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 E) k& g. x$ a, `; _
/ V; @4 q7 Z, y# a4 M
编者按:2020年12月,庚子年冬,温家宝的母亲杨志云去世,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走完了她的一生。2021年清明节前夕, 温家宝撰文追忆自己的母亲。文章于2021年3月25日—4月15日分四期连载在《澳门导报》。0 U; J) f9 x- l$ U; G
" D3 J. V$ \8 d: u妈妈走了。她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人间,回到生养她那片土地上。' L+ {$ h& O3 e
- _; m2 s& l* I$ q w) O
妈妈还在,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活在她深深爱着的学生们中,活在她眷恋的乡亲们中。8 _7 V* P% ]# N3 C- D* P
4 n( v) w: a0 L% e8 t妈妈名叫杨志云 (曾用名杨秀安),1921年农历11月14日生于天津北郊宜兴埠。父亲杨凤翔,是名村医,靠开个小药铺维持生计;母亲杨马氏,家庭妇女,不识字。$ j, A( ?/ [! U/ u' P% a
7 l* S1 _- l: H. z# u6 M
妈妈可能是姥爷、姥姥领养的孩子,人们都这么说,可妈妈至今不肯讲。姥爷、姥姥待她像亲闺女一样,谁也不愿再提这段往事。
* b; N; n. s$ \; V: @ g) k E6 w1 S& B0 u
妈妈生在苦难的时间和苦难的地方。, O% Q- E+ c! S
+ p) w) q3 a* C- e$ B
宜兴埠是津北重镇,自古是由津门去宝坻和冀东的必经之路,这一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攻守天津的军事要地。
! B" S: G& L* z# p. e8 v* X- c; m7 l' N+ L4 ?
近代以来,由于内忧外患、战乱不断,宜兴埠长期处于灾难之中。妈妈童年时,家乡已是穷苦不堪、民不聊生的乡村。村子里是土道、土房、土炕,庄稼亩产不足百斤。人们多从事荞麦皮、麻杆、秫秸、香草等买卖,艰难度日。一首民谣道出了当时的情景:4 V, Z# ~5 b6 }$ d
- O# U2 @ k) K p住土房、睡土炕,男人外经商、家中无米汤,孩儿哭叫饿、女人泪汪汪,麻杆换来玉米面,糊弄肚皮度饥荒。
0 a! r% U i" z" ?& `
( L( q y! \5 S5 E1936年,姥爷因病去世,年仅45岁。药铺靠姥姥一人经营。姥姥请了山东两个姓赵的伙计,帮助料理药铺。除开药铺外,还租了"聋十爷" (姓杨的一户地主)的10亩地。
5 N2 j: F- D, n/ A8 Y
8 L8 r- r! k3 C( p3 ?2 t那年10月,日本侵略军在天津郊区进行了夺取平津的"假想敌"式的大规模演习。六七千名日军从宜兴埠外西北到东南,形成半月状弧形包围圈,枪声、炮声大作,许多庄稼和农田被毁。老百姓不敢出门,庄稼不能收割,生意不能做,生活困苦,衣食无着。
7 H3 [$ a! x6 p# ~' g+ a! y& D9 X; E7 x
1937年4月22日,日本侵略军全面侵占华北的战争迫在眉睫,决定修建临时飞机场,为向天津空运兵员和物资做准备。地址选在宜兴埠村东南。当时许多农田被毁,许多农民被抓去干活,使宜兴埠又一次受到损害。"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的开始。
/ H/ R, ~2 S& Q6 S! F/ P$ I6 j% O& h6 f- |
1937年2月至1938年1月,父亲在宜兴埠士范小学任教。这期间,父亲和母亲恋爱结婚。1938年4月,父亲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学院 (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史地组 (后改为史地系)。那一年妈妈生了第一个儿子,爷爷给他起名光华 (光复中华之意),不幸仅活了一岁,因患肺炎而夭折。0 z) Y* q0 l$ m6 F `* N
