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60|回复: 2

梁月兰、柴云、李方:陕西“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1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09-11-21 11: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陕西“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3 w& l/ R" P0 W( A( C, o2 H: G

' `) X3 w* W& t4 C& }$ Q, S! G陕西“三线”建设的历史回顾 作者:梁月兰 柴云 李方 《百年潮》 2009年第3期 字数:3829 2 ^  K$ B* \8 Z8 E  ~) V8 P
8 V3 u) W# M, y3 n  a; T
  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战略决策。陕西是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并在1965年正式开始进行“三线”建设。1966年1月11日,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西北的“三线”建设。1968年8月1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在生产组下设置了内地建设办公室,12月1日决定将内地建设办公室交省革委会“三线”建设指挥部领导。为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省革委会又于12月5日成立了基本建设指挥部,负责陕西省的基本建设(1971年11月撤销了省基建指挥部,成立了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从1966年至1979年长达15年的时间,国家在陕西投入建设资金208.38亿元,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400个。经过这场大规模的建设,不仅使陕西形成了工业新格局,更对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 l/ W6 ~2 Z
, n/ w5 ?# B9 C, D  任钧同志在1965年至1980年,先后担任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并曾任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等,直接领导并参与了许多大型基建项目的建设。为了更多地了解陕西“三线”建设的情况,我们采访了任钧同志。 4 R# y! e/ X. S5 y4 B$ L# n

# A$ \. I& X4 }5 u  记者:任老,“三线”建设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央、国家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陕西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建设省份,国家当时投入巨资在陕西建立了各种工业门类,对陕西的工业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您曾长期负责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的工作,在“三线”建设期间直接参与了许多大型基建项目的建设。请您谈谈您所经历的“三线”建设情况。
* D1 y2 u, H# C  任钧:严格来讲,“三线”建设的范围应该有两个,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一个是国家统一规划的建设,叫“大三线”建设;一个是各个地方自己规划的,叫“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是包括四川、青海、甘南、陕西、豫西、鄂西北等地,陕西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南。“大三线”建设是由国家进行投资,“小三线”建设则是由各个地方自己进行的建设项目,如陕西省建立的地方小军工,就属于“小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主要建立了一些小的军工厂,准备战时用来武装群众。陕西当时还设立了一个战时指挥中心。
' |: e- R5 ^7 K3 O: h  在进行“三线”建设时,主要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有时也称“山、散、洞”。依据这个原则进行的建设,从备战来讲,是比较好的。就这些单位来讲,则有不便的地方,比如职工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物资供应等等就比较困难。但现在看来,“三线”建设的布局是有它的道理的,总体上是基本合理的。
+ i' d2 X+ j2 G! V! t  “三线”建设的核心是国防工业,其他项目是为了配合国防工业。中央研究以后,由各部把项目带到陕西。项目来到陕西,陕西只能支持,投资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其他相应配套的建设项目,虽然也都属于建设内容,但都是围绕着国家的战略布局进行的。
