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7|回复: 0

湖南省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年农业发展规划要点

[复制链接]

910

主题

1105

回帖

757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76
发表于 2021-12-11 1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省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年农业发展规划要点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fgw.hunan.gov.cn 时间:2013年09月11日 00:00 【字体: 大 中 小】
    一、任务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省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以阶段斗争为纲,搞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抓三大革命,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坚持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力争基本上改变我省农业耕地少、单产低、不稳定和单一化的落后面貌。

  具体奋斗目标是:

  1、充分利用土地,五年内造林二千五百万亩;扩大耕地面积六百万亩,达到六千万亩。

  2、建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三千五百万亩,争取全省农田水利基本过关。

  3、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实现排灌机械化、电气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半机械化,并努力提高耕作、运输、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

  4、一九七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二百八十亿至三百亿斤,较一九六四年增长三成到四成。单产由四百斤左右提高到六百斤左右。全省每一农业人口平均产粮由现在的六百五十斤提高到八百斤左右。在力争全部农田稳定增产的基础上,要求现有的二千万亩旱涝保收田实现亩产八百斤。

  5、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做到除粮食以外的集体多种经营收入,占集体农副业总收入的比重,由现在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到一九七0年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左右。一九七0年棉花二百万担,苧麻二十五万担,油菜籽三百万担,茶油一百万担,桐油八十到一百万担,茶叶八十到一百万担。

  6、要求社队收入增加,积累增加,对国家的贡献增加。集体农副业总收入由目前的二十多亿元增加到三、四十亿元,增长百分之五十左右。社队积累,由目前每年九千多万元增加到三亿元左右,平均每个生产队积累一千元以上(按当时全省约三十万个生产队计算)。对国家的贡献,由目前每年上交国家七、八亿斤大米增加到十五亿斤,农副产品采购总额由十一亿元(一九六四年)增加到二十亿元以上。

  7、一九七0年社员从集体分得的纯收入,按不同情况,分别达到八十元、一百元、一百二十元以上;口粮平均五百斤以上,食油六斤以上。

  二、田土山水的利用

  全省土地总面积三亿零六百万亩中,现已得到利用的约占三分之一(耕地五千四百万亩,森林五千六百万亩,水面二百二十万亩),不能开垦利用的荒山、道路、河流、房屋基地等约占五分之一,还有约一半左右,可以利用但没有利用或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其中荒山荒地六千七百万亩,疏林地六千九百万亩,采伐跡地一千六百万亩,可利用而未利用的水面五百万亩。在已经利用的土地山林水面中,提高单产的潜力也很大。今后在土地利用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挥现营耕地、林地和水面的生产潜力,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要在不影响水土保持、并在逐步控制水土流失的要求下,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使田土山水逐步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设想:今后十年扩大耕地一千万亩,“三五”期间扩大六百万亩,其中山区二百五十万亩,丘陵区二百三十万亩,湖区一百二十万亩。到一九七0年全省耕地面积达到六千万亩左右,其中水田四千五百万亩(新扩水田一百二十万亩,旱土改水田一百八十万亩),旱土一千五百万亩。力争在十年到十五年内绿化荒山,“三五”期间规划造林二千五百万亩,封山育林四千万亩,重点是抓好营造一千万亩杉木林基地和江华、会同、绥宁、资兴、汝城、灵阝县、通道等七个重点林区的生产建设。到一九七0年森林面积由现在的五千六百万亩增加到八千万亩以上,森林复盖率由现在的18%提高到26%以上。在造林绿化中,采取以近养远、远近结合的办法,对缓坡荒地实行粮林间作。其中实行以粮为主、粮林间作的面积约一千万亩,以林为主、粮林间作的面积约一千万亩。开荒和粮林间作一定要按规格开成梯土,以利水土保持。

  耕地利用:在保证粮食面积不减少或略有增加的前提下,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要求到一九七0年粮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积由现在的四千九百万亩增加到五千二百万亩;经济作物占用耕地面积由现在的二百二十三万亩发展到五百万亩以上,其中棉花由一百五十万亩增加到三百万亩,苧麻由一十一万亩增加到五十万亩,黄麻由五万亩增加到十万亩,花生由三十五万亩增加到六十万亩,再加上茶、桑、果等不算耕地的经济作物,到一九七0年全省经济作物面积由现在的三百零六万亩发展到八百万亩以上(不包括复种作物如油菜等)。

