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农兵学员丨钟志民:为反对“走后门”退学,40年后称无悔
- X) N! |' z; [/ ~" K7 m* Q
$ P5 h. @4 O3 c; m6 Y作者:徐天5 Y) ?1 F. g/ v
来源:新三届
! }2 `9 E1 L; i! a* f5 g原载:《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8月7日8 f+ t$ }0 k. H7 F5 U% W6 A
2 Y) b/ I) Z: | o+ X# X9 O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退学申请报告》为题,刊出南京大学工农兵大学生钟志民的退学报告全文。姚文元亲自操刀写了编者按,大赞其“向地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了新的进攻”。一时间,退兵退学的风潮席卷而来。
# N3 Z f) m* T8 O, M8 z' f7 c3 @8 n& J4 y
此后,不再被运动需要的钟志民,在一夜成名之后,又一夜之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一退到底,再也不见。2013年,《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天对其进行了采访。他对记者说:我不后悔!9 R9 C8 T+ L. K2 n; O
9 e0 g& \5 R9 R9 o% D; Z! a8 q3 j, J

8 D! z5 }" Q( H$ D
) x/ I+ S! D7 Y1 v! U1 `% j# z1 Y5 G197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以当年一号文件转发了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批孔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1 D Q1 j! L3 a$ C
* R# ~3 `% e) _; F' R
同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份退学申请报告》为题,刊出南京大学工农兵大学生钟志民的退学报告全文。姚文元亲自操刀写了编者按,大赞其“向地主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了新的进攻”。4天后,《人民日报》再以头版头条刊出相关报道。
5 c( ]4 W7 U& o5 v; ?
/ F% q& w7 p4 p/ c: O: U / S* d* \; B% q0 d: g) c
省委机关报转载《人民日报》的《一份退学申请报告》
( |! V9 f' N+ K. y$ d, |
- M$ z( w* k# \5 D4 R/ f一时间,退兵退学的风潮席卷而来。矛头对准周恩来的批林批孔、针对老干部的批走后门,三箭齐发,如同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再次到来。
; O& R1 t$ z& P: v+ ?$ X0 Z* Q. W6 X7 S7 `1 x) `& U0 l
2月15日,毛泽东做出批示:“此事甚大,从支部到北京牵涉几百万人。开后门来的也有好人,从前门来的也有坏人。批林、批孔,又夹着走后门,有可能冲淡批林批孔。”中共中央下发了八号文件。由此,反“走后门”运动草草收场。
9 A8 s5 r! b# d, B1 f, _7 c+ B+ z* [% a+ O
南京大学政治系党总支书记、钟志民的班主任胡福明听到传达后,觉得莫名其妙。“你总不能说,就算好人走了后门,这事也值得提倡吧?走后门就是应该纠正的。”今年78岁、后来担任过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胡福明告诉记者。8 |2 j% ~/ Y V5 Y7 s) O# M
. _- J7 b( q K他开始意识到,不是领导人的一切指示都是对的,3年后,写出了开启思想解放运动大幕的雄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光明日报》发表时改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S! H f9 s5 L/ |' Y
; K, u) l2 n7 x \ y* h而不再被运动需要的钟志民,在一夜成名之后,又一夜之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一退到底,再也不见。
