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0|回复: 0

任志强 红色年代的中学时光

[复制链接]

855

主题

1942

帖子

72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29
发表于 2023-1-21 16: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一章 红色年代的中学时光
" c, [* u4 Z3 _5 n; D  K5 K- Q) v5 ~$ \. {' w
  “文革”开始,我和哥哥都成了红卫兵,哥哥还是一个红卫兵组织的副司令。后来我们的父母都被打倒了,被关进了干校。我们就成了一群没有爹妈管的野孩子,自生自灭,在城里瞎晃悠,我们还打死了一只大狼狗,几个人好好饱餐了一顿。但后来,逍遥时光也没了,因为我不得不去延安插队。8 O& v" v  n4 M1 R0 r! G5 L
5 [0 Z5 v, w5 ^! X6 \  Z
初中辅导员是王歧山" O: G; M. `3 }7 u1 a% V! G

) a8 N1 Y# t9 t) R, L  1964年秋,我考上了第二志愿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这所学校解放前就有了,曾有许多名人在这里上过学,但我记不得了。只记得有一年校庆日,王光美来了,我还跟她一起合了影。0 C0 k! E4 n& k7 _1 v* F% c
  从三十五中走出来的如今最有名的大约就是王岐山了,当今的中国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他还是我初二时的辅导员。
$ W7 k& {* k  E$ e6 F/ q  那时许多中学都是男女分校的。西城区内的四中、八中、三十五中等都是男校。我们第三十五中学被一条胡同分成了两个校区,北边是老校区,一座解放前的小红楼为其标志。初一时我就在老校区上课;南区则都是新教学楼,还有一个大操场。每到下课,上千人挤在楼道和楼梯间中,很是热闹。男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教员室之外,没有女厕所。学生们可以闻到味就进,不用担心走错了门。. P& t2 |+ b5 S8 z
  我们连初二都没毕业,中国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9 }* I  c2 Y) {: s! f$ N" j0 y8 @

4 M  s1 N8 X' N5 R“红色”往事
) J% y* }0 n3 @+ A/ a
% X8 k$ Q  h) `! l* I% F/ T' n  最初的批斗活动从“海瑞罢官”和“燕山夜话”开始,并没有引起初中学生们的注意,当时并不知道这是拉开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战争序幕的两次活动。直到《五一六通知》和《我的一张大字报》,才让数十万中学生变成了这场血腥斗争的急先锋。
* i0 m9 ]5 K% r  最早出现红卫兵组织的是地处海淀区的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航附中等八大学院的附中。西城区中最活跃的是四中、六中、八中、师大女附中等,三十五中则在“文革”爆发之前是以篮球队取得北京市学生冠军而闻名的。  大多数红卫兵组织都集中于干部子弟较集中的学校,当然大多都是高中生为主要的组织者。从“三论”到“老子英雄儿好汉”,短短几个月这些批斗活动让所有教育界都瘫痪了。从大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小学生,又传染到工人、干部以及社会其他群体。整个社会几乎都瘫痪了。" L7 A* t. S' H! G& z' v
  哥哥曾是北航附中的学生会主席,虽然“文革”那年他已是北京化工学院大一的学生了,但北航附中红卫兵组织者还是在发动之前来找哥哥讨论。一群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大声地争吵着,有的拿着《资本论》,有的举着《巴黎公社》,还有自己印刷的《湘江评论》,在他们的眼中,初中生也许就是毛孩子。确实,我并不明白他们到底要干些什么,那时我和同学还沉醉于口袋里装有几毛钱,盘算着能到西单那些挂着“为人民服务”招牌的酸奶店去喝上一瓶酸奶,吃上几块西式蛋糕,美美地享受一下小资情调的好日子。
