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4|回复: 0

刀笔人生——古元的北京时期(1950-1996)

[复制链接]

7

主题

7

帖子

1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8
发表于 2022-1-11 13: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刀笔人生——古元的北京时期(1950-1996)

, m' c' m/ ]: D, b8 w( _" c+ K/ q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oe9n2pm.html
: Q' q) `% C6 A0 I. N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从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和平建设的历史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人民的政治觉悟、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对艺术审美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客观上对美术创作提出了百花齐放的要求,为美术家施展自己的才华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古元像海绵吸水一样,永不满足地从人民生活中吸取营养,从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中吸取精华,他的题材日益广泛,艺术语言更多姿多彩,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每有新作问世,总以其独特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

工人上夜校,黑白木刻,23.5×28.5cm,1950年

工人上夜校,黑白木刻,23.5×28.5cm,1950年
工人上夜校,黑白木刻,23.5×28.5cm,1950年

4 f4 Z6 g  ]! j1 R
Picture2.jpg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黑白木刻,19×28cm,1951年
( f6 B5 g: R5 }
Picture3.jpg
甘蔗园,套色木刻,31×19.5cm,1956年

3 T  L& `4 x- Z: i0 Q, `+ A$ t( Z  C( w" v
50年代初,是新中国朝霞满天的年代,到处热气腾腾,各条战线欣欣向荣,国家蒸蒸日上。革命的胜利和美好的前程鼓舞着古元,他的创作热情异常高涨,以解放了的中国为主题,歌颂人民胜利和创造性劳动,反映人民新生活。在木刻的艺术技巧方面,建国初期的一段短时间内,曾精雕细刻,富有装饰感,如《工人上夜校》《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等。
后来就一变为简练、豪放的大刀阔斧,极其概括,如《祥林嫂》《热情的印度人民》等等。1956年至1957年,古元的创作又达到了第三个艺术高峰,代表性作品可说是《甘蔗园》与《刘志丹和赤卫军》。《甘蔗园》描绘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水平如镜,藤园、木瓜,一片葱绿,掩映着农舍,倒影可鉴。莺燕自由飞翔,农民正在收获甘蔗,这样恬静、清新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笔精墨简,刀刀状物寄情,多么美妙的和平劳动的图画,宛如一首悠扬动人的抒情乐曲。它代表了解放后古元一大批作品,如《绍兴风景》《江南三月》等等的风格特点,浓郁的抒情诗意和深厚的艺术魅力,与四十年代表现陕北田园生活的作品,一脉相承。
: z  G2 g4 }' C8 ]- [) W; `9 D

5 R/ ^, k+ e2 O
Picture4.jpg
祥林嫂(鲁迅小说《祝福》插图),黑白木刻,39×26.5cm,1956年
3 i& T6 v) Y% P  z9 P4 M/ Y% k% s+ v
Picture5.jpg
热情的印度人民,黑白木刻,48×30cm,1956年

: N0 A% Y/ G$ _; E3 y0 p8 p
Picture6.jpg
绍兴风景,套色木刻,45×29.5cm,1956年
$ }' b9 G1 T" m! M( Z; W& K
Picture7.jpg
江南三月,套色木刻,23×43cm,1956年

7 t  M' u& r8 b8 e! E$ ?
《刘志丹和赤卫军》是195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而作。刘志丹是深受陕北人民爱戴的领袖人物,早在1944年,古元就创作过木刻《人民的刘志丹》,建国以后,又作过一幅表现刘志丹的新年画。1957年创作的这一幅《刘志丹和赤卫军》,进一步表现了刘志丹与他所领导的武装起来的农民赤卫军,在战斗间隙畅谈的情景。画中洋溢着军民亲如一家的热烈气氛,刘志丹的形象英勇机智。构图采取向心团聚的形式,以刘志丹为核心,人物从四角向核心聚拢,使刘志丹的形象处在人群环绕之中,既自然又突出。大块的黑白造成强烈对比,彼此映衬,虚实相生,巧妙而新奇。大圆口刀挥洒自如,质朴、浑厚,但不失精微,人物写意传神跃然纸上。老羊皮袄、大枪枪筒等服装道具和背景刻划,寥寥几刀,看似漫不经心,却是刻意所为,甚为精彩。像这样的大刀力作,倘没有深厚的功力与丰富的经验,很易流于空泛、单调,以致章法素乱、主次不分而告失败。《刘志丹和赤卫军》的成功是开拓性的,标志着古元木刻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洁更完美的以一当十的境界,因而在国内外获得很高的评价,成为当代版画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品。
3 @; \- l# C: W( z9 F8 \5 L
Picture8.jpg
刘志丹和赤卫军,黑白木刻,66.5×50.5cm,1957年

