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0|回复: 0

田润民 解读王震同志“文革”期间就黄静波“历史问题”的五条答复

[复制链接]

852

主题

1924

帖子

717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74
发表于 2022-7-28 04: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况钩沉】解读王震同志“文革”期间就黄静波“历史问题”的五条答复
+ T# B$ H' L+ g5 Q0 x" E发布时间:2009-12-21 13:10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1 a. [8 d" ]6 F6 }0 Z
                  田 润 民
; r+ M6 t' }, B1 E2 h; g. B     黄静波,十五岁参加革命,是至今健在的为数不多的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人之一。曾任国务院粮食部副部长,后来担任陕西省副省长。“文革”中在辽宁省抚顺市受迫害达十二年之久。1978年任广东省副省长,1983至1985年任青海省省长。+ Z! @5 }- ~+ |) [0 ?, g
     八十年代中,我有幸结识黄老。我们是同乡,作为晚辈我对他的革命经历以及个人风格和魅力充满崇敬。
3 d6 X$ C- d/ q  j0 A2 `    本文系根据黄老“文革”中遭遇以及王震同志答复抚顺某造反组织外调信写成,以彰显两位老革命家之间一段特殊友谊。
5 V7 L; X& z9 q, ?    1967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最乱的时期,也是黄静波处境最艰难的一段日子。他被打成抚顺地区最大的“走资派”和“三反分子”,接受无休止的批斗和折磨。在批斗、折磨黄静波的同时,抚顺这一派组织不遗余力地搜集整黄静波的材料。这时候他们突然得知黄静波在历史上曾经和王震吵过架,于是如获至宝,兴冲冲地找到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希望王震能够为他们打倒黄静波提供新的“炮弹”。不料王震就黄静波问题的答复使整黄静波的这一派组织大失所望,他不仅没有向他们提供整黄静波的“炮弹”,而且说了黄静波的好话,同时就他和黄静波当年吵架一事做了自我批评。
6 }. H! O8 B! w    四十年以后,我们再来读一读王震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五条答复”,深为将军身上那股正气和散发出来的精神所感动。1 j8 ]' Z2 {" S  \/ y: ~' u
   1968年1月5日,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同志就“辽宁省抚顺市无产阶级革命派革命委员会筹委会”前来调查黄静波的历史问题答复了5条:% |3 s/ _/ K* ]7 D( n* u
    一、西北局高干会议是毛主席、党中央主持召开的,有些干部受了奖,奖状是毛主席亲笔题字的。陕甘宁边区是毛主席亲自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不能说高干会议表扬的都是高岗的死党;
4 p# L# F7 k! X4 j" M    二、黄静波与习仲勋的关系,不知道;
! J5 k- g  S& R! a, A2 M& t- C    三、1940年我们同国民党斗争,消灭了五个县的国民党保安团,黄静波是积极的,坚决斗争的。把保安团消灭后,黄静波同志当了清涧县县长、县委书记,黄静波同志当时是年轻干部,工作很积极;: C2 ^  s- M5 w# M
   四、我当时是军政委员会书记,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批评过他,但是我当时的态度不好,以后为此我还作了自我批评;' `/ t4 u. ?9 e2 @5 S& W: j( G
   五、其他问题不清楚。
1 x* X7 T! L$ J' a  U, z9 N   在解读王震将军这五条答复之前先说说黄静波当时的处境。
3 G5 s  \4 H" K$ f" e   黄静波1965年10月由中央党校分配到抚顺,1966年1月担任西露天煤矿副矿长。当年的2月,他就林彪“毛泽东思想是当代马列主义的顶峰”、“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提出异议,认为“毛泽东思想不仅当代还在发展、在今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还要发展。‘顶峰’就是不再发展了,这是不对的。”还认为“毛主席的话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所以不能以数量计算解释。一句顶一万句的理论,是限定了毛主席的数度,这是错误的。”黄静波这一观点本来是正确的,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6年7月23日,抚顺市委据此将他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展开,他被加上了多种罪名,其中之一就是“彭、高、习反党集团分子”,“彭、高、习”指的是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彭德怀解放战争时期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员,高岗、习仲勋是陕甘红军和陕甘宁根据地的创始人,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把这三个不同时期的事件强行搅和在一起,把彭德怀、高岗、习仲勋的名字排列在一起,重新拼凑出一个“反党集团”,其目的在于要打倒一大批西北地区的领导干部。抚顺的这个“无产阶级革命派革命委员会筹委会”找到王震将军门上,其目的是要他证明黄静波是“彭、高、习反党集团”的一员。从王震所答复的第一个问题看,这个所谓的“革命委员会筹委会”当时首先要否定1942年到1943年间的西北局高干会议,把会上受表扬的干部说成是高岗的死党,而且不承认毛主席为这些干部亲笔题词。