. Z- m' e# Z/ S; R! Q; U1942年9月15日 (农历八月初六),妈妈在国难中又生下了我。爷爷心疼,给我起名"家宝"。那一年,日寇在华北大扫荡,津北一带也成了他们"清乡"和实行"三 光"政策的地方。$ H: W6 g U# [ I8 B
3 c8 C* E, ?4 U; ~10月的一天,一股日寇进入宜兴埠,将全村老小集中村西南广场,四周架起机枪对着村民,威逼交出八路军。妈妈抱着刚出满月的我挤在人群中,惊恐万分。鬼子吼叫着,扬言不交人就开枪。场院一片寂静, 妈妈怕我哭闹,把我紧紧抱在怀里。2 g, ^, V5 n! j. u4 {. I
1 j/ f+ v1 |) s2 E; d$ \- T: G' F
在兵荒马乱中,药铺开得不安宁。伪军、国军常来骚扰。一天下午,妈妈正在屋里靠着窗户的地方用木盆洗衣服,一只狗卧在外面窗下,妈妈并未看见。突然来了一群伪军,开枪把狗打死。妈妈埋头洗衣服,没看见外面发生的一切,枪声把她惊呆了,放下衣服,半天说不出话来。我被吓坏了,紧紧抱住妈妈,躲在她背后。这时,只听到外边一片狂笑声。
* d" X; P8 {; } ]) j$ u: @7 U
5 |) d, M- y! U; A* Q1948年12月,平津战役进入 第二阶段,解放军攻打天津。国民党守军为了空室清野,扫清射 界,下令放火烧毁了津北70多个村庄的农舍,致使14万村民毁屋丧家。宜兴埠被烧民房200多间。 爷爷全家住在西下坡,房子全部被烧为灰烬,1926年办的士范小学也被烧得荡然无存。姥姥家和她的小药铺没有幸免。 已是年过半百的姥姥随村民仓惶逃难,在路上把随身带的一点积蓄全部丢失。 看着经营多年的小药铺没了,家没了,又身无半文,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她悲痛欲绝,痛苦多日,自此一病不起,于1949年逝世,终年51岁。
, D) V7 z' W7 Q6 u7 ?2 S- y+ m( \ P8 T2 t* Y+ n C! K
那些日子里,妈妈要服侍姥姥,又要照顾我,还要处理小药铺的后事。我看得出来,她的心情很沉重、很难过。. }( y' A }7 l# t: [0 K
* }" @8 p1 W6 p4 Z6 n$ \# @9 g
妈妈好强、自立、向上。
- A, R5 x+ H: S6 F6 B, m( j$ b" I6 P, \/ v3 `
解放前 ,为了苦苦支撑起这个家,妈妈到处找工作,先后在宜兴埠士范小学、天津县七区中心校任教。 她深知每份工作都来之不易,因而十分珍惜。抗战胜利前后(1944年7月至1946年7月),她曾在天津"马大夫医院"护士学校学习,后因我无人照管而辞职。& B4 [7 ^8 J% d/ i. V% w
! B9 Y9 U% j3 |: b妈妈上学不多,为了找工作,曾上过师范专科学校培训班、簿记夜校。三十多岁的人,又要操持家务、管教孩子,又要上课、写作业。1954年,她忍痛离家,和一群年轻人赴甘肃支教。在天水伏羲小学当一名教师,一去就是大半年。那一年我才12岁,刚上初中。爸爸上班,无暇照顾我,晚上还要和爸爸一起做饭。就在那时,我学会了蒸窝头、熬稀饭。三岁的妹妹寄养在五姑奶奶家。1 w& d9 k' @& b8 z. G9 }) P
- e1 Y+ E; z* f) S9 c妈妈1959年到东门里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她年轻时读书多,语文基础坚实。她的学生于亚回忆:3 t m: E, S( a1 H
- X% ~: o( o( U% F' q! M我 们语文课一直由杨老师教。同学们很喜欢上她的课,从拼音识字开始,到读书作文,每堂课都讲得清清楚楚。 朗读课真的把人带入课文中,几遍下来基本上就能背诵了。她腹有诗书,最爱讲故事,让同学们懂得做人的道理。8 R& O8 S) }2 o' O
$ {1 @2 F. P# g; }2 S: ~# ?学生孙秀庭回忆:. e0 m; H. S* h: J# J
, f6 |* N8 Z ]0 V
杨老师为我们打下的基础异常严格、扎实。 记得老师有一根教鞭,至今它点在黑板上的"哒哒"声有力地回响在我耳边。往深处理解,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给我们灌输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准则,渐渐地,我们班具备了一种班风:它是被学习的风气引导的、自觉自律的、注重道德品质的。
% q, I0 v* O( x! x% n5 P/ [
+ j7 p" r# k( l于亚问: 我们身上是不是都具有一种为一个信念献身的精神?
