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83|回复: 0

沈志华  1950:朝鲜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1

回帖

1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2
发表于 2010-10-3 15: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hxwz.org/my/modules/w ... p%3Farticleid=26788

1950:朝鲜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沈志华

从严格意义上讲,对朝鲜战争全面的学术研究是从本世纪初才着手进行的。这是因为苏联有关这方面的档案是在1993年解密,而中国方面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陆续公之于众,一直持续到现在。从朝鲜战争停战到冷战结束的40年间,反映这场战争的书籍林林总总,但由于档案资料的缺乏,各方只能站在各自的政治立场去解释、去理解,内容基本局限于政治宣传,谈不上学术研究。随着中苏朝、美韩档案的逐渐公布和资料搜集工作的不断深入,可以肯定地说,迄今为止,有关朝鲜战争的全貌变得越来越清晰。

近年来,笔者查阅了几乎所有能够收集到的档案资料,自信对这方面的情况把握得比较全面细致。至于对这场战争的解释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有所不同。借此机会,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斯大林吃了哑巴亏

朝鲜战争爆发的最初起因源于朝鲜半岛的分裂,这与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采取的半岛政策有很大关系。早在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召开时,各大国设想的太平洋战争应这样结束:由美国全歼太平洋地区和日本本土的日军,由苏联对付驻扎在中国东三省的关东军,由中国军队歼灭除东三省以外驻扎在中国大陆的其他日军。会议对各国军事行动区域大体作了上述划分,但究竟由谁来解决朝鲜半岛的日军问题没有提及。另外,在行政区划上,朝鲜已被日本列为日本版图的一个行省,而朝鲜半岛上的日军又隶属于驻扎在东三省的关东军,于是朝鲜半岛出现了行动空白和模糊区域,为以后战争的全面爆发埋下了伏笔。

苏联出兵东北和美国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迫使日本最终投降。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凭借距离较近的地缘优势,很快进入朝鲜半岛,此举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觉和强烈反应。此前,美国从未有过在朝鲜半岛驻军的意图和打算。在苏联红军抵近汉城之际,美国总统杜鲁门急忙致信斯大林,说我们也要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这样好不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大家一人一半。实际上,这个提议构思得匆忙而粗糙,是在致信的头天晚上,由美军参谋部的几个参谋拿着地图向杜鲁门划一划,杜鲁门就将该提议递交给斯大林。依照他们的想法,苏联红军已经到达三八线,而美国军队还在冲绳,距离半岛还有几百海里,这个时候提出以三八线为界,斯大林绝对不会接受,估计他可能会提出一些谈判条件,比如三七线、三六线,甚至将汉江以北的地区都给他,为苏联争取更大的利益。但出人意料,斯大林没提任何条件,收到信的第二天就给杜鲁门回信,表示同意。消息传来,美国国防部非常惊讶,认为斯大林脑子出了问题――本来明摆着让他讨价还价的。事实上,斯大林非常精明,他在信的末尾写了一句话:以三八线为界的建议他接受,但这个三八线应继续延长。三八线延长意味着什么?往东延长,就把日本的北海道划到三八线以北。斯大林的想法是,我让你在朝鲜半岛登陆,你让我在日本本土登陆。杜鲁门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于是给斯大林回信说你的想法不错,但这事我管不了,你要征询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意见。结果,斯大林找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坚决反对。斯大林又说,我的命令已经下达,怎么办?麦克阿瑟答复,苏联敢有一兵一卒登陆日本本土,我就把苏联派驻远东委员会的全部委员都撤掉。斯大林吃了哑巴亏,就将军队撤回了三八线。

南北朝鲜的四个人选

从战后有关斯大林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设想来分析,斯大林最初有与美国合作的意愿,苏美都不想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生冲突。这个判断同以往,特别是同当今美国学术界主流思想大相径庭。美国学术界认为,正是战后苏联采取不断扩张的全球战略,从而引发了与美国的对抗,直接导致了冷战的发生。对此,我认为没有任何根据。

朝鲜原本是个独立国家,后被日本吞并。日本战败,朝鲜将恢复独立国家的面目。但美苏两国认为,战后各民族寻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朝鲜既没有政府,又缺乏选举的经验,因此,雅尔塔会议决定对朝鲜实施托管。这样,朝鲜就成为由联合国托管的单位。由谁管理呢?美国、苏联、中国还是英国?英国不行,二战期间被炸得七零八落,战后重建工作繁重,而且远隔万里;中国也不行,此时蒋介石的军队深入后方,在国内与共产党的关系还没理顺,精力有限,无暇顾及。最终,这副担子落在美苏两国身上。

