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知青延安情 ㊶ | 用生命落实周总理指示的知青楷模
- s$ A0 j8 C9 `来源:中华魂网 · 2022-07-27 13:27:169 y4 w$ N+ }- I5 K
1969年,近两万八千名16至20岁的北京知识青年,告别首都的繁华,发扬前辈“爬也要爬到延安去”的革命精神,乘坐 “知青专列”奔赴圣地延安,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片贫瘠又富有的黄土地上。
6 h+ E! K7 B- y5 @
; D6 V0 o1 ]$ q; G; n, _半个世纪后,回望这段经历,他们愈发感到,劳动是对体力的磨砺,是对精神的洗礼,更是对书本知识的升华。只有双脚踏进泥泞的土地,才能找到自己的“根”;只有把根深扎在群众之中,才能寻到自己的“源”;只有亲身体会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辛,才能铸就自己的“魂”,从而增强青春的志气、骨气、底气!
- ?+ ?6 D' b* C! G4 {1 {9 ?) \$ S
& l. s! s1 ]% q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中华魂》网特别推出“北京知青延安情”专栏,让正值青春或曾经青春的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倾听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队的青春故事,看他们如何在艰苦环境历练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中接受一次精神洗礼。1 a% c# V0 ~9 i& N: q0 I) `
& A7 h; _+ g9 F- q. Z; z+ U
(投稿邮箱:zhonghuahun1921@126.com)1 T$ `5 D! T, T& C

* b5 j+ b7 i, Q3 N张革受到国家主席华国锋的接见
& \- @* V1 ~0 C+ T: e8 d: ]1 J( m
我认识张革是在陕西宜川插队时的一次县知青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张革作为寿峰公社的先进知青代表,在会上介绍了他在桌里大队后峪沟队科学种田的事迹。对这个个头不高与我同龄的知青,我印象深刻,对他搞科学种田的思路我很认同。张革是一个懂农业、有知识、肯钻研的知青,记得每次见到时,他的脸总是黑黝黝的,一脸灿烂的微笑,一看就知道是个能吃苦的率真青年,时间久了我们知青都叫他“小黑娃”。
' _4 p# E ]* m* I4 U# g1 M0 U
# u! y5 e3 d2 p3 D" J# c+ d* X3 P. M) d# W: ?6 L' F0 R ^
4 K! i7 |3 d8 o; S4 c3 O
从工厂重返农村( j9 U$ Z& c4 u9 B: s: p# X; c
( k" r) s0 X+ \" X- s, T. Z9 p3 ~$ \+ `
+ L* L/ [' r h
0 m: N2 R7 ]* c3 x: ~1973年9月,我已在宜川县团委工作,县委传达了周总理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指示。正值此时,延安团地委通知我们,做好从武功县5702厂自愿返回农村当农民的原知青张革的欢迎准备工作。这时我才得知,张革去年招工去了国防工厂,当他得知周总理提出改变延安落后面貌的号召后坐不住了,多次向所在厂领导申请要求返回宜川完成他尚未完成的事情,让后峪沟的农民摆脱贫困。
7 w' e& ~1 n( \( j8 o ?9 \. m8 y8 {5 H& O( T" _, R+ d6 u
; I4 }2 I) P& w
4 e( n4 s9 \! t; K6 s张革到达县里后,我们组织了全县团干部、团员代表、知青代表参加的欢迎大会,听国防工厂的同志介绍了张革的事迹,张革还在会上表了态。会后桌里大队的老乡们敲锣打鼓把张革迎回了村。当时全国的招生、招工工作已在延安展开,一些知青相继离开生产队上了大学、去了工厂,此时的张革放弃工厂较好的待遇,再次选择回乡插队实属不易。8 ^) ?, v: c' U1 r J, a
, D% u7 c( n* A' e' V& |% ] k6 B" v9 r' v1 n: v
9 C2 ^) [" ^ M. l2 \1973年冬,我和张革一起参加了团省委组织的参观考察团,当时团地委书记张志清和副书记栗建国也和我们一起同行。一路上我们参观了陕北靖边、山西昔阳大寨、河南林县红旗渠、郏县大李庄等地的先进典型,每到一处参观时,张革都聚精会神、虚心求教,但休息时一上车他就睡着了,头都不抬。我知道这次从工厂回来后,他肩上的担子很重,部分知青的离去、生活的艰苦、财物的匮乏、向老乡的承诺,都对他是无形的压力。& |6 |# h2 _/ P% u
