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64|回复: 0

香港中大: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重组后不存续

[复制链接]

852

主题

1924

帖子

717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174
发表于 2020-12-29 17: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港中大: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重组后不存续,未来逐一检讨中国研究机构


2020年12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學常務副校長陳金梁在記者會上,就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面臨「重組」一事回應傳媒。攝:陳焯煇/端傳媒


香港中文大學早前在新聞稿中宣布將「重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該中心大量館藏將交由大學綜合圖書館管理並進行數碼化,而學術交流活動則由中國文化研究所承擔。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擁有近57年歷史,長期服務中西方的中國問題研究學者,消息一出即引發憂慮。

今日(12月28日)中大召開記者會,會上校方經記者多番追問,才確認中國研究服務中心(USC,以下簡稱服務中心)重組完成後將不復存在,但館藏將被保留,並「努力延續USC精神」。此次重組將為期18個月,期間中大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聯席主任趙志裕將繼續擔任中心主任,有記者追問18個月後中心是否存在主任,人員和預算等細節,校方表示目前仍不清楚。

「中心不存續,但服務的靈魂和文化會堅守。」趙志裕在今日記者會上表示。

中大常務副校長陳金樑在記者會上強調,不理解為何一直追問服務中心以後是否存在。陳金樑本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校長,於去年9月獲中大校董會委任為常務副校長,今年1月正式生效。

他表示自己來中大之前未聽說過有服務中心這一機構。

「一間房,住了很多年,當然好有感情,但現在房間要裝修,拆了牆壁,那間房是否仍是一間房?In some sense it’s an open space now (某種意義上,它是一個開放空間了)。」面對記者追問中心「重組」細節,他指可用這一比喻來理解。

服務中心的另一名聯席主任、外籍學者李磊(Pierre Landry)早前傳出辭職。趙志裕在記者會上表示李磊「因對中心的發展方向有不同意見」,已經於大約11月底呈辭。李磊今日並無出席記者會,記者追問李磊請辭的具體原因,校方表示需問李磊本人。端傳媒曾嘗試聯絡李磊,至截稿未獲回覆。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攝:陳焯煇/端傳媒
校方強調中心最重要的是館藏 電子化後將對公眾開放
陳金樑於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heart and soul(核心與靈魂)」在於其珍貴館藏。考慮到保存和讓海外學者更方便使用等,中大決定將中心館藏進行數碼化,再作為一個命名館藏,整合至中大圖書館的館藏中。

過往,服務中心的館藏秉近乎無限制的對外開放,各方學者均可自由查閱中心資料,包括文化大革命、大躍進等敏感性資料。有學者擔心,中心館藏被併入中大綜合圖館後,查閱檔案資料會否不變,查閱敏感資料會否被登記等。

中大圖書館館長李露絲(Louise Jones)於記者會上表示,中心館藏數碼化後,各方人員可自由進入其中大圖書館的網上平台查閱資料,某些資料因其版權問題,則需要登記;她亦表示,中大圖書館不會、亦沒有能力對查閱者作政治或背景審查。

至於中心本來的人員架構、財務預算、學術交流活動等,未來將不再獨立存在,會歸入中大的中國文化研究所中。中國文化研究所設立於1967年,下設文物館、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等,現任所長為教授唐小兵。

該中心的創辦人、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 早前接受BBC訪問時表示,該中心「不僅是一個研究中心,還是中國獨立學者與香港本地人和外國學者見面交流思想的地方。」孔傑榮擔心重組後,中心將失去其獨特性及開放性,面臨「可悲的消亡命運」。\n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攝:陳焯煇/端傳媒
今日記者會上,陳金樑介紹說,中心原有的訪問學人計畫等,將交由中國文化研究所繼續進行,並表示學校不會審查哪些學者可以來、哪些不可以來。

陳金樑多次強調,中心重組是為了讓中心原本的資料、檔案被更好的使用。他指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的檔案數碼化計畫,早於幾年前已經有意啟動,並在該中心的國際顧問委員會中討論。有記者追問諮詢委員會是否同意最新的重組方案,校方沒有正面回應。

目前,除了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外,中大還有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中國歷史研究中心等數個和中國研究有關的機構。陳金樑指,中大未來會對所有與中國研究有關的機構、資源逐一作出檢討。

陳強調中國研究未來仍是中大的發展重點,不過中國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成果,若果出來的東西沒有水準,有多熱情、多好的服務,then I don’t think it’s a good use of taxpayer money(那麼就沒有好好用納稅人的錢)」。陳金樑又指,中大的中國研究,對於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研究似乎太過分開,未來會對中大各個與中國研究有關的機構,逐一去檢討。

趙志裕則表示,同意館藏需要數碼化;同時亦希望中心一直秉承的交流文化精神,與各方學者具人情味的社群氛圍,未來能夠得以傳續。

記者會上,趙志裕表示,想藉此機會向陳金樑提出要求,希望陳金樑探討中國文化研究所的將來時,「可以多聽中大同事的聲音」,盡力保留中心原有的文化精神。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攝:陳焯煇/端傳媒
中國研究的「麥加」 傅高義曾促成中心創辦和納入中大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由傅高義等一眾中國研究學者促成。1963年,中國法研究專家孔傑榮正式成立該中心。服務中心最初獨立於大學,選址亞皆老街155號的花園洋房。5、60年代,中國大陸對外封閉,眾多意欲瞭解中國的外國學者,視香港為重要窗口,中心成立翌年正式向世界各學科開放後,吸引大批西方學者來訪。

中心長期致力收集有關中國的報紙與文件,系統地收集了大量始於50年代初的中國省級或地方報紙,以及各級年鑒、地方志、民間歷史、大量有關1949到1976中國政治運動的資料、受爭議的紀錄片等。另外,中心秉持開放原則,不論學者政治立場均可查閱資料,是以被中外學者稱為中國研究的聖地「麥加」。

八十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香港不再是研究中國的唯一門戶,中心存續迎來危機。多位中心學者如香港公民黨創黨主席關信基、前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等,於中大與港府之間奔走遊說。傅高義亦有份促成服務中心落戶中大。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攝:陳焯煇/端傳媒
1988年,中心正式搬遷至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的一側,更名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於校內保持獨立運作。多位著名學者、政府官員,包括已故歷史學家、《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香港前總督衛奕信、澳洲首任駐中國大使Steve Fitzgerald等曾於中心作為研究學者;《紅太陽是如何升起的》作者高華、文化大革命專家學者馬若德、中國農村發展學者于建嶸亦曾到訪中心,並對中心文化作高度評價。

傅高義於今年12月20日離逝。在他去世前,今年1月,他以89歲高齡最後一次到訪服務中心。

重組消息中大受政治壓力揣測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此次重組、分拆中心館藏和工作的決定,是否受近年香港政局動盪,或《港區國安法》的影響,亦引發多方揣測。

早於2012年,原中文大學副教授、佔中運動發起人之一的陳健民,曾任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主任。為避免影響中心,陳健民於2013年8月辭去主任職務,但是,據消息人士向端傳媒透露,中國政府仍視中心為潛在威脅。

2019年12月,部分建制媒體批評,現任中心主任趙志裕於中大社科院主持互助經濟圈研討會,推銷黃色經濟圈,「隱藏的就是『港獨』勢力滲透經濟的陰謀。」\n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 ... utm_campaign=twpos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9 07:48 , Processed in 0.1413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