  _! e5 J6 |, e/ x7 l, l. k. q; M    西北局高干会议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此会议于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4日在延安召开,开了80多天,主要任务是总结陕甘宁边区党的历史和检查陕甘宁边区的工作。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266人,包括边区党、政、军、民、学负责干部,分区党、政及军队旅一级的负责干部,县级党、政及军队团一级的负责干部。会议期间,延安中央高级学习组成员以及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干部旁听了会议。毛泽东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讲了话,会议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总结了陕甘宁边区党的历史经验,分清了路线是非。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谢子长、刘志丹等在陕甘宁边区发动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路线是正确的。二、检讨了抗战以来边区党内的思想偏向。会议用大会讨论的方式批评了思想上的主观主义、作风上的官僚主义、军队中的军阀主义残余,以及自由主义、关门主义等错误偏向。做出了加强党的领导、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运动、整顿党组织、重新登记党员等决定。三、会议确定把生产和教育作为边区建设的两大中心工作,以发展生产为边区建设的基本任务。会议闭幕之前,还推选出在边区经济建设以及各项工作中成绩显著、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的22名干部为生产模范,由西北局书记高岗宣布,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颁奖,毛泽东为这22名干部逐一题字。习仲勋、王震、黄静波不仅是这次会议的正式代表,而且是获得奖励和毛泽东题词的22名干部之一。习仲勋当时担任关中分区书记,毛泽东给他的题词是“党的利益在于第一位”;王震当时担任三五九旅旅长,毛泽东为他题词“有创造精神”;黄静波当时担任清涧县县长,毛泽东为其题赠“坚决执行党的路线”。西北局高干会议是党的一次重要会议,是陕甘宁边区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会议。它全面总结了陕甘宁边区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纠正了当时党内的思想偏向,增强了党的团结,明确了任务,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1 b. @! C/ ^: b: I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一伙为了打倒老干部,不惜歪曲历史,颠倒黑白,甚至制造谣言。在这种不正常的政治气氛下,王震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坚持真理,义正词严地表示:西北局高干会议是毛主席、党中央主持召开的,不能把会上表扬的干部说成是高岗的死党,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实事求是的崇高品质。
" x. \$ Z0 [* G' g0 L3 U5 B   第二条,关于黄静波和习仲勋的关系,王震表示“不知道”。实际上,王震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说。习仲勋于1943年担任绥德地委书记时,黄静波任清涧县委书记,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任西北野战军政委,黄静波任供给部长和后勤政委,仍然是上、下级关系。解放初期,习仲勋是西北局书记,黄静波任甘肃省财政厅厅长,还是在习的领导之下工作。习、黄都是陕西人,又长期在一起工作,这样密切的关系王震怎么能不知道?可是,在造反派想把黄静波打成“彭、高、习反党分子”的时候,王震佯做“不知道”黄和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拒绝给抚顺的造反派提供打倒黄静波的“炮弹”,显示出王震保护黄静波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3 M" w! x) O2 f7 ^4 s5 m7 r
