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55|回复: 0

中央党校宋惠昌教授痛批“怀旧”之痛:薄熙来盛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zt

[复制链接]

0

主题

749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10-7-27 11: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日报》的子版《理论周刊》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怎样看待当前社会中的‘怀旧’情绪”,请中央党校的教授宋惠昌用访谈的方式为读者“解惑”。宋教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今不如昔“怀旧”情绪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猛烈批判,据说引起了理论界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C) m0 a: ~4 J' Y

4 x5 `4 E  [9 s9 c5 U
' k, S. ~$ M. ~  e, [, A8 ?0 P    宋教授特别不屑、生气和反感的是:“有人哀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朴素的社会风气再也不见了,人们对个人利益太重视、太计较了;由于思想观点趋向多元化,人们的分歧意见越来越难统一了;甚至有些人认为,当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集体主义精神泯灭了;由于体制上的某些缺陷而孳生出了腐败现象,等等”。宋教授进而痛批“这些观点是肤浅的、片面的。因为改革的大趋势是向着更高文明层次前进的,所以,如果以改革的一些支流、细节末叶来否定改革事业本身,那就意味着要把社会拉向倒退”。
- h3 p: S" f  a0 Y3 |但是,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宋教授学究式的“更高文明层次”徒然让人莫测高深,重庆群众大街小巷传唱的歌声却让薄熙来由衷地“感到自豪”。还是请宋教授看一看薄熙来是怎样盛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吧:“薄熙来说,其实大家可以想一想,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那时候中国多穷啊,但谁说累了。那时候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寨精神、林县红旗渠,那时候中国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把我们的国家建设起来,靠的是什么?是一口气。人活一口气,就得有这种精神头。如果都是大老爷精神,懒懒散散,我觉得发展就会受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有精气神”(据人民网2010年3月6 日电);针对党群关系问题,薄熙来说,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经常“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如果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他说,回想50年代,加入少先队就觉得很光荣,以后再成为共青团员就更觉责任重大。在那个年代,看到谁是共产党员,那感觉真是肃然起敬!群众感觉党员就是不一样,个个都是先锋模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新时期,要让我们的党员干部被老百姓所信服,所接受,我想,也要有两个特质,他们既要和群众一样,又要和群众不一样(据2010年7 月3日重庆日报);针对一些大学生“村官”想家,思想不稳定的问题,薄熙来如是说,在激情燃烧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到边疆,到农村,四海为家,豪情万丈,吃了不少苦,也为百姓干了不少事(据2009年08月21日重庆日报)。请问宋教授,薄熙来的怀旧“意味着要把社会拉向倒退”吗?  u6 A& C1 j) h- z& |
中央党校李景田副校长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十个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长短,我们党校的教员素质不同,他们对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可能深浅也有不同,因此也不能简单地说中央党校教员在讲课或者在公开场合发表的任何观点都代表中央的声音。”也许,这句广为流传的话用在宋教授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 A: A9 t  W. k. @还要正告宋教授的是,“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才是中央发出的声音。要正确地对待历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只有对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各项工作,才能勇敢地承担起明天的历史责任。党在历史进程中的探索和努力、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都可以为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历史借鉴,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提供有益启示,为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从而,可以为我们的开拓前进提供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 }9 A/ |: v0 D1 n9 [/ {宋惠昌先生,请不要再对“当前社会中的‘怀旧’情绪”“戴帽子”“打棍子”了,要知道,李景田副校长还说过: “刚才您提到对那些发表和中央不一致的言论的这些教员怎么处理,我可以开诚布公地告诉你,我们当然要对他进行严肃批评教育,让他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讲坛上、课堂上不能发表和中央不一致的声音。”共产党人是说话算数的。
7 Q, N8 y5 g1 C5 ~& z9 Y勿谓言之不预也。 ' t" I& h- r8 t; [

