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6|回复: 0

徐庆全:话说“四类分子”——历史术语系列之二

[复制链接]

211

主题

21

回帖

110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108
发表于 2022-12-1 01: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四类分子”

作者:徐庆全
来源:徐庆全和八十年代

“四类分子”,指的是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

作为一个术语出现在文件中,从我能看到的资料来说,是1963年2月8日《中共湖南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对于“有破坏行为的四类分子,由生产队群众进行说理斗争,并且严加管制”。5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文件下发时,将湖南省委的报告作为附件之一下发。“四类分子”这个术语,就慢慢流行开来了,成为人民群众专政对象中的“阶级敌人”了。

那么,“四类分子”中的这四类人是怎么来的呢?要从一九五〇年代初调整社会关系说起。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8月4日,政务院第四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地主、富农、中农、贫农或雇农是主要的阶级成份。

“地主”是怎么界定的?文件说:“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为生的,叫做地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这就说明,地主始终是革命的打击对象。

富农呢?“富农一般占有土地。但也有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另租入一部分土地的。也有自己全无土地,全部土地都是租入的。一般都占有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及活动资本,自己参加劳动,但经常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之一部或大部。”通俗地说,富农虽然自己也参加劳动,但有土地,或者是租人家的土地,再雇佣人耕种,经常是靠剥削维持生计的。

在1946年至1948年的土地改革中,对富农还是比较温和的。这一点,要说起来,至少得上万字的文章才能说明白。这里只能简单地说,挂一漏万地说。

1946年开始的土改,还处于战争状态,革命队伍需要供应。一般说来,当时的政策是,打击地主,限制富农,团结中农。对富农只是限制而已。可是中农作为团结的对象,富农和中农的界限又不是那么清晰。所以,那时中农怕富。怕一不留神富了,靠近了富农被限制;怕富了又被土改割了“韭菜”。

“割韭菜”,现在是网民流行的一个词。其实,在土改时期,“割韭菜”这个词就很流行,说的就是中农怕富了以后被当成地主打击或者当成富农被限制。“割韭菜”也是一个历史术语,我在这个系列中也会专门来溯源一下。

现在回到关于富农的正题上来。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富农就由限制逐步改成消灭了。一限制,二消灭,富农分子也被推到“阶级敌人”中去。

“反革命分子”是在1949年后慢慢指向性明确的概念:指对抗中共革命,对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进行种种破坏活动,企图推翻革命政权的人。从1950年12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其中第二条规定指出:反革命分子是指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破坏人民民主事业为目的的人。

1955年7月开始“肃反”运动。1956年3月中央发布的《中央批准中央十人小组关于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解释及处理的政策界限的规定》中,对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解释和处理的原则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决定》将反革命分子分为十一类,不仅有历史上反共的宿敌、有敌对行为的现行犯,还有了以文获罪的诸如“胡风反革命集团”之类的思想反革命。

“坏分子”的概念比较模糊。1949年前,这个概念主要是指混入革命队伍的“阶级异己分子”和革命群众中的“不良分子”,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将他们清除出革命队伍,防止他们搞破坏活动。1949年后的“坏分子”概念有所变化。1956年3月,中央批准《中央十人小组关于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解释及处理的政策界限的规定》,其中第二条规定:“一切反革命分子都是坏分子,所谓其他坏分子是指除反革命分子以外的坏分子。”“其他坏分子”则包括:政治骗子、叛变分子、流氓分子、品质极端恶劣的蜕化变质的分子。大致被视为刑事犯罪分子,是专政的对象。

将这四类人联系在一起,是在1957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中指出:在全国农村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揭露和打击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破坏活动。”10月25日,中央发布的《1956到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的第39条就是“改造地主、富农、农村中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保护农村的社会主义秩序”。至此,“四类分子”正式形成,从此进入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中。

还要说到的是,随着运动的进展,“四类分子”又被加了一类,成为“五类分子”了。

1957年“反右派斗争”,右派分子也成为国家的敌人被列入了监督改造的行列。在1958年的历史术语中,右派分子加入了“四类分子”行列,并称为“五类分子”,统称“地、富、反、坏、右”。

但是,尽管有“五类分子”的称呼,但“四类分子”作为一个历史术语,还是一直单独存在的,后来专门发文件给“四类分子”平反也说明了这一点。

1979年1月11日,中央做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1983年6月18日,公安部发出《关于给现有“四类分子”一律摘帽的通知》。到1984年,剩下的79504名“四类分子”全部摘掉帽子。

至于另一类分子“右派”,则“改正”或者叫“摘帽”比较早。1978年4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统战部和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

至此,不管是“四类分子”,还是“五类分子”,都只成为历史术语而存在了。


https://mp.weixin.qq.com/s/5n3aSxYbymppPpJviRSw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2 19:13 , Processed in 0.0259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