' s: G  s& r% R4 C) \( o  后来哥哥成了各大学联合组织的“第一司令部”的副司令,参与了三次组织红卫兵到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接见和检阅的活动。我们家也成了各种组织活动的据点,不但北京的许多同学来我家聚会(包括非专为红卫兵运动的活动),其他地方的同学也会来我们家。后来他们就经常拉帮结伙到全国各地去串联,终止串联活活动后,就利用各种同学关系和火车免票机会继续跑来跑去。就连我也学会了用铁路部门的家属专用票,将作废的票用草酸洗去日期、地点,将其涂改成一张新票了。8 `0 ~7 {6 W6 K: v! j
  其实,在大部分高中生热衷于闹革命、斗校领导时,大多初中生也在他们的影响下,斗斗那些有着华侨家庭身份或家庭出身不太好的老师或班主任。当时的初中生只知道在毛主席号召下“造反有理”,一种狂热地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盲目让我们也跟着抄家、跟着批斗、跟着串联。
( y7 k# _0 y# Y3 v: r  很快这种盲目的运动对象竟然转移到了自己的父母身上。北京第一个被女学生们打死的女三中中学校长就是我们班上一个和我要好的同学的母亲,我的同学也是一名红卫兵战士。
1 D8 i! ?4 p" T) F  当我们听到消息时,已经无法制止这个悲剧的发生了。于是我们开始疑惑,开始想问个为什么。但当时连我们最亲最近的父母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阶级敌人”,我们又该如何能理解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呢?很快,连我们也都成了“保皇派”了。
2 B% `3 j0 K8 l0 }+ s4 R  随后的“西纠”、“联动”等事件,让人们从“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成员的变动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最初年轻人靠朴素的感情对江青阿姨怀有无限的信任,但很快这种信任变成了怀疑。于是在“怀疑一切”中怀疑这个“领导小组”与这场“革命”。
6 C# ?# q2 v, T  一位位曾经受人民敬仰的国家领导人变成了“走资派”、“叛徒”与“反革命”。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将军变成了“二月逆流”的死党,一群造反派又打倒了“红卫兵”,于是有了“老兵”、“四三”、“四四”等学生中的对立派别。1966年12月北京展览馆的聚会之后,以“红卫兵”开始的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最终以“革命小将”们的入狱而变了风向。“二月逆流”之后全国进入了“反攻倒算”。于是开始有了置身事外的“逍遥派”。茫然之中,大多数人开始无所适从,全国都进入了一片混乱之后,只有靠军队来维持局面,随后有了各地的武斗、各地的军管,以及军管之下的“复课闹革命”。
  j$ b- E6 o) N9 C( n" ]  然而这个混乱的局面里,除了没有人怀疑毛主席和共产党之外,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人用毛主席语录,说出正面和反面的理由,既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当林副主席的“一句顶一万句”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所有人的头上时,人们已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说明一件哪怕是最简单的事实,都只能用相应的毛主席语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掩盖真实的想法。人们在“一种红色恐怖”之中,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无政府主义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 x  K, h: l! H+ X  o8 I
  许多80后或许以为“文化大革命”就是红卫兵时代的打、砸、抢,其实十年的“文革”中,红卫兵的盛事大约只有半年的历史。而造反派则统治了几乎剩余的全部时间,他们进入革命委员会成了执政者。如果不公布全部的党内文件,也许所有的人都不会知道“文革”的全部真相,而经历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是只能以局部的眼光去描述局部的情况,并且都只能用当时自己所限的特定年龄、特定社会位置、特定的身份去看待问题。