- ?0 k' \7 n$ C% N" N
0 p' p, M% B# I, c我说有,会为某种崇高美而感动。如果为一个正义的事业去战斗,即使献身也在所不惜——即便到了这个年龄仍然是这样。 孙秀庭答。
$ a4 K! c0 R' g$ r: O: {, N" N
N2 S$ Z' o' v; ~妈妈到了九十多岁高龄,她的学生仍然惦念她。他们在事业上都有成就了,但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还经常提到杨老师:5 t- O* V" e" F0 ]. ]
& Y2 N0 n8 u8 R. a1 V
我们的杨老师到了人生九十多岁的高龄,我们仍然是有老师在的孩子,这是我们人生一大幸事。 如今已年近古稀的学生们]这样回忆老师。. F& w/ d( v8 F& I% [
( U5 H: [7 U7 N$ A" J1 i6 f: l; F

* q7 s. Z, A8 ]" h- l& j2010年元旦前夕,学生们为杨老师九十大寿祝寿合影 (右起:孙秀庭、刘群义、鲍学智、于亚、刘尔兰、李志强、潘笑菊、崔玉仁)1 M+ J: ~" D2 N/ M" Z
妈妈是个极富同情心的善良人。* J" n2 k3 l+ o+ [1 J5 q, Q
/ e5 N2 i H) ^9 U妈妈同情穷人。
d7 w' e+ R* f& Q$ ]: @3 {
) D# S5 M4 O0 i; Y宜兴埠庙前邻居韩家是贫农,孩子多,生活困难,偏偏全家都患上肺结核。妈妈从年轻时就和他们家是朋友。解放后,韩家只有一对姊弟(韩玉琴、韩富奎)在天津。妈妈在自家生活窘迫的情况下,照顾这对孤儿,直到姐姐在国棉七厂找到工作,弟弟在天津35中毕业,当上体育教师。韩富奎在35中上学时无处可住,妈妈让他住在自己家中,九平方米的小屋本来拥挤不堪,又添了个大小伙子。
) @% M7 v) b; m$ W- D7 Y' K* Q& o' K. @) \$ s ]
我家居住的西里大街达摩庵前胡同,是社会底层市民生活的地方,他们都靠劳动和经营而生活,收入低微,勉强度日。随着时间的变化,这里的房屋愈来愈破旧,道路愈来愈泥泞,胡同越来越混乱,居民越来越拥挤。0 Z: {! N" [) \" V. l* D1 s
/ I5 j7 y; b; f. d刚搬来时,胡同里来了一户读书人家,人们相待都很客气。称父亲"温先生"、母亲"杨老师"。父母亲为人老实,待人谦和,与每家相处得都很好。5 I6 J+ v5 d' R
! w( T9 I$ m3 x& R房东刘奶奶,孤身一人,无亲人照顾,靠租赁院里两间房子和一点积蓄为生。我家租住院里靠外的一间北房,住了四十多年。妈妈对老人很好,房租虽贵些,但一直按时付款,还时常给老人送点东西。院落、茅厕、厨房收拾得利利索索。"文革"期间,我家被"疏散"到农村;"文革"后又回到这里,直到街区拆迁才搬家。2 `4 }( l9 x5 m( s$ R