1946年,美苏共同筹备成立的朝鲜问题联合委员会正式启动运转,到1947年,共召开了三次会议,没有达成一致,其原因来自朝鲜内部。按照美苏及其联合委员会的最初设想,三八线只是一个受降的分界线,不是一个政治分界线,朝鲜应该是统一的,要搞统一选举,要重建一个政府,南北朝鲜应当各自推选一个政治精英参与竞选。人选的标准,当然在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方面趋同为好。在北朝鲜,斯大林支持曹晚植(有“朝鲜的甘地”之称)。曹晚植不是共产党人,他的政治风格有点像孙中山。1945年12月莫斯科会议召开,曹晚植主张朝鲜有能力管理自身的事务,坚决反对托管。会后,这个人消失了,杳无音信。下一个人选是金日成,戈夫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上说,这个人有能力又听话。金日成那时在哈巴罗夫斯克,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他所在的抗联一部被日军打败后,跑到苏联。笔者曾查阅苏联的档案,上面记载,金日成学习俄语非常快,同志关系融洽,威望很高。这是北朝鲜方面的情况。

南朝鲜方面,有金九和李承晚两个人,他们都曾在中国生活过。在中国期间,两派就矛盾重重,派系斗争激烈。后来李承晚跑到美国,同麦克阿瑟相处甚好,取得了麦克阿瑟的支持,而蒋介石和当时美国在朝鲜的驻军又支持金九。金九知识分子意识浓厚,遇到什么手腕都使得出的李承晚,最终被杀。就这样,在人选问题上,双方一直没有达成统一意见。

1947年底,冷战爆发,美苏双方不再积极促成统一选举,相反,甚至鼓动各自支持的人打压对方。到1948年,美苏联合委员会的工作无法继续开展下去。此时,美国认为谈判已无实际意义,就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由联合国成立的朝鲜问题委员会着手组织朝鲜大选。金日成得知这一消息后,阻止了联合国官员入境。因此,联合国决定,在联合国力所能及的地方举行选举,这就是说,选举工作只在南朝鲜进行。针对联合国的反应,金日成采取的策略是从南朝鲜邀请一批代表,先行一步,在北朝鲜抢先举行选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由此成立;继而,由联合国组织推选的大韩民国成立。至 1948年底,朝鲜半岛最终分裂成两个国家。

毛泽东没有参与最初的决策

许多人认为,在战后美国一直奉行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政策。其实,社会主义国家也在阻止美国势力的增长。

可以肯定地说,苏美双方最初都不想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发生正面冲突。北朝鲜政府刚成立,苏联就在未照会美国的情况下,于1948年底实施单方面全部撤军。这种境况,使得美国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日军已投降,苏军已撤离,美军没有任何理由滞留在朝鲜半岛。因此,美国国防部下达了撤军命令。李承晚极力挽留,流露出在美军撤离后对金日成可能组织军事进攻的担忧。最后,经麦克阿瑟同意,美军将撤军时间延迟半年,并帮助李承晚训练了约5万人的部队。

李承晚、金日成都梦想统一全国,而且都有采用军事手段达到目的的强烈愿望。为此,双方展开了争取外援的较量。苏军撤离后,最早作出反应的是金日成。1949年 3月,他以签订经济文化协定的名义访问了莫斯科。在同斯大林的谈话中,金日成问:将来统一了怎么办?我是否应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半岛统一问题?斯大林答,绝对不能采取军事行动,你要多搞点宣传,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多在舆论上作些文章。同时,要做好军事准备,除非李承晚首先进攻,如果你反击过去,将他打败,这样的统一是可以接受的。

