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5|回复: 0

刘锡庆:祭奠-怀念几位北师大去世的老师

[复制链接]

855

主题

1942

帖子

7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231
发表于 2020-11-3 22: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祭奠+ G# T# i. Y. f9 J1 }; {. r
师大周报/1986-12-13/ 第2版面/ /作者:刘锡庆 【 大中小 】; n) @* X9 y/ M+ T1 a7 t
. G1 W% m' r  M3 d1 Q8 N

/ v7 R8 H& r8 _# s: \8 s* m$ W- l/ O6 i( Z2 O
* w& b8 N2 v# ^' _
+ R4 X2 B3 T# S) L: o  [

8 U6 w( S* }8 C5 |$ l% |" c1 v
: U* [; _$ p) y) M! m6 ?4 r0 I! M1 w% n7 _9 k8 D

- i# S$ {# j: b( Y5 G/ W1 S7 H( L- f2 Q2 S# ~2 R

* N# g8 |: N; x) M# Y1 ]% p* y/ f6 S4 S, u( e
  \/ {7 z) {2 B0 ^
/ I1 w8 V" g2 T& q: C' w* o" }

0 [' |3 O; r% I% A4 l$ p8 U3 O- ~* a4 q, b. _! F& M
谭丕模先生遗像
: _. t+ h& n6 J. \" v1 {- j& l# _- g1 u0 [6 T9 |. }3 `0 n' E
3 U) s, O3 R' U& e$ `
- f, h8 P2 E2 y" `  a

/ n: e8 V, ^# D7 u* v2 x# k$ e6 K! p

" ^) \! ~) [/ U! ]* V3 y# y8 F3 b7 P" _* E& z) k1 o
% Z; }3 i- ]9 r$ g
刘盼遂先生遗照
4 |' R( J; j0 S1 A  A! A6 D. g" \9 S2 E) v, X7 }0 K1 Z2 i
' R! x3 f0 u' L$ j. ], Q* r. M
' m# n* Y. v" ~0 B6 G! ?
! R$ c7 y4 w- z, Z" ^. }# u
8 E& C6 W8 |* F) ]. P$ g

/ l8 J3 l3 B  |9 O2 V' `7 ?, a; d& y1 o. J' c7 o+ O
$ z6 s7 ~( J! }
李长之先生遗像
: d+ r. Y+ d9 g2 ^' j6 L- H' ^- s9 M
* q! m- W2 s5 Y- w6 E- l9 p
. b! A2 H* z# ?1 j2 E) n9 j# c# c- {
( b, I, T$ U, M) |1 y, j4 f' R8 V
刘锡庆
9 ]' k6 J* [9 L* [0 C' _0 p4 A: h) o1 [

6 _8 t$ V4 n, y% ^0 ]$ S我是一九五六年九月由西安考入师大中文系的。那一年真是建国后最好的一个年头,也是师大中文系的鼎盛时期。系主任是黄药眠先生。钟敬文先生任研究部主任(相当现在的研究生院院长)。同志们把当时的名教授称作“十八罗汉”:有黎锦熙,刘盼遂,钟敬文,黄药眠,谭丕模,穆木天,彭慧,陆宗达,肖璋,李长之,王古鲁,启功,俞敏,王汝弼,叶苍岑,梁品如,葛信益,程秋帆。而对其中的钟、黄、彭、穆,则尊为“四大金刚”。这个师资的阵容的确是相当硬的,在国内简直是首屈一指。我考到师大前对这些情况全然不知,知道后非常满意、自豪,很庆幸自己能投身在这学者如林的最高学府,能得到这样多的“名师”、“大家”的传授、点拨。7 G$ w3 l7 q, L0 |# w6 l4 T

1 y& q; J' }  [
" V: U6 W. W! r; {$ b4 ^% g9 d但好景不长,很快就迎来了“整风”运动。“鸣放”了一个月多点,反击右派的声势浩大的斗争就铺天盖地而来。当时师大很“左”,中文系又冲在了最前头。没用多长功夫,钟、黄、彭、穆这四大金刚全成了大右派,李长之、启功、俞敏、程秋帆等先生也成了右派教授。“十八罗汉”损失了近半!伤筋动骨、元气大减啊!可当时的说法不是这样,说是这次“动了大手术”,“成绩很大”,由此系里才能“大治”。此后,果然相当平静了,老师们和学生都相当谨慎。我们学生这边也揪出了二百多个右派,四年级有一个班除了三、两个“逍遥派”没划之外,党小组、团支部、班委会、积极分子竟无一人漏网,整个班都烂了!就连我们一年级,不大了解校、系情况,并没有怎么贴大字报的新生,也揪出了十好几个右派,那能不平静吗?能不“形势大好”吗?
# ~0 ]) B6 w: y. T2 K6 j; z( M2 j# `# m5 E& U: ]2 m
/ p7 A( |( s7 u/ y0 U; ]
真万幸,反右当中在老师那面竟没有死人。
8 W' U/ C) F! O; C* E; c# d/ z# ?+ `) e3 _% {  C

