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试图阻止钱理群当博导的人是谁?

发布者: boyaozhang | 发布时间: 2024-10-8 08:22| 查看数: 157|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试图阻止钱理群当博导的人是谁?


来源: 现在真的可以说了


最近在朋友圈流传的一篇谈辛德勇先生的文章,提到一件与辛先生不相关的陈年旧事:

话说,1993年北大正拟批准钱当博导时,《南方周末》突然出现一篇“重量级”批评文章,指责钱的“名作”《周作人传》多有“知识性错误”。钱理群读后很愤怒,断言这是有人要阻止他当博导,是招人嫉恨,是要把他搞臭,是人心险恶的证明 (见《书不尽言:钱理群书信集》页27)。

有朋友问我是否知道这件事情,我说我当时才念高中,哪里会知道这个。但忍不住好奇心发作,花了点时间,把这件事情弄清楚了。

简单来说,就是吴小如用笔名“虞莎”,写了一篇八百字的批评文章,发表在1993年5月21日的《南方周末》,指出钱理群的《周作人传》中,有两处硬伤,一个是把俞曲园和俞正燮混为一谈,一个是把周作人一首诗中的“石首”写成了“石榴”,其实写书哪有不出错的,吴先生虽然找出了两个硬伤,但语带讥讽,话说得不太客气是真的,而发表的时机,又卡在钱理群的博导资格评审之前,目的是很明显的。钱老师显然很受伤,在与朋友的通信中好几次提起这件事情,但他没有说批评文章的作者到底是谁,只一再指责“小报”企图借助他的名人地位、制造轰动效应,以扩大销路。

其实“虞莎”是北大中文系老教授吴小如先生的笔名。他在1963年的《文史》第二辑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用本名,一篇用笔名,吴、虞通假,吴先生号莎斋,大概就是这个笔名的来历,吴小如素有“学术警察”的外号,所以是不难猜的,何况,在《文史》第二辑上用笔名发表的那篇文章,吴先生1987年已收入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所出的《文史札丛》一书,应该说,吴先生这个笔名是半透明的。

当年圈内已有传言说“虞莎”就是吴小如,李庆西在1994年写的一篇为钱先生辩护的文章中说:

最后且交代一下,这位批评家署名“虞莎”。笔者无意为之“姑隐其名”,只是闹不清真名还是笔名(这几年写批判文章的人不知为什么多用笔名)。有传言称:其人是一位有“杂家”和“万金油”之称的饱学之士,据说对古典小说和俗文学很有研究且撰写过批判金圣叹的“反动阶级嗅觉”和高鹗的“反动世界观”的文章云云。这种传闻不足为信,而且这种反唇相讥的言辞本身亦有失风度。但愿学界同人以“虞莎”者为戒,毋使大批判之风重开凶衅。(收入《人间书话》页248)

李先生这样写,也有点揭老底的意思,他自己也意识到了,所以才说“有失风度”。吴小如的批评文章,恐怕也谈不上“大批判”,我的理解是,他作为古典文学专家,可能感到年轻一代的旧学底子比较弱,看到这样的错误有点扎眼,不吐不快而已。

一篇八百来字的短文,在报纸上占的位置也就一个烟盒那样大,要说这是重量级文章,只能说,作者是重量级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这是吴小如的文章,但当时北大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们,大概率是知道的,否则,像钱先生所说,这两处错误,《读书》杂志已经分别作过纠正,还有什么必要再拿到会上讨论呢?李庆西不久就知道了作者是谁,说明在学术圈子内,早已不是秘密了。

吴小如先生在北大,强调“治文学宜略通小学”,这可以说是他那一代人的共识,搞不清楚俞曲园和俞理初在他这里之所以过不了关,不单单是有俞曲园-章太炎-周作人-俞平伯-吴小如这样的师承关系,还因为俞正燮(理初)是对周作人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曲园先生是近代朴学大师,但钱先生这一代受教育的时候,这样的路子是遭到批判的。

(感谢骆也舟兄提供《钱理群书信集》,祝淳翔兄提供《南方周末》影印件,龚志伟兄提供《文史》第二辑。)

钱.jpg

图片由祝淳翔先生提供。

附一:吴小如文章中与钱著相关的部分

一位新被提升为教授且即将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的“高级”知识分子,据说对周作人很有研究,且撰写过专著。周作人一生谈得最多,也最佩服的人有三位,一位是明朝的李卓吾,一位是清代的俞理初,还有一位是洋人,即《性心理学》的作者蔼里斯。如果对周作人的思想,世界观真正进行深入研究,则上述的三个人也必然是研究者所应当熟悉的。其中的俞理初,名正燮,乃安徽黟县人,著有《癸巳类稿》、《癸巳存稿》等书。而清朝末年还有一位姓俞的经学大师,此人名樾,字荫甫,号曲园,是浙江德清人,著有《春在堂全书》,其曾孙俞平伯,就是周作人的弟子。而我们的这位研究周作人的专家,竟把俞理初和俞曲园混为一谈,当作了一个人。此之谓“合二而一”。


