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03|回复: 2

北京八中老三届:在《知青》播出之后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2-8-18 03: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源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9ea2701018ehf.html
/ Y4 v& P: _8 Q7 K4 a) O& C) e
5 d. J( f7 J& ?! g6 m/ q在《知青》播出之后8 v5 z, d/ W1 p% Y  _

* V& L5 A0 U7 A. W$ t/ i. _! _
编者:在央视第一套节目播出电视剧《知青》之时,我真是百感交集啊——需要时,上面就给知青题材的剧集安排最好的频道和时段;不需要时,知青题材即“文革”即“敏感题材”,三令五申,谁敢播出谁挨批!无奈,这就是我们的“特色”!?1997年开始,我们在全国各地老三届的热心支持下,联合投资一百多万元,用两年的时间筹拍了20集大型电视纪实片《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献给共和国和她的同龄人。这样一部全面、真实反映老三届面临文革灾难的心路历程,以及自我反思、坚忍不拔、克服重重困难,为党国忍辱负重、努力奉献、积极向上的作品尽管得到许多老革命、老艺术工作者和老三届的称赞,但是几乎所有电视台都因为有所谓“上级精神”和文件限制而不敢播放!现在为了政治需要就可以出尔反尔,还用了《知青》这么大的名字,它代表得了吗?!知青们认可吗?知青们的后代和千千万万年轻人仅通过央视的这部片子就能够了解到文革中影响了无数知青和他们的家庭的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真相吗?作为《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一片筹划制作的参与者,我们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然而无力让此片公映却成为我们永远的憾事。以下是该片总策划之一、编导翟和平女士的撰文。
致关注电视纪实片《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的朋友
近来,一些朋友纷纷提出要我谈谈大型电视纪实片《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诞生后这十多年的状况。我理解太多太多同龄人的心情,他们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仅仅是渴望能看到对自己人生的真实记录,即便他们中一些人早已拥有了此片的光盘。" N7 [4 J" `/ `! ^9 d
我曾应约写过一篇《从电视片<老三届>的命运看知青》的文章给湖南的朋友,现将该文附后,同时在此作一些情况补充。
- S, C6 f% D$ c) }片子完成后,明知国情的壁垒,我们仍在那些年里为力争播映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尝试。从已经签定了发行合同却因政治戒规而取消协议、到电视台已经安排了栏目时间但惧于领导警告而又反悔放弃、再到多家电视台一次次接到上级有关宣传禁区的“重要精神”而先后采取的退却行为……《老三届》始终由于身贴固有的标签而被钉死在了“敏感”的判决柱上。我们不得不确信,电视媒体的操控手指绝不肯去碰灭中国特色的红灯。因此,至今我们没能满足这代人盼望这部纪实片公映的期待,为此我们只有深深的遗憾。
3 Y0 v, u; U: e% c; f- d3 h) i& @% V4 p至于《老三届》的光盘,在出版两年后,于2001年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此后,有些省的市级电视台,在本市知青的恳求下用知青提供的VCD进行了播出,更有许许多多的省市知青网及各类网站,数年来一直进行视频播放,使得该片在全国知青中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并深受欢迎。虽然无论上述电视台还是网站都懂得他们的做法是对我们版权的侵犯,但对此我们采取了闭只眼的默许态度,理由极简单:人们需要拥有收看真实的电视片的窗口。
- r8 @7 S, f, f& i翟和平  2012年7月于北京7 n) K/ `: k5 Y/ z4 o; M

( W! @) N( K2 c( j附:) ]( u! y& N: W7 i* H8 B  j
从电视片《老三届》的命运看知青
翟和平

/ E2 ^( s3 y4 s) k, H8 b3 {% h13年了。一个跨越了世纪的13年,一个从新生婴儿长成13岁少年的数字。- C6 z5 J. V# U2 A0 W9 ^1 M
