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77|回复: 0

萧武、高连奎等:中国人是怎样吃饱饭的

[复制链接]

13

主题

28

回帖

24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42
发表于 2020-9-5 17: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是怎样吃饱饭的——都归功于联产承包责任制挺无耻的
萧武、高连奎等

2018-11-24 14:38:36

过去几十年,那种“一包就灵”无下限神化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文章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人被洗脑的信以为真,真相到底是什么?2016年炎黄之家发了篇网友“老老狐狸”的文章《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吃饱饭的》,这里进一步补充一些信息。正如结尾评论网友评论时所说,非用吃不饱来攻击新中国的是扯淡一改开一市场就吃饱了更是贪天之功,臭不要脸。

一种典型说法:改善的确是粉碎四人帮后,77年春节,第一次有了年货市场,市场供应突然就好了!这个和什么化肥没毛关系。。。

萧武:比联产承包责任制更神奇的,是化肥使用量

先来看一张统计图表,应该不难看懂。

中国粮食产量建国后处在缓慢上升状态

从这个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粮食产量建国后处在缓慢上升状态,到1958年之后,有一个明显的低谷,也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但从1962年之后开始,又出现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期,这个快速增长期一直持续到1972年左右,到1978年都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没有明显的升降。

而且,这个图表反映得非常直观,从1962年到1972年的这十年中,粮食产量的增速明显要比1978年到1984年这个时期快,因为图标上前一个时期的坡度要比后一个时期更陡一些。但众所周知,1962年到972年这个时期,是大集体时期,而1978年之后开始出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红利,普遍认为在1984年结束。

数据也许会遮蔽很多问题,但不会说谎。至少从这个统计数据来看,看不出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效率比大集体时期能高多少,又在什么意义上推动力中国的粮食产量增加。更能说明问题、暴露真相的反倒是中国的化肥使用量,从1962年之后一直在稳步增加,而且,化肥使用量在1978年之后的增速明显加快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1978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内的粮食产量增加,主要并不是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带来的效应。往前看,中国的化肥使用量在1970年之后到1978年这个时期,基本上处于平稳时期,没有明显升降,也和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速基本上同步。

而且,到1985年之后,虽然化肥使用量的增速明显加快,但粮食产量的增速仍然没有太大的明显增加,甚至在1990年代还出现了两次明显的粮食产量下降,这又是为什么呢?总不能说这之后农村不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又退回到大集体时代去了吧?这还要考虑到,在1980年之后,从国外引进产量更高的种子带来的效应。

那么,为什么大集体时期的十年为什么会比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粮食产量的增速明显要快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搞了集体化改造,农村有了大集体,能够进行一些大型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种植条件,同时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土地平整,以及开垦荒地等,增加可耕种土地面积,这都是有利于粮食产量增加的事情。

一般都认为,1978年开始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粮食产量增加是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也就是说,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更多了,所以粮食增产了。为了让这个解释成立,于是出现了许多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的农民在为集体劳动的时候,出工不出力、磨洋工之类的说法。但如果去问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在大集体时期的劳动积极性有问题,出工不出力。

这同样可以反过来解释1990年代粮食产量为何一度止步不前,乃至出现了两次明显的下降。

正是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大集体开始逐步瓦解。1980年代村集体还能够动员村民参加植树造林等集体劳动,但到1990年代之后,随着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农村越来越难进行必须的集体建设,比如修路、植树、水利设施维护等,都无能为力了。因此,从1980年代开始,农村的基础水利设施就开始衰败,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也减少了,只能依赖化肥使用量增加和种子改良来提高粮食产量。

而在2000年到2003年这个时期,粮食产量和化肥使用量甚至在数据上已经重合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每产一斤粮食,就要投入一斤化肥。需要注意的是,对农民来说,化肥是要用钱买的,等于是投入,粮食是农民的产出。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而粮食增产有限,这就意味着农民种粮的利润空间在不断减少,这也就是为什么1990年代中后期会出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的原因。

从实际效果来看,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和分田单干的村也是天壤之别。华西村、南街村等名扬全世界的村子,基本上都是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如今早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而最早提出分田单干的安徽小岗村,虽然这些年来各级政府一直在不断补贴,但至今仍然算不上富裕,只能说穷。而且,在1978年之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许多地方仍然是受到抵制的,最后是以强力方式推动才执行下去。比如《平凡的世界》里的田富军,后来就因为推动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力,被调到另一个抵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去了。(源于作者公众号“熏烟字篓”)

网友讨论:本穷几年前在西西河发过一个长贴《中国人是怎样吃饱饭的》。 【老老狐狸】你那篇太长了,看的晕,我记得好像吃饱饭是个综合问题,育种、化肥、水利、粮食进口多因素共同结果 【靠谱】

高连奎:澄清一个基本事实 中国人是如何吃饱饭的?

