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99|回复: 0

文革文学回顾ZT

[复制链接]

0

主题

749

帖子

1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7
发表于 2010-5-22 19: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动乱势如瓢泼大雨,国事蜩塘,五十年代文学浪潮由此进入疲惫期。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一部分游离于文革阶级斗争特定阶段的社会意识之外,是游离型作品;另一部分漂浮于动乱理论的表层,是漂浮型作品。
8 o# L; H- p$ Z
& O, d! r( e* j  V' B* x% A前者作为文革文艺标志的的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乃是五十年代革命文学的翻版,只是剔除了异性情感的内容,作品本身看不到文化大革命特有的大批判大动乱主题,他们仅仅具有政治运动外在的符号象征意义,这类作品包括当时的走红小说《闪闪的红星》、《矿山风云》等,属于游离型作品;反映建国后阶级斗争的戏《龙江颂》、《海港》人物塑造简单化脸谱化,立意浅薄令人吃惊。电影《春苗》把某些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圈进路线斗争范畴,官僚和特权给观众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然而超强夸张的阶级斗争表现模式,使编导者陷入造神造鬼的桎梏,医生扔下病危患儿没事似的串岗;有腰痛病人问自己的病要紧吗?反动医生答,难说,治的了病,治不了命。这样的鬼医生形象显然超出了所有观众的生活经验,坏人坏到魔鬼程度,那就不是成人文学了,或许是儿童文学。而“儿童文学”搅不动斗争浑水,充其量是政治运动面上的悬浮物。这类作品(漂浮型)包括大量的短篇小说,斗争主题鲜明,政策图解式的故事,工具性人物。比如作家浩然的几部长篇小说,实为特定时期畸形娱乐的口号文学。
- Y: y. c8 v4 P  i% _
+ B4 {6 Q* R; E9 U文学进入低谷的原因通常来自两个方面:文学领域内部或社会意识形态。从文学领域内部看,即使早期成名作家趋于保守,那么十年动乱中不仅官员作家被打倒,普通作家也靠边了。所谓“反动学术权威”没有条件去压制文学新生力量,也没有资料显示被打倒和靠边的老作家创作能力衰退。承载十年动乱时期文学的是从底层草根发现和培养起来的工农兵作者,这些泥腿子作者虽无作为,但要说他们不懂艺术,不具备叙事结构技巧却又失之偏颇。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改革开放的文学精英人物,一些人以文学特长跨进大学校门,由此看来,当时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创作力量并不薄弱。
% |7 m, U4 U! n* q% w( g
& S) [$ j( ]2 P; o! ^; J文学实质的社会参与性弱,那个天翻地覆的群众运动,恐怕不能说文学工作者没有真实的文学参与动机,而是文学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能够客观表现的意识空间过于狭小,文学与社会意识的重合面上只能生长游离型和漂浮型作品。对文学艺术自身,米兰.昆德拉说:“他(指托尔斯泰)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此类出脱尘世的天籁之音必然冲撞当时意识形态,甚至会把运动发起者精心编织的斗争理论的花毯拆骨扬线,这一点他们有着足够的警觉。他们宣示破旧立新,而过去的革命文学没有也不可能被破掉,昨天的故事依然重复回荡(游离型作品),除此以外,新的文学艺术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以文学为斗争武器的投枪匕首文字,徒有武器之形,无武器之功用(漂浮型作品)。也就是说,十年动乱文学没有超越五十年代革命文学浪潮,且很不情愿地成为五十年代革命文学浪潮的余波。文革文学对文革运动的实质影响是极其有限的,这是文学时期的重要特征。% R1 ?) e0 I  D6 b* N* X

/ \; O/ r# J2 u% a; V1 ~& }% T+ s2 I5 m6 G# ]/ p
摘自王建民《中国文学的施展空间及外窥视野》》,帖子标题是转帖人加的。
/ r# y* S! S$ u+ t% Z
8 i7 V" G5 ?; h* D3 U! L文章提交者:xingguang-18    网易论坛 >> 网易新闻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0:51 , Processed in 0.0995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