我无数次被这样询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竟然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没看过?”“为什么不播出?”“为什么……?”提问者都是知青,问话中都充满明显的埋怨。我终于可以肯定,这是一种需求,一种真切、强烈而且长久的需求。5 p3 g9 F" p8 Y2 e+ n5 p1 C; _4 G
20集电视纪实片《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简称《老三届》)诞生至今已整整13年。作为电视片它本已属于老龄,但却直到今天,仍被初闻该片的各地知青误认为是新鲜出世之作。他们惊喜,随即感叹。' b* U$ @7 A1 G3 {
13年前的北京,在《老三届》看片会上,文化部和北京市委的一些老领导们热泪夺眶;在专家评论会上,片子被称为“主旋律的史诗”;在严肃的部级审片会上,一贯严谨把持政治关的各级委员对片子给出了一致的好评,并且断言“收视会很高,反响会很大”。而此前,几十家新闻媒体也已对拍摄信息作出了关注性的报道。- I5 _) v; q3 q
然而,并不出乎预料,知青题材与这代人一样被长期冠以的“敏感”,使电视台在播映决定上一个个为难地退缩了。于是,一反常规,出版光盘成为了第一步。
, Y. V3 N+ }4 m) F7 r# E1 P5 c6 d2001年,《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VCD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但此讯并未开亮众人所盼的播出绿灯,多家电视台仍然在犹豫后无奈的摇头。毕竟,播映的“风险”远大于出版。( e* Q& u5 R2 a9 P; u. g% D
作为电视片,没有播出,它的闻名度和影响力就等于没有。因此,光盘的销售从无高潮大起。而恰恰也是这部没有播出的电视片,竟然靠数量有限的光碟,在海内外的同代人中口口相传,致使13年来从未中断执著的寻购者,致使它的传播能够细水长流延续至今。北京图书大厦的音像主管说“从来没有哪套光盘像《老三届》这样细细流淌着销售如此长久”。% n% ~! v1 X$ h# W+ O/ n
关于光盘,我接到过许许多多全国各地不相识的知青电话,也接到过一封封从国外寄来的夹裹着人民币的求购信,而北大一位老教授为使远在异国曾是知青的女儿看片专门购买VCD机的故事、承德知青集体观看及座谈的动人场面、北京知青虽近在咫尺却踏破铁鞋寻找我们的情景、一名上海知青有意多汇货款希望我转赠经济困难者的愿望、美国东部一家华人书店播放该片使店里仅有的4套光盘被迅即购空的消息,等等等等,都令我深受感动。直到进入2009年,在一个长三角地区的知青会议上,代表们意外获知已出品10年的《老三届》时欣喜不已,纷纷争购。其中一名芜湖市知青当场买下20套光碟,之后又续购了200套。他在短信中写道:“我们都为拥有这件珍品而备感激动,它将陪伴很多人度过余生”。同样不胜枚举的,还有长期以来大量的知青感言:“感谢你们为一代人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为一个民族记录了一页历史,为一代青年还原一壁浮雕”,“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史诗,感谢你们为一代人付出的心血”,“你们做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好事,历史会记住你们”,“一部非常真实、非常感人的片子,我们满怀热情期待着此片的发行”……。13年来,该片的片尾歌也已成为许多城市知青聚会时必唱的歌曲。如此由衷的谢意和相同的行为,一切只能再次肯定,这是一种需求,是一代人热切持久的需求。* C) M" y, N, d, h
这是怎样一部电视片?其实,仅仅就是忠实于纪实性,深刻而不回避历史。
. a' F3 d' s/ N; F8 j9 ^《老三届》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沿着时间脉络纵向记录、全方位和深层次反映这代人与共和国同行历程的大型纪实片。因为有一段不能抽去和抹掉的知青经历,他们吞饮了苦酒,也获得了压不垮的筋骨。那场青春的大迁徙给知青打下的烙印和造就的集体性格,使他们能够坦诚地审视与展示自己的过去和今天。电视片对这些曾经是新中国的宠儿,从少年时期到经受了巨大社会动荡变化直至走向上世纪末的人生记述,无论是广阔田野中一座座由少男少女用生命和纯真理想搭建起的墓碑,还是返城的艰辛及日后凤凰涅磐般的重新拼搏;无论是不能向国家讨价还价的下岗知青的顽强自救,还是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对第二故乡回报的知青行动,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人始终鲜明的性格特色,是他们一如既往地默默坚持的人生跋涉。有别于其他知青内容的电视节目,我们的着眼点绝非知青中当今的名人和佼佼者,片子将更多的篇幅给了那些普通的、代表大多数的各类典型人物,因此,这也成为了上下广泛称道的显著特征。坚守着全真纪实的初衷,我们走访了20多个省市地区,深入到现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不同现状的300多人进行了采访,用3年时间完成了前后期制作。由于真实和深刻,也就产生了普遍的共同的感动与震撼。- u( D5 L4 t6 s$ f4 p/ m1 S