    第三条,公开地为黄静波说好话,称赞他在1940年同国民党斗争中是积极的,是坚决斗争的。这对当时已经陷于困境之中的黄静波来说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他那颗苦难的心。
1 ?4 H' Z* C; m% v  `: D, e    第四条,王震就他曾和黄静波一段历史上矛盾做我自我批评。情况是这样的:1943年黄静波担任清涧县县长,因为成绩出色被评为模范,获得毛泽东题词,清涧县被誉为边区的模范县。王震时任三五九旅旅长兼绥德警备区司令员。一天,三五九旅卫生处几个干部出差来到清涧县,晚上向老乡要盆子洗脚。老乡说,没有洗脚盆,只有和面盆。这些干部就拿起老乡的和面盆洗起脚来。老乡很气恼,反映到黄静波那里。黄听后很生气,说:“这是违反群众纪律嘛,用群众的和面盆洗脚,成何道理?”于是,批评了卫生处那几个干部。不料卫生处那个陈处长不服气,向王震告状,说清涧群众不给洗脚盆子,进而上纲说清涧的拥军工作问题很大。王震听后很生气,在绥德专署召开的各县县长会议上,不问青红皂白批评黄静波是干什么吃的,工作搞得一塌糊涂,老百姓连个洗脚盆都不给借,还谈什么拥军爱民?还是什么模范县?黄静波当场站起来申辩,王震越骂越凶,黄抬脚走出会场。王喊他,黄头也不回,两人为此闹得很僵。这件事传到毛主席那里,主席批评了王震。
$ o- h5 K' Z4 l8 ^黄静波当年24岁,王震35岁,都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为工作上的事情发生意见分歧,甚至吵架,这不奇怪。难得的是身为上级领导的王震后来为这件事多次做自我批评,乃至25年以后黄静波身处逆境,挨斗受批的时候,王震提起这件事仍然做自我批评,承认自己当时态度不好,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胸怀。& n8 T" e: O% C. `$ L' z3 m; i/ z
    第五条,“其他问题不清楚”。究竟这个“革命委员会筹委会”所问的其他问题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肯定是不利于黄静波的问题,肯定是和要打倒黄静波有关的问题。对此,王震同志以“不清楚”拒绝回答。王震再一次以回避敏感问题的方式保护黄静波。
- p+ L# I. w% I  T    王震不仅仅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在他身上有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侠骨柔情,扶危济困,仗义执言等等。文化大革命中他虽然也受到冲击,但尚未被完全打倒。他利用自己这样一种特殊地位,保护了一大批身处困境、逆境中的老干部,黄静波就是其中的一个。, H3 y; W, B0 N8 \5 x
    黄静波是抚顺市文化大革命中第一个被打倒的老干部,一直到“四人帮”被粉碎,他仍然没有“解放”。这时候又是王震出马,亲自关心、过问黄静波的平反问题。1977年2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来到沈阳视察工作时接见了黄静波。他对在场的辽宁省领导介绍说:“这就是黄静波,让‘四人帮’害苦了。”一句话说得黄静波百感交集,难抑心中的激动。接着他对黄静波说:“你回去准备一下回北京,住院看病,手续已办好了。”快人快语,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这就是王震的风格。王震连黄静波的工作安排都给想好了,他给时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恩茂推荐,让黄静波去吉林当副省长。也许是命运的安排,黄静波还没有来得及赴吉林省赴任,刚获得“解放”的习仲勋同志提出要黄静波去广东工作。征得王震、胡耀邦的同意,中央又将黄静波从吉林调到广东省,1978年的6月14日任命黄静波为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相当于副省长),协助习仲勋主政南粤。两位老战友齐心协力,为广东省的改革开放、平反冤假错案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5 I' J# }+ T5 V( A* Y
    黄静波对王震在他危难之时给予的保护和帮助铭刻在心。在王震病重期间,他曾三次登门探望。2003年王震逝世10周年之际,黄静波撰文《王震将军情深恩犹重》以示纪念。他在文中说:“王震将军是对我有至深影响的领导之一,将军对我不仅有教诲之德,更有救助大恩。因此,我对将军更有一种难以尽述的特殊情感。”
- H4 U; v. u2 x$ c' X' ?% L( g  L) k4 o6 R  f" X, Q2 O
                   (作者 中国对外演出公司退休干部)# [8 g, B7 L1 U! {0 g3 }3 Q/ ?

0 H. m. s* q2 I8 [1 p/ t4 hhttps://www.mct.gov.cn/whzx/bnsj ... 20111128_824283.htm: @2 Y5 n8 G% w' L( q1 x2 r: T' W

* T* }' z6 q; M)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18:32 , Processed in 0.1017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