: \& I4 ?3 d& q1 C  “三线”建设从中央来讲,主要是考虑备战问题,在中央的统一调动之下。中央确定进入陕西的项目,我们就是尽量使它能够落实,在落实过程中,和有关方面进行组织协调。“三线”建设是全国统一调动的,各个地方都积极配合,发挥地方政府应起的作用。有项目来了以后,我们先了解他们的建设要求、建设规模、建设方向,然后进行选址,选定以后,如果省里、当地政府、工厂三方都同意,就算确定了,具体工作就由当地的建委或建设局去实施。比如征地、处理与农民的关系问题、对企业相关服务的问题、地方建筑材料的配合问题等等,都由当地政府负责。中间如果发生问题,我们再出面协商,目的就是要让工厂能够顺利地建设。作为建委来说,主要就起这个作用。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陕西对“三大材料”,即木材、钢材、水泥,是无力提供的,主要由中央统一调配。地方主要提供“五小材料”,即砖、瓦、灰、沙石、民,也建了一些小水泥窑,但生产的水泥因标号低,不能用于重要工程。从建设选址到建成这个过程中,由省建委与各地、市、县有关单位逐步协调。建成以后,属于民用的,就由当地党委管理;属于国防企业的,就归省国防科工委管理。 ; V4 e: g2 @  I9 h( `$ k  e
  中央分到陕西的各个项目,我们地方一般都是全力配合,使它能顺利地建设;但我们也不是全盘都接收,也是要经过讨论的。记得当时有一个项目想放在西安,具体是什么我记不清了,建委研究后认为它的用水量太大,而西安的水资源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就不同意它进入西安。后来他们去找省委书记处书记肖纯。肖纯就询问我们相关情况。我们向肖纯解释:西安的水资源紧张、比较缺乏,像这种用水量太大的企业进入西安以后,问题比较多。因为这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西安的问题。所以,最后这个项目被否决了。当然绝大多数能安排的都安排下来了,确实不能解决的,考虑再三也就拒绝了。
8 A% k5 A. w6 E# J * @8 W5 S* R" i& T
  记者: “三线”建设程序复杂,一般是按什么程序进行的,建设过程都遇到什么问题? , Y/ @/ t" d& f& k9 n% a
  任钧:“三线”建设总的来说是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比如说修一个工厂,首先要“三通一平”(电通、水通、路通,土地平整)。要修铁路,先得通公路,必须得按基本建设的程序来。但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所以有些工程也不是完全按程序来,比如建设襄渝铁路,即湖北襄樊到重庆(当时属四川省)的这条铁路,修的时候公路并没有通,所以当时就是公路、铁路一起上。我从安康到紫阳,在修建襄渝线的这段走了个来回,所经之处到处都是施工队,人山人海。! q8 E- ?% P/ }/ ]7 G0 b
  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带来了许多问题。首先,生活物资供应跟不上。不要说没有菜吃,粮食供应都困难,有些地方甚至连食盐都断供了。我们有几个同志长期在安康工作,说买盐困难,所以我们去安康时,就给他们带一些盐过去。陕西的“三线”建设,当时即使按照建设程序办,也是全面开花、全面建设的,所以物资供应相当紧张。汉中有个别国防工厂,在建设时因砖供应不上,用火车由外省运砖。我记得有些地方,我们去了以后必须按时到饭馆去吃饭,因为人家卖饭是有固定时间的,过了这个时间就吃不上饭了。当时从安康到紫阳这段路上,有些地方就没有卖饭的,我们只能到机关单位或者去施工队吃饭。你想,那么多人进行建设,粮食的供应是个大问题。铁道兵(在襄渝线施工)就组织民工从四川背粮,这样就对人力、财力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 M, t0 `$ E5 [- [4 a
  记者:“三线”建设的主要时期,正好是我们国家十年内乱期间,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非常不安定。请您谈谈在当时的状况下,“三线”建设是如何排除干扰开展各项工作的。
* ?& ]2 K1 D7 v9 j% o9 I2 q3 U  任钧:“三线”建设时期,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因此,它们是搅在一起的。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三线”如何进行建设呢?这里先谈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停课,学生全国大串连,只要通火车的地方都可以乘坐火车随便去,因为“造反”是“革命”行动,所以许多人也是坐着火车到处游逛。单位普遍被“造反派”夺权,不管你是不是“走资派”,都得夺权。当时的社会秩序大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精神的伤害,对生产的破坏、教育的破坏、文化的破坏是很大的。但即使是在这样混乱情况下,“三线”建设依然坚持着,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原因何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进行“三线”建设是为了备战,是为准备打仗而进行的建设。只要是负责“三线”建设,就好比得到了上方宝剑,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什么理由,“三线”建设是谁也不能破坏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文化大革命”中,“三线”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原因。