, n' Y3 D* z* o. V  “文革”最初发动的批判文艺的斗争,大多数人都不会理解,成年人大约也只将其看成一个局部的争论,干部们也以为是个别人的事情。而党内从“三反五反”、“反右”斗争到庐山会议,几乎年年都有这类的问题。也许正是因为毛对仅靠“文艺”批判而打倒“三家村”、“四家店”无法彻底解决党内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的问题,又苦于无法依靠这些久经战争和斗争考验的战友们、干部们,无法依靠几亿农民的力量,无法依靠那些有判断能力和政治觉悟的知识分子,才动用特殊的手段,调动了无知而冲动的学生力量,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大革命”。“文革”的真正发动和全面升级、扩大正始于这些尚未成熟、盲目迷信的青年学生,他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追随领袖无二言的精神,冲破了国家体制和法律的限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造反潮流,并从北京蔓延到全国,甚至农村、山村的角角落落。- w; M% u( f! c
  学生运动的初期并没有出现普遍的打、砸、抢行为,不了解毛的意图的干部们,为了社会的稳定,派出了工作组,试图控制和引导这场运动。这恰恰有悖于毛的想法,并且成了毛再次利用的工具,挑起了红卫兵们对工作组的反感和斗争。随后有了当年土改时斗争大地主恶霸“黄世仁”的镜头。学生们努力要成为“苦大仇深”的斗士,将校长与工作组押上舞台,挂牌子、“坐飞机”,进行斗争,开始出现用皮带等手头一切可用东西施行鞭打的一幕。' V* U4 O" ^% L. M; b# S6 ^0 Z
  毛主席多次连续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的活动,再一次将这群孩子们推上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被领袖所赞扬和支持,强大后台让“破四旧”砸烂可恶的旧社会,从公共场所一直砸到了家里,从“地富反坏右”的家庭扩大到“走资派”、“臭老九”的家庭,从城市砸到农村,并从打、砸发展到抄家似的抢。. U+ d; B' [  y! ^
  而“走资派”与“保皇派”的争夺战,则让抢人、抢物、抢地盘的派系斗争进一步发展到武斗,最终从舞台上的武斗变成了动刀动枪的武斗。
0 J: i% e0 J6 k; _6 \/ @4 C9 N  随着1966年12月之后,“联动”(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被镇压之后,中学生的红卫兵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紧随其后的则是几个大学中的受“文革”领导小组支持的组织,领头人有聂元梓、蒯大富等,还有工人阶级的造反派,各机关、事业单位的造反派。相对于学生而言,造反派更有社会经验。红卫兵抄家时抓的“地富反坏右”分子会被送到当地的派出所处理,连抄家收缴的金银珠宝和名人字画等,也会无私地送交到派出所去登记保存,甚至没有动过一丝偷拿的念头(那时如被发现定会被当街打死无疑)。2 N7 l0 C8 e! R
  派出所当时忙不过来就到学校的红卫兵处求援,我就曾被派往二龙路派出所帮助登记物品,押送“反革命”回乡。因此在派出所常驻数月时间,和许多民警混得很熟。当时的二龙路派出所很小,于是让红卫兵占据了一个空四合院,作为派出所的临时用房,几年后这里变成了正式的派出所用房(据说这里曾是孔家后代的一个四合院,周总理在此家被抄前还在这里喝过酒。孔家后代的家曾成为地下党的接头站,并在解放战争时对地下党提供过帮助)。这段经历也让我日后庆幸不已。记得一年多后,街道的造反派们曾以夜查的名义半夜到我家抄家,被哥哥及他的几个同学,当然还有我打了出去,造反派让派出所的民警将我们抓了起来,关押在马连良故居改成的临时看守所。第二天提审时恰巧遇上了我所认识的民警,于是被释放了。2 z( o3 b2 [2 m% f5 X9 x
  从红卫兵的兴起到变成“老兵”的淡出,虽然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却推动了“红海洋”的泛滥,让这场本就不知道终点的运动,变成了别人的游戏。工人阶级的造反派成了管理国家和政权的实际大军,以王洪文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几乎成了国家的法定接班人。
6 z# I3 V# s$ Q2 O8 n% T  “二月逆流”时老帅们不满大批领导干部的下台和国家秩序的失控,但再一次被镇压了。随着这段逆潮,几乎所有的干部都一层层、一批批地被打倒,各级政府的瘫痪,让行政机构无法运转。工人阶级上台了。而真正要控制局面则要靠军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再一次与实践相结合,“军管”开始了。“军管”不同于其他国家军队的政变,国家政权由军人所控制,中国“文革”时的军管是毛的领导不变、共产党的领导名义不变,但彻底否定了全国人大权力,否定了全国人大选举和国务院任命的干部体系,否定了各部委编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大及政府。这种“军管”是由部队的干部来代替全国人大与国务院的国家体制下的军队管理。% K# n; I+ U6 s* m+ B& g