8 ^4 }6 v1 T  g9 V2 W2 w8 {2 o
4 @( ~" J4 u/ n7 X
- t  w# d% Z3 _0 r; v4 @7 g" v# B" X0 ]7 w
. N) R% e0 v3 v+ v* j5 w% |
本文来自: 财富赢家论坛  中国最好的股票论坛(http://bbs.cf8.com.cn/) 详细文章参考:http://bbs.cf8.com.cn/viewthread.php?tid=183901&page=1
% @7 q5 B: e4 ?( {* B. Y5 k& q本文来自:财富赢家 www.cf8.com.cn 作者:混元灵通 点击51次 ; a/ R  W! ?7 w+ l" M* \; K& C
原文:http://bbs.cf8.com.cn/viewthread.php?tid=183901 , f( L2 M8 X* j: V" W6 r% g( S% o. S: \) U
. _- \. R/ C+ [+ x; c/ M4 A
' p1 y8 o1 r$ X7 M! N
" v# r  b4 z  x
附:( T8 H# v' |: \: r

7 x& @' s/ ]; T' ]宋惠昌:怎样看待当前社会中的“怀旧”情绪
3 W" C8 O, v" {; s' F4 b+ M时间:2010-07-19 09:21
2 C7 r/ Q, ?! P5 a作者:宋惠昌
2 T9 {9 g3 o5 K2 U% i8 l9 y) S

: e% J6 V: }  l4 E4 R: l" n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若隐若现的“怀旧”情绪——有些人常发“今不如昔”感叹,言语中流露着对几十年前社会风气、“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的怀念,认为当今世风日下。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这种“怀旧”情绪呢?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和探讨。% x: w* m# g( Y5 q4 W
* L3 C. {7 j' m! Y

9 Z4 B6 V& o$ s) j  \& Q  本刊约请中央党校宋惠昌教授作答。
/ D! B! @% e" Z3 j8 i# D& Z7 G: p" L" @% p6 r1 a2 x. [: ~

, X  X4 o7 f* ?% J  一般说来,怀旧情绪,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流露,是对逝去的岁月一种恨爱交加的情感;带有对现在的生活的一种不满足而失落的情绪;可谓一种“现在还没有找到家又迷失了来时路漂泊无根”的感觉……但是,这里所谈的“怀旧”情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而是特指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对社会现实的随意指责甚至不满而萌发的一种情绪,这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面现象,对此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 U( F$ I8 v. H, J$ u3 \

$ n9 X& w$ G1 k5 j; `" i) ?7 h- ~' h( q
  ■如何认识当前“怀旧”情绪?$ x/ j4 f& A5 G) T# H

5 f, i5 j3 N+ h0 G1 R' p, c4 F
: F. q# ?. l$ ^" Y/ @  当前我国社会中这种“怀旧”情绪的主要表现,是沉湎于对过去事物的回忆、留恋,如有的人常常感叹:“现在真不如以前活得那么舒心,那时没有失业和就业的压力,大家生活水平差不多。”相应地则是对改革事业的责难、反感,而对进步的历史变革持形而上学的态度,这是“怀旧”者在思想方法上的特征。这种“怀旧”情绪,其表现形式比较复杂,对其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就其主流而言,则是对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持怀疑态度,甚至有某种抵触情绪,在客观上是对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实践的一种否定性评价。面对社会变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对因制度、体制变革而失去了的特权及其既得利益以及过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留恋,并且表现为旧价值观对新价值观的强烈抵制。这就是“怀旧”情绪的实质内容。抱有这种情绪的人在指责新文明形态的时候,也可能找出一些“根据”来,但是,就其为旧制度、旧体制及其价值观辩护这一点来看,他们的“怀旧”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倒退思潮。; ]5 W1 ]* O4 b; S! A- K- x6 i" O

9 D8 i6 {/ O9 V+ g- k$ \: P
4 ^( [0 L+ m5 w( G! Q8 b( C+ }& J  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作为一个社会总体的革新行为,就目前的发展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而它的社会成果则是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内对外的全面革新。事实证明,这是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之所在,而且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强大支柱。所以,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必然更加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着更高的文明水平前进。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人民的希望之所在,所以,改革开放事业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衷心拥护。但是,有一部分人由于利益机制、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的偏颇,也产生了“怀旧”情绪,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消极精神力量。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科学对待的。. I" e$ s' A. z- b