; m" {/ N/ {. S其实,“斗”他们还是斗得很厉害的。& p! y' b  d! F0 v! w3 Z: E& Z

! N) C* _; p* Y. h$ Y8 P
0 P8 u. K& ]5 o/ q4 w那原因,我猜想可能是这样:那时候还是允许“辩论”的,右派也可以发言,可以申辩,还有说话的一点儿机会;当时,人并不知道右派这顶帽子的份量,不知道他们竟排在地、富、反、坏的后面,是“阶级敌人”、“十恶不赦”(这之间确有一个戏剧性的演化过程)。
" \  n8 K" j* @7 w5 r( v+ s  _
! ?3 {6 O" q1 d+ Z3 S* r* @/ Z6 T( p" C! [: y2 \! K/ R' `
不过,我还是感到了我的这些蒙冤受屈的老师们的坚强!
7 U! q+ X6 u6 I$ E9 O8 V$ K
% e1 o, d# d2 B7 I" n( o
6 [" Z$ G( c4 n, B) n8 f2 s9 r$ r我当时十九岁,典型的小青年,也是十足的大傻瓜!我站在人群中,第一次看老师们挨斗,而且是这么有名气的老师们挨斗,第一次看学生们斗老师,而且是这么发狠地斗老师,心里总是有几分同情,几分惶惑,还有几分新鲜。6 h/ \$ u( S( C8 s* l+ A

/ A  K' |) m8 f/ r
# C3 C9 {7 r% d5 n' E! o庸人啊,我当时只是一个没有头脑、没有勇气、没有良知的庸众!潮流推着我往前走,我懵懵懂懂地往前走了,却不知道我失去了多么好的时机,多么好的条件,多么好的老师!
0 ^7 y' }- o! |/ u- [+ w# O
1 l3 j. M; \7 r: s9 g) Y, f& Y* g6 G1 E: i- k
在我的老师中,较早去世的是谭先生。
3 u8 b( o) ?* ?# O$ q. N# p7 J/ [) G) o7 y. k( y
6 U7 c1 O1 R+ p* O( g6 a- W; j
他是教古典文学的,记得给我们讲的是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史。
, |5 J1 F, ~5 J' d% F" C/ A2 t6 i( h' i+ V
% p" f& h, {% P
他很有学者风度,派头也足。身材比较高,微微有些胖,脸盘挺大,头发修剪得很精细,前面有点谢顶,但两鬓及脑后的头发花白细密,配着红光满面的容颜,褐色圆框的眼镜,使人感到可亲又可敬。他的衣服也很讲究,中山装,料子大概很好,不仅裤线笔直,而且周身都极挺括。裤腿很长,翻出一道宽边,露出盖在下面的擦得很亮的皮鞋。他的这身装扮,在我们系的老师中显得很突出。许多老师大约都是鲁迅所说的“随便党”里的一员,不讲究的居多,但他却不如此,雅好整洁,这就显得很突出了。他走路、动作也很沉稳、庄重,一看就感到气度不凡。1 B( t+ }3 K# s/ s9 R, s" U0 N

/ e' {- o+ Q7 \/ q  D
; Q2 H  t- ^0 T) d  z他当时是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能给我们低年级上课,大概还是提了意见要求来的。一走进教室,身后跟着的必是他的助教石弘。她替先生拎包,有时也擦擦黑板,非常恭谨。
/ L2 q5 w2 b4 M$ ~
0 p, h7 T" G, S$ {% J2 C+ A8 J  b% Y$ p& \& |! w
当时讲课不兴坐,都是站着讲。讲台很高,但那个教室由于是台阶教室,我们坐在后面的,还是得向下俯视。他上课,除了在黑板上写字外,动作不多,依然相当沉稳。但他的普通话实在很不高明,一口浓重的湖南祁阳地方的方音。如讲汉代辞赋家枚乘时,“枚”还听得清些,“乘”他就总念作“信”的音。这样,有时就听不懂了,他就只好写板书。他的字,清秀、漂亮,看起来很舒服。. @& S7 i, |) J- n
& d, F/ x  f1 B9 n/ n

  S2 x: }; n3 Z, n+ V& M听惯了他讲课,多数人还是能适应,能懂得的。湖南籍的一些同学,还觉得竟是一种享受。9 L* }; ]) S9 [

5 l( U/ ]) f8 y& q
, ]7 y) Z; N4 b' o& J5 v我非常佩服他的教学方法。他讲授时用的书是他著的《中国文学史纲》,可惜那时书不好买,我们发的是刻印的篇子,用片页纸油印出来,一张一张发下来,自己再去装订。要讲哪个作家或哪个章节了,他要求我们先预习,先看作品;讲的时候便不再照本宣科、重复教材了,而是或提要重点,或补充、发挥,或介绍争议,要言不烦,条理相当清晰。大家一听他说“这个问题,我原来在书上讲了三点,现在又有一些新的看法,下面作些补充”时,就都拿起笔来准备记录了;一听他说“我的看法书上已写明,下面介绍一下目前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种不同意见的争论情况”时,教室就相当活跃,大家的神情就相当专注、集中了。讲完了便布置自学的要求,然后下课。有时尽管下课铃还没响,还剩下些时间,他也照样下课,绝不拘泥于这些细枝末节,没话找话地去填满时间。这使大家感到很惬意,觉得这才象大学里的上课。
& L2 M" |- A" G- u- E$ b! E- }
# M& O1 H/ J. b0 K: l
我的自学的能力和谭丕模先生的这种引导就很有些关系。# I: ^5 H8 e/ P% Q. Q- J
1 K% @# ^3 ~2 f& H. J! n# o
0 c  e& z  b6 `/ A) L6 R6 Y2 p' _
一直到现在,我的印象里关于他的记忆最深的还是:非常会讲课。口音差点,办法极佳。- b2 z8 x( k% k, u* L  v
; |& A* L! v( U4 Z& ^- k3 [, b7 T