斯大林从内心深处不想由苏联来承担挑起这场战争冲突的责任。事实也是如此,苏军撤离时,仅给北朝鲜留下巡逻艇、机枪等轻武器,用于维护社会治安,而将飞机、坦克、大型军舰等重型武器全部带走。美国方面亦然。在莫斯科,金日成没有如愿,悻悻返回,后来他又派朝鲜人民军总政治部主任金一悄悄来到中国,时间大概在4月底。那时,毛泽东还没有进北平,住在香山别墅。在香山,金一见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他说,据我们掌握,解放军东北部队中有很多朝鲜族战士,你们的仗打得也差不多了,人民军缺员严重,能否让他们回去?毛泽东回答没问题,我们现在有3个由朝鲜族战士充实的整编师,都是林彪四野的部队,它们是164师、166师,分别驻扎在东北的沈阳、长春;另外一个师随林彪南下,正在打仗。你们可把东北的两个师先带回去,待中国战事结束,再把另一个师带走。你们想运用军事手段解放南朝鲜,解决统一问题,这个原则没错,我也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现在,我们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等我统一了,再去帮你统一。

金日成对此当然不高兴,但中共讲的也有道理,中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10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金日成又给毛泽东拍电报,说你们战事结束,下面该轮到我了。毛泽东感觉很难答复,因为四川、云南、广州、台湾、西藏等地尚未收复。于是,毛泽东给斯大林发电报,说明情况,请斯大林出面帮助解释。11月5日,斯大林复电,答应金日成的工作由他来做。笔者曾查看过那年11月至12月间的苏联档案,来来往往的大批电报,名义不是斯大林本人,就是外交部、葛罗米柯、苏联军事专家和军事顾问的。电报内容大多反映在三八线附近不断发生军事摩擦和小规模武装冲突的事情。

对于三八线附近发生的情况,苏联顾问们已习以为常,他们认为一场战争是早晚的事。笔者翻阅的几个电文显示,斯大林对三八线经常发生军事摩擦非常生气。在这里,还不能不提及此前发生的一件事。大约7月份,美军刚刚撤离时,金日成就给斯大林拍电报,提出在瓮津半岛实施作战的计划。瓮津位于朝鲜半岛西部探出的一个小角,半岛的三分之一处于三八线以南。金日成意在投石问路:在此地先打一仗,看看各方的反应,如果美国没有动作,他就可将部队投放在三八线,一线排开,全线推进,争取一个星期内攻占南朝鲜。苏联驻朝鲜大使捷科夫看了电报,感到很满意,认为这样做进可攻,退可守,回旋余地大,就将计划报到莫斯科。斯大林考虑再三,前后用了两个月时间,于9月24日主持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专题会议,否决了这个计划,理由是:瓮津作战势必引发一场战争,况且现在也没有做好任何军事斗争准备,希望北朝鲜要一如既往地抓好宣传,和平统一朝鲜半岛。

金日成非常苦闷。1月17日,朝鲜驻华大使李某即将赴任,金日成摆了一桌酒席为他饯行,同时,邀请了什特科夫等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酒过三巡,金日成大醉,席间又哭又闹,说毛泽东言而无信,答应帮我统一,现在没人管,南朝鲜几千万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我去解救,我拿什么解救;金日成又埋怨起斯大林,说非要等李承晚进攻才反击,那要等到什么时候。酒宴散后,什特科夫就给斯大林发了电报,把过程叙述了一遍,最后做出判断,认为金日成打仗的念头不灭。1月19日,斯大林收到电报,过了11 天,即1月30日,斯大林回电什特科夫:请转告金日成同志,我同意他的作战方案,但要做得非常缜密,不能冒险,通知他来莫斯科,我要亲自同他谈。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斯大林改变态度后最早的一封电报。

2月2日,斯大林再次电告:前天(1月30日)我说的那个事情非常重要,不得告诉任何人,特别是不要告诉中国同志。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发动战争的计划是毛泽东、金日成、斯大林在莫斯科一同商量决定的。这个判断可以说是在缺少档案材料的基础上做出的,与事实严重不符。毛泽东于2月17日离开莫斯科,而金日成到达莫斯科的时间却在4月10日,他俩不可能相遇,更没有商量的机会。从斯大林电报内容看,斯大林已叮嘱驻朝大使不要向中国同志透露这个信息,我想他也不会同毛泽东商量。以后发生的事情进一步说明,毛泽东对此一无所知。

金日成确定的6月25日

2 月17日,毛泽东离开莫斯科返回中国,斯大林随后就告诉什特科夫,可以通知金日成赴俄访问。4月10日,金日成抵达莫斯科,逗留长达半个月之久。这期间他同斯大林到底谈了什么,至今没有发现任何记录,只能根据每天斯大林几点到,几点几分有谁进他的办公室,几点几分谁出去的斯大林日志进行推测。那本日志显示,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同金日成仅会谈过一次。笔者认为主要的大量的工作都是私下进行的。