/ X- @4 }% m# C5 }
1973年,李华松(前排中)与张革(前排右一)一同参加延安轩地委参观考察团的合影, z, j" h: ^9 V. `$ L& U% Z
- i1 F' r1 r2 E/ _6 e. i别看他外表弱小,心中却有大计,他要为乡亲们铺出一条致富的路。这次参观回县后张革对我说:“这次我学了不少东西,回村后可要下碴干了,团县委有事你得帮我挡挡,没重要的事和会我可不上来了。”自那以后,张革像一头上了弦的陀螺,一直埋头在后峪沟,夜以继日地和老乡一起绘制他心中的梦。
2 s3 {+ R. ]7 U- z- h- @" @
) r- Z% {! ]7 B4 r a [! g, a
7 S# H$ E; E& W: h" R# H5 W4 D
1 M: T1 u' i. _" m奋发有为造福村民
; f5 b r! P% Q8 E- T0 M. m' Y9 v1 |: R: X# ~+ |, j$ l8 _1 M/ V" z
$ `: Q' M2 F2 E' o/ u
: f) x2 y, z# ~: x \# e回到村里后张革被乡亲们选为后峪沟生产队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张革首先从粮食作物科学种植入手,根据后峪沟的土质和气候淘汰了旧的小麦品种,引进优良麦种。他先进行小面积实验,亩产达到430斤,翻了3倍;引进成功后,张革便在全大队大面积推广,小麦产量迅速增加。之后,他又引进玉米、谷子、高粱、水稻、棉花等优良品种,单玉米亩产就达到700多斤;优良作物的推广使后峪沟粮食产量连年上升,总产超过20万斤,亩产翻了两番。
) ?4 ]& u) b2 Y1 y- d4 k- r3 {2 g7 A, Z( s2 M, ^/ Q
( K7 G/ q0 R! p1 T0 X# a) z7 Y
( I/ F4 G) q4 A, _7 O5 I6 l+ T) C张革还带领社员广积肥源,实行山地全部施肥;带领社员治理土地,担土垒堰1200米,平整土地50亩,新造河滩地15亩,整修水渠1500米,扩大浇灌面积80亩;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山川,栽种核桃树2000亩,苹果树400亩;修通公路数十里;为队里引进山羊2500只,母牛200头,繁殖良种牲畜;增添手扶拖拉机、抽水机、柴油机、脱米机等机械化设施,加快全队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B; h6 |: J0 g3 ~
1 D4 \9 m/ Z: P: \% S/ l6 ]6 e9 \& a* T* T
- B. v l) X: b( \6 R. Q1975年张革根据后峪沟的地理条件,大胆提出利用村前白河落差截弯改道,穿山打洞,引水发电。他四处求援,上西安、跑北京,长途跋涉找资金,在他执着努力下筹到了50万元的建电站款。为建电站张革呕心沥血,长期操劳使他身患肺结核等病,可他带着知青基建队忍着病痛干在山上,他嘱咐身旁的知青说:“要坚持干下去不要停下来,后峪沟的电就靠咱们了!”边说边跪着用铲子铲着土。% _5 Y$ ]) u9 O, ]
V" |3 A, o: V. r- V1 W$ E ]- I: D& ?3 o8 s! {" m! v
8 w; ?; |2 u1 |7 p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他们打通了220米的隧道,筑起了40米的拦河坝、600米的水渠,一座15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终于在他们手中建成了。发电解决了桌里大队和周围几个队的生产、生活用电,促进了全大队的经济发展。1979年桌里大队农民人均纯收提升到410元,实现了群众有粮吃、手里有钱花的目标。张革和村里的知青们为了村里的农民早日过上富裕的日子操碎了心,他们把火红的青春浇洒在了这片浑厚的黄土地上。
6 Q: b9 ^/ q- S1 e1 j& r' U# Z8 y: @" d! h3 E6 `9 V( K
- y! i! t% z0 Q" e; I) b# ]; U6 g, y& U
桌里的乡亲们感谢张革,在村里给他立了碑,碑文是:“吃水吃果吃核桃,看灯看电看录像,不忘知青张革。”是的,张革用他的奉献实现了他重返后峪沟对老乡的承诺,用他执着的追求完成了生活对他的考验。这9年走来他很不容易,然而经历千辛万苦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给后峪沟留下了可贵的财富。