科学审视赶超战略时代的战略抉择

赶超战略时代对应的是第二次世界工业革命的后期,及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萌芽期,而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底子还基本是洋务运动的成果,经过三十年的工业赶超,基本上完善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而且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方面保持着与世界同步,多项技术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比如我国在世界上最先生产出单晶硅,而单晶硅则是制造计算机最重要的原料。

这一时期,中国不仅打赢了一场战争,而且建立起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至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已由一农业国发展成为从喷气式飞机、运载火箭、核潜艇到工业成套设备和所有农业机械,无所不能造的工业大国。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6年第六位。

而赶超战略时代取得这些成就是在极其特殊的发展条件下取得的:

天大地大 ,吃饭最大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极其重要,发展工业,大量的人脱离农业生产,这必然会出现粮食短缺以及工农业争夺劳动力的状况。早期,欧洲国家可以通过大规模扩展殖民地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美国的“南北战争”归根结底是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与南方农业资产阶级争夺劳动力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加以解决,但粮食短缺是非常难解决的,在中国更是如此。清末时期,康有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过移民巴西的主张,但都没有实现。

通常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是,扩大耕地面积或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中国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已经不大,必须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按照中国的人口与耕地情况,中国的粮食单产必须达到世界粮食平均单产量的3倍才可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于农业来说,提高产量非常困难,即使像杂交水稻这样的技术也只能使产量增加15%左右,因此很多人都预言:“中国政府不可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

现在很多人认为计划经济年度粮食短缺是体制原因,但是这种理论根本就站不住脚,比如在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纵使实行最坏的制度也不可能造成粮荒,因为他们土地太多了,中国当时的粮食短缺最直接原因是耕地面积不足,深层次原因是重化工业不够发达导致的农业机械匮乏及化肥短缺。

为粮食单产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不懈努力

1、水患治理与水利建设

建国初,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江河水患。全国大大小小上千条河流,每年都会发生多场洪水泛滥,治理江河水患,是几千年人类历史的头号难题。尽管历史上出现过像大禹治水、李冰夫子修筑都江堰那样的个别英雄事迹,但却从未有人对整个水患根治过。新中国刚建立,政府就首先选上了这一重大难题,在此期间中国对大江大河进行了全面的治理,基本形成了水由人控制、服从人设计的格局。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据统计,止于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小型水库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有计算表明,赶超战略时代,靠群众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靠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1083亿立方米,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在1949-1979的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相当于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每年40座。4

2、育种技术的取得重大突破

赶超战略时代,我国的育种技术进步巨大,先后掌握了高产小麦,高产玉米、杂交水稻等技术,特别是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从1970年开始大“上马”,到1973年就实现三系配套,进程是相当的快,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果,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3、引进化肥设备

提高农业产量,化肥非常重要,是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物质投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在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占40%~60%。1972年中日建交后,中国从日本引进了大批化肥、农药生产设备,化肥产量从39000吨上升到了869万3千吨,为我国粮食增产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粮食单产量达到了世界平均粮食单产量的三倍多,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乡镇工业——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智慧选择

乡镇工业当时叫社队工业,中国城市工业的伟大成就世人皆知,而农村工业,人们知道的就比较少了。按照中国的国情,我国始终面临着吃饭与发展工业的两难抉择,如果我们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则必然会产生城市工业人口与农业人口争粮的问题,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从根本上还是要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如果我们等粮食问题解决后再发展工业则时不我待,中国的社队工业则是在生产粮食与发展工业之间的一个平衡,这是中国最伟大的创举。

1970年,国家鼓励大办地方农机厂、农具厂以及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企业,这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农村纷纷行动起来,创办各种规模的农具、粮油加工、建材、编织、服装等社队工业。几年中社队工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些社队工业的特点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工业为农业服务;为城市工业加工服务;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状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965年至1976年期间,按不变价格计算,全国社办工业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在全国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0.4%上升到3.8%。社队工业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事实证明,这一时期农村社队工业的蓬勃兴起,起到了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也为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5

优先重工业的战略没有错误

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批判赶超战略时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对于小国来说,发展轻工业,搞出口导向是唯一选择;中等国家,轻工业优先,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重则为合适选择;但对中国这种大国来说,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兼顾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就成了赶超战略时代的最佳选择,

