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09|回复: 0

杨奇谈《羊城晚报》的停刊

[复制链接]

0

主题

260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12-10-1 08: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时《晚报》不可能没有“左”的烙印
, ?& c; l3 b( e$ U$ U6 R   G3 w0 B/ C& s7 ~7 u# H
——杨奇谈《羊城晚报》的停刊
( o7 T. U3 |) V; @% f) {: _$ V" W) A* R% r& e5 J2 E5 G
对于《红卫报》停刊的过程,我们采访了历史的当事人——杨奇(1961年起任《羊城晚报》总编辑)。 9 h* g8 {! |1 c6 P' K# F. E

6 M9 @0 ^; \* Y" n; @6 t  ~0 W1 l【背景】1966年2月,陶铸到羊城晚报“蹲点”,实际上就是要报纸跟上阶级斗争的新形势。当其时也,正是林彪大搞“造神运动”的时候,陶铸坐不住了,要“紧跟”了。1966年2月1日,《羊城晚报》一版全文刊登了《中共中央中南局关于深入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的决定》。其后,连续发表三篇社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论根本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观》、《论突出政治》。《顶峰》不止写一篇,而是一论、二论、三论。这几篇社论,后来统称为“三论顶峰”。对此,《羊城晚报》社史一书这样客观评价:这几“论”起了神化领袖、宣扬个人崇拜的作用。 2 A" \" ^% @8 d- ~/ f
记者:1966年间,《羊城晚报》为什么被定为“大毒草”?
- l/ g) q0 C/ k杨奇:《羊城晚报》创刊初期那9年,正好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越来越左的9年,一直发展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在这样全国性的政治气候下,《羊城晚报》不可能没有“左”的烙印。“文化大革命”要革文化的命,《羊城晚报》当然在被“革”之列。“三论顶峰”也好,改名《红卫报》也好,是陶铸同志为保存这张报纸、缓和压力之策。当时,陶铸同志已调到中央当第四把手,他给中南局宣传部打电话,让《羊城晚报》改名为《红卫报》。可是仍然无补于事。 3 `, a0 o9 i/ e& p% [2 O
【背景】1966年5月中,中南局派出工作组进驻《羊城晚报》,报社内部贴出第一张大字报,报社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骨干开始大部分“靠边站”,副总编辑秦牧更是首先被公开点名批判,其他一些人也被抄家批斗了。这时的晚报已经不能正常办报,而是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按照上面的指令行事,为极左路线鼓吹宣传。
9 h' P$ a1 Q4 z9 f0 Z  ?0 y记者:在这样一场大风暴冲击下,报社内部是一种什么状态?人心惶惶?还是有人起来反抗?
% h6 Y6 Y4 y* a# S杨奇:当时极左思潮泛滥,全盘否定过去的工作。报社内部很不理解,却也无可奈何。在铺天盖地的极左浪潮中,谁也顶不住。
8 P& r5 V3 j" n+ H1 Q【背景】中南局宣传部在《通告》中透露:原来早在1966年9月和10月,他们两次报告中南局,请求批准停刊《红卫报》。中南局经讨论决定在年底停刊。 - D1 c- W' B+ ?7 l- }
记者:本来决定1966年底停刊,为何12月13日就被封闭?
+ s  O9 c0 `1 V3 `; o杨奇:在“四人帮”的挑动下,二十多个造反派组织不明情况,他们等不到年底,提前在12月13日就发出勒令,把《红卫报》封闭了。这在全国报纸中又是绝无仅有的。 . P+ F1 d' h% Y2 D( c$ r: T

. ~8 r* \. h7 v& f2 J(编辑:Robb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9 00:14 , Processed in 0.1354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