; T) r6 ?! N5 F5 B1 j3 Q" Q ; l* w+ _4 g' V9 g1 [. q
当年张革插队宜川后峪沟住过的窑洞(右起第二孔)* M$ H% {* [2 D2 d7 ^6 H1 R2 b n" R
3 z/ x6 O' D( s, q8 U( T+ G' b# c回京后时刻不忘后峪沟
7 r5 H; u$ k0 t2 b: I: R. Q. c" ^# L8 l3 S. I' ^: `
5 T2 p6 ]% {- w/ }( L
' Y% X/ ?: U- S% ^2 h8 l( w# s1981年张革被选送到北京农业大学经济系学习,在上学期间及之后他惦记着后峪沟的乡亲们,几乎每年都要回去一趟。记得1994年延安市委、行署邀请北京知青回延安,当时张革帮我积极组团,联系了原12个县的116名插队知青赴延安考察。在去延安的路上他对我说,一直在联系请林科院的专家为村里种植果树,要给寿峰公社拉电网、增强电视接收信号,还要再跑些资金购设备,等等。9 c1 ]1 R# d+ p# K9 E* L* C
/ t3 }* ~; s$ y; [' a
+ |7 z i1 L R
2 r3 M2 q. W9 q张革大学毕业后前几年没有固定工作,后来才到国内贸易部北方物产集团公司。这期间我听说他一直往返于北京和宜川之间,不停地为村里运送良种、出口销售良种的事忙前跑后;他还把村里患重病的乡亲接到北京找专家治病,组织村里的老乡到北京学习先进农业技术。
9 b$ g' D2 }7 g0 E7 |
2 P) K# ]6 m) k4 b' s6 z
3 f) {' [6 H8 d j* y+ \" ~% h7 Y* m6 n
1996年,我受孙立哲之托和延川知青邢仪负责编辑《情系黄土地-北京知青与陕北》一书,全书32万字,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张革主动帮我联系知青,并协助做好全书的发行工作,至今我仍感激不已。1997年听张革说他要加大投资在村里建一所现代化的希望小学,果树种植要扩大规模上万亩,全大队要脱贫奔小康,这些是他心中一直牵挂的事。
& W" \; e0 c, v8 I9 E& T
4 _! I8 f* |9 o- V1 R" C$ P* C# }$ l( b e$ [" z/ g
# L1 ?( l; M2 k+ ~% U* s. ]! ?1998年年初的一天,我刚走出单位大门,碰巧遇见张革在农业银行门前,我问他最近忙些什么?他匆忙告诉我正在做一笔贸易,刚去海南出差了一段时间,目前很忙。看到他那副忙碌的样子我也不好再多问就走了,谁知道这竟是我与张革的最后一次见面。
2 ~, R6 C+ c) d! s7 ~/ @% n5 }
2 @7 O3 x( F) J+ W* q; I
& R# ~( w/ A5 n& u( v5 j- N# n: ` P9 u% K* J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 Q. k! I, K% P- r6 c s1 @
; i2 u$ W. h K桌里村的婆姨把张革的遗像捧在胸口:张革救了我的命,我永远忘不了张革6 e# n6 ]( b& d& I. G0 u) r
+ {5 J" \3 h: B1998年2月17日,我从朋友的电话中得知张革患脑溢血病逝的消息,情况突然让人始料不及。后来听朋友说张革刚从国外回京,由于长期劳累导致病情过重无力挽回,去世那年他才46岁。张革的病逝在北京知青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来了几百名知青和延安、宜川的干部、老乡,把灵堂挤得水泄不通。活着的时候人们把张革看成理想主义者,当他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才发现他生前做出了许多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为了实现理想张革可以舍弃一切,他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 p) v/ G x" E6 R. i3 f
8 J3 F$ l/ V5 Q X+ k' h L9 p, g2 @% ? [5 X* t: F4 D
$ C; d; v4 p5 C1998年8月,根据张革生前的遗愿,我陪着张革的爱人文雁,将张革的骨灰从北京送回了宜川。当我们到达后峪沟村口时,全村的老乡头戴白纱,抬着花圈,吹着唢呐,排着长长的队伍迎接张革的骨灰魂归故里。我们把张革的骨灰盒放进村里早已打好的墓穴中,此时,全村的老乡集体下跪,用当地最隆重的仪式给张革送行。有的老乡哭着说:“张革你总说你还要回来,这次回来你就再不走了。”说到此处,全场一片哭喊声。百人下跪悼念知青,这在我一生中从未遇到过,当时亲眼所见,我为张革生前的壮举感动得撕心裂肺!我为后峪沟乡亲们对知青的大爱激动得泪流满面!