在当时轻工行业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纺织工业,另一个是塑料工业,纺织工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塑料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没有发展轻工业主要是原料短缺

纺织工业的原材料主要是棉花和化学纤维,没有粮食的高产就不可能有纺织工业的发展,只有粮食问题解决了,才可以用多余的耕地去种植棉花。改革开放后我国纺织工业大发展的基础,就是粮食的高产,另外化学纤维是以石油为原料,没有石油工业就没有化学纤维,现在纺织工业的原料大部分仍然是化学纤维,如果全国人民都穿纯棉布料的衣服,到现在仍然穿不上衣服。

塑料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比如台湾首富王永庆和香港首富李嘉诚都从塑料工业起家,而塑料工业的原料基本上来源于石油,如果没有石油工业的发展,塑料工业也发展不起来,当时亚洲四小龙发展轻工业可以进口石油,而进口石油对中国当时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没有石油工业的话,不仅塑料工业发展部起来,纺织工业也发展不好,而石油的开采、冶炼则属于重化工业。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悲剧不能在中国重演

笔者近期看到一个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失败是因为中国没有优先发展纺织业,这种说法简直幼稚的可笑,不值一驳。 当年英国为了发展毛纺工业,曾经发生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大批农奴被从土地上赶了出来,当时欧洲纺织业大繁荣的背后则是农业的凋敝,因此在重商主义之后,欧洲出现了重农学派,这就是当时欧洲的大背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不可能再在中国重演一次。

重工业为轻工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

重化工业不仅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也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工业机械,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工业机械完全依赖进口根本不现实。没有外汇储备做基础,昂贵的电站设备、大型机床、采矿机械和载重车辆、彩电、冰箱生产线的引进就成了一句空话。宝钢一期工程耗资178亿美元从日本引进设备,几乎耗干中国全部外汇,导致巨额财政赤字,而所消耗的外汇一部分是在毛泽东时期通过国家的节俭而积累的。

因此从重化工业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角度看,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战略一点错误都没有,没有赶超战略时代奠定的重工业基础,改革开放后的轻工业,特别是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本文摘自《中国大形势——中国的时代、目标与道路》)

非用吃不饱来攻击新中国的是傻比,扯淡一改开一市场就吃饱了更是傻比
吃不饱饭3个主要原因:1农业生产力是个慢慢增长的过程;2 我们是被封锁的;3工业化原始积累不能对外侵略,只能对内积累,农民的苦最后转化成为共和国缓慢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工业化是一条带血的路,前三十年为了工业化搞高积累苦了太多的人了【靠谱】

喜欢吃果子,就否定春天施肥,夏天开花,就要秋天就行了,因为秋天才有果子。

中国从70年代,主席还在的时候,国家建设已经逐步从安全建设转移到生活改善上来。化肥装置和维尼龙厂的引进就是例子。我记得有的确良的时候,中国缺布的情况就大大改善。前三十年中国有战时经济的性质。时刻都准备打仗。70年代后这种担忧就少了。因此两个阶段的经济性质完全不一样。前者不仅基础更差,并且更难。什么改革开放。共产党在1949年不是改革?还有,中国对外并没有闭关锁国,而是西方对中国禁运。中国一直就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后来是西方对中国开始开放。因此,从历史事实来说,“改革开放”这个词都毛病很多。不知是那个傻逼想出来的。【奥巴毛】

有感于几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睁眼瞎二逼关于改开才吃饱的重复谎言。没有毛主席时代在旧社会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穷家底和生产力落后条件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的规划大农业建设发展,没有广大的群众干部受苦受累流血流汗牺牲小我走毛主席路线取得的成果,老天就是再借五百年给邓矮,以邓矮既不懂社会主义经济也不懂资本主义经济,只会打桥牌耍滑头的小聪明能力,恐怕颠倒黑白的二逼们再过几代也吃不上饱饭,只能多吃有毒食品。(【纪录片】《红旗渠畔展新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75年摄制。影片真实记录了林县人民奋战十年修成了“人造天河”的事迹。旧时代的林县,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社会主义给林县带来了新地新天。 有了红旗渠,林县水浇地的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了50倍,而且出现了大面积的水田。如今,林县荒山披锦绣,硕果满枝头。水渠上建起小水电站,山村有了电,面貌大改观。)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按自己后天学到的知识和逻辑去判断过去事情的好坏,如果不是被洗脑,也不是带节奏,那可能就是自以为是。而且事情有绝对的好坏吗?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欲出。

