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94|回复: 0

青春一去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复制链接]

0

主题

8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1-4-15 13: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 u4 u; m! q, z. H$ z) h4 z) i/ h/ \, Z' W

那首反映内心想法的诗被陈国平悄悄从日记里撕了。多年后,他还能默写出来。

那首反映内心想法的诗被陈国平悄悄从日记里撕了。多年后,他还能默写出来。

& s& y% E& \: H/ z+ q/ m
9 w7 Z+ E4 m) j, g# l) v Img305080706.jpg
6 {$ f/ b4 Z# [6 u+ p3 p- P+ M" @! g5 H0 U
$ D$ e1 L' V9 K5 I
墙上是56岁郑州市民倪小莉创作的油画《记忆 我们在1971》。倪小莉姊妹5人都是知青,分别在1968、1969、1970年下乡插队。油画上是他们1971年时的生活状态,离现在整整40年。
8 y- ?7 Z' w0 K/ P" v8 f' A* I% q# H4 G9 u8 R4 I
  【编者按】5 V) n( w$ S8 c! Y
1 G9 C, b( i; Y; [) `% E" j* j
  在文艺实践中,有这么一个过程耐人寻味:最早的文艺创作讲究神学式的感性,到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理性,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感性思潮再次回归。! w6 ~1 f6 z& P7 g- u: t7 _; w& S' g# C

7 e5 r0 J6 C. f8 R9 J  河南商报连续推出了五期《郑州知青 激荡四十年》报道后,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共鸣。很多知青纷纷致电或通过网络联系河南商报,畅谈他们的知青岁月。+ R: ]) s3 k: n& i
2 F( v' k* C& q6 t9 C: }( [( I) ^
  除了引发知青们的共鸣,河南商报《郑州知青 激荡四十年》系列报道还引起了更广泛的社会反响,包括学界、政界、商界以及众多青年人。
  X- Q% f3 i- |+ w7 f* m9 {0 }/ p' _+ c
  河南商报记者 杨慧俊 肖风伟/文 杨东华/图2 x9 x" \/ c9 G( s8 p

- ^9 U; x, I' z% e$ J2 z! \  《郑州知青 激荡四十年》大型系列报道推出后,在郑州引发一波知青热潮。许多知青或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向河南商报记者讲述感受,说得最多的是:谢谢商报,看到报道后感到格外亲切。
+ J4 O: h7 \. S
- \- K  A2 u: r. Q1 m# ]! F) g  d  作为媒体,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当未来的某一天,往事渐渐尘封,记忆逐渐模糊的时候,郑州知青们的这一次口述历史,或许有助于年青的下一代,更直观地触摸他们不曾经历的磨难。
8 U  }1 P5 h) K3 }' g. n1 J& \
+ E% D1 m/ w( @; ?: G8 N. D2 A; l  本期,我们摘取一些知青看到报道后的讲述,这些故事他们本人说,“一直都秘不示人”。
5 |, `8 g  q6 U) e6 y6 a0 B+ d9 k6 e' Q( s9 v( ~  O* O
  【故事篇】% k8 Y5 `, K+ Q- d+ s" t

& [3 o) ]  s2 z0 O; L  为表现,半夜悄悄给贫下中农挑水
8 L1 h' m! E  R1 e3 ]# `- `% C' n. U, ?+ v3 S' c) n
  看了河南商报的大型报道后,知青李麓桢“忍不住有话要说”。+ S6 U- v$ Y; W; U4 F

* ]) P  L+ S  e4 H4 B  ]; @6 y  “我们是1965年下乡的,当时郑州还没办郊区农场,我是到祭城黄庄大队任庄村插队,当时东大街办事处工作人员许诺,3年后回城安排工作,但事实上直到1972年才回城。”# Z+ ^7 {, m! v7 t

* T! {# f) A7 I  让李麓桢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一位刘姓知青身上的事。当时他们刚插队不久,许多人不会做农活,刘姓知青在锄红薯苗时,把苗一根根很认真地锄掉了。这被一些人当成了“斗争”的靶子,当天晚上开会批斗,几个人带头高喊:“打倒现行反革命刘××!”/ e. I# w3 {, u% G+ P5 y