% ~# G* a( T' L$ G1 V$ f G y6 k+ A; s% d( ]) x% t6 W$ A
40年后,记者在云南曲靖见到的他,语气淡定,常带微笑。
3 W% ?( g" y+ m3 @- `( T" \) A! T/ ?3 }1 v1 f
多年来,常有人打听这个一夜消失的典型,尤其是电视剧《血色浪漫》上映后,传说男主角钟跃民就是以他为原型的。但是,他从没有回应和接受过采访。现在(编注:2013年),他已届耳顺之年,任总经理的燃气公司也已步入正轨。这是一个对的时间,他觉得现在可以说了。
4 T" o4 k1 y2 |' b
+ M- ~ U" }/ W% i& \4 M% h$ _7 {% V
% a3 l+ ~5 S: v- g1972年,北京一所高校的学生。从当年开始,根据之前试点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经验,全国大学招生开始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
5 [& m- h1 \( z
% I, G4 Z2 F' H) i; I3 B“他们整个感觉
. n+ P- u( i9 t8 f ^都和普通人不一样”
; O6 e. p f& E! r y5 c6 S+ X" q0 @ B. v
1972年,在文革中停顿的大学招生工作在全国恢复。根据之前试点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经验,高考制度被废除,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两到三年。
" Q1 X. J6 I: H; U+ B9 t
* k; V2 {4 R- [0 ]陆军第26军76师的步兵班长、20岁的钟志民,请求其父、分管干部工作的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钟学林,帮他上大学。
: _+ Y# q! _+ d y& x/ U1 r4 Q; ?% F7 j6 x& g, ^5 ]
一开始,钟学林不想搞特殊化,没有同意,但经不住儿子的多次央求,还是给军区政治部干部科打了电话。钟志民得到了所在师的两个推荐名额之一——这原本是需要基层推荐、师里审批的,被南京大学录取了。
. g5 t' R3 X" O, F8 ?& k8 k
* P6 t7 E& e! f; [; k开学前,父亲问他想读什么专业,他说想学哲学。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社会制度为什么是这样的?我希望搞明白。”他告诉记者。
* q" D+ c3 Y, a) R. v a# X. r1 K5 a$ K2 v
1972年4月,钟志民来到南京大学报到,成为政治系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他发现,班上30个同学中,有七八成是部队来的,其中三分之一是干部子弟,地方来的则多数是革委会成员。 p C6 ]; x0 ]7 M% B
, M, h1 |7 r- s他的班主任,是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党总支书记胡福明。这是南大招收的第一届工农兵学员,也是文革开始后南大首次恢复招生,全体老师刚从五七干校回来。终于能回归本职工作,大家都非常高兴,对这一届的学生投入了全部的热情。
% q$ B# |% \* B( c4 b
& R) v$ ~6 k& W6 q1 d$ g每天晚饭后,胡福明都会从家中步行到学生宿舍查看情况,很快熟悉了班上的学生。不久,他注意到了有思考能力、好问、勤恳的钟志民。: X6 ?+ M- J7 V
. [* k( b+ a9 H3 i7 E3 }( _0 l* b
他知道钟志民是高干子弟,但并不清楚他父母是干什么的,也不想多问,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 Y9 t0 l6 R$ a7 u
# U; i* n+ \/ G1 g住在钟志民下铺的兄弟,叫谷嘉旺,是老三届的知青,比钟志民大3岁。因为笔头好,他受到公社书记的赏识,得以被推荐上大学,并成为班上的学习委员。他告诉记者,学校里干部子弟非常多,而且很好辨认。“他们穿着军装,而且整个成长环境和农民不一样,长得人高马大,气色也好。整个感觉都和普通人不一样。”: G0 j9 E1 Y' _0 Q, z
1 c6 ]" J/ G4 w- ]; s( d a. C% _
