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8|回复: 0

李乔 来自历史现场的证言读文史资料札记

[复制链接]

855

主题

1942

帖子

722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27
发表于 2022-8-1 22: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机构】        北京日报6 Y7 Z: G! W, V  o
【来    源】        《北京观察》 2014年第6期 P69-73页/ r% V0 V( q# F  l# q) K4 K
【分 类 号】        K206
! ?4 \2 ~/ M; u- V【分类导航】        历史、地理->中国史->通史->史料
* @, o  d% i& g6 @【关 键 词】        文史资料 文献史料 历史现场 韩复榘 翦伯赞 存史 神史 民族大义 张学良将军 养在深闺人未识: d  A8 b5 N1 k* v2 {4 S
【摘    要】        文史资料,实即"晚清民国史料";近些年,又加入了"共和国史料"。文史资料已出版多年,文字多达十几亿,乃是一部旷世的巨型文献史料。但我感到史学界对其价值的认识却很不够,利用就更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史资料尚处于一种"养在
- }. ~, K: z6 w/ i! f* Y) ?: G2 S5 ?5 W2 d5 o6 g: Q  f
来自历史现场的证言读文史资料札记. i5 Y. |, K( y& D* }) J. C! `
文 李 乔
9 V% Q, F4 x; J: q6 w, N: c$ v9 X1 Y( o1 X) u+ e
- K2 x$ ?9 _4 A2 k2 g" A* N! h
文史资料,实即“晚清民国史料”;近些年,又加入了“共和国史料”。0 ?! W% @! b: w. j- q2 n

' b  @" z: _, b, O8 M6 P' T文史资料已出版多年,文字多达十几亿,乃是一部旷世的巨型文献史料。但我感到史学界对其价值的认识却很不够,利用就更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史资料尚处于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翦伯赞先生写的《史料与史学·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是一篇比较全面论述中国史料学的论文,所谈到的史料包括经史子集、甲骨文、汉简、碑铭、墓志、档案、宗教经典、戏曲、说部等许多项,甚至谈到了信函、账簿、报刊和传单,但却没有文史资料。已出版的一些中国近现代史料学著作,虽或谈及文史资料,但多是一笔带过,对其价值的估计很不够。黄裳先生曾把文史资料称为“掌故汇编”,虽也不错,但给人估价不足之感。因为文史资料绝非一般随意信笔的掌故,而是郑重写出的史料。总之,文史资料的文献史料学价值确实被忽视了。
, e, B2 v% ^# k+ W, S0 u4 d5 X3 N
全方位存留史料( X1 ^2 |' X% H/ c% }$ y4 z0 l0 `) l
文史资料之价值被忽视的原因,也许与晚清民国的档案比较多有关。但实际上,档案的史料价值是不能替代文史资料的价值的。档案是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本,固然可贵,但毕竟不是“三亲”者专门记史,且时有零散之弊。文史资料则是“三亲”者即历史的当事人所书写的专门记史的文献,是历史的人证。这些“历史证言”,在切近历史原貌,还原和证实历史上,很多时候不仅可以和档案相媲美,甚至胜过了档案。比如,在反映历史的曲折过程和人物的性格、心态等方面,就不亚于档案甚至超过档案。所以,不能说文史资料的价值一定低于档案,而应该说各有千秋,可以互补。
2 E' Y3 {2 M8 ^& g+ S/ a$ y4 _+ D, L
我认为,文史资料应该在中国文献史料系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谈中国文献史料学,应该有文史资料的一席之地。如果具体到“晚清民国史料学”或“中国近现代史料学”,就更应该包括文史资料。忽视甚至弃用这一大宗史料,那将是一大损失。9 F/ e8 B3 p$ U- B: s/ U  C

$ c3 l% W3 {2 P' ^甲骨文刚被发现的时候,章太炎先生认为是假的,后来知道了它的重大价值。敦煌文书国人一开始也不重视,后来知道是无价的宝贝。八千麻袋明清档案起先几乎要被当废纸来处理,后来才为它建立了专门的档案馆。我想,文史资料也是会经历一个从不够重视到高度重视的过程的。中国文史资料馆的落成,实际就是文史资料的价值开始被高度重视的一个表征。& B6 r8 l+ Q7 _4 k