现代学者研究历史事实绝大多数把回忆录作为依据来源。上世纪80、90年代,当时给金日成当翻译的人叛逃,叛逃后他写了回忆录,依据此回忆录的记载和后来的一些电报综合判断,斯大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北朝鲜发动进攻,美国人干涉怎么办。金日成是和朴勇外相一同会见斯大林的。金日成当时说:斯大林同志,我向你保证,我们发动的是一场闪电战,有完全获胜的把握。第一,如果发动突然袭击,美国人来不及做出反应;第二,只要我们一进攻,朝鲜劳动党在南方的20万党员会立刻起义,里应外合;第三,美军在远东只有四个师的兵力,而且全部驻扎在日本,来不及调动。我们四天内就可攻占汉城,美军未到,战事就已结束。

斯大林当然不会仅仅听信金日成的单方说辞而做出决定。一年前,麦克阿瑟发表了一个公开讲话,宣布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防御并不包括南朝鲜。而一年后的1月12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在公开场合也发表了同样内容的讲话。艾奇逊是无心的,他针对的只是中国而非韩国。因此,斯大林认为美国的防御政策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另外,苏联截获了美国国防部的战略计划,这个计划是一旦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美国大使馆、美国侨民全部撤离,只坚守日本海,放弃朝鲜半岛。以上情况使斯大林坚信美国绝不会武力干涉朝鲜半岛的统一。这是问题之一。

第二个问题是,当时毛泽东还不知道斯大林与金日成交谈的内容。原因在于,2月份米高扬到西柏坡拜访毛泽东,曾提到苏联在欧洲设有共产党情报局的事情。毛泽东当时建议,中国革命马上胜利了,这么大一个地方,情报局没有一个亚洲国家参加,不太合适。米高扬随后答复,你们可以组织亚洲情报局,日常工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对此,毛泽东很高兴。1949年7月,刘少奇奉毛泽东之命到莫斯科,又向斯大林提及此事。斯大林明确表态,中国共产党是个非常成熟的党,毛泽东同志也很会闹革命,今后你们领导亚洲革命,我们管理欧洲事务,中苏兄弟合作,共同促进世界革命大业。既然苏联让中共负责亚洲事务,而现在却私下偷偷摸摸地同金日成商量这样大的事情,不告诉毛泽东实在说不过去。因此,斯大林嘱咐金日成,回去后要马上到北京,向毛泽东作个通报。如果中国共产党不同意,你就不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其实,金日成在内心深处不想同毛泽东商量。他知道毛泽东不会同意,原因在于中国的台湾问题还未解决。

金日成迟迟不去北京。5月3日,斯大林坐不住了,给毛泽东发电报,告知金日成来了苏联,谈了一些问题,具体谈话内容由他当面向你汇报。5月12日,斯大林又致电什特科夫,催促金日成尽快赶赴北京。5月13日,金日成秘密抵达北京,与毛泽东一见面,两人就产生了分歧。金日成非常兴奋,说:毛泽东同志,斯大林同志同意了我们的作战计划,我刚从莫斯科回来。毛泽东说,我怎么不知道,我也刚从莫斯科回来。金日成辩解,你走了以后,我才去的。至此,会谈不欢而散,到底此事是否经过斯大林同意,有待进一步核实。晚11点半,周恩来紧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根据罗申的回忆,他给斯大林拍了电报,说周恩来同志转达了毛泽东要求斯大林对此事给予证实的意见,并要求苏方迅速回电。

5月14日上午,斯大林答复:请转告毛泽东同志,鉴于国际形势发生的变化,苏联同意了朝鲜方面的意见,但此事一定要经过毛泽东同意。如中共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朝鲜的统一事业和南朝鲜人民的解放就要推迟。到底怎么办由你们共同商定。5月15日,毛泽东、金日成再次举行会谈,此时毛泽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向金日成解释说,中共并非不支持解放南朝鲜,只是想待台湾、西藏解放后再把部队调到北方,施以援手。既然你们同斯大林同志商量好了,可以先打,需要什么就说句话。金日成一拍胸脯,需要的一切斯大林同志都给了,说罢扬长而去。场面有点尴尬,当着苏联大使的面,毛泽东没有发作。

