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72|回复: 0

审视“饥饿”:质疑吴文光的“民间记忆”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2-4-16 22: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 _/ p: {& e. e0 I  y
     年初,第一次接触到“吴文光先生的民间记忆计划”想法好,做法好。但是,个人认为它并不完美。它让我想起焦波创作的《俺爹,俺娘》同时又想起艾未未的《童话》。民间记忆从规模上像《童话》,在感情上酷似《俺爹,俺娘》。但是,前两者似乎都在追求一种真实!!前两者都是实实在在的在记录题材的发生。      写此文章只是想看到吴先生更好地作品!即使它不拿一个奖,我们想要的只是能够刺痛我们的心。感谢吴老师让我想到这些!谢谢
, k. v* b8 |7 S& L* u; S     “饥饿”跟“民间记忆”的结合,吴先生想表达个啥?“饥饿”跟历史的细节有什么必然?“民间记忆”为什么不挖点更深层次的东西?吴先生为什么不去捅破“饥饿”背后的窗户纸?“饥饿”从头到尾为什么是一种小农意识?上岁数的人都记得在那三年中有比“饥饿”更痛苦的事情!!吴先生是否思考过在这三年时间里,有好多少人是“幸福”的!在“饥饿”的大环境下,他们是“幸福”的!!7 o* _$ i5 N' c  [: o3 g8 [
     您让“80”“90”后去拍这个遥远的故事,您是否考虑过他们能否把握住?您的作品是要接受国人和历史的考验还是国外的“镁光灯”?4 w- y2 k  S2 O
     让“80后”“90后”“10后”单单记住“饥饿”有用吗?他们需要的是你交给他们思考的“勇气”!“饥饿”只是一种状态。从“饥饿”入手只是一个引子,如果吴先生只是像艾未未一样搞规模化唯一得到的也只是“电影中的硬煽情”!7 ?- b* G( b% k) u
     “饥饿”对于艺术家来说未必完全是痛苦,但是对于农民来说“饥饿”往往是灭顶之灾。我个人认为人分三六九等但这不是在歧视人性的平等,我认为上帝造人是公平的,有的聪明一点,有的笨一点在人的角度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当人经历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学识。人的思想和修养就会产生很大的分歧,人的三六九等也就成了必然。      ) g2 {* Z" X: T
     首先,您的选材“农民”,在那三年的社会状态里面大多数的农民都被制度化!这种制度化造就的是“大一统”!就像全国学大寨一样,隔着十万八千里的村庄看似有地域差异会产生地缘特色但是事实是你在这个村里看到的在其他的村里面也会发生。您拍1000个故事,除了演员不一样,情节不一样在实质上有多大区别??对于艺术家来说,“不断重复”是一种表现手法!但是,对于历史来说不是在留恋细节而是在制造“累赘”。
/ z( @" X& e, B# q: f, J     写到这里,我首先强调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给我讲述这些故事的人不单单是农民,还有“地主”,还有“四六分子”还有“反革命”还有“牛鬼蛇神”。“饥饿”对于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作用,“民间记忆”又一次让我回忆老人讲述的故事。
/ I( t& L  t$ k# v: ]3 F     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惯了死!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太多的回忆!因为,大家都没有饭吃?大家都在失去亲人?“饥饿”不是本朝本代特有的东西!历朝历代都有饥饿,如果把大规模的重复“饥饿细节”作为人性的本点来探讨历史!那么中国就不会有一部《史记》也不会有那些圣人。“精炼”“概括”才是传承的必然!如果说把“饥饿”无限制的描述,把它做大做强能影响后代“不再饥饿”我觉得可以尝试!“饥饿”本身就是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如果您要说纪录片需要做到的就是“讲述事实”!我还是想起《资治通鉴》的那句“。。。。。。”!' J" X; F1 J5 a1 u* V- k) E$ P
     鉴于吴先生是学习“中文”的!我不知道和我们专门学习“艺术的”在思想上有没有冲突!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后大家都在努力摆脱文学对于艺术的束缚!都想艺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东西和文学一决高下。这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形成一种思想的对峙!