  这时工人、农民就成了“革命”的主力军,占据了参与和控制政权的位置。而这些连父母都被打倒了的红卫兵们,大多都成了无人照看的流浪儿,最终这些几乎成了国家累赘的学生们被毛主席一挥手被迫地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城市,离开了父母,去农村的广大天地中,名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实为让学生们在中断学业和不再接受教育的情况下,到农村中去自己养活自己。当时“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正是最现实的一种证明。当国家既无能力(也不想)让学生接受教育,又无法正常地安排就业,于是就只有让城里的学生们到农村去自己养活自己了。因“文革”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生活、生产、就业秩序,只好将城市的压力向农村转移,在不增加农村土地的情况下,请农民分担更多人口的生活压力。
! X6 ~9 r) |; Z: Z& e7 p  计划经济时代,人的口粮是定期定量供给,上千万学生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中,当然也包括了城市粮食供给的转移。终于,上山下乡让毛主席松了一口气。
; g6 \# s# P1 I0 r
' R3 B8 t* |) r# \. u4 @* G“串联”闯天下9 F0 b3 o# L$ u0 x, }
; @! M  u9 s" a. o1 p
  这不是一本回忆“文革”时代的专题书,只想说明我们成长中的中学时代曾经历过这样的一段时光。
8 j( m* {! u6 u: F) Y$ b2 ^  无政府状态下的同学们分别利用大串联的机会,免费乘坐火车,去了许多过去只在地理课上见过的城市。那时被“天不怕,地不怕”的造反精神所鼓励,连五、六年级的红小兵都加入了大串联的行列。没有了父母的约束,更是天下来去任我行了。每个人的身上大约只有几元钱,有的干脆连零花钱都没有,口袋里最值钱的就是“红卫兵”、“红小兵”或者是什么“战斗队”等组织的证件,走到哪里都有红卫兵接待站或某学校的红卫兵司令部。总之是能混到饭吃,实在不行了凭着红卫兵的证件也能在小饭馆里混上一顿,那时连国营的饭馆也要对这些革命小将礼让三分。再加上各地同学老家的接应、各红卫兵组织的联系,让许多人不论年龄大小都如鱼得水。
- H7 _* w! S- _$ H  外地的挤着往北京跑,等着毛主席的接见;北京的往外地跑,到处去宣传毛泽东思想。一本《毛主席语录》成了敲门砖,走到哪里都高举着。开始全国各地小些的城市中,《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还很少,像宝贝一样,既可以当路费,也可以换饭吃。许多外地的红卫兵羡慕北京的红卫兵袖套,更别提是接受过毛主席接见的红袖套了,这些都成了大串联时的资本,即使是后期武斗的两派也都还是对北京的红卫兵们另眼相待,至少他们拥有在天安门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的荣誉。
$ a2 ~: B* s' A! U  火车上几乎全都挤满了南来北往的红卫兵,一节车厢中找不出几个正常出差的人、回家的人。满眼望去几乎都戴着绿军帽,穿着清一色的绿军装,腰里扎着宽宽的牛皮带,胳膊上绑着红色的标记带,写着红卫兵或其他组织的名称。上下车除了车门之外,所有的窗户都成了上下的通道,车厢内没有座位,连行李架上、座位下面都睡满了人。夜间还安静,一到白天,革命的歌声就在车内回荡,你唱了这首,那边就回了那首。不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总之是一股子火药味道。停车到站时,都去抢饭(专门有为红卫兵们准备的干粮、
" i7 D2 T4 C, |0 x1 s5 x面包等食品),回来后不分彼此、是否相识都有份,就像进入了共产主义。& T% h* L. m+ n( X, Z3 L