有一次,钟志民从兜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分给了谷嘉旺一块。第一次尝到这种普通老百姓闻所未闻的东西,谷嘉旺知道了,这个同学的出身很不寻常。8 _# H6 n- j* H7 u l9 F7 {1 W
; F! d) t% R0 H不过,钟志民从没有对人谈起过自己的父母,也从不炫耀。有一次拉练,谷嘉旺睡在上铺,不小心摔了下来,手腕肿了,钟志民就替他洗了一个多星期的衣服。7 @# m' r0 p" X: F: Y
8 O7 d8 F( k5 ?$ s/ h" O! ~
2 U6 P2 q" f r- f8 l6 V- H
“我错了,我承担,我改”
* V6 K* Z( p' H9 h ^. a) p/ a& e3 [' D; ^( {' s4 z
为了给这些初中甚至更低文化程度的学生补习,南京大学先进行了半年的高中教育。钟志民感觉,知识在“膨胀”,熄灯后还经常一个人在卫生间里看书看到一两点。- m! N4 {1 W: p0 C
0 y; M) Q6 u0 X- M I- d( j9 U) h1972年年底,正式开始了专业课的学习。9 j0 s5 K/ T% @1 f- b. G
( h% ^3 T+ s/ H: o ^/ }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钟志民逐渐觉得,他们所学的19世纪的古典理论,和20世纪中后期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文革的现实严重脱节。谷嘉旺也告诉记者,这种想法当时普遍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中,朦朦胧胧,却表达不出来。
- d- B( F2 S5 J% J- ?/ b
1 H$ W- `# N1 G# `- n1 ]7 L8 w# Z, u宿舍的同学经常交流。谷嘉旺注意到,钟志民说话谨慎,都经过深思熟虑,但却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如对教育改革,他认为带有竞争性质的高考才是选拔学生的好方法,现在的方法不够合理,需要改变。
3 S4 b# q! l) d0 R5 u! l0 b( C4 b, G- |
因强调“文科要以社会为工厂”,政治系的社会实践很多。1973年5、6月,他们去南京凤凰山铁矿搞“开门办学”。期间,传达了《毛主席给李庆霖同志的信》。, e; X3 W4 _% ?' g `5 U
+ x$ Y7 p* J4 t+ C) I" q. X& d
2 @9 p- a( }1 }0 }5 w3 Z. e
. H/ g. d. N `0 O* ^* W6 c. X, x& W
福建莆田的农村小学教员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说,“当今社会走后门成风,任人唯亲”。自己的儿子插队后最起码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反之,一些干部子弟下乡没几天就被招工、招生、招干回去了。毛泽东回信说:“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H9 o* h! Z K$ u ^; I" T
. \# f; l: N6 ^6 l传达时,群情激奋,让钟志民颇感抬不起头。8 p5 m9 S! A/ v6 E0 _/ l" c
" S' z E) ~+ \( _0 q钟志民前20年的人生,都过着普通人不可企及的特权生活。
; i. N5 J. n, U @: x' x4 p$ l' _) K% s
他的父亲、时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钟学林是行政九级干部(十三级以上为高干),每个月工资250多元,母亲是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的正处级干部,工资150元,家庭月收入是普通家庭的近10倍。) B% M/ M3 B& H
& ]( s8 o6 W& B* a* M& b; u在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的时候,他生活的军队大院却有特供的物资,如肉、牛奶、巧克力等,敞开供应。军队高干家庭住着独栋的房子,配有专车。他曾有一块400多元的手表,不小心弄丢了,他毫不在意,母亲又给他买了一块180元的。
! _8 W A6 a; s6 m( P. \, ~( X" Y O# }/ h
不但上大学,钟志民当兵,也是走后门的结果。
/ ~" v. g) M: A" x) P- U8 z' ?. t; K' ^% o+ W8 R
