明厂机修车间老厂房被改建为成都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那里有原无缝钢管厂的蒸汽火车头,还有原汁原味的“火红年代”。5 `! s: ]+ s3 o6 v/ g& ?

3 ~# l* U$ ]$ s5 t7 O4 w9 y1 Y  时间之手一拂而过,成都东郊老工业区已平地消失,代之以楼盘林立的住宅区。时代的背影远去,但老东郊的故事仍将流传。本报记者徐琼
' o+ \! y3 d( R- r
; G6 U6 e0 f  Y  F, t& m2 h: A( x   (本文来源:成都商报 )# c8 `! a1 l0 n3 \: |) B
原文地址: http://news.163.com/09/0903/06/5I927QLK000120GR.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8 19:26 , Processed in 0.1059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