4 B4 J0 U" z) b! H6 T+ h3 ~' z- q五八年上半年我们系编了一本杂志,刊名叫《东风》。创刊号上想请他写篇文章,好象责成我去向他约稿。我那时不知怎地竟当了我们年级的编委,可一向胆小,不善活动,接到任务后很斗争了一番,不得已才去敲了他楼房的门。进去后,我现在的印象是他正在吃饭。一个人单独就餐,小小的碗,小小的盘,品种并不多,质量相当好。我说我来的不是时候,请他慢慢吃,吃完再谈。他好象也同意这个提议。" M/ l4 x2 a- _+ f' g4 {6 R% q
8 ?5 w, D2 n* k8 k9 i- C
0 z. M) B* D' P
趁着这个空儿,我用眼光巡视了一下房间,四壁书橱很多,玻璃擦得很亮,里面满满地装着整整齐齐的书籍。床上,桌上,一切都有条有理,干净利索。
% b+ f, Y* F8 s4 b" y
/ K0 C( t! S7 B9 ]3 }6 D1 }' N! M: k3 y2 |0 r6 a
他其实是相当热情的。还没吃完,大概是看我挺不自在的样子吧,就边吃边和我谈起来。等他弄清了情况后,便一口答应下来,说写完后让石弘老师带给我。( ~1 k7 d$ D' {( F4 Y- U
- l6 K) k& A9 @( {0 s. s

) m- I3 x% z) \; {& b7 e过了不几天,稿子真的带来了,还有一封信,说明了写作情况并请我们改正。我们看着那篇专为我们刊物写的文章及如此客气的信件,真是很感激,很动情的。我记得那文章叫《论柳永的词》,对柳词相当肯定(特别是其艺术性),这在现在当然并不新鲜,但在当时还是颇大胆、颇解放的。4 w; E5 }7 _% G7 H: m" \
4 B6 a$ [- v, ^! P
, x" {/ j4 P  |( O! n' T  [
就在这一年十月,他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团员赴阿富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访问,和郑振铎团长等不幸同机遇难。消息传来,举系皆惊,大家都很悲痛。我记得,丧礼很隆重,我还作为学生代表去他家里吊祭过亡灵。; V" w5 v8 E; Q( e

: V9 e' e3 h3 n) f- \
+ }6 c6 d: C* e- Y  q他逝世的这年才五十八岁,正值盛年。) O% _: h: z* U* h- M! C9 ?

' z5 \# H" X. Y4 e
( v& O- T' G9 {/ K! c0 x他二七年就入党了。著作也很多,《新兴文学概论》、《文艺思潮之演讲》、《新兴文学之比较研究》、《宋元明思想史》、《清代思想史纲》,一直到《中国文学史纲》,涉猎得何其广泛!特别是他观点的正确,方法的科学,在老一辈学者中实为难得。但他却去得这样早,这样突然,这样意外,真是天有不测风云,祸也?命也?天道何在??' I+ ]2 U: {% e% \# R  [1 z
6 r' t$ |0 ?; x1 O! H+ U! g1 c

" P3 s$ ]6 @. |! l* r. a* D9 e连骨灰都没有留下一掬。他去了,化作了云,化作了风。- M# C' C+ S  \' _8 P& ~0 {

! i$ ]$ \# `8 R+ Q8 ^& g
; V# ^& c  Y" S) E5 j4 i刘盼遂死得最惨。他是被“文革”初期“红色恐怖”的恶浪无情地卷去的。6 g; B1 z) k, J) @& j$ ?; j
; Y2 T; S2 d3 b, @2 }

0 i) T4 C* J: ]& I$ `盼遂先生是全系师生都极尊重,被称为刘老或刘盼老。他是河南淮滨刘套楼人,因刘套楼村原属息县,所以他在著作中往往自称“息县刘盼遂撰”云云。要说籍贯这点,我还算是他的“老乡”呢,我是河南滑县牛屯集人。
) u  _+ |# ?1 a1 S% Q  ~' D) u! G

; b7 h/ E/ ?: Y9 j2 a. N' ]刘老是全系的骄傲。他是王国维、章太炎、黄侃、陈寅恪的得意弟子,博闻强记,学问精深,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不论什么难题,谁向先生提出,他都能即时应对,论证确凿,使人疑团尽释,满意而归。他的博大精深的旧学造诣被我们这些无知学子尊为活字典。, i$ e4 V8 R) w! p# n: j: V8 i$ F
, T+ U0 f  a3 g2 K; ~4 Q' D
! a3 }# G. b$ G' n1 W
他在给我们上课时,我才认识他。
' ?% J" e5 I2 s8 T4 x# c( c" @$ c6 X2 O' R- Y
& O& P; |5 _3 Q3 [. [+ O
他个子挺矮。也比较瘦。几乎全秃了顶。不看书并不戴眼镜。穿得很不入时,中式的便服,旧而干净。裤子是宽腰系布带的那种,鞋是自家做的圆口鞋。总之,他的样子是太普通了,普通得象个农村的小老头,象个小镇上的干干净净的老居民,象个北京小胡同里退休居闲的好外公——就是不大象知名学者,大学教授!
# t: t) V, G& L4 x# ^" _" r* E
. L$ l/ R: z4 `2 v$ }- b
; @4 I0 Z$ y1 I. M$ o他走路很轻,也较快,象毫不费力似的。从他步履上看,他身体蛮好,很精神,一点也不显老。6 R2 O+ u+ \+ G
' ~+ o; A" E& u1 s6 z7 z/ d
* u0 d" }5 l: C4 G" v$ m
他就是刘老?就是赫赫有名的活字典?就是连知名专家、学者都一律叹服的名教授?
9 t. s" v1 m5 X4 d8 G
3 K+ C) E4 T& }. u" r, P# }( J4 V: K& A- E* K- F
看不出来。真不大象。
  w, @/ c+ C# ]; A' N# }  S# k: [( i6 }  l, P