  那时候,毛主席是天上的神,红卫兵就是保护神的天兵天将。从第一次押送“反革命分子”回家时我就发现红卫兵要比人民警察还牛(第一次押送“反革命”是一个警察带两个红卫兵,后来就是红卫兵单独押送了。我第一次去的是金华,盛产金华火腿的地方,第二次去的是贵州。后来我才知道这两位“反革命分子”都是被抓壮丁参加了军阀的军队,后来投入到革命队伍中的老战士。因为有着军阀部队攻打红军的历史,被打成了反革命。我复员后才了解到情况,金华的那位已过世了,贵州的那位平反后回到北京,躺在医院中。我还专门去道歉,但老人家早已没有了意识。这些情况都是二龙路派出所的那位副所长聊天时告诉我的)。借此机会我去过全国几乎所有的省份(有些是穿过,只在车站待过),也去了许多祖国的名胜山川,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从成都骑了几十里路的自行车,过土桥、郫县,到了历史上最有名的无坝水利工程都江堰。翻墙进了院子,里面有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在把守,他们盘问了半天才把我们放出来。随后,我们又爬了青城山,住在老道的庙里数星星,心里一直在想成都“破四旧”为什么没砸了这些道观,今天应庆幸红卫兵们没有将中国文化彻底葬送。: u; O. {5 @* G3 y0 B
  借着大串联的机会,许多红卫兵都有着几个人或一个人就敢闯天下的经历,对这一代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帮助。特殊的生存条件,总会给这些经受了考验的年轻人留下许多不平凡的记忆,到了终止大串联时还有许多人会想着法继续冒险。那时只凭红卫兵证件发放的回程车票(没有实名制的火车票),车票会很快地在一群互不相识的红卫兵中交换。想去北京的从我们手中换了去北京的火车票,而我们则拿到了去其他地方的火车票。这种情况又延续了不短的一个时间,直到最后的禁令让这种免费的串联活动彻底停止。
2 f( l  _! n9 C& N" ]  革命的大串联确实燃起了熊熊烈火,从大城市烧到了中小城市,再烧到了农村,连本来吃不饱肚子的地方也在比着铲除资本主义的苗。这种风气一直燃烧到20世纪80年代中。西城区的一位副区长因为请客喝了两瓶北冰洋的汽水,也被列入了奢侈性消费的小资情调中被批斗(北冰洋汽水,当时0.15元一瓶)。3 }1 A$ s7 x+ P5 |, d, w$ z
  但在落后的农村中,农民除了那点自留菜地之外,哪还有什么私有财产,又哪来的什么资产阶级啊!除了为保卫毛主席之外,也许那些“革命”的学生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所努力去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当响应毛主席号召要“打倒×××”时,其实也不知道到底为了什么要打倒!
/ E8 ?- R8 z& |  “文革”还没有全面铺开时,最有影响力的两台节目其一是总政歌剧团表演的肖华作词的《长征组歌》,让学生们爱不释手,让他们深知了毛的伟大和长征的故事,对毛的英明更是崇拜有加;另外一台节目是空政歌舞团表演的《江姐》,一首《红梅赞》唱响了全中国。有一次西单民族文化宫演出《江姐》,为了买票,我们兄妹数人前一天傍晚就去排队,通宵守候,就为了第二天能买上一张好票,接受革命英雄前辈们的教育。而我们最恨的也正是《江姐》中的叛徒甫志高,也无疑都想成为革命的接班人,“誓将革命进行到底”。因此当党和国家需要时,当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号召时,这些备受革命传统影响的年轻人,就会像干柴遇上烈火一样地燃烧。一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跟着毛主席的指挥棒,指哪打哪;二是对“地富反坏右”以及叛徒绝不放过。于是,年轻人们力争做一名爱憎分明、最优秀的革命战士。这些鲜明的特征都与当时这两台最优秀的节目所要宣传的口径相一致。红卫兵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也同样在宣传、表演这两台节目。即使后来《长征组歌》的作者肖华将军(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被打倒了,但因有毛主席《长征•七律》诗词被编为了歌曲,长征的精神仍深留在年轻人的心中。尽管后来连“双枪老太婆”都被查出了政治问题,但甫志高却永远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j' Y. a0 f3 Z
  年轻人也许并不知道,更没见过什么是资本主义,那时以为中国是最富有的国家,革命是解放全世界尚未解放的2/3的受苦阶级兄弟。我们当时的努力都是为了尽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让所有的受苦兄弟都能过上中国人民一样的幸福生活。
3 S% ~3 `2 _: _" A6 k4 r  而今天我们才知道那时的无知、那时的荒谬、那时的愚昧。而今天的年轻人则恰恰相反,他们不知道那时自以为幸福的人民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困难,并与今天有天壤之别啊!