  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制度:复种指数要求由现在的165%提高到一九七0年的185%。特别是要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逐步扩大双季稻的种植面积,早稻计划扩大到二千万亩以上,双季晚稻计划扩大到一千七百万亩以上;同时积极扩种、管好绿肥、油菜、蚕豆、麦子等秋冬播种作物,逐步减少冬闲田土。水田冬闲由现在的一半以上降到三分之一左右。以充分利用耕地,发挥用地养地结合的作用,从而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力。

  水面利用:全省二千五百九十万亩水面中,可供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的有七百万亩,现在仅利用二百二十万亩。今后除努力提高已用水面单位产量外,应贯彻以养为主,大力发展山塘水库内湖养鱼事业,主要靠社队放养,公社无力经营的大水库、大内湖,采取国社合营,少数国营。同时积极发展外湖、江河捕捞,并要注意加强管理,保护资源。要求到一九七0年全省水面利用达到四百万亩到五百万亩。

  三、生产建设的重点

  第一、继续建设商品粮基地,一九六六年以前基本完成以洞庭湖区为中心的一十七个县的电力排灌建设的歼灭战,两、三年内完成垸内排灌系统修整,五年内完成湖区防汛大堤修整,并把这个地区作为农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提高机械化程度。

  第二、初步确定三十九个县作为本省战略后方农业建设重点县。力争三年内基本上解决水利问题,同时在稳产的基础上实现高产,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六百斤以上。这三十九个县划为四个片:

  1、湘南片(十五个县):道县、零陵、东安、宁远、江永、江华、新田、兰山、嘉禾、临武、桂阳、宜章、祁东、祁阳、常宁。

  2、湘东南片(九个县):资兴、永兴、郴县、汝城、桂东、安仁、茶陵、攸县、灵阝县。

  3、邵阳片(六个县):邵阳、武岗、隆回、洞口、新宁、绥宁。

  4、湘西片(九个县):芷江、怀化、沅陵、黔阳、溆浦、永顺、大庸、吉首、凤凰。

  第三、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逐步开展,对每一批社教重点县,都要通过“四清”,充分发动群众,发扬大寨精神,同时国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适当支援,使这些地方的生产建设有较快的发展。

  第四、对于各级党委举办的农业生产基点队,在财力、物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给予优先支援,使之加速改变面貌,树立样板。

  以上不论何种地区,在生产建设上必须首先依靠集体和群众的力量,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增加积累,自力更生地举办各种事业。国家的资金只能重点用于解决较大范围的水利骨干工程、高压输电线路和大型农业拖拉机站等方面。

  四、发展多种经营

  (一)首先实行种植业的多种经营,要求经济作物有较快的发展。规划一九六六年全省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三百万亩,一九六八年达到五百万亩,并要做到既扩大经济作物生产,又保证不减少粮食作物面积。

  发展经济作物,要以近为主,以近养远,远近结合;在地区分布上,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全省以分散为主,在分散普遍发展中适当小片集中;在作物配置上,主要项目与次要项目、大宗与小宗相结合,根据国家需要与本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就全省来说,着重抓好棉、麻、油(菜油、桐油、茶油)茶叶四大宗。各地则应因地制宜,既抓大宗,又抓小宗,发展各种小土特产和传统出口产品,如莲子、百合、苡米、辣椒、黄花菜、中药材等。凡没有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的,要求在两、三年内恢复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并有所发展。

  全省经济作物的生产布局大体规划如下:

  棉花:除面上分散产区每个生产队,根据条件种三、五亩到十来亩,每个大队种三、五十亩到八十亩、百把亩,解决自用棉以外,准备重点建立四个生产片,共计二十一个重点县。这二十一个县,现在面积一百二十三万亩,总产五十八万担,占全省的82%。一九六七年前面积要求发展到二百万亩以上,一九七0年总产达到一百六十万担左右。四个片是:以湘北湖区为一片(包括临澧、澧县、石门、慈利等十三个县和十三个省属国营农场);以湘南的零陵、道县为一片;以湘西的大庸、永顺为一片;以湘东南的茶陵、攸县为一片。