: v" v: |3 e6 p$ v3 d历史是丰富多样的。有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外交史、文化史、教育史、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民俗史等等;有一国之史、一地之史、一家之史、一人之史、一座寺庙之史、一座桥梁之史、一幅画作之史、一条道路之史等等。记载这丰富多样的历史有各种历史体裁,如通史、编年史、断代史、国别史、专门史、人物传记、大事记、地方志、家谱、寺庙志、民俗志、山水志、回忆录等等。
6 y1 v$ y" o: h0 T7 H5 N. S- ?6 G* i% d
0 l1 ~  {. H! e" Y' M文史资料与上述记史体裁不同,它不是单一地记录某个方面、某种类别的历史,而是全方位地记录和留存史料,凡是值得记述的历史,凡是有价值的史料,都属于它的记录和存留范围。若想了解和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历史,无论是国家的宏观历史,还是社会方方面面的中观、微观历史,无论是朝廷政要、社会名流的史迹,还是三教九流、杂色人物的掌故,几乎都能从文史资料中找到有用的材料或线索。
% X! \% o8 T. Q8 I/ H
/ B7 C9 {0 ~6 \可以说,文史资料是一座蕴含着无数矿藏的宝山,是一幅令人目不暇接的历史画卷。试问,以文史资料如此全方位地反映晚清以来的历史这一重大优点而言,哪种文献类别可以与之相比或替代它呢?
8 Y7 U) e: w& x1 ?9 i0 o+ A; |5 u# G/ Y7 f& t
文史资料的具体性、微观性
" W' K/ N) U1 Y' \治史如断狱,断狱要证据,证据重细节。有细节的史料是证据力最强的史料。这种史料即微观史料。没有微观史料,光有大事记,历史就好像没有血肉的骨架。
: _, g0 Q5 b% g# [3 Z- _( g% i) O- F# |
中国传统史书崇尚简洁,微观史料不多。尚书、竹书纪年、左传、春秋,细节都很少。史记、资治通鉴多一些,但在今人眼里,倘能再多些就更好。野史笔记里的细节多,但是否可信要考辨。民国以后盛行章节体史书,眉目虽清晰,也易于了解历史的大关节目,但细节很少,读后有空泛之感,必须参读相关史料才成。: e8 U% {" b/ u# t& B+ g