: T$ \$ u8 E5 { a8 I胡同邻里许多人家都是妈妈的朋友。他们当中有蹬三轮车的、开拔丝作坊的,开酱园的,还有孤儿寡母。父母与他们交往不深,但彼此相处是热情真诚的,有时还互相帮助。这里没有职业和文化的隔阂,没有虚情假意。多年来,父母没有与一户人家闹过不和。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当家里受难时,街坊悄悄同情我们,在晚上没人的时候撕去胡同里给爸爸贴的大字报,没有一户落井下石的。! }& }1 e1 v: A
^. _2 I% B0 r: b
记得,那时家里饭菜很简单,每顿饭一般只有一个菜,很少吃肉。有时让我到肉铺买上两毛钱肉,还要说明要肥瘦,这就是改善伙食了。遇到年节喜庆之日,家里吃顿"捞面",妈妈总是端着满满一碗面条,放好炸酱和菜码,给邻居一家家送去。这是妈妈对邻里的心意,也是她待人的热忱。6 S- V8 s$ h- n3 H' F# f4 I
' n& v5 }% E; I: Y附:5 M; K4 {% @+ Q$ l- A- ^: i) z# T
+ S, R8 H6 k# W; P/ [5 v$ t$ X深切懷念尊敬的奶奶
" w7 a2 r4 |1 n4 V" `3 {8 G) [" ^. d. Y: a( b
呂國平7 E5 |" ^0 K$ F8 x4 y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0 g8 Q+ G# ?9 o R! m, [/ F2 o/ _; |
# n, v7 n' v0 s+ u2 B一
# A A; @( \. _忽聞奶奶啟西行,
2 T8 i" f4 {9 P! R9 i F+ L. u5 _/ X. F泣不成聲夢更驚。- U! c1 u; S$ v) O5 l
奶奶音容笑貌在,
/ t! T/ E3 n, I/ j我喚奶奶語輕輕。
+ y# r9 ^7 A1 B! ]
7 M) y2 p- Q6 f* ]4 P二
1 v1 s: z& U5 T% L' T% \9 j9 k亂局亂時半世紀,( [" [8 D$ u* z( t
度荒度災幾磨難。
* D- {" b0 Q# z6 C: }宅心仁厚彰慈善,
, e/ O* o" Q8 T# n- ]! A; Z1 h% Y援手義勇師聖賢 !
/ X1 W) W) D/ g
2 [4 }* c6 K% G$ `三2 G0 T2 y7 |# a7 h$ n% u
精勤治學更求真,
* d0 y& p' o5 l3 R3 s9 ~言教身傳誨語諄。/ r- ^0 Z. [* C! @0 W
督導兒孫盡使命,
9 {* k+ o- Q e; K親民愛國最堅貞 !) v( {! I [. J5 J* ?