+ K4 Z, }& M# `) X3 m. g; h记得他讲的是古典文学“作品选”课。好象是魏晋那一段。上的时数也不算多。他操地道的河南乡音,读诗读得很特别,轻重分明,很有韻味儿。我记得他讲曹操的《蒿里行》,读“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时,“争”字已有些重,但“自相戕”三字间隔开来,“戕”字念得低沉有力,特别地重。然后笑着插话说:“自己打起来啦!”看看同学们,接着低头读下去。讲《苦寒行》时,一上来两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他第二句念得既慢且重,很富于表情,把山高、难上的感慨色彩表现得颇为传神;特别是他讲到“熊羆对我蹲,虎豹夹路啼”两句时,“对”是地道河南念法,“蹲”读得极重,“啼”拖得稍长。还有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也是这样:”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窟”“骨”相押,用河南味儿读起来,沉郁、凝重,很有苍凉、悲切的气韻。因我也稔熟河南话,所以在宿舍曾学着刘老的念法读这些诗,大家嘻嘻哈哈,都说我学得挺到家。我得到这种鼓励,心里头着实高兴。) M9 p9 v) m/ P- H

+ h6 F. Q, |1 U1 z9 c0 Y/ f6 T+ \/ [% y
他讲课不吊书袋,不赶时髦,相当通俗、浅显。解诗的话并不多,说的你明白了就不再多说一句。讲典故也是通俗化了的,就象跟你聊天一般。我记得他讲王粲的什么作品时,顺便说了个小故事。说潘安长得很美,是个漂亮的小伙儿,他坐车出去,街上好多妇女见着了,都往他车上丢花,以示好感或求爱之意;王粲却相反,他长得很丑陋,他坐着车子上街,妇女们一看见,便纷纷往车上丢石子,“女同志都不戴见”。大家听了都挺乐儿,王粲这个人的形象就记得挺牢了。他讲话有时很有风趣。记得有一次他说一个女子,说是“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爱人。”下边“哈”地一声就笑起来了。这话本也平常,但和作品的特定情境一对照,一从他这位轻易不说新词儿的饱学之士口中说出,就显得很有趣了。他给我们这些低年级同学讲课真有点象用牛刀杀“鸡”。不久便换了启功先生讲“六朝”作品了。
( w; [0 g4 J, y$ o! M* s$ @) I' x& n" U: [
0 ?! {& D9 y4 Q" X( L% z
我留校以后,记得有一年系里办了一个壁报,叫“笔苑”,要请刘老写点东西。写什么呢?大家当时都着急业务上不去,都想读点书,于是想起了囊莹映雪、悬梁刺骨的故事,可谁也说不清这前一个“典故”的确切意义、出处。都是一帮青年教师在办报,当时业务实在很差。这样,就去找刘老了。他很工整地写了介绍的文字,把原委讲得一清二楚。我现在想,他当时一定很感悲凉,我们的大学助教们,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搞“运动”倒行,业务素质是多么低下啊!整天讲又红又专,“专”就是这等水平吗?多么令人汗颜——可这是真事!
/ d. K* W. f% B9 |) i- h& q
# `0 `7 K7 W; Z$ P* N' M$ C, b* B% y5 m$ o! }- _$ B' L
觉得不行了,才感到老先生们的可贵。于是,提出了“抢救遗产”的口号。要先生们“献宝”、带徒弟。可谁跟刘老去学呢?先派去助教,不行,觉得隔着好几个层次,没法学;又派去讲师,还是觉着不行,怕学不到真东西;我记得最后还是请郭预衡先生去的。
! Q* M9 G* {9 ~8 S8 r) X- G6 g% ]. k2 ^6 U! X4 `' R! Q
( D5 g" L4 t$ O0 b* R; X0 x/ D0 l
其实,刘老是“有教无类”,对谁都悉心传授。
6 z, g& a( {+ a* J& X
7 F! a% _3 ^9 M$ v; W1 d
3 m" @+ @2 F- J  \( H9 X% ]只是他近于“述而不作,”著述很少。解放前他并不这样,《文字音韵学论丛》、《段王学五种》、《长蒿县志》、《太康县志》、《汲县新志》以及几十篇论文,显示了他坚实的根柢,过人的才气。解放初期,他也写了极重要的著作《论衡集解》。可为什么自五七年后便绝少撰述了呢?我们当时都很纳闷,许多人以系里的老先生们封建性忒强故不擅写文章作解,以为说中了“肯 ”,现在我不这样看了。若不是那样严峻的政治气候,若没有“左”的绳索的綑绑,象刘老这样早年就著述颇丰的学者会这样的自甘落寞吗?笑话!
5 \/ W5 S6 `/ D6 T- E" g! R/ |% }: n

: q5 Q6 O: c* s3 [+ S4 f但“文革”却水到渠成地爆发了。
1 U( a+ Y/ L/ b$ N# x% p5 C, B4 g2 t1 S, r

  J( o! R8 \2 g1 F( j3 x开始,刘老还常常来学校“学习”、看大字报呢。他大概没有一点预感:这场运动能整到他的头上。他历史很清白,没有树过一个敌,历次运动检验的结论是:“政治上没有一点渣儿”。# a' s9 [; P* k, }
. v8 F% o# V; z7 |, F