# M8 c% w0 g2 v) T/ D文史资料的一个巨大优越性,就是它是一种强调写历史细节的文本,为揭示历史的真相提倡把史实写细,不惜笔墨,故文史资料具有很强的具体性、微观性特征。从文史资料那篇篇有血有肉的记录中,人们可以真切地了解到历史真相。
# X: e! e" i; |0 ~9 c' b" y( S! [+ s$ B5 K/ H% i0 v2 Z" s
蒋介石与韩复榘
: u  q; A7 W4 Q4 I
- w% n' N0 i& N! E& ?5 d试举韩复榘被杀一例。蒋介石杀韩复榘,是民国史、抗战史上的一件大事,但一般史书都只有简略记载。文史资料的记述则相当详尽。如王一民《关于韩复榘统治山东和被捕的见闻》一文(《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记述:韩复榘被捕前,蒋介石曾质问韩复榘:“我问韩主席,你不发一枪,从黄河北岸,一再向后撤退,继而放弃济南、泰安,使后方动摇,这个责任,应当是你负担!”韩复榘毫不客气地回敬说:“山东丢失是我的责任,南京丢失又是谁的责任呢?”韩的话还没说完,蒋正颜厉色地截住韩的话,说道:“现在我问的是山东,不是南京!南京丢失,自有人负责。”韩正想开口反驳,身旁的刘峙拉着韩的手说:“向方,委座正在冒火的时候,你先到我办公室休息一下吧。”刘峙装着很亲热的样子握着韩复榘的手走到院内,对韩指着一辆早已准备好的轿车,说:“坐上吧,这是我的车。”韩坐上后,刘峙说:“我还要参加会议去。”说时就把车门关上了。车里的两人分坐在韩复榘的左右,出示逮捕令说:“你被捕了!”韩起初以为这二人是刘峙的副官,看了逮捕令,才知道他们是军统特务。
2 \+ g2 Q) `- L+ I. t$ l
( @& a9 r; m2 R( |% K关于韩复榘被杀的具体过程,孙桐萱《韩复榘被扣前后》一文(《文史资料选辑》第54辑)记述: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在被羁押的小楼里被枪杀。这天晚上七点,两名特务上楼说,何(应钦)部长请你说话,又问韩家里有事否,说:“你写信,我们可以送到。”韩说:“我没有家。”随即下楼,走到楼梯中间,对特务说:“我的鞋小,有点挤脚,我回去换双鞋。”刚转过身,背后就开枪了。韩回过头,只说了声:“打我的胸。”就倒在血泊中。
0 r& K0 E4 K: [( W- Y: `! Z7 g3 ~; x
这种对历史的具体细致的记述,不仅对历史研究有大用处,还可以为影视创作提供可信的历史情节。上述韩复榘被杀的细节,就被影视作品所吸纳。这有助于大众了解真实的历史。
' J. t2 Q- j7 o- N1 u% J2 F0 X9 T1 t0 ^! j* Z8 ^; r
文史资料与史实考证2 U. V; V+ l1 Y# Q+ c! A0 |# O
文史资料对于考证史实很有用处。它可以作为考史的证据,帮助解决一些考证难题,即使难题不能完全解决,也是一种有益的参考。许多历史情况,“大路货史料”里难觅,或是不确切,但在文史资料中可以觅得相关的史料,得知确切的史实。& V/ ^$ V# i' g& K! [9 y: h0 |

- U. d5 f" G' V比如,西安事变情况复杂,涉及的问题和人物极多,要搞清楚西安事变全部、真切的历史殊为不易,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说关于西安事变的问题都彻底搞清楚了。文史资料中有大量关于西安事变的史料。如孙铭九《与西安事变有关的思想准备》、应德田《西安事变之前的张学良将军》、王玉瓒《西安事变捉蒋的一些参考资料》、何克《回忆临潼兵谏》、宋文梅《拘留中的蒋介石》等,数量多达百余篇。这对研究、考证西安事变的诸多问题有极大帮助。# q9 J( l6 I- p/ F

" W0 e+ V, j! {  {( Q0 e+ C5 L, [又如中山舰事件,史学界一般认为是蒋介石有意制造的,但学者杨天石以西山会议派邹鲁的“反间计说”为线索,利用档案、蒋介石日记和文史资料,写出了《中山舰事件之谜》一文,对此事件的起因提出了新说。此文被胡乔木誉为是“一篇具有世界水平的文章”。杨天石曾著文说,他之所以能写出这篇文章,除利用了没公布的档案外,还与参考了曾扩情写的《蒋介石盗取政权和蓄谋反共》、《包惠僧回忆录》等大量文史资料分不开。
' B: P2 I7 o; L/ G
5 Z3 R9 g3 U7 b: z.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军重新占领西安,此照片为国民党宣传人员第一时间拍摄了蒋介石被扣留的山崖,山崖上留下了国民党军政人员所书写的“蒋委员长蒙难处”。
; P& h& ^# N/ @' o5 `, A# M
+ y6 o6 t4 X( X  u又如,关于行业神崇拜,正史里没有记录,文人笔记里也少见,但文史资料里却有不少。因为文史资料要记述行业史,这就涉及行业创始人问题,于是就记下不少行业祖师崇拜的情况。我写过一本《行业神崇拜——中国民众造神史研究》,很多史料都是从文史资料里爬梳出来的。绍兴师爷崇拜谁为祖师?遍觅群书不得。查文史资料,陈觉民《绍兴师爷的兴衰》一文(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云:“绍兴师爷的起源,有人说是肇始于清朝雍正时候的邬先生。邬先生是绍兴师爷的祖师,这是越中老幕友所公认的。”由此知道了绍兴师爷所崇拜的祖师是何许人。
+ t9 N6 T3 h1 Z$ {5 S; P0 o: U
8 E* \4 {$ D7 ]8 }% _! R( ]8 y9 a人物史料渊薮与人物心态史料$ B  l9 O' |; T  Q! w( k& ^3 i- h
文史资料的内容,大量的是写人物的,它是晚清以来人物史料的一大渊薮,是反映这个时期人物面貌的可靠而真切的史料。8 X+ ?+ W- Z+ [8 z* {% U
* s/ H) ^3 f' w0 t) B
好的人物史料,一是要真实可靠,二是要真切鲜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记录魏晋风度的好史料,魏晋人物的音容、语言仿佛活在纸上。但其材料来源多为笔记杂书,非刘义庆“三亲”所得,故有些人物故事难说是百分之百的真史。历代正史中的人物史料,除司马迁等少数史家写得比较真切生动外,多数是干巴巴的,有的甚至像履历表。这与旧史书的体例有关。
9 B  K# {% c$ k' C+ I8 i/ Q8 u  S! V* J( r* U
1928年10月谭延(左一)在行政院长任上与同僚合影
. z. Q5 `6 M( R
, `1 D0 J) V9 U0 J2 H( L/ G文史资料里的人物史料,则符合“好的人物史料”的标准。即:一,真实可靠或基本可靠(当然,也有一些因记忆有误或观点原因导致不完全真实的情况)。文史资料的撰写者都是“三亲”者,他们有条件写出真史,在周总理“要真实,要实事求是”的号召下,他们更是立意要写出真史。二,真切鲜活。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史资料里有许多可以窥见人物心态的史料。  @) f- A4 \+ ?+ ]$ T. Z9 i* e