$ e0 e# k0 V0 O: Q* O* V
四
8 |! c; s- A& x4 ?( a3 z備茶談笑情關切,7 x* T- m. e* w
把手送迎憐愛悠。
8 _, L: T+ L% G$ o6 E) R喚我小呂卅五載,
3 H/ S* B% u- T: o! W我思奶奶一千秋 !
+ o% f: L% h( d
1 [8 T+ \5 X* V! X- t4 X" i" t(作者自1985年開始與奶奶相識,一直得到奶奶深情關懷)5 K" q$ O7 u. I$ w8 R0 M
, P# M# \. t# y; e" ]
妈妈一生简朴,活得清白。
9 o4 u* z( a: p1 k( J4 r, j) E
- u; D% A6 Z5 h4 e5 r解放后,1950年,爸爸、妈妈和我搬到天津,租住只有几平方米的一间小屋,可谓家徒四壁,身无分文。爸爸的工资每月仅37元,可光房租就要8元(一袋面粉钱)。这间小屋伴我们全家几十年,其间家里又添了妹妹和弟弟。妈妈省吃俭用,我们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就是这样,工资上月接不到下月,每月还要借点钱。那时,爸爸有个小本子,专门记账用的。
. I1 [* }4 D) W) O* T* N2 j1 E 3 @4 q6 B* E; _* H. X
1 |5 \$ b6 d s
我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简朴的生活习惯贯穿一生。
0 l7 H* a+ g8 m+ ?' Q
7 s% d9 F* K: j(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妈妈给我做了双新布鞋。那天,我高兴地穿上新鞋.上学,不巧下学时正赶上大雨。我到家时,妈妈冒雨倚门等候,远远望着我光着两脚走路,手里抱着那双新布鞋。她赶忙跑到我跟前,一把把我搂在怀里。在雨中,我望着妈妈,她流泪了,满脸是泪水和雨水。
5 n; i' ?! W2 q
6 W# O$ P/ [; K, v. p8 a& o人穷志不短,妈妈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记得天津刚刚解放,城里无安身之地,家乡房子已毁,爸爸、妈妈带着我回到宜兴埠,暂借一远房亲戚的一间房子住,我在爷爷租用村中杨家下场仓库作校舍的士范小学继续上学。) W% `# o& N2 p; t$ i D( Y: `
! Y, Y1 X4 B3 |: R7 X" z1 T0 W一天,我在街上捡了一分钱放在衣兜里,被妈妈发现了。她边打边问钱是哪儿来的,竟把一个扫帚打散了。从那时,我就懂得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钱一分不能要。这个道理我记在心里几十年,一次都没违反过。
6 ?: w1 I; J% V. y- H, |8 A, j) V& H9 } d7 m* Y4 N5 H+ g' F. r
妹妹比我小9岁,她上幼儿园经常是我接送的。一次下学回家,她带回了一个布娃娃。妈妈追问她是从哪儿拿来的,她只是哭,硬是说不清楚。妈妈让我带着妹妹立刻把娃娃送回园里。到幼儿园才弄清楚是园里给每个孩子发的。# K/ I9 W5 E7 t3 ]
- N) h4 I7 H2 ~3 G* }% y妈妈脾气不好,对孩子从不溺爱,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妈妈在我小时候对我的教诲,让我终生受益。
' y& s) m) b; R) d: a1 I' t, s- f
5 a( {/ _8 f) e8 W, ^妈妈是把这样的事情作为道德的根本,严格要求全家。天津刚解放那年,爸爸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津市工商局工作一段时间。当时,正值私营工商企业改造时期,爸爸的工作需要同私营工商企业者打交道。妈妈非常警觉,经常嘱咐爸爸千万不能收人家任何钱和物。爸爸非常老实,从不沾惹是非,更不拿人一分钱,结果,在以后的"三反五反"运动中,自身干干净净。
+ h: l4 L4 I5 `! r- S
6 s( w: }3 Y* b3 S0 C! K, N! _妈妈一生结交的都是同事、邻居、普通百姓,从未高攀过一个当官的。1978 年在农村待了近10年才得以落实政策,回到原来的家——达摩庵前胡同那间狭小破烂的小屋,在这里一住又是15年。1985年我调入中央,妈妈从未因我的升迁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更没有打我的旗号给家里办过任何事情。妈妈和爸爸一生从事神圣的教育事业,全靠微薄的工资度日,死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和积蓄。