( M! Q+ R3 q* a+ C* C) W  我们虽然还没有从初中毕业,但中间也有一两年的时间是无所事事的,几个要好的同学就一起蹬着自行车漫游北京四周的公园和大山。登香山、爬佛香阁、游十渡、探云水洞,同班几个要好的同伴都是父母被打倒的子女,每
* ?( m' }  n  _3 s隔一段就会聚在一起去玩,也由此学会了照相和自己洗相片。我们去学校的图书馆偷书以解空虚和饥渴,最了不起的是我从学校的广播室里偷了一台已经没有面罩的报废的老式磁带录音机和几大盒的录音带。经修理这台录音机又复活了。我从同学家借了大磁盘的手摇电唱机和苏联红军歌舞团的唱片,把这些唱片翻录到录音带中,从此有了自己的音乐库,我家也成了许多人常去的俱乐部。" ]5 Z+ \' ^2 F" k
  从照相洗相到放大相片只是个很短的过渡,放大机是自己用木头做的,一个底盘边上一个立柱,两个方木盒套在一起上下移用,底部可以安装照相机上的镜头,顶部在机盒中装上白炽灯,再用黑纸和绒布将缝隙填满,就可以用来放大相片了。用底片盒将底片插入移动的木盒中,上下移动木盒调整大小尺寸,再用镜头调整焦距、光圈,用开关控制曝光的时间,再显影和定影。那时的学生不但能自己放大照片,还会将不同的底片洗成一张照片,就像今天电脑中PS的照片。其实在那个笨手笨脚没啥科技含量的时代,这种游戏就已经开始了。9 I' M+ s) n5 [! ^
  一群没了父母看管的孩子,在这一段时间中不得不自己照顾自己,一日三餐都靠自己的双手。我们一帮同学虽然都是男孩子,但也同样操起了菜刀、炒勺,有时几个人会今天到你家,明天到他家。记得当时没本、没票是买不了猪肉的,而我们最得意的是包骆驼肉的饺子吃。骆驼肉、驴肉、马肉当时是不用本或票的,而这些肉也是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但那时的孩子用中国的老话说是“孩子十七八,吃死爹和妈”,正是疯吃疯长的年纪,哪还在乎是什么肉啊,只要是肉就吃个痛快,更何况当时骆驼肉几毛钱一斤,比猪肉、牛肉便宜很多啊!至今几个中学同学聚在一起还念念不忘,常提起当年骆驼肉馅的饺子!( Z9 m( K7 m4 w! L
  最大的聚餐是北航附中的一帮同学不知从哪套杀了一只大狼狗,装在麻袋里,拖回了我家。一进院子麻袋里浓浓的臭味就散发出来。我们在后院吊起狼狗剥了皮,生了两个炉子,架起两口大锅,开始炖狗肉,用光了我存的大葱和大料,又买了些生姜、辣椒,并放了黄酒和其他各种调料以盖住臭味。四五十个大小伙子,又是喊又是叫,东一言、西一语地出着各种点子,也不知道谁是主厨,总之是炖出了香喷喷的两大锅狗肉。肉还没炖好,敲门声就不断,陆陆续续地又来了一些人,如今赫赫有名的投资家方风雷(厚朴投资董事长、高盛高华证券董事长)就在其列。最后大家都如狼似虎地美美吃一顿肉食,散伙时院中一片狼藉,让最后剩下的几个好友忙着收拾打扫了好半天,而大多数吃客早就酒足饭饱,不知何时溜走了。埋在后院里的狗皮和内脏好些日子散发着臭味,我烧了好几天都压不住,还好知道爸爸妈妈都在干校不会回家,很长时间后这股臭味才渐渐消失。
# R' {; ?2 P$ q% Z' t  还有一次是伙伴们到官厅水库打鱼,鱼有一米多长。又和吃狗肉一样,弄了个几十人的大聚会,好在这次全是新鲜的,虽有腥味却可以接受。同样是两个炉子、两口大锅,同样是陆陆续续有人来,又是酒又是鱼地海吃了一顿。那时没有钱去吃馆子,更别说是去饭店了。北京少有的几家饭店并不对外开放,腰包里没钱更没胆量靠近了。最有名的馆子大约是前门全聚德的烤鸭店,8元一只烤鸭已经是奢侈品了。还有东来顺、又一顺的涮羊肉,再就是老莫(莫斯科餐厅)和新侨的西餐了。两三个同学凑点钱去撮一顿是有的,但要想十人聚在一起就根本不可能了,所以在家里的小院中进行这种野餐式的聚会就成了当时最时髦的消费方式。
& \4 P6 A0 Y7 n8 w  上山下乡之前我和班上的同学也来了一次这样的餐会,各家带来的鸡、鸭、鱼肉,准备大吃一顿就各奔东西。九个要一起下乡的人为主,还有几个送行的在家里各显手艺,摆开了大席。一个同学说大师傅做饭会在烧锅时倒些水,结果一个同学没听明白,当掌勺的同学大喊来水时,一个同学把早准备好的一大炒勺水都倒进了火炉里,菜没熟,反倒把火浇灭了,弄得大家哄堂大笑,而这个同学还没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幸亏不是只生了一个火炉。