6 a: O: z7 z& x! _1 R. P! P5 s0 j谁料想,八月来了个“破四旧”!& ^0 W* Q( q* m' L

) i- M( R& H  s' K% Y, d3 @( F$ b7 v' ]2 C# K+ I4 V/ J5 D
他不住在校内。他家附近的三十四中的“造反派”按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的召唤,手持棍棒,拿着皮带,突然闯进了他的院落。
5 _% ^" `& O( |4 v  c
/ M! Z, W' S& h0 J
  q6 X: }7 i% d4 R9 G3 o抄他家的理由很简单:他们家净是“四旧”,那书多的“老”了,都还是装在套里、盒里的老古董呢。全是“封资修”黑货!: W- _5 ?; M( n# H
) X! L- `* i' }
- e) I& A9 b- W/ p" p. w+ M
他家还有《参考消息》呢(那时还是控制发行,刘老批准订了一份),看这种东西不看《毛主席语录》,这不是想“变天”吗?$ E: h! }; A  m- Y  [& `, [
9 I1 u, J' e( P, A9 e
( G* B" q1 D  Z; {& o9 @: {
街道好多老头儿都爱往他家跑,聊个没完,这不是“牛鬼蛇神”的大聚会吗?5 \  \) q8 c; U. {

- f( }4 Z; K+ g* m- m4 w/ R
9 ]7 B. y& l: @“造反有理”!这个“臭老九”准不是好人!0 d1 @8 g+ V/ T7 }

) b1 k. e% m% ^9 d5 d9 D) ^) D7 y0 `$ b) l5 S& Q
跟这班戴着红袖章的”革命小将”们,有什么理好讲呢?你纵有八张嘴也休想能说清!
! O$ A$ f& ]9 g: `* f0 f. f- n$ @& w& E- n) f+ o+ Z9 y3 s
: C% q+ g4 C/ D
审问。呵斥。责骂。呼喊。5 {* b2 }0 _7 k/ M8 Z' s1 O

5 a) m- V1 U* Y/ U
. W/ `/ L5 k) S不老实!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写文章,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打!狠狠地打!# g0 f& T* m- v* J, w

$ x; B0 k1 T7 F+ u
  m- G( O; n+ }7 d后来,刘老的儿子、女儿分别被他们工作的单位“保释”出去了。他们一出来,就直奔师大,对当时师大领导运动的筹委会头头们哭诉情况,请他们火速去“营救”父母。6 N; C% N5 e$ N7 t* Z& m
; F$ I% t- ?0 z' Q

! n3 M% K/ g# P1 w! w# X( H可这帮头头们,谁也不理,竟坐视不救!9 R: A+ r6 G3 t7 q+ l
; ?8 f. J" \" ^# K4 m7 Z

5 I* O: `/ F& H$ S) N, ]经过不几天轮番的拷问、折磨,刘老的夫人被打死了;极度虚弱的刘老被头朝下摁在水缸里给活活地溺死了!( ]6 u& |/ s, V5 o

/ [" x* m2 K1 x9 B# m: m: k$ n5 B, j" I# o- `% |
财产被洗劫一空。藏书被戚本禹派人用大卡车拉走了——几万元藏书,连同宋版《十三经》这样的“国宝”,都是刘老省吃俭用一点点地攒起来的呀!! k( F- f, p3 `6 P- |8 m2 J