. k; F( H6 g$ d: x4 R
) k: M4 R) C9 Q9 o妈妈坚强而有主见。+ h; G% b: P# Q6 f
" o2 U5 c+ g5 c2 @' p
从我记事时起,就看到家里的大小事情都得她操心、拿主意。爸爸一生艰辛、坎坷。他经历新旧两个社会,在沧桑世事中,安分守己,只希望活得太平,但终于也没有逃脱政治的漩涡。1959年"审干"期间,因"历史问题",他离开了多年的教师岗位,被"限制使用"。开始在农场劳动,后来到校图书馆工作。那些年,家里仿佛出了大事情,妈妈忧心忡忡,又要劝解爸爸,又要照料全家。
* B- c+ Q2 ^& D; L) Y- Y" N
7 p- V8 J8 O. h0 E& o6 i( U0 U% E+ {. J"文化大革命"的灾难落在我们家中。爸爸被揪斗,关在学校监视居住,停发工资。大字报从家门贴到胡同。妈妈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先给爸爸留足伙食费,自己亲自送到学校。她不放心这点钱能否送到爸爸手中,非让造反派给收条为据。1970年,全家又被强制疏散到农村。先是要全家到内蒙古五原(妹妹当时在通辽下乡),当时父母已年过半百,实难带幼子适应那里的环境。经反复交涉、多方联系,后改迁到天津市北郊区小淀公社劳动,一待就是六年。粉碎"四人帮"后,爸爸调到天津北郊区宜兴埠九十六中学做教员。, N+ H$ k6 [, A) q2 T
& W* u$ ?( R) a3 S1978年11月5日,天津市河北区教育局作出关于父亲政治历史问题的复议意见,认为"文革"期间的审查,"未发现新问题"。1979年6月26日,天津市河北区教育局又撤销1958年作出的《关于对温刚限制使用的意见》。1982年办理退休手续,1986年改为离休。
( }+ L0 y }) E2 K) F
& Z# _7 ^: i# ~3 d. D! O父亲能忍,但有个性。我刚满周岁时,正赶上日寇清乡、扫荡,行人过道卡,均要严格盘查,不准带一粒大米。有一次,妈妈因奶水不够,让父亲买点米带回家。天黑了,爸爸怀揣一包大米过路卡,日寇持枪盘查,非要搜身不可,父亲宁死不依,差点被刺刀挑死。' Q' L% n. D9 T+ v# W4 @
* C& e* l) X$ D1 v"文革"期间,父亲被关在学校,经常遭受野蛮的"审讯"和打骂。一天,造反派一拳将父亲的脸打肿,眼睛被"封"得看不见东西。父亲忍无可忍,指着心口说:"小子,朝这儿打!"' b2 N0 R" H, f
+ Z% Z- A. y0 s% ] y( ?他虽然有些倔强,但常念及全家老小,能忍非常人所能忍的苦痛,变得更加少言寡语。没事时,经常抄写古诗词或报刊中有意思的文章,以解惆怅之情。' X# N6 D8 Q& v/ q+ c! n( I' t: J
; _& C: y+ K, n( e! ?# `
妈妈最理解他,仿佛只有她能窥见他内心那些难以言表的思想和感情。她从不埋怨父亲,反而总是宽慰和体贴他。他们相濡以沫七十五载。4 O U4 X" U& U( A8 y9 Y; {- w
}7 G7 Q6 \7 C* k' V( ]父亲没有留下什么,他把艰辛、苦痛和挚爱都带走了,走得那么安详,仿佛这个世界就给他这条路。
1 B! H- R! _7 M. n8 T+ L+ V( b
$ C- U) ^; r* @9 t5 o v3 K妈妈教我做人。" a3 D1 x' R' T3 `% @' D9 w
, a m8 O- a- @/ @8 Q3 J7 X
妈妈爱读古书,经常给我讲岳飞、文天祥、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也讲我熟悉的长辈往事。她做家务时,我常缠在她身边,她边做活边给我讲故事。妈妈常说,人要努力、向上。她总是把做人、志向、责任同刻苦、认真结合起来,使我深切懂得人不仅要有作为,首先要学会做人。妈妈这些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心。我常边听边落泪,下决心为国家和人民而努力学习,做一个有气节、有学识、有本领的人。每每忆起妈妈说话的神情和至今难以忘却的话语,我从心中油然萌发一-种崇敬和感激之情。. M4 p5 @9 [* f" N
对于我担当大任,妈妈是忧虑的。我手中一直保存母亲的两封信。一封信写在2003年11月,我刚担任第一届总理的时候;一封写在2007年10月,我即将担任第二届总理的时候。
T" c0 Q0 k4 d! x/ x; J" N# ^" A
第一封信写道,"你今天能位居人臣,如此高的地位,没有任何靠山,家里更不用说了,得来多么不易。你的性格是力求完美,但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很难做到完美。"她要求我做到"要上通、要人和,千万记住孤树难成林。"