从陕西来讲,陕西省建委是执行“三线”建设的单位,我当时是建委主任兼党组书记。在建委,我平时和机关的干部、工人关系相处得比较好;再一个,因为要抓“三线”,有“三线”建设这个上方宝剑,所以当时建委的情况比较好,相对稳定。1967年2月,建委机关全体人员开大会夺权,对我宣布:从今天夺权以后,你应该在“造反派”监督之下工作。至于如何监督则没有说明。对我来说,我的责任就更轻了,因为党组工作没有了,机关事务性工作也不用我去管,这样我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去搞“三线”建设,有更多的时间去建设现场看。但这样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觉得你建委是怎么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只是出了些大字报,各处室工作照常进行,不像别的单位在开批斗会、揪斗会,你们怎么没有大的动静呢?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西安交通大学就派了名为“炮战队”的小组进驻了建委机关。为什么叫“炮战队”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建委是个顽固堡垒,仅用机枪是攻打不下来的,必须要用大炮来轰,所以他们就起名为“炮战队”,意即要用炮来摧毁“顽固堡垒”。来了以后,他们想从机关内部挑起斗争,结果怎么也挑不起来,驻了一个月后,就悄无声息地走了。虽然“炮战队”走了,但这不等于没有事情了。/ B3 l% V( y3 B
随即,陕西省建筑工程局的大字报就贴出来了,指责省建委是进行“文化大革命”的阻力。当时工程局下属有5个建筑公司,还有许多工厂,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力量比较强大,就想煽动群众,把火烧向建委,进而整垮建委。就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从1967年开始,陕西省军区派出了“支左”部队进驻建委。当时的建委机关干部也就有50多人,而“支左”部队的干部来了20多人,在进驻建委的“支左”队伍中,有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学廉、副政委陈效真、咸阳军分区的司令员以及许多团职干部,这个阵容是相当强大的。如果说他们单纯是支持“左派”闹革命的话,建委才多少人,他们来两三个人也就够了,这里面另有深意。虽然他们名义上是支持“左派”闹革命,但实质上真正目的是来保护“三线”建设的正常进行的。那时,有一些“造反派”又来省建委造反,解放军就出面解决问题,他们名义上是“支左”部队,是来支持“左派”闹革命的,“造反派”再来客观上就多此一举,这样就把来的“造反派”挡回去了。我不了解别的单位的“支左”情况是什么样的,所以不能说所有的“支左”部队都和建委的情况一样,但来建委“支左”的解放军,和我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长,我是了解他们的。在“支左”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是全心全意地维护“三线”建设的,除了保护建委的工作不受干扰外,有些同志还到“三线”建设的工地上去看,了解情况,碰到问题还会提一些好的建议。所以说到建委来的这些“支左”干部,在保证我们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0 c$ E" {, Q3 [! H8 G; A& a  讲这些,也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当时到处都是造反派,批斗、揪人,乱哄哄的,你说在这种情况下“三线”建设怎么搞嘛。所以说在当时进行正常的建设确实是很困难的。我到各个工地去,有的工地有“造反派”,他们持棍在门口站岗,我们经过说明情况,一般都是畅通无阻,可以进去的。有一天,我到一个运载火箭试验基地去。这个试验基地当时秩序比较好,里边没有贴大字报、揪斗这些事,完全是集中精力搞建设。但在它的附近有“造反派”。一天,“造反派”来到单位,在门口遇到哨兵的阻拦。单位告诉这些“造反派”,现在省里有搞“三线”建设的人正在这里,需要问一下他们的意见。单位的同志来问我,我说你们单位的工作属于国家的重要机密,你告诉他们,他们谁能够对暴露国家机密敢负责任,谁就进来,如果不敢负这个责任,那就不要进来。“造反派”一听这话,感觉事关重大,最后还是走了。所以在当时,“三线”建设是上方宝剑,只要说破坏“三线”建设,他就担不起这个责任。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动乱的年代中,“三线”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而且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 G9 g( G% L1 N6 @$ M/ D8 A
  我在汉中时还碰到过一件事,因为要备战,所以当时北京大学在汉中褒城成立了一个分校,正在打一个大的山洞,以便备战时把它作为研究试验基地。有一天,我去看,去了以后,他们正要开批斗大会。当时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他们派过来的人都是搞“三线”建设的,“走资派”是不会来的,那他们批谁呢?当时领导北大分校建设的是北大校长周培源,他是全国知名人士。我看见他坐在一个藤椅上,坐在那里挨批。我想,周培源也不是“走资派”,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是“走资派”,是不可能让他那么舒服地坐在椅子上的。开这个批斗会,大概是因为北京大学当时在“文化大革命”中一直是带头的,到汉中来后,他们也想表现一下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吧。不管怎么样,周培源也属于“当权派”,“当权派”会受“走资派”影响,这个问题伸缩余地就比较大了。周培源也很合作,他要批就批吧,批完以后也就没什么事了,照样搞建设! ( s& L2 N/ s1 z# H