这里还有很多细节,比如计划是怎么制订的,苏联顾问又怎样同朝鲜人民军协商,等等,这些情况在北朝鲜一些叛逃人员写的回忆录中有记载。

按照苏联顾问的原定计划,攻击于7月份开始。后来金日成不同意,坚持将时间提前到6月25日,一则考虑到这是个周末,对方处于松懈状态,可达到突袭的效果;二则考虑恐天气有变,再拖进入雨季,不利部队的展开。这样,朝鲜战争就于6月25日拂晓爆发了。

美国的参战改变了局面

战争的进展确如金日成最初设计的那样,人民军仅用了4天就攻占了汉城。金日成非常得意,因为在此之前,朝鲜人民军还未有过打仗的经历。在给斯大林发的电报中,金日成说,汉城已被占领,我准备把总部搬到那里,同时也希望苏联顾问团随我进驻,并在那里庆功。斯大林看到电报十分生气:只是占领了一个小小城市,而南朝鲜军队正在向南逃窜,当务之急是追击,开什么庆功会?金日成如梦方醒,赶快组织部队实施两线追击,但为时已晚――美国开始参战了。

美国在参战的头两天就将朝鲜人民军空军彻底摧毁,取得了制空权。人民军本身就没有打仗的经验,依靠的是苏联顾问,在人民军部队中,苏联顾问是从排长、连长直至司令逐级配备的,人民军士兵从齐步走直至实弹演练,也全由苏联顾问负责训练。但在战争爆发的前夕,斯大林却命令苏联顾问不得越过三八线。因此,人民军在突破三八线特别是向南追敌,遭到空中猛烈轰炸的时候,团长找不着师长,师长找不着军长,指挥系统失灵,全军大乱。在笔者翻阅的电报中,就有金日成发给斯大林的一封电报,他希望斯大林能够允许苏联顾问越过三八线,下到人民军部队。斯大林起初没有同意,但什特科夫答应了金日成的请求,并表示愿意为此承担责任,因为他身在朝鲜,深知前线的实际状况。从笔者找到的一封电报看,斯大林对什特科夫做出的许诺非常不悦,他责备什特科夫,你是苏联的大使,不是金日成的大使,既然你已经答应,我也就勉强同意了,军事顾问可以越过三八线。但要记住一条,全部脱掉军装,以记者身份过去,打死概不负责。随后,斯大林又补发了一封电报,要求什特科夫必须保证不能有一个人被俘,即使被打死,尸体也要弄回来。类似内容的电报特别多。

战前,斯大林无偿援助了北朝鲜一批军舰,苏联水兵在将舰只开到朝鲜港口作了交接后,就准备走人。金日成不同意,说你们走了谁开船?于是给斯大林拍电报,请求把水兵留下。斯大林答复:绝对不行,我们可以训练你的水兵,但我们不能留下一个人。同样,苏联援助了北朝鲜几千辆汽车,由于司机严重缺乏,在战争开始后,周恩来也是先向苏联要驾驶员,苏联不管,说办驾校没问题,派司机没门。无奈,周恩来就紧急动员东北的司机赶快过去,以解燃眉之急。

上述情况其实就反映一个问题:斯大林不想与美国直接对阵。他在私下可以提供任何帮助,要枪给枪要炮给炮,但就是不能出面。但金日成顶不住美军的攻击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请中国出兵。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一封拍发于7月2日的电报体现了这方面情况。电报内容很简单,罗申问周恩来,美军已出动,你们有什么打算?周恩来答复,我们已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现已集结三个军在东北,随时可以出击。但我们出动陆军,苏联必须给予空中掩护。7月5日,斯大林回电,可以。不过,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如果敌军越过三八线,那么中国军队必须出动,苏联方面出动空军进行掩护。在档案解密以前,中俄学者为此争吵不休。中国人认为斯大林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原本答应出动空军,后来又不给了。俄国学者反驳,斯大林从来就没有答应过。现在看来此事是存在的,但这个背景比较复杂,斯大林说得也很含糊。出动空军掩护是什么意思?此后,斯大林也有自己的解释。7月5日,中苏双方就出兵问题初步达成了一致。随后的情况出乎人们的预料――毛泽东急于出兵。