1968年10月,他从南昌第二中学毕业,上山下乡去了江西瑞金县沙洲坝公社。没多久,全国征兵。他找了县人民武装部的一名政委,对方为他从另一个公社调来了一个名额(本来该社一社员已体检合格,即将入伍),结果下乡不到3个月,他就入伍了。/ _( f( _2 f8 {
1 j1 [, m/ P; P
其实不仅仅是特权阶级,当时走后门已经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 A& z" r* a) j+ c( U5 ] h' y' ?, u$ a% i
胡福明还记得,从吃的到用的,从菜场到百货商场,人们都想尽办法走后门。连买几个西瓜,都要去商场的营业员那里走后门。一切的社会关系,都被动用起来。# J. p: J9 j. q( r" i+ Y1 x3 U
Y) f; q$ x+ B, u; @% w. m胡福明和其他老师都在不同场合谈起过,对走后门一事的厌恶。他们并不知道,钟志民也是走后门来的。
. T+ l$ s2 ]# u
# ~" a+ S& a* X& h* ~! \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刚到大学时,他曾想给部队写信,说“决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想到自己不是组织推荐来的,一直没有勇气写。现在又听到这么多的议论,血气方刚的他,第一次冒出了退学的念头。
0 M4 [- _8 F! \) ^
9 b1 L# X, e( `+ ?“我觉得我还年轻,退学有什么大不了的?既然人家都看不起这个事情,我就要站出来说,老子就是干了这个事,但我承担了,我改。”钟志民告诉记者。0 D5 p; {" y7 n& R" z! \2 b7 R
. o% S/ g/ X8 u5 L对于退学之后去哪里,钟志民却有些茫然。他当兵也走了后门,要退就该退回到农村,但扎根农村之后,生活怎么办?而且,还有“个人问题”没有解决。
8 ^5 ~9 j3 F: p) |3 o, `* ^2 |1 K( A5 ^# F/ i
此时恰逢大一结束,钟志民特意买了一条烟和几斤糖果,想去插队的村子看一看,站在村口,却无颜迈步。6 k4 E! S+ F' H+ A3 C ^
) H% X* |7 Q1 W5 c
放假回家时,钟志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震动了全家上下。! m3 L7 [9 [) I7 @8 ~9 B' N
4 D3 M. k! r. z+ q6 I
母亲告诉他,这个认识是对的,但不同意他退学,认为影响不好,别的领导家的孩子怎么办?父亲工作忙,只跟他谈过一次,认为“不一定退”。他则提出,干部子弟不去农村,说明马列主义都是说给别人听的。父亲无言以对,最后表示:“家里出个把农民也好。”8 y# W2 m( F4 l/ Z; `& T& j
& h: q. i6 a7 l* E
大学二年级开学回校,谷嘉旺注意到,钟志民变得沉默寡言,像总在思考些什么。
( q6 V3 d& e$ V
; S" I( _' e$ S: G* h$ Q" w; b他终于想清楚了。1973年9月29日,是一个周六。他记得自己那天穿的是褪了色的军装,怀揣着写在3张稿纸上的退学申请报告。2 o Z/ d/ U% h5 a8 T+ c' u
: L( k2 @2 L/ H" f) X+ H! A这是头一天晚上,他在宿舍昏暗的灯光下花了数小时写出的。他感觉,自己心里的想法“如同破壳的小鸡”,跃然纸上。
& d" H7 l( u( K; ^9 l
5 c' P, c: _" u* L/ J O他在校园里找到时任南京大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王勇,将报告交给了他。3 _1 c8 m) u3 P+ {7 ^8 @$ U
; [, y+ A' }4 |2 d
" `" c3 u$ r7 Q) g- h
+ N7 A4 w1 u' |' z
阜宁整风
1 [. n1 M0 `$ O很快,王勇找他谈话,表示了三点意见:第一,他的问题发生在1972年5月中央19号文件(即《关于杜绝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中“走后门”现象的通知》)下达以前,不在退学范围内,可以不退;第二,同学、教师对他反映比较好,没有必要退学;第三,已学了一年半,再退回去对国家也是个损失。5 F/ I4 {% B+ ?5 X3 f
4 \7 a$ w$ }* \" V9 g既然这是组织上的决定,钟志民觉得心里轻松了些,但他又感到,“事情好像没有结束”。* o1 ~5 r9 R9 Q& ~ L! [5 m" t
T8 d/ I/ ]+ B. g; G0 L! K6 F
这年11月,政治系的30名学生和部分教师,和江苏省委工作组一起,去江苏盐城的阜宁县帮助县委常委整风。期间,胡福明和钟志民一起,去了最穷困的五滩公社做社会调查。. j0 g* d4 m* [