5 h, Y. ]! i6 G7 Q' d
正当古元专心致志施展他的卓绝才华的时候,意外的挫折从天而降。他因为向党组织提了几句善意的批评,被批为”同情右派”而下放劳动。自那以后,一次接一次的政治运动,干扰了艺术家的心境,创作的愉快只剩下零敲碎打星星点点了。1962年,在周恩来、陈毅等同志关怀下,文艺界开始有点起色。古元创作了《玉带桥》和《探望老房东、老战友》。前者是在批判“游山玩水、闲情逸致、小资产阶级情调”之后,针锋相对,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审美要求而作的,画面优美、清爽,令人心旷神怡,一种圣洁的情怀油然而生。后者是他为启发人们重温艰苦岁月,党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光荣传统而作的。古元从正面塑造了一个身居高位的军队干部,回到革命老根据地,探望当年掩护子弟兵,支援前线,与自己并肩战斗过的老房东、老战友的艺术形象。这些老乡亲,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依然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毫无特殊之处。事隔几十年战友相见,地位虽然不同,但情深依旧,盘腿坐在炕上,畅叙别后生活,回忆艰苦岁月,充满家人团聚的亲切气氛。作者是有感而发,借助艺术形象,目的在于促人深省。
/ w) E* e1 y% q. ?6 F. d7 ]
Picture9.jpg
玉带桥,套色木刻,28×32cm,1962年

0 O3 w& d# S  v3 s7 V) A2 n2 c$ ]
Picture10.jpg
探望老房东、老战友,黑白木刻,53×42.5cm,1963年
在长达十年“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古元的木刻刀被迫搁置,作品也遭到“莫须有”的批判。这给他和许多正直的艺术家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但是,古元坚定地相信,历史的客观规律不可逆转。在他心中,信仰没有动摇,艺术之火没有熄灭。他默默地回忆延安时期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倍感亲切,创作了木刻《枣园灯光》和《回忆延安》。1976年10月“四人帮”终于受到历史的严正审判,古元为之欢欣鼓舞,精神焕发,《十月的喜讯》《悼念和战斗的诗篇》《初春》《瑞雪》等等新作接连问世。
8 i5 ?+ Q3 R( `
Picture11.jpg
枣园灯光,套色木刻,60×79cm,1973年
9 U- f. F( D! h+ ~
Picture13.jpg
回忆延安,套色木刻,32×39.5cm,1978年

% P1 J9 B+ l  M& Z8 d5 Z
Picture14.jpg
十月的喜讯,黑白木刻,44.5×33cm,1979年
# F* X) i  ]& t4 g6 r- }
Picture15.jpg
初春,黑白木刻,31×42.5cm,1979年

, Q1 M9 ]! Q4 I# {/ T
Picture16.jpg
瑞雪,套色木刻,32.5×39.5cm,1979年

6 z& t/ y$ C3 A- f9 q
Picture17.jpg
骆驼赞,黑白木刻,31×25cm,1982年
" g- F3 X1 I! v( J7 V

5 I' k" @& l% A; o; h
古元1983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第四任院长,到1987年主动离任。在此期间,社会活动也较为繁忙,使他不能集中精力于艺术创作,但他以对“百忙”的精神,不懈地坚持“行万里路”,了解人民生活,讴歌祖国山河。
古元晚年的作品,更注重意境,如《给人们甜蜜》,通过养蜂人和蜜蜂劳动,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情:“愿学蜜蜂的辛勤,为人民造精神的甜蜜。”透过有限的画面形象,引人无限的联想。《骆驼赞》刻划两匹高大的骆驼,配以题句:“负重任劳,取之甚少,予之甚多。不管炎寒风旱,总是昂着头,迈着坚实的步子前进”,与1940年所作的《骆驼队》相比,其内涵显然丰富而深刻得多了。这何尝不是古元对自己人生的写照呢?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坚强的精神象征呢?

图片来源:古安村(古元之女)
合作机构:古元美术馆
文字整理:冯宇
编辑:黎毅廷
9 w) B0 S4 X- y0 R2 A% I& t4 }
Picture18.jpg

4 Q7 f' o9 [( T4 [# _. o+ }0 K0 Y
古元(1919-1996),中国现代著名版画家、水彩画家,艺术教育家。
1919年生于广东珠海市那洲村(原中山县)。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古元毕生致力于版画、水彩画的创作和美术教学工作。特别是在1939至1945年间,创作了200余幅反映陕北人民在新旧光景交替之际的木刻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之后版画与水彩并行,用刻刀和水彩画笔刻画中国时代特色的生活画卷。古元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第四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古元纪念文集》《古元画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等。
% n1 m7 N! Z1 `7 V' H5 i2 X" I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oe9n2pm.html

+ S; Y6 q& X; L- r) {' ^9 K1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8 16:37 , Processed in 0.13327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