8 O& _. @- C6 @' L
0 T  d! r% C8 B1 a) f; p一代鸿儒,就这样惨死在水缸之中!  d1 o2 [1 w! U2 Q' h  n5 j4 U) W

, p: N+ h( u5 Q0 h+ ]( P& @
# `$ K2 \1 ~3 L( L+ r他的老师王国维还可以跳湖自尽,赶上了好时代的他却连这也不可得,被强溺在区区缸水之中了此一生,这是为什么??
$ c$ |8 r9 y2 `& ^2 s7 K
# k- T! r4 j1 W: S& B# F1 E
6 F8 o, b& M& }1 a' o1 C7 [当时,我们听了这悲惨的消息,个个唏嘘不已。我总想,他太冤了,太不幸了,太凄惨了。他的溺魂怕永远不能平静!
" i2 ]* e5 k/ d; |  X8 F2 l. k
2 T. G5 S$ I3 p1 ~2 S% ]  E% H. ^- Y6 c/ r
对他,我只有怀念的份儿了。1 x0 O) d; P1 p  w* \9 B
, P+ v7 Y) u4 i  u, S( K9 k- Y
/ |  U! k' V" P* t+ J6 L
“文革”中惨死的还有彭慧、穆木天两口。彭慧是在大操场中被人“押解”着,边催(嫌她走的慢)边踢,一个跟斗栽下去当时就倒毙的。穆木天死在家里,好几天后才发现,尸首都有味儿了。他们火化后连骨灰都没留——没人愿领。这种下场在当时并不为怪,现在想来直令人震悚、颤栗。
/ B8 r$ P6 [, x$ N! C& W6 B
7 K8 U. a; N$ z# ]( Y2 Z+ E# C' d$ L7 Y! H0 L0 h
我想说点对长之先生的怀念。
7 k0 m( G, t; P* G: ^
7 |: X7 G! ^6 t- a  n
7 I% x; R9 n- n" s我们入学后,最早教我们“文学史”课的就是他、沈藻翔先生讲“作品选”,他教“史”。. s4 d, A% U& u$ K: e( ?) ~
- g: b  t* D6 C" ?# [  ?, h
- @3 U, F3 p2 _4 \
他一点儿也不神气。个子中等偏低,黑瘦黑瘦。脸上的颧骨突出着,鼻子上架着一个式样旧、价钱贱的泛着古铜色的眼镜。头髮不多但散乱着,象是从没有好好梳过。嘴,似乎总有点干的样子。身上的衣服很随便,皱巴巴的象总也平展不了。冬天,他穿的竟是一件黑灰色棉袍。鞋是中间系带、孔眼很多的黑棉鞋。那样子,给人的整个印象就是邋里邋遢。走路也不对劲,一拐一拐的,速度慢,很吃力——他患着类风湿的病。不仅腿脚不灵,肘关节、手关节都紧缩着,略异于常人。
& K9 Y: w1 D# }/ q8 r
, a9 ~& `5 v0 h" ?2 B: e8 [: p8 O' y3 K# s. R. i* b5 R  M
可他很善于讲课。山东味儿的普通话,从他微微发干的嘴里流畅地吐出来,每句话挺快,但话和话之间却有些停顿,听起来还真舒服:它很有节奏。他用的书就是他著的《中国文学史略稿》。每册不厚,但分装为四册,封面上的字很显豁,里面是竖排的文字。当时这本书很畅销,社会上对它评价颇高。我们能听他亲自讲授,个个都很得意。我就没有买到这本书,看到人家有,羡慕得不得了。他讲的神话起源、衍变,象羿射九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我至今还有点印象。他讲《诗经》,分析得很精要。不久出了他的《诗经试译》,我一看他的译文,来了翻译的兴趣,找来余冠英、高亨的几个本子,对照着也译了起来。当时,我跟同班同学赵振平相好,他是山东人,对长之先生佩服得不得了,他看我译,他也今译起来。我记得我译了二十来首国风,诗味儿自觉比长之先生的好点——当时年轻气盛,不知深浅。后来,记得还译了一些屈原赋,觉得郭老的译诗还是厉害——他毕竟是大诗人。于是,从此罢手。但我一直“好古”,对古典文学学习可说是不遗余力。这些,都是李先生给予我的影响。
( |8 U  M; o! O# x) i* {3 L$ Y4 B2 S% h
* L' K- [% `. X, H5 L
当时,在文艺界李长之的名字也叫得很响。记得他那篇《论文学史家的鲁迅》就发表在改刊的《文艺报》某期的头一篇,排印得很气魄,洋洋洒洒,宏篇巨幅,反响相当大。听说他这篇东西写得很神速。说是他一个晚上就能写一万多字。这使得北大的吴祖缃教授都佩服之至。他这时担任北京作协评论组组长,老舍先生是主席,文艺界的许多活动他都参加,发言很多,文章写得也很多。你只看看他这几年的成果就知道他是如何活跃了:五一年他写了《李白》一书;五三年写《陶渊明传论》;五四年出了《中国文学史略稿》;五七年出了两本书《诗经试译》、《孔子的故事》。我觉得那是他一生中学术的黄金季节,精力之健旺,才思之敏捷,文笔之洒脱,成果之丰硕,都是惊人的!当然,他解放前的著述就极多,但这段时间他在思想、观点上前进较大;又值盛年,趋于成熟了;事实上,他也意气风发地阔步走在了当时学界与文坛的前列,引人注目地红了起来——这种势头要是能够再持续下去,他,“长之先生”,该会作出怎样的成绩,怎样的贡献啊!/ z! {- V/ w' |6 ~
* v- O3 f8 ?4 R9 y* }( N

! p6 \% P  p, s' O, m- c8 W但反右开始了。
' C7 o/ Q0 y4 }0 m7 \/ k+ ?3 T, l* F# N8 F6 g( Q2 B1 @1 o5 i% k

2 Y. a1 \- I1 P+ @, k! I; y李先生并没有怎样在学校鸣放。他无非在一些请他参加的座谈会上发过点言。他忙,没有多少闲功夫去讲演、贴大字报。但他写过一篇叫《墙倒众人推》的杂文,事情就坏在这上面。他的右派帽子的定性材料——那时叫“钢鞭”材料——就主要是这篇所谓“白纸黑字、铁案如山”的“反党”杂文。这篇东西后来我仔细研究过,觉得没有一点问题。真的没有!它无非是说: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三害”是横在党和人民群众中间的墙;整风就是要拆掉这堵墙;怎么折?党和人民群众携起手来,一起把它推倒。这不挺对吗?不,那时可不这样分析。首先,党、群间就没有墙,说有墙,这是恶意挑拨,离间党群鱼水关系;其次,要说有墙,右派感到的墙,那不是什么“三害”,而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铜墙铁壁;“墙倒众人推”,这就是公然号召人们起来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是右派利令智昏的反革命心声!这么一“层层剥笋”,一“深入分析”,好了,李长之是大右派的结论就铁定了。, ]/ d) s9 o1 b9 X: u, f! D% D. O

6 ^& z4 L) ~; y4 G8 G, V7 p  C( z2 F8 N" e" A8 B2 p! C
这种掛辩证法羊头卖诡辩论狗肉的把戏,不知毁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身家性命!: ?- a$ `+ Y+ i7 G. c, p

" a+ {. `; K5 L  K) n* O. l* {
8 r9 L7 U- X) B- u  O" [0 n! n李先生是清华哲学系毕业的,他对诸种哲学流派不会不熟悉,但他这次却被引蛇出洞的“阴谋”韬略弄得人仰马翻!8 j" x  G& K# ?7 c9 i

* m- _1 m3 [* K7 |4 V5 [: d2 W( L( L- K6 u! C
自从他的名字和“右派分子”联系起来之后,他的困难时期——而且是漫长的困难时期就到来了。2 Z1 @! x6 ~; K& R# B+ |3 M! `9 m* f
! s- [& Z7 Y& j2 ?4 o
3 l! w, T8 E3 Z) Z$ \4 E% M) {
他被剥夺了教书上课的权利。
) }6 O, W1 T) W0 g& X( l5 p2 @9 f: \7 `