3 A2 H1 x! K" [梁启超说,欲了解历史,须了解古人之心。确实,不了解历史人物的心态,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就是肤浅的。我国传统史著重记事,不重记心,留下的心态史料不多。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都是反映历史人物心态、性格和思想的绝佳史料,但这类记载实在太少了。
0 _! S7 `" I3 e3 d- l
7 j3 d4 R1 e# V& L& f文史资料是比较注重记录人物心态的,因而存留下了很多心态史料。这些心态史料对于研究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C& U3 e0 ~6 H2 {! w

9 U* j" j" `  Q: I心态史料的可靠性不同于一般史料,极为强调来源的可靠,换句话说,心态史料必须出自“三亲”者特别是历史人物身边人的手笔才可信,因为只有他们才最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心态。文史资料的撰写者正具备了这种条件。
1 s* v& S7 v* Q
* L" A! h3 X" s0 Z! j试举一条谭延的心态史料。谭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被人称为“伴食画诺”的“活冯道”。他主持行政院会议时,经常闭目养神,对讨论的问题从来不置可否。对这个身任要职的“大人物”的庸人行为,一般人很难理解,不知他究竟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陶菊隐《记谭延》一文(《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给出了答案。原来,谭延处世,有“三不主义”守则和“二字秘诀”。即“一不负责,二不建言,三不得罪人”;一个“中”字,一个“混”字。1929年春,唐生智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时,谭延向唐流露了两句真心话:“古人所称‘允执厥中’,‘中’字是人生的第一妙诀。此外,还有一个‘混’字,是人生的第二妙诀。”谭延所奉行的这个“中”字妙诀,其实与古代哲学中的“允执厥中”并不搭杠,不过是一种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庸人哲学而已。“混”字,则可谓他不负责、不建言的心理基础。了解了谭延这“三、二心态”,也就懂得了他为什么被人称为“伴食画诺”的“活冯道”。陶菊隐提供的这条心态史料,对研究谭延其人真是大有用处。$ w. j1 u- v4 v) [8 T. Z