! U7 N; q6 E Y* Z2 h2 b当地收成低,征购之后口粮不够,农民每顿都用胡萝卜叶子裹一把米糠,做成黏糊糊的一团吃下去。很多时候,只能去借高利贷。“这和旧社会有什么区别?解放这么多年了,老百姓还没有得到温饱。”胡福明记得,钟志民当时掉下了眼泪。
6 p1 P C+ d$ `$ b; M, E1 g7 q9 N* n# U$ X, }: c4 C. P
在公社的小旅馆,他们坐在床上,促膝长谈。钟志民告诉胡福明,农民日子这么苦,他却走后门上了大学,心里非常内疚,一定要退学。
$ {& j& T( J6 S) }. i. G7 f
- X7 H @. l2 B0 A& a8 s胡福明震惊了。他没想到,这个在他看来将来可以在理论上出成果的学生,竟然想要退学。回到县城后,他跟其他老师说了此事,大家都劝钟志民,有这个认识就可以了,还有一年半就毕业了,不如毕业后再好好为人民服务,去改变现状。* U6 E7 u. ^2 B0 F& T9 q
; C' Y! Y3 S K5 B) [但钟志民的想法已经非常坚定:一定要退回去,而且退到底,当农民。; i$ a& F6 D$ |; o+ M9 z
6 e; D9 r% [# @4 t( v姚文元亲自写编者按
- D, s2 g# \2 m) a很长一段时间,钟志民都不知道,他的退学报告交上去后,有怎样的遭遇。后来,谷嘉旺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人民日报》评论部,才了解了一些内情。
. m* J/ O/ ?( n; r* n) ~7 a, z6 T. V6 w/ a" d, {/ t
收到他的退学申请报告后,南大校党委认为这是工农兵教育的成功范例,有思想有境界,因此将他作为正面典型上报了江苏省,省里又上报了国务院。周恩来看了简报后批示:一方面认为钟是典型,反走后门很好,另一方面却又说他本人不应退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2 W' ~9 ~0 ^( p
1 s1 I5 V& _4 {0 [2 k* m' w1 U
而江青和姚文元却从中看到,这是一个打击老干部的好抓手,立刻指示大力宣传钟志民。
/ S# _" I! i+ Y' ^- n A, n6 w( c8 F# O& U% J- D, ~
1974年1月17日,南大校党委召开常委会,钟志民在会上汇报了自己退学的思想经过。他说,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在南昌二中当红卫兵时,认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是对的,现在他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决心要跟广大革命干部、广大工农兵群众在一起。( i1 X1 Z, n; [
% O: |$ k% w7 j & ~; l9 ^' K9 E, M
《人民日报》1974年1月25日报道,南京大学党委批准钟志民的退学申请. a& T& [ f4 {& c1 X# {0 z& [
6 }6 j* O. t& N2 c7 f4 M
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钟志民的退学申请和姚文元写的编者按。编者按中写道:建议大家读一读《战国策》上《触詟说赵太后》这篇文章,看看触詟规谏赵太后不要溺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的故事吧!
) V u I7 S' `/ Q, z+ T% ?& @& g' Y1 f8 Q4 ?9 Q7 z5 t! F0 D
谷嘉旺后来在单位档案中看到了这期报纸的大样,他偷偷带回了家,收藏起来。记者看到,钟志民的退学申请被编辑做了多处修改。$ h9 O1 {% L! Z- A5 Y; v) \' E
5 r9 i5 _4 U4 ?) ^" y" T! f
其中有一处,原文是:“我开始感觉到自己过去的很多想法都是不正确的,逐渐地认识到‘走后门’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编辑则加了:“‘走后门’这种做法,并不是一种合理的现象,并不是一种光彩的事情,而是极端错误的。”类似的大修改全文共有10处,均用黑色蝇头小字标注在两旁的空白处。8 _$ z, ?. x% y6 V7 b
" u8 D! w- Y7 a( {1 t5 M1 D
大样上,姚文元的编者按是用红笔写,洋洋洒洒整整一页,也经过多处修改。
0 X; y+ w4 n& g% I8 y3 I& F! t% T5 }$ R5 m, i# b* K! n8 [% t5 _