6 t  d) O, D  }& T3 O  学生时代的每一次聚会都在拉近相互之间的关系,加深生活的印象,对于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而言,这种相互依赖是非常重要的。也许今天始终生活在父母关怀之下的孩子难以建立这样的一种同学间的关系,但那个时代,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就是靠相互之间的帮助来支撑精神上的欢乐,驱赶心灵上的孤独。我们也在一起下棋、打牌、听音乐,唱外国民歌二百首、《长征组歌》,这已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W) X6 Q" u" T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是通过文艺作品去了解“文革”的,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血色浪漫》等,包括大院生活。而我家恰在“文革”爆发之前,从大院的宿舍群中,搬进了四合院。这是个巨大的驸马府,据说一个国家领导人曾经住过,后来给了某部机关,几经周折,变成了几个部机关合用的大院。其中有一部分是商业部的宿舍,前后共七个院子加旁边的花园,住了许多家庭,我家住在最后的一个院子。' b- p/ k7 F) c
  最麻烦的是冬天要生炉子。每个房间中都必须安个大火炉,烧煤球的那种。冬天来临之前,就要先糊窗户缝、安炉子、架烟囱、装风斗,每天还要弄煤球、倒炉渣,经常要把没烧透的炉渣和煤渣拌在一起做成煤饼再使用。每次添煤,捅火,屋里飞起一层的灰,桌子、床上一天弄几遍也弄不干净,还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的事件。父亲前后发生过两次煤气中毒。孩子都在身边,让父母自己用炉子生火取暖过冬,真是件让人头痛的事。
' k0 x0 R. l3 D) O. Z# B: Z5 D  在“文革”中被打倒的父亲平反后,一开始安排的是去山西当省“革委会”(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太原市“革委会”主任,于是全家准备向西进山区了,但经济待恢复期间更少专业干部,又是李先念(当时是主管财贸工作的副总理)知道此事后将父亲调回了商业部,重操旧业,这样父亲才有机会换了个有暖气的四合院,虽然房子和院子都比以前小了许多,但脱离了煤气中毒的危险。" ]8 _: W+ d8 ^4 e) p
  住进四合院时我已基本脱离了原来的大院生活,又没有融入这个新的院子中,反而成了以同学为主要伙伴的特殊群体。我们也曾一起成群结队打过架、带过刀、包中装过凶器,但大多是以自我防卫为主,从未主动发起过攻击,若有挑衅也绝不手软,照样打得头破血流。一次学生去学农时,因为排队打饭的事,两个班的同学争吵起来并动了手,我的武器是刀子,同学们用的是装满热水的水壶、装着砖头的饭盒,动用了手头的各种工具将对方打得入了医院。当时的军代表大发雷霆,却无可奈何,虽下手狠,却错不在我们,最多是个防卫过当。
# A& W) ~3 x; _4 ^& u9 @7 V. Y  那时路上发生骑车抢军帽的事情并不奇怪,但打架斗殴的事并不是天天发生。! F# Q) Y0 h0 m& o6 \" N* w% I& d* D
  也有“拍婆子”(一种用非正常手段找女孩子的俗称)的说法,但这种谈恋爱、找女孩子的事多发生在高年级的同学中,特别是男女合校之中。男校的特殊性让许多男同学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兴趣,甚至有许多人得了怕见女孩子的病,不知道如何与女孩子们打交道。红卫兵时期的女孩子们常常出手更狠,当时有几大金刚的说法。西城除了女三中之外,师大女附中、女八中等女校都有打死人的案例,武斗起来一点也不差于男生,“疯婆子”也是一种美誉的称号。