  苧麻:全省由现在的十一万亩,发展到五十万亩,总产由八万多担达到二十五万担。分散产区,每个生产队种一、二亩,重点产区分为四个片,共十三县。计:(1)湘北:沅江、益阳、汉寿;(2)湘东:平江、浏阳、茶陵、攸县;(3)湘南:宜章、嘉禾;(4)湘西:大庸、吉首、泸溪等县。这十三个县现有老麻蔸六点八万亩,占全省的62%;总产六点三万担,占全省的69%。到一九七0年分别建成万亩苧麻基地,总产量达到二十万担以上。

  油料:油菜籽为冬播作物,不与粮争地,发展较为容易,又有利于养地,是应当普遍发展的油料作物。要求从今年开始,每年按耕地面积约10%播种油菜,由现在的三百一十万亩增加到五百万亩以上,总产达到三百万担以上,折油一百万担。山区垦复油茶,茶油产量要求由现在的五十万担增加到一百万担,重点为耒阳、永兴、郴县、桂阳、常宁、浏阳、平江、怀化、溆浦等十七个县。加上棉油、花生油、芝麻油、猪油等,全省要求产油二百九十万担左右。

  大力恢复和发展桐油。面积由现在的二百四十万亩,到一九六七年发展到五百四十万亩;产量由现在的二十五万担,一九七0年达到八十至一百万担。以龙山、大庸、古丈、凤凰、石门、慈利等十五个县为重点,其他山丘地区采取粮林结合、杉桐混交办法普遍发展。

  茶叶:建立三个集中产区。第一、恢复发展湘东、湘中、湘北茶区,包括安化、汉寿、平江、浏阳、新化、涟源等十四个县,每县要求建成五至十万亩茶园;第二、湘南以郴州、零陵为中心,包括耒阳、郴县建立一个新的茶园基地,要求每县建成一、二万到三、五万亩茶园;第三、发展湘西名茶,包括古丈、沅陵、石门、慈利四县,要求每县建成三、五万到七、八万亩茶园。全省一九六七年前,除对现有一百万亩左右的老茶园进行补蔸、加强培育管理、提高产量以外,面积准备扩大到二百万亩以上,一九七0年力争总产达到八十至一百万担。

  (二)种植业与饲养业并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畜牧业方面,主要发展养猪。在抓好社员养猪的同时,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到一九七0年牲猪发展到一千二百万头,其中集体养猪三、四百万头。认真贯彻奖励繁殖耕牛政策,开放耕牛市场,建立耕牛基地,争取到一九七0年全省耕牛由现在的二百七十多万头发展到三百三十万头左右,其中役牛达到二百三十五万头,每头役牛平均负担耕地面积由三十多亩下降到二十五亩左右。

  (三)除了生产队一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以外,逐步发展公社、大队经济,主要项目是:

  (1)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农村四坊,国家不与集体争利。

  (2)利用荒山荒地或较大水面,举办农、林、渔、牧场。

  (3)农具、土纸、编织等手工业。

  (4)在国家统一安排下,举办土法小型采矿(有色金属、非金属矿)。

  (5)砖瓦、砂石、石灰等建筑材料。

  (6)专业的短途运输。

  五、水利问题

  水利建设必须坚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办水利的方针。采取以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结合,修管并重,因地制宜,多种办法,综合解决。

  规划设想,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到一九六八年春以前,全省建成旱涝保收农田三千万亩。首先是以二、三年时间继续完成湖区十七个商品粮基地县歼灭战,使这些地区旱涝保收面积达到80%以上。同时抓紧进行湘南、湘东南、湘西战略后方粮食基地的建设,三年内使这片地区的旱涝保收农田达到70~80%。并结合航运、森工、发电的要求,进行潇水上中游和浏阳河的梯级开发。第二阶段到一九七0年以前全省建成旱涝保收农田三千五百万亩,使全省各县水利基本过关,旱涝保收农田一般都达到70%以上。这阶段的重点,除继续完成湘西战略后方粮食基地的建设外,并进行澧水干流和沅水主要支流的梯级开发。湖区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在长江和四水未根治以前,仍应以现在大堤为基础,继续清隐整险,加高培固,植柳防浪,风险浸漏堤段做好护坡护脚,以增强堤垸防洪能力。争取在三年内,使90%以上的垸田,加上人力抢护,保证一九五四年洪水位加六级风不溃垸(一九六五年能保一九五四年洪水位加六级风不溃垸的垸田占75%)。争取到一九七0年,能保证一九五四年洪水量加六级风不溃垸的重点堤垸,由目前的一百八十万亩增加到四百万亩左右。两年内完成湖区电排歼灭战,装机达到十万五千千瓦,(按设计需要装十三万二千千瓦,因缺乏经验,拟先按80%装机)。同时整修垸内排灌系统,到一九六八年,湖区七百万亩垸田,有90%以上达到旱涝保收(三日降雨170~260公厘不成灾)。山丘地区,主要解决抗旱问题,坚持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以塘坝为基础,水库、塘坝、机、井、泵等相结合,多种办法解决水利问题。