' [, l% w$ {& w4 E  记者:“三线”建设在陕西取得的成就是比较大的,建设规模也是空前的,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突出的矛盾?另外,您认为“三线”建设对陕西的经济、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7 {& u, W+ {8 A6 M' S
  任钧:“三线”建设开始后,对当地老百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要进行建设,交通、建筑材料等问题就必须解决。当时陕西的建筑队伍没有那么大,大量的建设工程怎么办?国家就从东北等地调来建设队伍,主要是技工队伍,普工队伍就从当地农民中招募,砖、瓦、灰、沙、石等材料就地取材,这就促进了地方建筑队伍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大的工厂企业来了以后,需要有相关的保障机构,比如学校、医院等,这样就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民也失去了土地。“三线”建设项目选址时,一般都是以“山、散、洞”为原则,靠山隐蔽的地方土地本来就比较少,经过征地,相当一部分农民就失去了土地。虽然没有土地以后,一部分年轻人可以招聘到企业里去,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企业就不要,所以造成了一部分失地农民的困难。
& d* u* b/ ]- R1 L0 y  当时从各地区来看,一般来说大家对“三线”建设项目都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一方面这是全局问题、备战的问题,这是大家所能理解的;另外一方面,从陕西自身来说,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大家希望能趁这个机会,推动陕西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这就又涉及到了土地问题。比如,当汉中火车通了以后,铁道部想在汉中建立一个编组站,汉中地委书记罗铭因为汉中土地少,农民耕地占有量很少而一直不同意。后来我也考虑,铁路是个网状,回旋余地比较大,这样就否定了这个项目。农民就是靠种地为生的,如果被侵占了耕地,他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对一些不能安排工作的农民,就造成了困难。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土地问题,这是个现实问题。甚至现在,也是这个问题。现在国家提出必须保证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证他们今后的社会保障问题,过去没有这一点,而且补偿较少,所以这个矛盾就特别突出,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就是依靠当地各级政府做农民的工作,离开当地政府就没有办法,我们无法直接去找农民要地,主要问题就是我们补偿得太少,这不仅是那个时候,多年以来一直是这样。所以,我觉得国家现在采取的措施是非常好的,不仅要保障失地农民当前的生活问题,更要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保障,这是个好政策。 1 O0 V# T1 h; \2 W" \
  总的来说,“三线”建设对整个陕西来讲,影响很大。“三线”企业在各地的建设,促进了当地服务业、建筑材料等行业的发展。从陕西全省来讲,不管是科研基地建设、教育建设,还是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三线”建设对陕西地方工业、科技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M( w1 V5 j/ V: y& J
. U) I, v: w) w
  (责任编辑李树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09-11-21 12: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的三线学兵的资料不多,尚有待发掘! p5 ?2 v$ x: d' ~4 s, d
谢谢楼主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1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05: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书吃) 的帖子

互相支持!9 [! G, x  k1 ^. k1 n

/ z- d: `! U. G4 Y/ y树上各咎着两只巧,一只乖巧一只哈巧。哈巧对乖巧社:“你朝过挪一哈.”乖巧社:“挪不成,再挪奏载哈起咧!”哈巧社:“末四,载哈来饿搂着你。”乖巧害臊滴社:“哈松!”7 ?) v0 M% P$ w$ o
( i/ V0 k& N+ i! |4 \
陕西方言。
- L" M$ X+ x. [7 v% ]8 P$ @6 y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6 23:30 , Processed in 0.23780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