9 Q) Z$ Q& D- s3 b- a2 A  但多数农民毕竟是纯朴的,几乎没人跟着喊。领头者喊着喊着,大家都笑了起来,“城里娃不懂农活,算啥现行反革命。”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 F. O4 ?7 p. p2 B- q- J9 W2 N8 r0 l5 j1 S0 y* t
  比起1971年下乡的知青,李麓桢的经历颇有几分“悲凉”,因为爷爷曾是国民党淇县副县长,父亲在1961年“拔白旗”运动中(对所谓具有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人作为“资产阶级白旗”加以批判、斗争甚至处分),因为替人说话而被迫下乡。
. D5 W8 m# r1 n3 a. I0 E: z( `9 `
  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的李麓桢,一到农村便拼命干活,拼命表现,别人干一分,他干三分。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半夜起床,给贫下中农家的水缸挑水,“做好事不留名,然后悄悄地离开。”
/ q& f/ A. ]: W( h: s: \4 l  Z% f6 m/ ^
  即使这样,李麓桢仍然时常“挨气受”。比如有一次开会时,他们几个知青被安排和“黑五类”分子坐在一起,“我心理非常不平衡,我也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属于可改造子女,竟然还受这样的歧视。”李麓桢回忆,一位女知青回到宿舍后,失声痛哭。
6 d! [& ^- u( S! \
6 ^) w$ G: E8 s0 N2 r  谈起对知青生活的感受,李麓桢表示,有伤感,有留恋,“我们愿意回忆,因为那是我们的青春。”
3 N! s  P, E; }& _4 B  ?
: {: f; `- P  B9 J  渴望回城,知青私下传唱自创歌曲" A* K" K9 {. T  r* e$ v, G/ r
: f% P* r8 A% X" q1 v2 a
  (任进书,当年是郑州市郊区祭城农场第四连下乡六年的知青,郑州市政协文史委组织编写的《知青岁月》一书16名编委成员之一,当看到商报的系列报道后,他讲述了那个时代私下流行的知青歌曲。)% x( o' P7 T+ D/ T; Z# q$ x* r

' y# q  S2 _# H  下乡之事,已过四十年。年近花甲的我,每当夜深人静想失眠的时候,耳边常常回响起当年知青一些忧伤的歌声。( }# [3 M- I' u6 z4 X

# X% w' l) n. L, U! @  “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啊!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  J- _5 Y9 F/ B: `* p3 S

4 w0 A! K7 J1 z- l) Q  这是南京知青任毅创作的《南京知青之歌》,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知青私下里开始传抄、传唱这支歌曲,它委婉地表达了当年知青思念家乡,渴望尽快回城的复杂心情。6 w4 l+ O0 b) U& Z

/ N1 Z" @! |4 E% ?/ S  S  这支歌曲的传入,我记得好像是1972年的元月。当时几个知青围在一起,有人唱起了《南京知青之歌》,当唱到“生活的脚印,深深地印在偏僻的异乡”时,不知是谁一阵抽泣。
9 l+ n  l% P/ h4 S+ k! C3 w
6 [9 f$ M; s: t/ }- {9 u4 O  不久,北京知青的歌《从北京到延安》也悄然传入大家的耳中,还有武汉知青的歌:“雄伟的大桥,横跨龟蛇山,我们还要回武汉!武汉,我的家乡,我怀念,接受再教育,最多三年半,我们还要回武汉!”7 u$ @1 l0 X4 n0 ^: T
' p& e$ Z+ _/ D' U1 B
  由于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至今我清楚地记得从来没有一个知青,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唱过这些歌曲。都是在夜深人静时,两三个知己倾诉时,悄悄哼哼。
* I2 o6 e& S, d' w
9 V' b7 v( M- T+ S' @2 }! n% O  记得当时有一位知青连队负责人,针对这些歌的悄悄流行,曾在一次大会上愤怒地说:“唱出了"帝修反"不敢唱的歌,说出了"帝修反"不敢说的话!”我如今想起这句话,感到人性有时是多么的渺小、卑微和脆弱啊。(注:文中歌词根据任进书记忆所写)( d4 |: q* E1 |. g* {8 Z* ^
7 S6 d4 R# s' W" B, ?
  【实物篇】% a  Z/ Z, V) \, C9 a
+ p8 ^* K  \9 M* P: C7 p: g9 ~
  写了七本日记,不敢流露心中压抑" p; M$ s* U. {; ~: |: K
& j* X( D! S4 {; H: l5 K
  每天都要吃一顿“忆苦思甜饭”高粱壳、红薯梗、花生皮做的窝窝头,每人一个,贫下中农全程监督吃完。1 X( d( T6 z, o6 L, C2 }+ R

, m9 g# K6 M  r& [2 T  t  J  陈国平说,这种窝窝头吃下去,大便都成问题。另外两顿饭,也都是高粱面或红薯面窝窝头。
# M) o1 k) M; Q" r4 d/ m* Q0 V& y/ k& J; L
  下乡第四天,陈国平就饿得受不了,从祭城十八连农场跑回了郑州。看见宝贝儿子饿成这样,妈妈含着眼泪,买了一挎包烧饼回来,陈国平一口气吃了3个,将剩下3个偷偷藏进了衣服里。! q1 N5 P0 Z# J
& h  y% K  K7 l% A# k1 Y) X
  进入连队宿舍,几位贫下中农上来就搜身。烧饼被搜了出来,一位贫下中农不愿意:“还将烧饼藏起来呢,摆明不和咱贫下中农交心嘛!”接着,他们商量着要开专场批斗会,陈国平好说歹说,批斗会总算没开,但接下来的两天,在大会上陈国平都被点名批评。7 B# M4 i: g; Y! \+ D3 P! A