; y" B7 B- O* s s. b1 U7 c, v- U. T, y- {* {! @* U% ~2 n
g. @" E) ?; N! B/ a5 \( [( q3 G
晚上,按照当地的习俗,我陪着文雁和村里老乡们彻夜为张革守灵。看着灵桌前张革那张纯真的遗像,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就在白天我在村中央看见了张革给村里修的蓄水池,清凉的泉水清纯爽口,村庄前后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苹果、核桃树,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如今后峪沟村的乡亲们已过上了好日子。看到眼前的一幕幕,我真正理解了张革30年来风风雨雨坚持走自己路的真正意义。他的一生老老实实、不哗众取宠,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义务。我心里默默地为张革祈祷:张革你上不愧于天,下不负于地,你是我们心中的楷模,你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 a, M$ z: Z" x
8 o5 _0 m& |: [9 D ] e, y+ p- o# p2 s! Y& v2 r
/ p h8 h2 E$ K
当要结束本文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怀念战友》歌曲中的一段歌词:“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好像那雪崩飞奔万丈,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亲爱的战友,你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此刻我想把其中的一句:“瓜秧断了哈密瓜一样香甜”献给张革,献给那些曾经在黄土地走出来的知青朋友——曾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任教的陈小悦和写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美妙文字的作家史铁生……他们的生命虽已中止,然而,他们留下的创业精神、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就像香甜的哈密瓜一样,滋润着活着的人。我还要把这首歌献给那些我不曾相识、甚至不知姓名的插队朋友们,因为各种原因他们过早地离开了大家,虽然他们没有碑文、也没有著作,但在艰苦岁月里他们付出了青春,把平凡中的不平凡留给了后人,这些回忆将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D7 l- r$ A3 n% G$ H

3 y* o8 F) n( P0 q5 R$ H2 Q当年在陕北的张革" k1 ^ C, l5 C% Y. y
8 K8 Q+ r ?) }( ]4 y5 z: { K) b
1 v$ ]5 V% P% _ U4 R: T% g+ A3 q6 l$ H! z0 ^+ {. p
张革,男,曾在宜川县插队,曾任宜川县寿峰公社后峪沟生产队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任国内贸易部北方物产集团公司部门经理。1998年逝世。4 b3 \) Z( ~+ Z- G3 D/ U
2 w" T7 D7 u5 Y" m
李华松在陕北插队时留影
6 h& k. b% [: `- e' H* T- t; p' L9 h7 ]8 i: g% W: [4 k
/ i3 o) x# p7 M$ |' [2 {' N
$ X8 I) r4 N# f+ [' E7 n( _李华松,女,1969年1月曾在陕西宜川县阁楼公社蜀旺大队插队,后任宜川县团委副书记、秋林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兼城镇公社党委书记、1977年11月调任北京东城区团委组织部长、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编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编审、发行部主任,2012年退休。
# i) C) c7 ~1 Y. J% n0 T- {# U" V$ c0 {4 [
: z. o' T8 w9 h. _; T0 g
5 g6 X, H3 t, S9 U+ R(本文选编自《从黄土地走出的北京知青》)
1 h1 e, M& Q2 g/ G- ~' Q5 `* j8 y; B4 q; _) m
https://www.1921.org.cn/yajs/202 ... _2022072732034.html4 s% z) e( I, e- v
6 u6 H, h9 e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