: d2 ~9 s8 y* V5 s1 T. B/ H     这不是对吴先生的歧视,因为“高氏兄弟”等艺术家都在抓“文革”牌! “高氏兄弟”的成功已经告诉我们社会已经开始在思考,已经在反思人性!您的“饥饿篇”即使在国外拿再多的奖如果不突破点什么,都将遭受“质疑”!
$ \8 ~, g, D8 n0 F/ o, W; M     历史已经过去,受难者的思想已经沉淀和加工!您怎么去恢复当时的人对当时之事的回忆?不可能!这已经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无法捕捉历史的真实!“民间记忆”如何谈成功?最多只是个“民间回忆,饥饿的反思”。
+ R5 V2 @$ J4 m) T9 S     把一篇记叙文写成了抒情文。您的题材,您的脚本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加工,您怎么能逃脱“后期制作”的嫌疑?如果失去了真实,最终只能是炒作!
; e0 ?0 U- g4 m2 N# a% i6 s) W     在艺术史册上的《流民图》不少,如果“民间记忆的‘饥饿’”没有突破的东西,他只能是一张普通的《流民图》。4 v5 i! m2 Q" i
     饥饿真的有那么可怕吗?这个问题我想方立均先生应该能够回答!为什么?有幸,我的祖辈跟方立均先生的祖辈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地主。+ g# X5 t+ F1 ~* j, Q$ I* n
     我的童年也是看着《白毛女》长大的!总是不止一次的问我的父亲“爷爷是不是也这么坏?”我没有见过爷爷“只知道他是一个教书先生,在公馆做文书划得成分是地主”从小不喜欢爷爷即使是没有见过!!我想方先生会不会有同感?
! q* Z, Q# r! |1 O     当看了张艺谋的《活着》才发现地主也不是豺狼,他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从那时起开始有兴趣去了解我的爷爷!" J! @6 `$ Q2 `: j" n
     爷爷虽然是地主,但是留给我的只有几本手抄的《周易》。感谢吴先生的这个课题,让我又一次深深地想起了我的地主爷爷!!我特别想知道我爷爷他们这辈人怎么看待“三年自然灾害时的饥饿”。有幸年过六旬的二伯还记得爷爷和大伯们的故事。在我大伯的记忆里78年以前,总是怪怪的,做什么都被无数双眼睛看着!但是,恰恰在那三年,他们是松口气的!!) [# ?  b' a6 d( i0 T: M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大多数家庭除了一个收音机以外并没有什么电器!这个收音机还是学习革命知识用的。当时,即使所有的人紧绷着革命的弦,他们还是想着法子找“娱乐”,这就是“革命”。革命的方式有很多“批斗”“扫街”“四六分子会”还有“武斗”等等,我年轻气盛的大伯就是在“革命”时代烙下病根,早早的离开我们走了!我的祖辈最怕的就是过节,最怕的就是收成。
5 k/ ?' s  n2 j4 L6 v7 [: P' ^% I     “三年饥饿”当所有人在面对身体的极限负荷时,“人性的基点”好像有点回归。在那三年时间里,虽然饥饿但是我的祖辈感觉到一种平等。饥饿的百姓也无心思去惩罚这些“革命的蛀虫”,他们庆幸三年的宽松。
3 J% G# d, d- E) m& E: ~8 N  l) R     时至今日开放的年代,我们谈民国的发展不得不归功于“乡绅”的兴起!谈思想的继承也不得不谈“乡绅”的传承。特殊时期的政策方针,恰恰把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有生力量阉割!我的爷爷如果能活到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他定能有一番作为!, F# p/ A# s, J1 f% w$ `
     “饥饿”并非痛苦!“饥饿”并非磨难!
# `& G* s6 n. T3 U$ H) i     感谢吴先生,希望有机会拜访!希望您的课题不是炒作,希望您的真诚会让每一个亡灵安息(即使他们生时不平等,他们死后必将平等的接受上帝的审判)。- A& o& h4 A) k
     希望看到您透过“饥饿”的镜头,直面人性中罪恶的“撒旦”!
) y7 |+ y$ ]0 G. T7 B7 ~     至此怀念那些在特殊年代去世的企业家,思想家,学者,教师,宗教人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8 21:51 , Processed in 0.0961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