其实这位研究周作人的专家也懂得"一分为二”的,他曾把石首鱼和黄鱼一分为二,不知"石首”即黄鱼的别名。当他引述周氏的一首七绝时,竟要把"石首”改为“石榴”。周作人的原诗是咏端午节的,绍兴风俗,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即“五黄”之一。若改为石榴,则农历五月刚刚开花,花色是红的;而石榴结子,到了能供人食用的时候,至早也要在中秋节前后,且无论石榴的花与实,皆皆与"黄"无关。这位“专家”大约只知“知人论世”,而未能“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将来他指导出来的博士生,究竟会达到多高的水平,是不能不令人关注的。


有了这样“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我看,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遗产恐怕会很快就“辩证”地消亡泯灭了。

附二:钱理群先生书信集中相关内容

我最近情緒頗不好。今年系裏決定上報聘我為博士生導師,引起人們嫉恨。前不久,有人化名在南方某一小報(發行量有九十萬)上不點名的攻擊我,借我在《周作人傳》中的兩處知識性錯誤(《讀書》雜誌早已指出),對我百般辱駡,並直言這樣的人不配當博士生導師,等等。其用意顯然是要阻止校方批准我為博士生導師,並在學術界將我搞臭。此事已為許多人所知,為我打抱不平的自然也不少人,但因此而幸災樂禍的,也大有人在。總之,一夜之間,我成了“新聞人物”, 小報之可怕可恨若此!我從這件事看出了人心人性質惡,感到極其無聊。但又無力,也不願“還擊”——小報正希望我“還擊”,以便再製造出新的“新聞”,擴大它們的銷路。我唯有“沉默”而已。(1993年5月31日致袁本良、邸文俠)


我記不得上封信有沒有告訴你,由於《南方周末》發表了那篇攻擊我的文章,北大校學術委員會居然沒有通過授予我博士生導師資格,系裏一些人也因此幸災樂禍。(1993年9月26日致袁本良、邸文俠)

有人化名在南方周末上寫文章,抓住我的《周作人傳》上的兩處錯誤,攻擊我不配擔任博士生導師文章發出三天後,校學術委員會開會,校學位辦散發了這篇文章,結果校學術委員會否決了系學術委員會的意見,我的博士生專師資格竟未獲通過。而校、系兩級領導既不將此結果正式通知我,也不和我談話,可以說是「置之不理」。——此「事」看似突然,實非偶然。內中原因也非常複雜。既有人事上的關係——自然王瑤先生去世以後,我失去了可依靠的大樹,在校內處境就十分困難,去年我因此提出了「調清華大學中文系」的正式申請。其次,也有學術上的原因一我的學術道路,在北大某些人眼裏,是所謂「六經注我」的野路子,經常被戴上「不嚴謹」的帽子,我當年在「三人談」中曾批評過研究中的「爬行主義」,主張人文學科研究也要有「想像力」,有些人因此一直耿耿於懷,這回抓住我著作中一兩處知識性錯誤,自然要大作文章。我的《周作人傳》裏的一些知識性錯誤,即是我知識結構的一個集中反映,我自己本來已經為這些知識性錯誤感到十分內疚與不安,現在竟然被人利用,公開嘲笑且不說,還要借此全盤否定我的學術成就與學術道路,這真猶如在傷口上撒鹽,使我深深感到人性的残酷與可怕。而文章又發表在《南方周末》這樣的「小報」上,更使我有一種屈辱感。「小報」發表這樣的攻撃性文章,顯然是想利用我的「名人」地位製造一種「轟動效應」。我就成了人們賺錢、營利的工具:我終於懂得了魯迅當年對於小報記者與報攤文人的鄙棄與憤怒,並由此而深深感到了在商業社會裏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文化「名人」的悲哀。如果前幾年我受到了來自當局的政治上的壓力,現在我又受到了商品經済以及來自知識分子內部的傷害。這種傷害,是難於向外人言說的——老實說,既使是對我的「同情」,我也擺脫不了屈辱感。因此,我只能如魯迅所說,獨自躲進草莽中,自己舐淨身上的血。這幾個月,我大概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度過的,我感到從未有過的疲憊與無聊,幾乎什麼事情也做不成——從意大利回來到現在,我只寫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此外,就是零零星星讀點書,編《四十年代小說理論資料》,還有應付各種雜事,完全靜不下心來,也無法集中精力寫比較有點份量的文章。儘管我心裏完全明白,在當前的處境下,我唯一的選擇就是閉門讀書,寫 出我心裏想寫的東西。說實在話,我之所以對博士生導師有興趣,多半的原因是想通過帶博士生,使我的學術生命得以延長,對現代文學學科建設多作貢獻。現在看來這是我的「自作多情」,別人並不願意(或者說不放心)讓我多為學科培養人才,那我又何苦多管[閒事」呢。因此,我已下定決心,從此閉門寫作一按我的年齡與身體,大概還可以再寫作十年,那麼,就「十年後學術上見」!我計劃在未來十年中,再寫10-12本書,將我的主要著作「精神史」寫完,加上現在已經寫出的十本書,大約可以有二十幾本,五六百萬字。就以這樣的「量」與「質」來回答那些惡意的攻擊者吧。一我已寫信給北大校長(他是學術委員會主席)表達了我的這一態度(當然,說得比較含蓄)。這件「事」大概就此告一段落。(1993年8月9日致薛毅)


https://mp.weixin.qq.com/s/_0iWYJ8eLhQhe0LJEa1COQ



最新评论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12 08:12 , Processed in 0.03015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