出于谷嘉旺不了解的原因,编辑此前的修改并未派上用场,最后刊登出来的是钟志民的原文,一字未动。
/ h0 [$ L P. L
2 D7 f$ W3 `% Z/ G7 Y4 n $ P; Z3 X1 ^7 R" b4 @8 e' {
& R' s u% ]7 d5 [8 l+ L/ k) }成为典型 9 F' }2 b* B, h% p
钟志民三个字,一日之内红遍全国。6 h2 q2 q3 s2 z8 U
7 s b2 d( x& O5 _3 H
19日,钟志民的父母给学校发来电报,表示完全支持儿子的行动。
1 z* W% t$ \" P/ q) J; ?7 H1 R% D3 g
随后,学校批准了钟志民的申请,并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向他学习。
- K% W+ |; q- |" j3 o. |2 A* Y0 H! k
八人一间的学生宿舍里,挤满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南京日报》等来自全国的记者。谷嘉旺和其他室友根本无法在宿舍里呆下去,直到钟志民离开学校,他都没有机会再跟他推心置腹地聊一次。0 q( f" J+ T, P0 r
% P- }$ i+ S) Q$ T% R' \
全国各地的信件雪片般飞来。在写信的人中,有一位也当过兵的南京女医生,对他的选择非常认同,后来成为了他的笔友,再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2 D# K* d6 G' P& S
$ B V* B# A- O9 Z, T南京市的高校、江苏省委甚至南京军区,都请他去作报告。“我一个人在上面作报告,下面几万个大学生,群情激昂。”( C% Q b' G/ ^/ k$ R
6 P; ~! n$ u# a7 n& ]! |, s
. E- P/ R g3 p6 l! b% p& t: Z
1974年,南京大学的同学们欢送钟志民离校。前排左二为谷嘉旺,中排右四为钟志民
/ x9 D2 w4 X% L& S1 u! {. t8 A' W5 |6 y7 b' v& j( J
离开南京的那一天,是钟志民一生都记得的大场面。火车站里人山人海,大学生们来送行,过路的旅客听说这个“典型”真的要退回江西了,都纷纷过来看热闹。2 B% s" P2 b& |" H8 ]
, W! Y, H! O, m胡福明受学校委托,送钟志民回家。在上海转车时,他们特意去了谷嘉旺家中吃了一顿饭。, y/ o1 b9 ], o8 q ~- q
! r# t8 \$ ~. D到南昌时,已经是1月22日了。这一天是除夕。
+ j5 z# Q4 o/ G* v9 p9 E8 ]# D/ X5 V& y+ B. D
节后,钟志民就去江西瑞金沙洲坝公社百花园生产队报到了。记者们也跟踪而至。村民们得知,生产队来了一个干部子弟,还是全国的模范典型。
6 R0 U& n [+ {$ z# I) j. \2 w* A2 _$ @6 p; x, Z/ {7 _1 W
但不到一个月,记者忽然销声匿迹。有一个与钟志民相熟的记者,向他道出了原因:反走后门运动已经被叫停了。/ R6 j. a% Q* |
( X2 @0 @* f% Y: b* A

' x4 M* i7 |$ p/ t与钟志民有着相似经历的柴春泽,1974年7月在农村劳动
V q$ P, a( B! C6 ?% z0 j0 {5 S( t/ F2 F# {5 g2 ]5 h* i
一退到底之后 4 v5 J9 O( P- C- \8 {* X* B% N: q) F
在农村生活,最现实的问题是,吃不饱。没有油,铁锅一直生锈,每天烧饭之前,都要给锅除锈。饿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钟志民给大队书记写信,书记特批他五斤肥肉。钟志民将走了这个小小后门得来的肥肉通通熬成油,吃了整一年。1 X s4 a8 u' u" C: w% B
: }- x5 n: y( H* u# ^* M+ o一开始,他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就像油和水,完全融不到一起。“有点想念南大的生活,觉得有书读真好。”钟志民告诉记者。
2 |) e" X3 g% S$ D
: y& i, n. x4 K' L4 b但一年多之后,情况就改变了。他学会了犁地,能挑重担,一个月能挣几百个工分。 e' I; m) n( g
5 Z3 R" \6 ?# I% m/ ^0 m' R
1974年暑假,南京大学组织学生会干部看望钟志民,谷嘉旺作为班级代表也在其中。他眼前的钟志民,晒得很黑,剃了平头,非常瘦。穿着一件破军装,一只裤腿挽到小腿上,脚下都是泥。“他已经一口土话,和当地人交流顺畅。但和我们说话的时候,还是会说普通话。”