& Z% O9 p. f, G+ P& Z' S他被剥夺了研究著述的权利。. v) R+ j1 j  z9 u# `% Z

4 I) s% N/ @6 @& ~8 c3 H0 p  V! H) r  s  n$ Z  A& m. A0 X, x
他甚至被剥夺了思想乃至行动自由的权利。
% j1 Z; S8 I- y! v4 B" z" E7 ^7 W% h& E. {' D( h/ E- a  ]

2 ~3 R# c  V1 a8 p( I+ ]; m分配他的“差使”是打扫楼道、清扫厕所。, g9 k/ S! r) L. o) K7 q

) g) z1 |, e! h' C3 Z
/ D5 Q$ z; A& H这是一种最重的、带有侮辱性的惩罚措施。因为,他认罪态度差,“不老实”,被划为了极右分子。还有一个“极右”分子,是俞敏先生,他被指派为管理劳动工具,推粪车积肥。) q' h0 w. T/ `( H4 I5 P
9 L1 S8 I( r  s! P  p& z2 g
5 N: \6 B$ R; m1 I
这样,你每天都可以看见他了:拿着条帚簸箕,扫啊,扫啊。扫完了楼道,就去扫厕所。倒垃圾,倒大便纸。一趟,一趟。一瘸一拐地更加吃力了。
, C$ {# j& Q" o9 E  Y9 E6 S
. f! K# l2 B- S2 @* f2 Y! v! o( y( G4 d
. C% y+ v- D- Z5 F' j有一次,我看见他在扫楼梯。大约是雨后吧,楼梯上积着很多泥巴,踩的久了,都变硬了,条帚扫不净,他象是拿着小铲子在一点点地“咔哧”泥痕。腰弯得很深。有时简直象跪在那里。行人走过,他就停下来,以免弄髒了人家的衣着。他每直起腰时,就微微喘气,脸憋得很红。我看着他这辛苦而认真的样子,走过来时就就对他说:
3 W/ L1 f. q+ q& T& |  v- T# A/ _5 q5 |0 b: m, ]
6 a: Q7 ^0 F8 t$ x) S3 o4 i. s
“算了吧。扫也白扫。外边不干,泥还得带进来。过两天再说吧。”2 C2 }  {3 X1 T6 x9 k

% |  ~% x$ K$ A( v
! B1 m) }) x: o4 j# |# K1 D1 g他听了,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再有再扫嘛。这样干净一些。”
  ^: p+ E( a" R$ X! _( Y1 @
/ y6 R% r  |. h; w; T, {6 M
7 k+ ]; s' L; B& F2 C2 u真没办法。还这样叫真儿。改造得真够“可以”了。我当时心里只觉得他老实的有点可怜。3 @4 ~+ P& Z. w0 y4 @# e# y# K

, h) [- z! h* }" j* e+ W' W6 x' s' z% Y3 @/ n3 L) d5 T* A9 f) N
可据说他的表现仍很坏。时不时的要由“监改”小组人员“敲打、敲打”他。: \$ V4 `$ e. I& J, Z- M
9 t2 U5 Z& o; \4 o8 o, p. j  s

* t1 t( d! [, c1 B这些都做完了,就给他再找些活儿干。不能“便宜”他、让他闲着。那样、不利于“改造”。
1 z  Q/ J% f% J( e( q; H
4 F/ p, a2 y2 Y: ~4 W- M+ H; I$ O9 ~9 _9 ?' U& T* D9 Z
开始还派点外面(室外)的活儿,但他类风湿确乎在渐渐加重了,行动迟缓,没有啥劲儿。于是改为查资料、抄稿件,关在小屋子里按时上、下班。2 C: U: G! n! W6 B  O9 t
( R! T9 R5 L4 d9 w- V* C  [% x
! C! q& ^% v3 L3 F) f" a3 f9 |
后来,我从系里另一个患类风湿病的教师那里知悉,她晚上经常疼得睡不着觉。我推想:病得比她厉害得多的李先生,那些年不仅精神而且肉体一定相当痛苦!
: [  N6 N7 v) p
/ Q0 W3 J! c& j' N! F2 t$ D
7 x% Z& q: X  W2 x' ]' e7 |6 r就这样,迎来七六年十月。粉碎了“四人帮”。
* M' D7 H9 N5 m8 e3 _* w
  y* k+ z% U) {, E/ l; ]! }/ }3 e1 g3 Y0 l4 |
可一直到这时,他(还有俞先生)还牢牢地戴着右派的帽子!他的帽子算是戴到底了——最后落实右派错划、平反问题时,他才得到解放& S# n3 l8 {  {; k) h

# t- A/ K. ~& L1 Q" H. k8 D, I; X
$ Y9 m. |& X) a3 ?) f时来运转了,他却明显地不行了。4 T/ X( m7 i0 r9 o; @$ `
4 K4 X7 C, J( l; L  n1 l

  M9 t/ G- M4 q. E那时学校来了新的书记。他们非常看重李先生。一次次家访。一次次关怀。想让他搬到学校住;想给他配备助手;想让他专心致志地从事著述;想让他带点高水平的研究生……可一切都太晚了:李先生已病得相当厉害,体质虚弱,手变形得握不住笔,再也不是当年一个晚上写出一万多字的李长之了!% r, O  e3 o+ Q
1 B2 F) N  n+ z. N9 i