3 V" ~+ P' M, R; e8 Q& b5 b2 i: Q
第二封信写道,"过去五年的成就是你用心血换来的,来之不易。后五年的工作是艰难复杂的,继续保持,谈何容易。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百姓,经济又是这么错综复杂,许多事情都要你一一完成,其效果能达到一半,就谢天谢地了。这么多事,你一个人肩膀有多宽能承受得住?这就需要大家同舟共济,平平稳稳渡过五年难关。"
$ V/ x: H% O, E5 X5 r8 D. ?8 i0 ?3 v% ]! m
妈妈的心在孩子身上,也在国家身上。她每天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她从不过问我的工作,但经常用各种方式告诉我群众的反映,提醒我注意。
8 e) K" z; p4 P% j! R9 V! U+ o0 U _* ] ?
2009年2月2日,我在英访问期间,专程到剑桥大学发表演讲。那一天,雪下得很大,剑桥礼堂座无虚席。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我以充满感情的话语,向师生们介绍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演讲博得阵阵掌声。7 G3 E0 q h7 @5 g+ _
' n5 @6 O# t4 _* Q3 ~
临结束时,出现一个"插曲"。一名西方模样的学生扰乱会场,大喊大叫,并向主席台扔鞋子。我昂首站立,不为所动,表现出冷静和镇定。会场安静后,我讲道:"这种卑鄙的伎俩,是不能破坏中英两国人民友谊的。""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潮流,是任何力量不可阻挡的。"我的话引|起会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b8 G$ b' B& C, x) D+ P: x5 c' t
" C3 U l0 x+ |- i7 |, T: @0 O我不知道就在这一刻,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电视直播的母亲,因担心儿子和受到刺激,而突患脑血管栓塞,从此视力减退、说话困难、行走不便。那一年母亲已88岁高龄。; A, B. l% Z* R* Z, s
) N3 i5 G3 W8 n
我退休了,在中南海工作了28年,其中担任总理十年。对我这样出身的人来说,"做官"本是偶然之事。我奉命唯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受事之始,即常作归计。
" t/ O0 c2 T: k+ C: v# e1 R" E9 b; n$ c/ p: c
退休之后,回到妈妈身边,我的心情很高兴,但看到她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又感到难受。八年来,我很少外出,经常陪伴她。% r( C4 f2 |( s% A. {+ Q) ]6 H; z. F
( w, V1 d/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的爱,妈妈的恩情是无法报答的。她的许多教诲已经渗透到我的细胞中、融入我的血液中。人们之间许多事是可以相互模仿的,甚至是苦心孤诣做作的。但是,唯有真诚、朴实和善良的情感和心灵是做不了假的。只要看他的眼睛,看他的同情心,看他在危难中的勇气,看他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键时刻的担当精神,就可以窥见他的真实。我同情穷人、同情弱者,反对欺侮和压迫。我心目中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国家,那里永远有对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质的尊重,永远有青春、自由、奋斗的气质。我为此呐喊过、奋斗过。这是生活让我懂得的真理,也是妈妈给予的。& P0 W) T4 D/ }1 e
% H3 D) z" Q1 @% I$ r" d5 N& o- G) i' Y
& n _7 ^$ ~" x/ a: G, G1 z
——读者推荐
/ K& e \9 e& {! i! Q
! |1 i) k* v/ p: D
" f* }1 G2 c+ ohttps://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21/04/blog-post_35.html% w8 x& p6 ~- [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