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回复: 0

读史老张 文革中的上海文人群像

[复制链接]

1050

主题

1161

回帖

837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8374
发表于 昨天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读史老张
【会员权限】轰动文坛的报告文学《手》发表后,巴金坚持不肯领取稿费;叶以群总是踏着一辆陈旧的英国三枪牌自行车;恋人闻捷自杀后,戴厚英一个人关在宿舍里,穿着黑衣,对着闻捷的照片,不住地抽烟流泪……施燕平先生的《尘封岁月》一书,描绘了一幅文革期间上海著名文人的群像。

施燕平先生的《尘封岁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既是一部回忆录,也集萃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坛的珍贵史料。

由于十年动乱,那个年代的文坛记录一直是个空白。施燕平作为工人作家,长期在《萌芽》《上海文学》《收获》杂志工作(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担任过《朝霞》和《人民文学》杂志的负责人),是那个年代文坛镜像的见证者。他以当年日记为基础写就《尘封岁月》,为这一时期文学史研究补上了厚重一笔。

《尘封岁月》不是文学史的资料汇编,却聚焦了那个年代重要的沪上文坛大事。作者坦言,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尽我所能,将亲身经历的一些难忘事件记录下来”,“既有轻松写意的生活花絮,也有不堪回首的沉重记载”。

书中用素描的笔法描摹了多位文学大家的形象,例如,作者写“文革”前巴金与自己结对深入生活、下厂劳动,在一家工厂当车工,车一些简单的零件。“每天上午,足足劳动四小时,而且是站着的,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聚精会神”,下班铃声响起,他又马上拿起扫帚,把车床四周打扫干净。“巴老每天坚持,从不间断。”

作者还曾经跟随巴金到市六医院采访断肢再植,轰动文坛的报告文学《手》发表后,巴金坚持不肯领取稿费。又写巴金与自己在五七干校同处一室,巴金在半夜三更“噩梦连连,大声惊叫”,“有过多次,我在噩梦中被这种令人恐怖的叫声惊醒”……巴金平实谦逊、在“文革”中受尽屈辱的形象呼之欲出。

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顺利实施了断手再植手术。同年5月主治医生陈中伟(右)、钱允庆(中)看着病人王存柏拿起茶杯喝水。(《解放日报》资料照片)
同样,作者写叶以群也用了这一笔法。叶以群是作者的上级领导,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常常提携像作者这样的青年人,和蔼可亲,“总见他踏着一辆陈旧的英国三枪牌自行车”。但在“文革”初期,叶以群被批斗打倒。1966年7月,他骑着自行车到机关来看大字报,“他总是一脸严肃,毫无表情,不声不响地来,不声不响地走,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7月底的一天,诗人芦芒找叶以群谈话,“谈话结束后,但见以群一声不吭,长久站在二楼的扶梯口,一副进退两难的模样……终于走下楼梯,毅然骑上自行车,离开作协大门而去。”几天以后,以群跳楼身亡……“以群与自行车”的形象,就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幅凝重的人物素描。

另有几位有个性、有争议的作家,书里的描绘,用的是浓墨重彩。戴厚英曾长期与作者共事,作者在书中对她倾注的笔墨最多,假如把有关戴厚英的章节从书中抽出,似可单列为“戴厚英小传”:从她作为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到“文革”中能言善辩的造反参与者,再到与诗人闻捷的刻骨铭心的恋爱及诗人之死,直到戴厚英小说引起争议以及最后被害的悲剧……

作者满含感情,描绘的细节非常生动:这位热情活泼的“江淮才女”,“文革”初曾被派去与北京来的红卫兵辩论,把对方驳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这时,对方人群中忽然冲出一人厉声问:“你是什么出身?”这一下,击中了戴厚英的要害,因为她的父亲是“右派”,如果如实相告,就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不得已,她只能“扭头便跑”。

“炮打张春桥”后,戴厚英从“造反派”变成了被批判者,“有一次批判会后,几个工宣队员把她拉到办公室,拍着桌子批评她。她也同样拍着桌子回答,而且推开办公室的门,愤然而去。”恋人闻捷自杀后,戴厚英一个人关在宿舍里,工宣队马上派人去“侦察”一下,回来报告说:“她穿着黑衣,对着闻捷的照片,不住地抽烟流泪。”

作家戴厚英

对于与作者有过工作往来、且曾经也是作家的官员,作者的态度始终客观冷静。如写他从上海到北京,从《朝霞》编辑部到复刊的《人民文学》编辑部工作,刚下飞机,前来迎接的竟是著名诗人、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袁水拍,“我当时真有点受宠若惊”。

后来作者要回沪组稿,“在回沪前夕,袁水拍打电话给我,问我乘几点钟飞机,他要送我去机场。我辞之再三,他执意不从。”这是作者塑造的袁水拍“拘谨谦和,为人诚恳”的“好好先生”形象。

书中还写道,一次,袁水拍开会发言,谈到他在“文革”中被打倒后重新出来工作时,“他激动得哽咽流泪,半晌说不出话来,引得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粉碎“四人帮”后,袁水拍成为被清查的对象。袁交代了一个细节:《人民文学》复刊时,邓小平在复刊报告上批示:“我赞成,看来,现在这个文化部要领导好这么一个刊物也不容易。”

但报告下发时,用的是一个复印件,复印件上邓小平的批示只剩下“我赞成”三个字,究竟是谁删节了邓的批示,至今不明。作者对袁水拍充满了同情,“老实讲,以我观察,‘四人帮’未必看中他,他无非是充当了他们手中的工具而已。”

对于有些人,《尘封岁月》也没有脸谱化,如写徐景贤,作者从北京回沪组稿,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徐景贤的召见,作者对徐的描写也比较公允:“说句心里话,尽管他身居要职,位高权重,但毫无一点官架子,态度随和,至少在我眼前是这样。”

作者写在《萌芽》杂志任编辑时的姚文元,更是入木三分:姚文元“平时穿一套半旧不新的灰色中山装,肩上挎了一只鼓鼓囊囊的帆布挎包,走路时目不斜视,很少与人打招呼。他通常上班较早,往往在上海作协的两扇大铁门未开之前就来到门口,敲着东首的小边门,喊着:‘老朱,开门!’”

有一次,大铁门敞开,他竟视而不见,照旧敲边门喊:“老朱,开门!”门卫老朱来到铁门边,嘟囔着说:“大门不是开着了吗!”“这件事,事后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寥寥几笔,把“文革”前姚文元的“书蠹头”形象勾勒了出来。

应该说,由于作者的精雕细刻,读《尘封岁月》不会感到疲累。但那个年代的文坛历史,却会让读者心中产生一种沉重感……

《尘封岁月》封面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0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9-15 15:09 , Processed in 0.0263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