  第一、依靠集体和群众的力量,在三年内把全省现有的二百万处塘坝挖深加高,堵漏防淤,估计可以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三百至四百万亩,其中可以达到保灌七十天以上的约一百万亩左右。

  第二、积极推广千金水库的经验,力争在二、三年内在全省普遍开花结果。要求凡有条件的地区,都作到库、塘、坝串联,蓄、引、提结合,以充分挖掘潜力和提高复蓄能力。估计可挖潜力10~15%,即扩大保灌面积约一百万亩至一百五十万亩。

  第三、在水源短缺的地区,除加强田间管理,运用“母水丘”等办法,作好本田蓄水保水外,凡有条件的地区,应大力发展水轮泵,水锤泵和利用地下水。三年内要求基本上完成水轮泵的歼灭战,发展水轮泵二万五至三万台,打机井二百处,打土井三十至四十万口,估计可以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二百五十至三百万亩,其中可以达到保灌七十天以上的面积约一百万亩。

  第四、三年内全部完成中小型水库配套和五年内完成大型水库配套。估计可以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五百至六百万亩,其中可以达到保灌七十天以上的面积约三百万亩左右。

  第五、在水源短缺骨干分布不匀的地区,适当补充一批中小型骨干工程;在大河沿岸和电网区,适当发展机电排灌。前三年内计划新建涔天河、青山龙二处大型水库和新建中型河坝、水库三十至三十三座,小型水库、河坝二千四百座至二千五百座,发展电灌八至十万千瓦,机灌万马力。估计可以新增灌溉受益面积四百万亩至五百万亩,其中达到保灌七十天以上的二百万亩至二百五十万亩。

  第六、全面规划,把治山、治水、治土密切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群众植树造林,作好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到一九七0年,使全省五万六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70%以上能基本控制。

  以上水利建设均以湖区商品粮基地和衡、邵、郴、零战略后方为重点,力争在二、三年内解决水利问题。

  五年水利建设共需完成土石方八至九亿立方,劳力八亿工日,电力排灌装机达到三十万千瓦。需要总经费十五亿元,除地方自筹和集体自筹、出工、出料外,需要国家投资七亿元,其中前三年需要国家投资四亿二千万元,平均每年投资一亿四千万元(包括省每年自筹二千万元在内)。

  六、肥料问题

  我省的主要肥源将是:1、绿肥,2厩肥,3饼肥,4土杂肥,5化肥。

  绿肥:一九七○年要求发展到二千二百万亩,每亩产鲜草二十五担,总共产鲜草五亿五千万担。

  厩肥:主要是猪肥,一九七○年要求全省牲猪发展到一千二百万头,估算人畜粪尿共可达六亿九千万担。

  饼肥:到一九七○年,油料、棉饼等各种饼肥估计可达五百万担,折精肥五千万担。

  以上绿肥、人畜粪尿、饼肥,加上常年积制各种土杂肥,估算各种农家肥料共可达一十五亿担左右。按全省当时耕地六千万亩计算,平均每亩二十五担左右(折合营养素约为氮10斤,磷15斤,钾10斤),约可适应亩产五百斤的水平。

  如按八百斤以上的高产要求,则需增施化肥,尤其是晚稻缺有机肥源,需要化肥补充。改良低产田也需要化肥,按照全省平均亩产六百斤,其中二千万亩平均亩产八百斤,估算全省约需化肥二百万吨。其中氮肥八十万吨,磷肥一百二十万吨。磷肥基本上可靠本省生产解决,氮肥大部分则需国家分配。