毛泽东告诉斯大林中国暂不出兵

毛泽东要求军队立即做好随时出击准备这一点,已被《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军事文集、2008年出版的周恩来文稿以及苏联的档案所证明。在相关档案解密以前,人们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误解:认为赴朝作战是毛泽东主动提出的,只是中国的一厢情愿,而金日成本人却没有让中国提供帮助的任何想法。事实却相反。当战争进行到7月底8月初的时候,金日成遇到了巨大的军事困难,急盼中国出兵参战。苏联档案的解密和苏联大使馆、外交部往来电报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金日成是这样跟什特科夫大使说的:为什么美国可以出兵援助李承晚,而毛泽东怎么就不能援助我们呢?你能不能向斯大林同志反映一下,请中国赴朝参战。过了几天,金日成再次找到什特科夫,说现在情况有些不妙,恳请中国同志能够出兵。8月20日,朝鲜人民军打到洛东江,抵近釜山。此时,双方对峙相持,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毛泽东给苏联和北朝鲜同时发了电报,指出战争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刻,人民军的后方供给线拉长达几百公里,存在着美军在后方登陆的极大可能,登陆的地点不是在仁川就是在元山。仁川、元山均处于三八线附近。毛泽东预测得非常准确。最初,毛泽东主张,人民军要大踏步地向南进攻,中国军队负责坚守后防线。几天后,毛泽东再次电告,战事发生了新的变化,人民军应该全线撤退,否则就要落入敌人的陷阱,难以自拔。如欲坚持,中国可以帮助防守三八线。金日成不敢自作主张,找到什特科夫。此时,斯大林对战况毫无进展感到急不可耐,来电鼓劲,金日成同志,干革命最需要的就是坚持精神,你们遇到的困难与20年代苏维埃遭受14个国家武装干涉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你们要挺住……

战事紧急,金日成终于明白斯大林不想帮忙。于是,他紧急召见中国驻朝大使倪志亮,亲笔写信,请中国出兵援助,并派专人直接送到北京。与此同时,毛泽东也接到了斯大林要求中国援助的电报,他于10月2日凌晨3点,连夜起草了回电文稿,内容非常详细而且特别长,大概有八九页之多。这个回电内容在以后出版的毛泽东文稿上作了刊登,大致意思是,我们已做好最充分的准备,随时可以出动三个军,第二批次还可以出动三个军的兵力,且部队可于10月15日集结进发。在回电中,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部队的武器装备较差,亟须苏联给予补充;第二,鉴于中国尚无空军,中方只能调动陆军参战,苏方必须将空军组织到位。鉴于事情重大,毛泽东在文稿起草后没有立刻发出,必须等到天亮,由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在扩大会议上,绝大多数人认为出兵参战没有道理,我们没有战胜美军的把握,去了再被打回来,何必!

毛泽东看到大家提出了反对意见,就把同意出兵的草稿收了起来。但秘书们对毛的举动毫不知晓,在归档整理文件时,以为是已发出的电报,遂送到档案馆留存备查。于是,在此后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就出现了中国于1950年10月2日决定出兵的信息。1995年12月25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突然刊登消息,说在俄国发现了一封毛泽东于1950年10月2日发给斯大林中国不能出兵的电报。当时,史学界已形成了这样的看法,即在1950年的10月2日,中国就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这则消息的刊登和俄国档案的出现,在史学界掀起了一场波澜。俄国学者认为,中国方面的档案纯系编造,与事实严重不符。现在看来,真实的情况是,毛泽东将尚未审议通过的出兵草稿收了起来,并未发出,1950年的10月2日,中国也没有作出出兵参战的决定。10月2日晚,毛泽东召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向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中共中央召开了会议,集体讨论了朝鲜问题,多数中央领导同志认为,基于我国面临着战后恢复重建的任务,在部队中还存在消极厌战情绪,军队武器装备落后,加之各民主党派对出兵朝鲜存有异议,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出兵的条件。不过,毛泽东还有一句话:但这还不是最后决定,中共中央还要开会讨论。他说的是实话,因为毛泽东本人始终有出兵朝鲜的想法,只不过在当时,他没有想到其他领导人居然提出了反对意见。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政治局决定于10月4日到10月5日,召集由各大军区负责同志参加的扩大会议,再次讨论出兵朝鲜的问题。