8 m% d3 K% t0 `0 S3 H8 j( T  在上山下乡期间,陈国平写了7本日记,里面全是“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他说在那个特殊年代,就连日记里的话都言不由衷。1 E# U7 Y& i4 {2 U' W- _5 d. S
- |3 `0 v5 F. G% n' f
  种地之余,陈国平和同学还肩负起“搞副业”的任务,到火车站搬运铁锭。他们两人负责一辆架子车,将一车铁锭从一个站台拉到另一站台。一天,在搬运铁锭下坡时,一车铁锭扣在了同学身上,当场将人砸死。时隔一年,又有一位女知青在干活时,右手4根手指被落下的机器砸断。7 J9 d/ m, u+ W% U) X
, a' {4 c8 j2 }" j! E7 Q
  同学的悲惨经历,让陈国平伤心不已,而每天的种地生活,也让他心中充满郁闷。“那时,我开始反思,是我思想出问题了,还是这个上山下乡有问题。”
5 W7 C# G9 s" p) N, F) R2 N- R. r
' F% ^5 P  j- t* y; f" ]5 `  在日记本中,陈国平用诗歌写出了内心的彷徨:“……眼前一片迷迷茫茫,怎能看到郑州的模样,辛酸的眼泪滚滚流淌,我的心像刀割一样。上山下乡四年时光,多少人儿精神失常,年轻人儿像老人一样,满面胡须鬓发苍苍。”- _, c! \, {$ _$ H8 C# S
7 K3 r. _' {7 l9 `: a% a- |
  后来,有知青看到这首诗,提出要给它谱个曲子,这下陈国平紧张了:“当时我马上要当兵走了,万一传开了,兵当不成了,肯定要被打成反革命!”于是,陈国平悄悄将这首诗从日记本中撕了。- W% t+ D2 Y5 l% K+ Z+ }

8 I' t4 ?6 ]! B  p* Q4 g  时隔近40年,陈国平又当着河南商报记者的面,将这首诗默写了下来。$ h& x: F% U1 w3 G, n! E9 q
2 W$ i, f( K- }0 o; C
  能将生米做成熟饭,农场发了张喜报
2 T6 G0 Z2 |  K# A' I$ y9 J7 F' u( M2 n' W
  能将生米做成熟饭,还会改进煤灶节省煤,宋一山为此获得了喜报。2 e- s" X& U: [7 v  j. L& Q$ q

& ?% o$ K" u# F1 s  1970年12月,初中毕业后,家住郑州市区的宋一山作为先遣部队,来到侯寨做知青下乡前的准备工作。% f+ `+ B; h8 |: g
& M4 |+ P" C5 F  H5 U; l3 u/ A
  垒厨房、腾房子、运床板、买炊具,在第一批知青下乡前,宋一山就忙乎了一个多月。, W2 L; S$ V$ l  d0 v# c

- G% Q4 n6 \. F' |7 e* J% m  在连队里,不会做饭的宋一山,第一次学着做饭,并且很快当上了炊事班长。( @5 I% E8 y4 |* g( G
& ], [- |! `: v/ r* y' o' S
  宋一山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根据煤的形状,适时改进煤灶,一天下来,能比别的连队节约几十斤煤块。3 ?$ W' a8 q& i) A4 {3 d

# C* c! x. s. V  S& o- \/ O  “当时,每人每月生活费不能超过10元。”宋一山说,节约了煤块,意味着大家买米买面的钱增加了,每个月下来,他们都能比别的连队多吃一些粮食。
- G0 y3 ~9 m2 P; R3 n# `6 `, _# W5 U5 M! b
  宋一山的另一个优点,就是能将生米做成熟饭在当时,很多连队同学都不会做饭,吃的饭都半生不熟。
. I( \1 J, r0 n2 T5 @6 l  h+ t
7 X, S8 o2 _9 I+ x  “可能是这两方面原因吧,农场给我家发了一份喜报。”宋一山说,喜报直接送到了他家里,将父母高兴坏了。# P7 `5 J: i+ p! e  u
6 U& S+ G( r8 Z$ n
  时至今日,宋一山还保留着这张喜报,让他遗憾的是:当年获得的一些奖状已找不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19:54 , Processed in 0.1285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