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45|回复: 0

旗袍,五十年代灿烂一瞬间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2-3-18 04: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2010-05-30 20:31  来源:本报  作者:   编辑:gxz
  1949年,解放的炮声打破了旧中国少数人畸型的繁华梦。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反映,是简朴和实用式的流行。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己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与此同时,服装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前店后坊的小规模作坊被划入服务商业而受到重视,而以大机器大批量生产,并以加工出口为目标的服装工业受到重点扶植。虽然服装生产零碎混乱的现象得以改观,但对以度身定做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旗袍行业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旗袍进入了它的衰落期。昔日辉隍的地位被50年代的干部装所代替。这一时期的服装崇尚简洁、朴素和平实。男装以中山装、青年装、学生装、春秋衫、工作服式茄克衫、军大衣和派克呢大衣为主;女装则流行布拉吉式连衣裙和列宁装。不少女性甚至直接采用上述男装。服装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由于当时的物质水平低,国家对纺织品实行限额消费,使得流行的变化速度大大放慢。那些大性爱美又喜妆扮的女子,只有在服装的细节和服饰搭配上多动脑筋,大至毛衣的编织、领形腰身的改良、领口部位内外衣饰的组合等,小到衣装整洁程度、裤缝处理、旧衣改新等,以此满足自己对美的追求又不过分显山露水。
  这是一件素色长袖旗袍,既没有盘花纽,也无线香滚,胸前绣上一些花,于庄重中带一份妩媚,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
  到1956年,服装业的这种形势发生了一些转变。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国家要改变形象,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1956年起,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当年正值一大批苏联花布倾销中国市场)。
  1956年,由上海市妇联、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了一次时装博览会,参展时装均一式两份,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展出,现在的上海市展览中心整个三楼展厅布满了展品,可谓盛况空前。一时间,穿漂亮衣服成了名正言顺的事。单位中女团支部书记带头烫头发、穿新衣,旗袍在此时重又赢得了一席之地。
  50年代的旗袍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摒弃一切繁复琐碎的装饰,“实用、经济、美观”是对包括服装、染织在内的工艺美术界提出的普遍要求。旗袍款式简洁大方,腰身较40年代宽松,很少使用刺绣、镶滚等装饰,色调也力求素雅和谐。
  1958年6月,我国参加第九届国际时装会议。这次会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成员国有七个国家。我国派出观察员,并在兄弟国家表演人员的协助下展示了以旗袍为主的26套中国服装。参展的旗袍做工精细,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得与会者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06:37 , Processed in 0.0269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