时任西北军政主任的彭德怀接到通知后,还不知道会议的议题,就立即乘机赶赴北京。此时,他还抱了一大堆图纸,以为中央是同他商量西北大开发的事。由于天气恶劣,飞机难以正常降落,彭德怀 10月4日下午才赶到中南海。推开会议室的门,他才发现气氛不对:原先政治局开会,大家都是有说有笑,今天却都低头沉闷不语。据彭德怀后来回忆,他在会上没说什么,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晚上,他住北京饭店,大约九点钟,邓小平到了住处,说:老彭,出事了!朝鲜要打仗,主席坚持出兵,大家都表示反对,你说怎么办?明天上午九点,主席在丰泽园,要单独见你。这一夜,彭德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思考着问题,如果毛主席要点将,自己到底承不承担这个责任?第二天上午九点,彭德怀在丰泽园见到了毛泽东。交谈间,毛泽东问彭德怀:老彭,你说该不该出兵?彭德怀已经思考了一夜,回答:主席,如果苏联完全撒手不管,咱们就不出兵;如果苏联是半撒手,能帮一把,那中苏联合起来跟美国人还有一拼。毛泽东很激动:等的就是你这句话。10月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出兵朝鲜的决议,前奏来自于毛泽东同彭德怀的这番谈话。对话的具体内容在《彭德怀自述》中有详细记载。而在政治局会议上,与会人员到底讨论些什么,至今尚未发现任何记录。杨尚昆、聂荣臻的回忆录只反映了一些出兵前的情况。

10月5日下午,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任司令员的决定。

毛泽东为什么坚持出兵朝鲜

毛泽东为什么坚持出兵朝鲜?对此,史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这可分两个阶段来阐述。9月15日,美军成功登陆仁川以前,毛泽东坚持出兵完全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原因在于,在那个时间出兵较为容易,只要占领了半岛两侧的海岸线,美军就失去了向内地进发的滩头堡,加上苏联空军的力量,就会把美国人赶下大海,战斗彻底结束。问题是在9月15日,美军登陆仁川以后,特别是在10月份,美军越过三八线、天时地利均对中国不利且遭到众人的反对情况下,毛泽东还要坚持出兵,原因又是什么?可以这样看:毛泽东牵挂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前途命运,而且在他的心中装着亚洲革命事业,乃至于世界革命的利益。他认为对此责无旁贷,应当承担起这个重任。既然同苏联有了分工,由毛泽东负责亚洲革命,那么亚洲出现了情况一定要由毛本人承担责任,而且必须以切实的行动解决问题。另外一个方面,则是来自于对中国根本利益的考量。毛泽东极为注重与苏联的关系。1950年1月14日,中苏能够签约是毛泽东顶着巨大压力同斯大林斗智斗勇的结果,如果此时毛泽东不出兵,斯大林肯定对毛泽东有看法,中苏关系很有可能破裂。在斯大林看来,中国如果不出兵,毛泽东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同蒋介石、铁托一样是纯粹的民族主义者。毛泽东自视为世界革命的领袖,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最不想戴上这顶帽子。因此,毛泽东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打败也得打。在他看来,发动这场战争不是为了争胜败、斗输赢,而是要向斯大林证明,中国人是敢打的,是有大局意识的,是照顾世界革命利益的。

就当时的情况看,中共离开苏联的支持,没有中苏同盟条约的保证,管理一个偌大的国家,确实存在不少的困难。以中共干部结构为例,笔者查阅的大量资料表明,中共当时严重缺乏有管理城市经验的干部。上海战役围而不打,长达数月之久,究其原因,在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中给出了答案。毛泽东说,打上海很容易,可那是我们没见过的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打下来怎么管?此后的谈判也都是围绕干部问题、请求援助的问题展开。如,1949年1月,解放军马上占领西安、南京几个大城市,军队进了城从没见过这么宽的马路、高高的楼房,比照山沟间、窑洞里有很大的反差,国民党留下来的知识分子信不过,依靠西方也不行,只有依靠苏联这一条路。陈云就曾同苏联大使讲过,弄金融,金融不懂;弄交通,交通不懂;下水道也不懂。什么都不行。因此,通过签订中苏同盟条约,建立稳固的中苏关系,对于巩固中共政权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也是毛泽东始终予以关注的大问题。

违背斯大林的意愿,中苏关系就会走向解体,中苏同盟条约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是毛泽东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中国出兵朝鲜,也就不难理解了。

(作者系文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7 21:04 , Processed in 0.0544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