9 F: t4 ]3 w: S+ z; G3 ~# h" o- l1 O$ B1 Q7 P/ k
  [/color]■“怀旧”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r$ _# J5 ^/ J$ M* y; E* R  q7 e+ _4 y
  先来探讨一下这种“怀旧”情绪的“利益”机制。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的社会改革,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该社会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就是说,这样的变化往往会使一些既得利益者暂时有损失。比如说,在曾经存在的人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总是要有少数人享有某种特权的,而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随着相应的特权的废除,他们的既得利益也就失去了。这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的话,这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对个人终究也是一种好事。但是,总有一些思想狭隘的既得利益者,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甚至如丧考妣,而怀念起“昔日辉煌”,于是对改革开放事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不难理解了。7 F- v% v: M* w  z" l: ^

$ X$ E1 j, _- q( s0 K
9 _3 T5 X6 l! q0 L, p  再从价值观层面研究一下有些人为什么会产生“怀旧”情绪。改革的实践使我们逐渐深刻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更加觉醒了,公民的平等权利观念更加增强了,竞争机制所激发出来的独立自主的个人创造性更突出了,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新文明的主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能动力量。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机制,进步性质的变革就是要在人们的利益冲突中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说,由人治向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我国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某些人基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价值观,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这些新趋势,总是看不惯,想不通,进而将其视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弊端”而加以责难。于是,有人哀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朴素的社会风气再也不见了,人们对个人利益太重视、太计较了;由于思想观点趋向多元化,人们的分歧意见越来越难统一了;甚至有些人认为,当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集体主义精神泯灭了;由于体制上的某些缺陷而孳生出了腐败现象,等等。这类“怀旧”的人认为,这些是改革造成的,是由于搞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带来的结果。如果仅从现象上看,的确能够找出某些“根据”来为这些人的观点辩护;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事情的本质,就可以看出这些观点是肤浅的、片面的。因为改革的大趋势是向着更高文明层次前进的,所以,如果以改革的一些支流、细节末叶来否定改革事业本身,那就意味着要把社会拉向倒退。而这对中国人民来说,却是命运攸关的大事。
  ■消除“怀旧”情绪的出路何在?
% X+ ]/ U4 U; C, O# T" b- m  其实,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这种“怀旧”情绪并不是新奇的现象,因为纵观古今中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当经过深刻变革而使社会发生巨大进步的关键时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思想现象。这种思想情绪的基本特点,是在指责社会变革中的种种“弊病”的同时,对旧时代的种种“好处”发出赞叹,用曲折的方式提出回到旧时代去的“愿望”。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揭示过这种现象。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文明的前进发展,即新文明取代旧文明,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制度、新体制取代旧制度、旧体制的历史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以现实利益博弈为基础的价值观冲突。8 {4 a/ \% o& C5 K" Q
! z1 J5 o7 v, Y  P/ M1 {* E0 g

, V2 n# V4 s8 i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承认改革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对此,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刻意掩盖;与此同时,改革大潮涌来,有时沉渣泛起,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这其中,令人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错之际,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垄断和不完善民主法治中的权力垄断两者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现象说明,问题的确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它们恰恰是改革不彻底而形成的。因此,要消除当前社会中的这种“怀旧”情绪,其出路就是把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坚决进行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通过继续改革来克服改革过程中的不完善。新时期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一味沉湎于往昔的“尊荣”之中,是没有出路的,更加彻底的改革才是我们的希冀之所在。(下期主题:如何拓宽社会流动的渠道)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共识网立场无关。
5 _0 x" _+ ]8 G9 s; H) A8 C$ C8 k7 \
. @2 z& g9 ~+ Z8 P4 i/ c  T# L- D# F; M
来源:北京日报 3 [+ G6 S7 K5 K* x" U
' b. |! o9 N' B; d) g( q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sxpl/sx/article_2010071913602.html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6 20:54 , Processed in 0.1467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