3 o9 o% [* B! L/ H9 B1 M/ Y关于存留“文革”史料9 y  I9 H8 @2 H& Q" T9 n2 L
存史,是文史资料的主要功能之一。所谓存史,自然要存全面之史,而非片面之史。治、乱、兴、衰的历史都要存,正面、负面的历史都要存,这才是完整的史料。唯有如此,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中华民族虽历经坎坷却仍然勇猛精进的伟大历程。
1 Q8 R& X8 b4 \: N1 ]8 G
- |) W9 I, h9 ?8 Z) C# L4 U9 A鉴于不少国人患有粉饰之病,畏惧“报忧”,故应特别强调文史资料应担负起存留中华民族坎坷历史的责任。这是民族大义,是向子孙万代负责。存留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史料,特别是存留“文革”史料,是体现这种民族大义的重要表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存留“文革”史料,应具有文天祥所表彰的这种正气。
8 Q# j$ H3 s1 }5 N0 r) n" z" ~
近年来,为“文革”翻案的思潮颇为汹涌,“文革”史在一些人笔下已不是浩劫,而是一场“革命的狂欢”。这就需要正本清源,让世人了解真实的“文革”史。“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对这句古语,人们有多种解释,然在我看来,实也可以解释为:“欲乱中华,先灭‘文革’史”。倘若真的把人们的“文革”记忆都抹去了,“虚无”了,“文革”是一定会卷土重来的,只不过会换另一种形式而已。
: W' \/ h& G  `* y( i& N  x! r
1 K$ Z! v8 C$ ?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文史资料的记史范围早已从晚清民国史扩展到了共和国史,怎么能不记述“文革”史?资政、育人是文史资料的重要功能,而“文革”史对于当代中国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怎能不下工夫记述?如今许多年轻人已不知“文革”为何物,或竟相信那真是一场“革命的狂欢”,老一代怎能不负起把“文革”的血色真相告诉后代的责任?; \$ v! G# o, h  n) I/ g

; d3 Y# \( u  }# o" |“文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如何了解“文革”?光是看《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看不大明白的,因为那里只有结论,没有史料。《文革简史》之类简括的史书也只能给人一个囫囵的印象。文史资料中的“文革”史料,则能告诉人们许多真切的“文革”真相。
* p5 @4 r1 M" l. K
. H$ Z  k$ G: l$ [( O1 w“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青: b3 [$ d8 q, |* w" }
2 p! P; f9 p* C/ q  u! X2 ^+ [
对于“文革”的高层大事,党史学界记录的比较多,了解起来不算困难,但要了解中下层“文革”史,特别是底层微观史实,就离不开文史资料一类书了。' `! m4 P1 _/ d, Q7 m
( ^$ z6 [. g4 d5 G
《同安文史资料》第25期有一组记录福建同安县“文革”的史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县的底层“文革”史是什么样子。如李蔡林《“文化大革命”期间同安的“文攻武卫”》一文,让我们看到了江青的一句“文功武卫”在南方边陲县镇发生的可怕效应;曾清泉《“文革”清队中汪前村的大冤案》一文,又让我们了解到“文革”中冤狱遍地,即使一个小村子也难逃厄运。+ M) h, f( t1 k/ [0 ?
' {- p6 g6 A8 p9 d9 U  X
但不知怎么,现在文史资料中的“文革”史料越来越少了。难道真无事可记了吗?不。那漫长的十年浩劫,值得记述的事还不知有多少呢!对于“文革”史料,从舆论宣传上讲,应该宜粗不宜细;但从历史研究上讲,从史料学上讲,则应该宜细不宜粗,这是历史学及史料学的天性。文史资料不是报纸电台,不那么“敏感”,它具有存留“文革”史的天然优势。处理“文革”史料,应注意两个区别:一是舆论宣传和存史的区别,二是撰写“文革”史料和出版“文革”史料的区别。该写该存的要写要存,但不等于都能用于宣传,都适宜出版。总的处理原则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 Y- Y3 D; a" v/ W+ U% k
6 P" G3 P) b# ^' A' l& e作者系北京日报编委、原理论部主任,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3 {0 y0 {2 g* {: K9 t
4 h# s. T+ v# }( T+ H  l责任编辑 刘墨非
" l( z6 `9 V% R9 P4 i+ I/ T
# q" p5 V, H' T6 y% l
+ `* @+ @3 t' n/ T8 `5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7 12:24 , Processed in 0.0976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