这是怎样一个创作集体?其实,仅仅就是主创人员全是同龄人。4 Y1 P& n7 f5 Y& K
《老三届》是迄今为止知青题材影视中惟一一部全部由有过知青经历的专业人士组成主创班子而完成的作品,从片子的策划、编导、撰稿、制片直至配音解说、歌曲创作和演唱,无一例外,这是该片独具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在经费未予落实的拍摄初期,我们能够主动以个人的相继出资去完成多次抢拍、跟拍采访。在大草原上,在深山寨里,在一个个城市中,我们真诚的愿望和相通的情感赢得了同代人对拍摄的鼎力支持。西安一群从不接受采访的知青破例对我们坦言倾诉,昆明几名曾是缅共游击队重要角色的知青欣然吐露了他们的感受……共有的知青称号,使我们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享有了畅行无阻的通行证,知青赋予的绝对信任,使我们得到了南北东西的积极配合与热情相助。我们的工作始终处于彼此深深的感动中。即使到了制作后期的配音阶段,一段有关上海某厂知青为国分忧而主动集体下岗的感人事件,仍使解说者念稿时因哽咽而一度中断;片尾歌的录制现场,《我们这一辈》的作者一遍遍激情的演唱,仍是每次都催人泪下。3年中的这一切,都绝不可能靠杜撰演绎或想象猎奇甚至表演做秀去完成,所有的内容,都是镜头前后的亲历者们几十年同样的人生体验。正是这种无法替代的真情共鸣,决定了这部片子把握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j3 f2 v8 j( M  S8 G这是怎样的历史记录?其实,仅仅就是一代人还在继续述说。7 G* x* ]7 x- p3 ^( p- G: d; A
当初,为力争更全面地表现大多数人的共识,我们的工作采用了反常态的操作,即决不首先在案前纸上用我们个人的倾向、感受和认识,去主观代言知青整体的反思与评介,而是在大面积的调查采访和先期摄制编辑后,才进行了全片解说词的撰写与定稿。这种思索程序对人物经历和历史事件所作的客观记述与深刻论述,使得20集电视片精彩的文字内容在记者、审片者和众多知青观众中博得了共同的称赞与一致的认可。或许这样的反操作,正是该片长达13年而在同类影视中最少听到批评与不满的根本原因。诚然,由于种种因素,13年前的《老三届》也有着太多的不足与缺憾,包括VCD的制作都与今天不可相比。但始终令人欣慰的是,片子尽管历经数载,其思想内容仍被知青们公认为“绝不过时”和依旧“非常感动与震撼”。他们直到现在,依然用各种方式抒发自己观后的万千感慨,包括旅居多个国家和香港的同代人。甚至当电视台们虽然不予播出,却也不忘利用手中的光碟为自己节目的制作省工取巧时(如:凤凰卫视中文台曾在两个栏目中将我独家的若干镜头和歌曲编入其节目,北京电视台更是在2个频道的3次节目中擅用了我们拍摄的多组镜头画面……),细心的知青观众竟会及时向我们通报电视台的行为,可见,他们对此片保有何等的关注热情。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哈佛大学等诸多文化、教育单位的主动收藏,以及法、美等国教授历史的外国教师来华寻找光盘的举动,也无疑都是对《老三届》文献价值的肯定。
3 p$ o" L" R. C# j1 N. Z没有各种宣传造势,《老三届》以自身的生命力,一年又一年从容地流传于一代人中。而全国知青对片子给予的极强的认同感,已经使我们多年的集体付出,得到了最理想的回报。; P6 i( O" f4 `+ [$ t
4 ?7 I0 ^$ }6 n
1999年第一次看片会上,满头银发的老艺术家黄宗英第一个走上台发言,身为知青家长她激动地落泪:“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这是整整一代人啊!”“如果这样的片子不能播出,我认为是很不公平的!”。( h# l  R, E8 {/ W  u
2009年的盛夏,一次小聚会上初识一位朋友,令我俩同时惊异的是,小我数岁且并非知青的她竟然先后买过10多套《老三届》!她动情地对我说“片子没有播出,这本身就是故事。这10年就是新的故事!”。# o0 E7 B* @% r1 M
是啊,如今已历经13年的故事还在延续,而本文开头的那些知青提问也仍在继续。7 @2 a2 h, F7 t2 K, d0 u7 u; U
电视片《老三届》的命运印证了知青一代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发展的难解难分,虽然他们已经用自己的人生足迹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深深地镌刻下了厚重的一页,但却仍然无法用自己的声音实现在当代史上最真实而深刻的集体自白。尽管那是对母亲的真情自白。% _& F$ ^+ Z0 d8 y