  l6 K0 P% n$ f2 O7 g  我们这些相对要好的同学中没有发生过和女孩子们有瓜葛的事,甚至八九个男生一起去插队,都将专门为每个知青点配对的女性同学赶到山里其他小队,成了全公社唯一一个男性村,一群臭小子也乐在其中。
4 y7 v% [" N$ H( \  1967年开始“复课闹革命”,军代表进驻学校,但除了化学、物理这些自然科学的课程之外其他课程没有确定的教材,上课也是在混。九月,开始招收新生入学,妹妹按家庭地址就近入学的原则,成了三十五中的第一批女学生,从此三十五中由男校变成了男女生混合学校,北京所有的男女生分校教育从此之后都变成了男女不再分家的混合学校了。我不知道那时的男、女生分校制给我们这些人带来的是更多的好处,还是坏处,但无论怎样都不会再来一次了。* p  S$ Q" @1 T: M- Y  {8 E( ^* E
9 O% k' `( ^' ?
在延安插队0 S: V. }. Y/ e! X9 U9 a! T
# n+ o0 f6 Q: O0 {1 y
  同学们不知道什么是毕业,也不知道是继续上学,还是参加工作走入社会。新学期后,第一批离开学校的是征兵,班上的几个同学直接应征入伍了,当时的条件首先是父母没有被打倒和出现有争议的政治、历史、出身等各方面的问题。我当然被排除在外,否则也许根本用不着再走后门去当兵了,而当时符合这种条件的同学并不多。
2 t0 [% v0 z" J) v: t- j& _9 _: k  第二批离开学校的是去黑龙江建设兵团的同学。班上的几个同学去了二师的部队,当时黑龙江建设兵团按“建设钢铁长城”每个字为一个师的编号建制,是半军事化的农场,后来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反映的就是那时的情况。兵团虽也艰苦但至少比下乡到农村多了一份稳定口粮和收入,能去也是一种幸福。从此也拉开了上山下乡的序幕。& S- k) \0 R7 ^) M* ~# _5 e' x
  无法解决城市大中学生的口粮与就业问题,无法让这些孩子在打烂的教育体制之下完成本应继续的学业,就只好不分年龄段地将所有的学生都赶出城市,送到边疆,送到乡下,送到山里,送到农村,并名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6 j% H+ h8 g; ]1 c1 ?, O. p  终于我们从无政府主义的状态中开始觉醒,开始考虑未来的人生道路。其实绝大数人是根本没有选择权的,唯一可以动动脑筋的不过是在学校公布的所有下乡地点中做一个选择,前面未来得及选,就最后统一行动一起搬家了。在我之前的一批同学去了山西晋西北的阳高县,那里是八路军的根据地,也是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西城、海淀的学校有些分到了绛县等晋南较富裕的地区,也有许多学生利用父母过去的关系,如家乡、根据地、警卫员们的家乡或警卫员们当了官而未被打倒的地方等安排回乡或插队。妹妹就在我之前随着北航附中等其他中学的一群同学们分入了东北地区的莫力达斡尔达斡尔自治旗巴彦公社兴农大队。“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并没有能让工业在缺少投资的情况下安排更多的就业,但“农业学大寨”却可以将数千万的学生淹没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待续)
* p9 `4 r/ w0 f4 I5 r1 H6 V& D* D% V
https://bluewindweekly.com/%E7%B ... 85%AD%EF%BC%89.html
' C! G- ^/ I( ~+ a; W4 o; h: S: n/ H
# Q5 N: y0 |" k* I4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8 23:17 , Processed in 0.1186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