, t) P3 H7 e8 a5 z: r我到现在还觉得:他的命真是不济。很象是鲁迅在《墓碣文》里所说的那样:“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他是由高峰一下子跌到深渊中的。及至他爬到了平地,眼看这新的高峰在向他招手,他却一步也爬不动了。- F. W- q+ C, w+ q$ R! u
: h& d" b- ^4 G5 S4 K9 O9 Q2 R
8 V1 X) Y0 }' I. \9 [0 i, V+ s) W
他到底被病魔紧紧地擒住了。
1 v  D& c  G+ o% v, `0 R* d6 j( M$ `) E" {" y! ]

/ p8 E3 I. W! i说是肺炎。住到了北医三院。8 B  w; Q2 U0 {" P7 U
; Z& E& E+ E. s: `8 u) J+ V' Q
3 ~$ x2 L7 n  m5 [2 R2 E
我想,肺炎不过是最后的併病症而已。不是肺炎也会是别的什么。实际上是他的老病把他拖垮了。以前‘他大概就从没好好地看过病。没有看病的时间、条件!
  s& ]6 J7 `! }' @
% k% @7 U( h" K
4 T+ X; _. d2 ?2 I病情险恶。他已昏迷不醒。需要系里派人日夜守护了。
) a( U2 R; _" l% A& H6 z5 `4 O
- ^$ _  \+ H) m* a
* u6 q; n: Y$ a: R我想去医院守护一次。我虽不是古典组的,但我觉得应该去一下。那时,我身体尚好。
+ @# B# d0 K( X4 x. K; s2 ], I& o/ V: b; z+ p0 p5 o4 i+ b
8 N8 C( c+ f6 F8 U3 K  f
我怀着沉重、虔诚、肃然的心情到了病房。房间很小,只他一人。他躺在病床上,盖着白被,一只手伸在外面打着吊针。3 u' h% d! S2 Q1 S! W1 |
9 W! V) T# L3 c' x5 ]! K6 L" i$ Y9 B5 r

2 [9 Q& L; V- @5 Z& L5 K他闭着眼。有时有点很痛苦的表情。脸很红很红。嘴唇的皮干裂着。他已睁不开眼,说不出话了。昏迷。发热。
: n' C. B7 Y# G5 B9 o; f' q" y4 ?$ w+ \! m! @+ L+ V2 \

6 k* l) @% R( r* v0 c- ]他的姑娘从家拿来熬的鸡汤,给他灌了几小勺。他不知道要吃。嚥一点,流出好多。! w: x% Q! |8 v( W/ w% E) y" c  m
2 z- C* {+ ?4 C, J7 B- W( |

" E2 m: I( [7 z1 w医生来打针时掀开了被子。这时我才看清,他赤着身,什么也没穿。全身红通通的,比脸还红。好象是病痛的消魔吧,他瘦极了,只剩下薄薄的皮肉包着骨头。长度也好象缩了好多,他蜷缩在床上,就象一个八九岁的小孩那样大。
) f! f6 ?  M  ~* |* C1 R
5 m" P4 H& s; H" d" b
- b# m; M9 Z" S2 `: F) \; g看到这种情景,我鼻子一酸,眼泪竟簌簌流了下来。% r% \& M! k* z
* T! {% {/ s3 @5 q7 B
+ y- f8 k4 f, J
医生叫我帮她给先生翻身。我胡乱抹了一把眼睛,赶紧去帮她的忙。我不敢搬先生,不敢动手,只是瞎忙活地比划了一气。先生的臀部已生了“褥疮”,躺得太久,也太瘦了。1 T* ?1 ]% K- s; ~
3 ?% E6 o' G0 v/ A$ a* f6 A, F

! f' u& q8 m4 [  N! r. A我出来时,在门口站了一会,又回头望了一眼。我这时已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怕不行了。我要再看一眼,记住它。这可能是最后的一面了,我不会再见到活着的先生了。4 H6 Q9 V& t% Y" F
: b. f" _5 W' d7 N$ z( D
/ D4 M1 Q, X" A8 l2 L' `
不久,他便与世长辞了。+ `# h6 L, Y6 A- B9 L8 q1 v' J

5 u/ T. U4 }6 Q" o# l
# E, ?+ N0 F% A- @6 h  ]3 q+ P先生的一生是个悲剧。是个不应发生的悲剧。他在喜剧的氛围中结束了他漫长的悲剧,使人更加感到悲凉凄苦。
! \& `( z0 S' I7 x; r; T) U; M4 C$ l9 n( R
$ h5 e  m3 h+ P9 n8 M% z8 c, _5 x
他比盼遂先生的死,更让人惋惜。盼遂先生死时,那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岁月;而长之先生死时,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时代啊!$ a0 g* k" a4 \# a% [7 Q

/ C$ j0 ]9 B/ s4 N1 O. E: f" P! o
! W' F# R& @+ {) u我希望,这种悲剧再不要在中国大地上重演。
. t. W8 `# I( K" T# E% H  Z5 ^0 c$ r9 a0 O7 a
5 h0 ^3 n0 j$ U9 {3 r1 J
我用这种愿望来祭奠我的几位老师;也用这种愿望来庆祝我们的教师节。. E4 K" Y& `: v# G- Z. g( z
  ^( k, w- g, U

+ b+ y+ b0 ~6 Z# O* ]* ^- N“教师万岁!”他们在人们心中被怀念着,被尊崇着,高高地矗立着一座心造的碑。' r* ^2 c7 H5 W8 k2 b
8 m( e) ?5 j* ^& F2 f$ i: f
* [8 y6 g/ l. l+ H/ f4 }8 N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12459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9 06:21 , Processed in 0.1050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