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37|回复: 0

上海 · 1967

[复制链接]

215

主题

21

回帖

1142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142
发表于 2021-11-12 00: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oyaozhang 于 2021-11-12 00:20 编辑

上海 · 1967

本辑老照片是从网上搜集的,拍摄于1967年,即火红年代初期的珍贵影像,从片中水印来看,它来自medienarchiv网站。现对这些老照片略作解读,顺便聊下读片后想到的那些事,一并分享各位同好。

图1:南京东路江西中路口西南望

从图1中看到,路口那幢华东电力管理局大楼的门窗及墙面已被标语和大字报覆盖,人与物皆沉浸于红海洋之中。路口转角西侧的阅报栏前有许多人正在读报(或大字报)。


文革初期,笔者正在读小学,因年龄尚小,还轮不到去外地“大串联”,就跟着比我稍大的隔壁邻居王兄去大马路拾大人散发的传单,然后跑到自家三楼晒台上再次散发传单,如此“革命”行动,很有仪式感,也觉得好玩。更来劲的是,向乘客宣读几段老人家语录,就可免费乘坐有轨电车。小辰光,我住在天潼路弄堂里厢,弄堂口有8路(杨树浦路至东新桥,途经大名路、天潼路、浙江路)有轨电车站头,想去南京路白相,就乘上8路电车,不用买票,宣读几段语录即可。1967年10月,全国大中小学校复课,结束了不用上课、只闹“革命”的日子。

图2-1、2-2:外滩黄浦江岸边,小赤佬们在江中游泳


过去,每到夏天,黄浦江和苏州河中,就会有许多小赤佬(沪语,对调皮捣蛋男孩称呼。一般叫“小驹头”)游泳玩耍。据说,水性好的,化20多分钟就能横渡黄浦江,到了浦东如果不想再游回来,可以乘摆渡船回浦西。小辰光,常去河南路桥,看跳水表演,老扎劲额。因为出过人命事故,苏州河桥上是不准跳水的,但总有几个不怕死的小赤佬为了扎台型(沪语:出风头),敢作跳水表演。只见他站在桥扶栏杆上腾起,飞身猛扎入河,围观人群顿时欢呼雀跃:再跳一次!

图3:福州路西藏中路口东望


图4:福建中路延安东路口北望


图5:河南中路延安东路口北望,右侧为延河大楼

1990年以降,上海城区改造建设上了快车道,许多街角消失了,弄堂拆掉了,马路拓宽了。如,图3、5路口左侧的街角,以及图4路口左右两侧街角都没了。图3中的会乐里弄堂拆掉后,变成了来福士大厦。图4、5左侧弧形二层楼面的街面房子是老上海最经典的街角:那转角上的商铺,你闭着眼睛也能摸到,因为它贴着你的生活,熟悉而又温暖;那一扇扇老虎窗,是这座城市独特风景。过去,上海高楼很少,若转角处是一幢三层以上高楼,它往往是夏季晚上乘风凉的好去处,如图5右侧的延河大楼边上街沿(沪语:人行道)上,就有许多人在乘风凉,夜道(沪语:晚间)在路灯下还可以着棋、打牌,亦是沪上夏季一景。

图6:江西中路广东路口北望


图7:南京东路近外滩西望


图8:南京西路近1025弄静安别墅(右侧近处弄口)东望


图9: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口,同孚大楼


图10:西藏中路九江路口

因处特殊年代,本辑老照片中的店招几乎全被大字报和标语覆盖,若不熟悉上海街景,是较难辨认的。图6(后方路口右侧的福州大楼)、图7(近处两侧的和平饭店)、图9(转角处的同孚大楼)中有明显的地标建筑,故较易认出来。但辨认图8、图10时,就得用相近老照片作比对,才能认出路名。图6、10中的三轮车是那个年代主流“出租车”,做这个行当的骑车人(过去叫车夫,后来称师傅)是卖苦力的,很辛劳,尤其过苏州河桥时非得下车拉行,若遇上好心人相帮推一把,就省力多了。直到90年代三轮车终被出租汽车所取代,退出了上海市场。那时,市民主要代步工具是脚踏车(自行车),它价钿较大,且要凭票购买,是居民家中四大件之一(另三大件是收音机、缝纫机、手表)。

原创:食砚无田
来源:弄堂longdang
https://mp.weixin.qq.com/s/-rFFzjz-63c3A5L1dbxPl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1-5 09:01 , Processed in 0.0797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