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7|回复: 0

讣告 香港中大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落幕,1963-2020

[复制链接]

852

主题

1924

帖子

717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74
发表于 2020-12-30 15: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落幕,1963-2020。】
新聞:https://theinitium.com/.../20201229-hongkong-usc-shut-down/
2007年,香港回歸十週年,當時大陸媒體做專題,agenda setting都是「香港帶給中國怎樣的進步力量?」《冰點週刊》約在香港做記者的我寫文,我問他們想做什麼,他們說:寫我們能向香港學習的地方!寫香港保護著中國的地方。從那裡開始,我陸續給他們寫了天星皇后保育運動、廉政公署、永利街和中西區的社區行動、開放的電影工業、無審查的出版、NGO,最後一篇,就是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這個當時被稱為「中國研究界黃埔軍校」的所在,高華教授寫出了《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地方。
回頭看,都很難想像那些文章、那些主題就是在中國青年報這樣白紙黑字幾千字幾千字地印出來。往前看,也真的沒想到,香港有一天陷落至此。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是什麼?為什麼重要?摘錄2007年7月發表在《冰點週刊》的文章在這裡。紀念USC,紀念一個時代的風陵渡口,和它的終結。
//1963 年,西方研究中國大陸的學者在香港設立了「大學服務中心」,專為海外到香港來從事中國研究的學者服務。直到中國對外開放以前,中心一直成為西方中國研究學者的大本營。截至上世紀 80 年代初,大約有 200 多本有關中國大陸研究的學術著作在該中心完成。
2003 年,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成立 40 週年,哈佛大學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為中心發表演講,開篇便嘆:
「沒有這個中心的話,當代中國研究當何以進行?整個 60 年代及 70 年代,如果不是來到香港, 得到中心的支持,我們何以瞭解當時中國人每天的生活?」
傅高義說,「我們在此學到的東西,成為在大學課堂上講授當代中國最核心的內容。這些教授教出來的一代代學者、記者、政府官員、律師、商人,其後均成為中國向世界開放的橋 梁。」
曾經在「大學服務中心」做過研究的 Steve Fitzgerald、Dick Solomon 分別成了澳大利亞第一任中國大使,以及中美早期接觸時基辛格的助手。中心的另一位常客,漢學家衛奕信爵士,後來成了香港總督。
1988 年,香港中文大學從西方學者手中接管中心。中心主任關信基和主任助理熊景明一致決定, 要把中心的服務對象轉移,從西方學者轉變到來自大陸的學者。
於是,從 1996 年開始,中心開始了持續至今的內地訪問學者計劃,邀請內地有研究資歷、且重實證研究的學者來中心訪問一個月,提供免費的交通、住宿等一切費用,訪問者則在自己長期實證 研究基礎上,利用中心館藏撰寫研究報告,與本港學者交流,並作一次演講。
這個研究計劃進行了 11 年,從 1996 年的 4 個訪問學者名額,增加到今年的 50 個,幾乎網羅了內 地社會科學領域實證研究最尖端的學者,如秦暉、曹錦清、趙樹楷、康曉光、高華、徐曉、于建嶸等等。
曾經在中心做訪問的教授李連江認為,香港的開放性、自由性、包容性、多樣性給了中心存在的可能。而這種可能,恰恰在某種程度上,用中心保留的完整歷史文化,給 97 之後的中國大陸,帶去潛移默化、但極重要的影響。
中心最引以為傲的是,迄今收集了 840 種中央、省、市、乃至縣級的年鑑、統計年鑑及各行業年 鑑,大部分都始於創刊號。中國 2882 個縣中, 中心已經收到將近 2800 個縣的縣誌,並收集到大量鮮為人知的專業志、數千種由省到村一級的地方誌和大量其他統計資料。這些基礎的研究資料, 包括中心的報紙、雜誌收藏的豐富和完整,超過國內外的任何同類收藏。如今,中心成為擁有 1949 年以後中國國情研究最齊全的圖書館,其使用之方便為海內外學者稱道。
2002 年 9 月,曾在中心做訪問學者的于建嶸在這裏完成了他的《中國工人階級狀況》。讓他留戀的,不僅僅是中心豐富至極的收藏,更是中心提供的國際交流平臺。「2002 年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我在研究什麼,中心提供了一個國際學術界的平臺,世界一流的學者聚集在這裏, 給我充分的交流機會。我能去到哈佛與費正清中心的主任合作,就是從中心開始的。」
.......
南京大學教授高華在離開中心的時候留下一段話:「一撥學者回去了,另一撥學者又來了,把他們連結在一起是對學術的追求,也是對自己國家的愛和責任。正是在這裏,我感受到一種新的學術和生活的方式。」高教授把這種氛圍稱作「古希臘柏拉圖學園的聲音在現實世界的迴響」。
海外農村問題研究的著名學者李連江把中心稱作「中國社會科學界的黃埔軍校」。他也說,正是香港的開放性、自由性、包容性、多樣性給了中心存在的可能。//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 ... 96&id=5816772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0:22 , Processed in 0.0914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