7 b/ | E& l8 N" J4 I
7 v- e+ V$ b3 D: S( Z# X+ q% h " K6 E( I/ x2 D0 @; [ {( Z
, H7 e2 o8 E. B% S3 x8 K: R% U% O
5 Y$ E* C' r; t( `6 T: @: H
1976年“文革”结束。在清算“四人帮”时,有人提出反“走后门”是针对老干部的,钟志民差点被打成“三种人”。好在,公社里从农民到书记都为他说好话。他庆幸,自己每天低头劳作,很少外出开会,没有成为风头人物,才能安全过关。 l K. n8 u5 _4 z% c3 b
! I6 ?7 `) F& ~2 |9 ]
1977年,钟志民成了生产队长,次年又当上支部书记。他过年常常陪着农民从初一喝到十五,喝到吐,仍然豪气不减,在农民中很有威慑力。他带着村民兴修水利,一家一家地讲愿景。最后,两千亩地实现灌溉,不再“靠天吃饭”。& e: ?$ u4 q! {& `& K. m% r
0 a2 J' z: p: M# }' F; p7 M5 H6 Z& R“我看着老百姓能吃饱、有钱花,他们的命运开始得到了改变,这种感觉很好。”他告诉记者。7 ?2 ?) ?, W+ s1 ^ ]
- d7 r. J4 ~/ C. K

, q/ k3 W, z9 S0 R$ y5 d
4 t: a2 o% W8 M% c一步步地,他成为共青团瑞金县委副书记、书记,共青团赣州地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南康县委副书记。
3 T, E2 R. V4 E4 B( e+ e6 [; J3 ]* { ? j2 |" c
1987,他被任命为江西驻深圳办事处主任,负责招商引资。这个原本沉入中国乡村最深处的退学大学生,阴差阳错来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接受了市场经济和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脱胎换骨般的洗礼。“在内地,几块钱就可以吃得很好了,而我第一次请港商吃饭,花了600元,我看着账单都愣了。”
' C# [% }, H. A8 h {( v1 F7 m8 Y6 ]% b& O( H
钟志民逐渐意识到,靠带着农民种地、修水利来致富太慢了,只有经商才是最好的发展之路。1997年,他辞去公职,正式下海。
, _8 d- H* B7 u9 L+ X. B1 C5 N7 o
几经浮沉之后,他投身燃气业,只身南下云南曲靖,从零做起,如今已是一个近500人规模的燃气集团的总经理,旗下有17家子公司、拥有完整的产业链。
/ \) p4 L- E9 E6 V _$ w Z$ W3 ~( ~) F8 @& _$ u9 M3 Z
记者面前的钟志民,操相当熟练的曲靖方言。从瑞金开始,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立刻学会当地的方言。
$ r9 I0 c8 q7 O5 Z q
$ y! s8 A2 n/ n/ o他管理的这个小社会,始终带着当年的痕迹。每个员工都要轮流在大门口站岗,以锻炼意志。单位小卖部不用及时结账,记账即可,一周一结,以考察员工的诚信。 }5 _& ?% ~' P* V( n8 e
0 D$ O* t& s7 n$ o7 F! g/ s9 l) U0 {退休前任人民日报事业发展局局长的谷嘉旺告诉记者,当初班上的30个同学,多数进入了军队内,最高已是军级干部。只有钟志民一人选择了下海。以钟志民的聪明和勤恳,如果在体制内一直干下去,可能如今已是高位。
5 |. K& K$ D6 C/ c
, ]/ F$ d. N: m3 l8 z+ V+ x但钟志民却认为,自己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其实并不适合体制内。
; g( E& I6 y* j: n, v3 D/ Q/ m! y; i3 C7 \# a4 h/ i
他的身体略有些发福,当年的棱角像是被逐渐磨去,说话的时候始终面带微笑。他说,经历了这么多,他才能说,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他无悔。# e$ h g" s0 l* ^9 d
' x0 \" T1 L w 6 k3 n( p4 f) l0 r
2013年的钟志民
* `, W1 H) u4 E' ~ \7 E" J4 K- z7 o
https://mp.weixin.qq.com/s/TXOQ8p8YZ5kI7NEA1BKtEw, G# P. i, K) F- h( y
6 \ Q8 d6 v2 S/ D3 U.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