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4|回复: 0

徐庆全:话说“五七干校”——历史术语系列之三

[复制链接]

155

主题

174

帖子

864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64
发表于 2022-12-1 01: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五七干校”——历史术语系列之三
/ K7 v; a5 e2 @3 w- ~+ g1 u. U8 W8 T8 P$ D- K7 U6 [, i% W
作者:徐庆全
2 ]2 o2 s# @( _1 u: ?6 }9 ?来源:徐庆全和八十年代5 \& q* Q( [: M
- s5 O* b# D3 ?: S( m0 e/ S: A
作为在历史上一个特有概念的“五七干校”,发轫于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也就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所耳熟能详的“五·七指示”。信中写道:
! B. j; s2 J  F* u' Q& s, T0 f" Y
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 l4 u6 f3 X3 G! d
5 [# P1 Y% ]4 C- f3 `3 P( h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
9 S- U4 P, H$ c6 }2 o) L
( r( B' H. c$ X( A# d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9 m4 q0 j4 J) Y4 F9 X& d* B. b; Q) j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5 Y! o8 U- g' `' ~, d1 h7 i. X5 X
9 I2 J; W( g+ ]) R商业、服务行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凡有条件的,也要这样做。% n' t4 I, X) O

( M* E  f$ K9 J( [, ?+ s以上所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意见、创造发明,多年以来,很多人已经是这样做了,不过还没有普及。至于军队,已经这样做了几十年,不过现在更要有所发展罢了。, ^9 V( N5 L' M6 o

- d" f7 G6 S) J  {6 {. a& s这封信由林彪转呈中央,并于当月15日全文转发全党。在转发通知中说:毛泽东这封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划时代的新发展。
& V4 J4 m8 T8 ?; T2 _- T: p( H2 ^3 O7 @, c, T
同年8月1日,也即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的当天,《人民日报》发表了《全国都应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的社论,将这封信的基本精神向全国公布。社论评价说:
, I5 q% V* j, }# u) E" z1 Y& v2 P0 o" P
毛泽东同志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种经验,研究了十月革命以来国际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各种经验,特别是吸取了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实行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教训,创造性地对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证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答案。) u5 |. q( Y, i. [0 S* X6 N
9 [$ A, y) {# [/ ?' O! j
这个被毛认可的社论表明,他决心以政治强力即变本加厉的阶级斗争,来实现他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模式。《人民日报》社论发表后,“把各行各业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的口号也响彻全国。伴随着这一口号,农场、学校、干校等都贴上了“五·七”的标签,走“五·七”道路成了时髦。
+ ~/ ^/ D# m% k0 E4 f5 A
, F  e3 G) Y) n) ~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为纪念“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个农场,把机关干部和所谓的“走资派”送去劳动改造,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9月29日,《人民日报》总编室编印的《文化大革命情况汇编》第628期中,登载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毛读后,第二天给时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员的姚文元写下了这样的批语:7 t  W# [1 {, r: p: q0 P1 m

$ {8 k2 w9 F6 E$ b5 ~3 j8 {7 C' |6 e$ b此件似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因有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以上请提到碰头会上讨论决定。* U. m* u. a: R" Q' Y2 i- W

. q! D. }" W; L" a' K8 z: K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文章。“编者按”说:, J2 p5 T0 ~  k5 w

& E, m% l; |: e. X: \0 J8 V8 _黑龙江“五·七”干校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经验很好,建议各级革命委员会的同志们和广大干部、知识分子认真读一读。我们已经有了关于精简机构方面的经验,再加上关于干部下放劳动方面的经验,对如何实现机关革命化、干部革命化,认识就比较完整了。/ O1 z* N. k: x( {

2 C$ I/ _% S% ~  N; y8 S毛主席最近指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毛主席的这个指示,对反修、防修,对搞好斗、批、改,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引起我们各级革命干部和广大革命群众的高度重视。希望广大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包括那些犯过错误的干部,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在下放劳动的过程中重新学习,使自己精神面貌来一个比较彻底的革命化。在革命委员会中工作的新老革命干部,也要执行毛主席的指示,分期分批下放劳动,使自己不脱离劳动人民,既当“官”,又当老百姓。新干部要特别注意不要染上脱离群众、脱离劳动、一切依靠秘书、做官当老爷的剥削阶级坏作风,要保持无产阶级朝气勃勃的革命的青春。" H9 R; t- X2 u2 E1 L$ J, u- d

+ Q' G+ A( e* e+ w5 a至此,“五七干校”这一概念、这一做法,风行全国。+ I9 Z2 J) P+ X# N6 y8 c- C9 k) a$ T

# e* V7 I, r& s1 s10月14日,《人民日报》又登载了柳河“五·七干校”革委会的《灵魂深处的一场大革命——创办柳河“五.七干校”的基本体会》一文,再一次向全国推广。“五七干校”在各地兴办起来,大批干部被下放到这些所谓的“学校”劳动、改造。
) I8 ~. q. g- x+ v: p
; u; h3 |% y0 j1 n+ W! S-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拨乱反正开始,“五七干校”也成为必须面对的遗产之一。" E% w$ @; \! w5 B+ A4 q$ N5 F
: `0 w: ^- a. k2 U/ A* ~1 a
197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其中涉及到如何对待“五七干校”的问题。“决定”说:“五七干校,毛主席曾经作过充分的肯定。轻视五七干校,认为五七干校比别的学校低一等,或者可有可无,甚至要把它取消的想法和行动,都是非常错误的。‘四人帮’把五七干校当作惩罚干部的场所,这是他们破坏毛主席《五七指示》,摧残革命干部的罪行。”$ x2 Z, _% J, i  |- k4 a
4 d" w  I6 [2 G( z+ t6 ?0 k( @) I
肯定“五七干校”,但又指出了这是一个“惩罚干部的场所”。
& g% D( u" j5 f! C9 t& u
& `* N" Q* K* q1978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煤炭部科学研究院煤化所张治国的来信:《对五七干校的建议》,“建议”说,第一,工业部门的五七干校,今后“以工为主”更适宜;第二,建在农村的干校移交地方,办成示范性的农场。
! |2 `0 b& N& u$ _8 k
7 ~  d5 f1 K; G9 ^* C4 m! G+ [2 ]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刊登建议,往往是政策调整的先兆,或者是低调地废除某一项政策的做法。果然,刊登这封来信后,全国的“五七干校”基本上变成了“示范性的农场”。
% J, i) G5 B  ?( h( [# q+ K6 ~2 f4 a  j' Y! x0 g- M
1978年底到1979年初,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陆续要求返城,中央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在有关知青安置的文件中,想起了“五七干校”:“各地区、各部门的一些五七干校可以改为本地区、本系统安置下乡知识青年的基地。”这个基地是以“农、工、林、牧、副、渔业”为主,也就是“读者来信”所说的“示范性的农场”。- n: ]2 |) _! q2 l+ k+ l
$ `6 F% b3 S2 @( `7 E  v2 o
但是,即使“五七干校”变成“示范性的农场”,知青也不买账,回城是他们唯一的渴望。此后,“示范性农场”这个词被遗弃,“五七干校”也慢慢在全国销声匿迹了。0 b% r* C/ h6 q# h) f6 K; [" v+ @; Y

1 n  Z8 B; }. F
3 ]/ u. K& Q  U$ a# |https://mp.weixin.qq.com/s/v89aF9HDvspkApnT0JIsKA' H2 d' _/ r& A, @

  G5 I) a' j2 I" _7 v- p, @6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8 07:26 , Processed in 0.11263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