“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老三届注定与当代中国共命运”——这句旁白,是我为这部电视片写的片头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3: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6738052.html   《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在线观看地址,看了两集,不错还算平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8 03: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留言:

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插过队的老三届,实在应该认真反思这段惨痛的历史,目的是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现在对文革、对插队的真正意义的反思和真实的总结还是太少,多是涂脂抹粉,真假莫辨,美丑不分。“青春无悔”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怎么可能无悔呢?插队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呢?上千万人的青春甚至一生都被毁了,还要说什么无悔,还要让人去留恋,甚至去感恩。我们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只要认真地想想,就谁也休想欺骗我们!墨写的谎言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XZC' M. o- |5 _# Z* d

: P" J+ h6 N1 q& c8 o" S5 v电视剧《知青》题目太大,梁晓声氏或者已经气血两衰,完全驾驭不了这么大的题材,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就不可知了。 在看了几集之後,我已经完全不指望电视剧“知青”可以哪怕反映一点点历史真实了,尽管有一些所谓的正面、积极的东西,但主旋律错了,它实际在歌颂或者粉饰“上山下乡运动”。不管我们这一代人从那个荒谬的年代曾经收获了什么积极的东西,也不管我们中有谁晋升进了庙堂,都不能改变“上山下乡运动”的荒谬绝伦和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姑且这么说)中的极端错误!关于这错误,坊间多有真知灼见,虽然一向未被庙堂认可、定论,但如此公然粉饰旧时的错误,近来确也不多见。
% f4 a1 _0 W& l( m+ {; Y5 y9 Z# d4 E5 i# U! t8 C0 j
若单纯从电视剧本身看,梁氏至少不熟悉插队,甚至不熟悉各地去兵团、去插队、或者去不同的地方的时间顺序,也不懂所谓的“干部子弟”或“出身不好”是怎么一回事,更遑论熟悉农村、熟悉各地不同时期的“政治派别”了。如第1集,北京的赵天亮等一下车就因为分属“停(课)”和“复(课)”派而大打出手,回想北京的1968年,老三届中何曾有过此派?这不是胡编乱造吗! 虽然“上山下乡”涉及的仅仅是老三届和他们的弟弟妹妹中的一部分人,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是整整一代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我们这些苟且活着的人,应该有义务告诉我们的後代这一段历史的真相,舍此,我们真就白活了。 如此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居然得以占据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未见得仅仅是想拍新贵的马屁,不知是否还有其他背景。lys之流赞誉的东西本就应该狗屁不通。惜哉梁氏,未免会有人说他晚节不保了。 文革中曾有人说: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近60年来,也确有人(多多的)在不遗余力地为此奋斗,可历史真相不会永远被埋没。 希望纪实片《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有朝一日或可公映,让几千万过来人和他们的子女得以“温故知新”。                                                  赴扎鲁特旗知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8 18:54 , Processed in 0.1334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