  七、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首先是实现排灌机械化。第三个五年计划,新增排灌机械 万马力。其中:电动排灌二十四万马力(十八万二千千瓦),机械排灌 万马力;水轮泵二万五千台到三万台。使全省需要机械排灌的三千万亩农田,三年基本实现、五年全部实现机械化。同时积极改造现有人畜力提水工具,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是实现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以生产大队(一个大队或两、三个大队)为单位建立联合加工厂,综合利用农业排灌和拖拉机动力,尽早实现以粮食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两、三年内,要求粮食(主要是稻谷和需要加工的红薯)、棉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油料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麻类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别实现加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第三、是提高农村运输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因地制宜,积极整修和改造农村道路、河流以及桥梁、渡口,大力推广各种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运输工具。第三个五年计划,修建简易公路或乡村大道五千公里,使全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社通汽车或者通船运(一九六四年有百分之七十二的公社通车通船)。新增机帆船一万五千马力至两万马力,木帆船两万吨,农用划子三至四万只,各种人、畜力车四十至五十万部。逐步改善县内短途物资集运,五年内选择五、六十个县,每县配备三、五、七辆汽车,成立县的汽车队,共需汽车约三百辆。有条件的公社也可以购置一些汽车。

  第四、是提高田间耕作和植物保护(治虫)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以发展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为主。拖拉机发展的重点放在洞庭湖区商品粮棉基地和湘南大面积垦荒地区。要求五年内全省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耕地使用半机械化农具耕耙。要求新增拖拉机五千五百标准台,机耕面积由一九六四年的一百零九万亩增加到七、八百万亩,占全省可机耕面积的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积极推广改良犁、孝感犁、畜力园盘耙、水田改良蒲滚、旱土中耕器、打稻机、喷雾器和喷粉器,五年内,争取大部分生产队都能使用这些工具,全省基本使用药械治虫。

  八、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

  以水、肥、土、种、机为中心,因地制宜改进耕作技术,积极推广合理密植、改良土壤、选育良种、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水稻耕作技术,以及杂粮、豆类、经济作物的各种先进耕作技术,并不断总结提高。

  全省现有低产田约一千二百万亩,“三五”期间争取改良八百万亩左右,使每亩产量由现在的两三百斤提高到五百斤以上。

  种籽要尽快提纯、改良。除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积极培育良种外,各生产队都要普遍建立种籽田和种籽员。要求两三年内把主要农作物种籽提纯,五年内使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

  病虫害的防治,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主要是认真作好冬季治虫,合理安排作物茬口,积极研究发展生物防治,以虫治虫;在药杀方面,要积极研究生产高效低毒性的新农药,提高药杀效率;建立和健全预测预报网,坚持检疫审批制度,严禁有病虫的种籽、苗木自由调出调入。要求到一九七○年粮食作物因病虫害的减产率,由现在的5%左右压缩到2%以下;棉花的损失率由现在的20~30%压缩到5~10%以内;其他经济作物和竹、木、果树的主要病虫害,也要做到逐年降低危害程度。

  九、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争取在三年内使农村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入学。五年内基本上扫除青年和壮年中的文盲,使这些人都能认识一千五百字以上。积极试行推广半农半读的学校,要求到一九七○年每个公社办一所农业中学。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文化网和广播收音网,争取在三、五年内做到每个大队有俱乐部和图书室,装置收听有线广播或无线广播的工具。组织电影文艺队伍上山下乡,使革命文艺深入农村,大搞体育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积极除四害,讲卫生,广泛开展卫生科学知识宣传,组织高级医务人员到农村巡廻治疗,逐步改善卫生条件,努力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保护劳动力。积极广泛宣传计划生育,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提倡晚婚,要求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三五”期间,前两年控制在2.5%以内(一九六四年是3%),后三年控制在2%以内。

  十、大办基点,大搞科学实验

  为了实现规划要求,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必须坚持大办基点,大搞样板,大搞试验田,大搞科学实验。

  采取领导、技术干部、群众三结合的办法,切实办好基点。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技术骨干,全省组织大约八百个大队约八十万亩的面积作为基点,同时以点带面,每个大队带若干大队或一个公社,共约八百万亩的面积。力争三年内改变面貌,实现稳产高产,树立样板。

  同时要求全省从省到公社、大队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都要大搞各种各样的试验田、试验山,以及进行各种科学实验活动(综合的或单项的),以研究各种增产措施,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出人才,出科研成果。

https://fgw.hunan.gov.cn/fgw/xxg ... 151219_202603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2-5 22:57 , Processed in 0.0445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