你可能是饿过肚子,但是你和你的兄弟姐妹有夭折的吗?没有的话你还是要感谢革命胜利,毕竟给了你一个能感觉到饿肚子的机会,而不是一生下来就被扔到村头的死孩子坑里。

你们聊政治的水平跟一群中老年家庭妇女聊养生中医差不多的。都是亲身经历党和听说党。完全无视社会发展规律、私有制发展史、工业资本积累需要的剪刀差等等。最搞笑的是有人把吃饱饭跟承包制等生产关系倒退联系到一起,原来几千年的中国私有文明史里面没有饥荒农民起义和朝代更替啊。

人均寿命新中国从35岁跳到80年的65.3岁,大量中国人的孩子健康长大,人口大增。底子薄,吃不好那就只能先忍着,一步步来。不看如此伟大功绩,反而用吃不饱来妖魔化红朝。而且还他妈的非用今天不愁吃穿来对比当时的吃不好吃不饱。毛主席不是神,能那么大幅提高人均寿命、增加人口数量,已经近似神迹了,他老人家没法无中生有,让丫一步到位在1950年就过上2018年的日子。楼得一层一层盖,馒头得一个一个吃,傻逼就理解不了这个道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工农联盟,主人翁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才创造了当年的奇迹。改开粉可曾想过,工人阶级主人翁已经没了!只剩下劳动合同上的乙方!矮子粉,生在新社会,全国勒裤腰带搞建设站稳脚跟,他们看不见,压根也不关心,只盯着自己的碗里,关心自己肚皮,,,MB,怎么不想想,能安心地吃改开的馒头,靠的是什么。【古德猫咛】

其实好多人不思考,咱们2000年来都是包产到户的,包产到户不是什么先进生产关系,就是给一块地你自己去活国家不操心了。70年代末邓面临经济危机国家严重财政赤字,所以就甩了包袱 【靠谱】

改开是必然的,但原因绝不是因为什么濒临崩溃之类。现在对为什么改开的宣传实在是蠢到家了!这个宣传还是“不是好人就是坏人”那套,根本经不起推敲。为什么必然会改开?一、经济实力已经相当雄厚了,原有的制度必然要有所变化,好比小孩长大了就要分家单过 二、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有利于中国的变化 三、中国人民这三十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不断探索。有这三条,发生改开水到渠成。但再怎么必然改开,对于拿小岗村那群懒棍来吹捧的做,非常鄙视、非常唾弃。也许,吹捧小岗村是政治需要吧:邓党急需树立自己的权威,自然是主席怎么干,他们就要反过来干然后证明反过来干其实很好,从而证明主席是错的,这样自己这帮人的权威就树起来了。主席主张集体化,所以他们就得反过来,证明单干才是出路。完全不需要这么做,完全不需要这么做。宣传懒汉的后果就是四个字:后患无穷。

这货压根就不懂,啥叫粮棉争地,为啥太祖一代人70年代初下了决心搞43计划,没有化肥,解决不了增产吃饭,没有化纤工业,解决不了穿衣,,,一切在他看来,都矮子的功劳,完全忽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傻逼永远无法解释自由市场经济为啥不能救非洲,南美中等收入陷阱咋回事,阿根廷咋就从发达国家变狗屎国家,解释不了的时候,就自然捧起人种优劣论,既不能解释问题,更无法解决问题,整天叨逼叨逼些。

说说吃饱饭的问题:我是69年出生的,父母是某中专校教师,家住四川某城市远郊,周围都是农村。小时候在某厂子弟校上学,同学大部分是某工厂和学校的子弟,也有部分附近农村的孩子,对当时农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都比较了解。我记事得早,2岁多就记得很多事了。从有记忆开始,基本没有挨过饿,吃得饱但吃得比较不好。70年代大部分时候,城市居民供应有细粮(大米)和粗粮(玉米、面粉等)(注:当时在我们那里面粉算粗粮,而且质量比北方的差很多,又黑又粗),基本够吃(家里半大孩子多的可能不太够),有时候粮店会停止供应,这时候需要到市场上去买或自己种点红苕或玉米补充。菜就基本是素的居多,偶尔打打牙祭,因此那时候的孩子都馋肉,闻到肉香就迈不开步。我父母工资加起来不到70块钱一个月,从65年工作开始一直拿了20多年没长工资。但他们很孝顺,每个月给祖父母10块钱,给外祖父线5块钱,因此生活费只有50 多块钱一个月,过得很艰难。我父母每个月发工资和粮票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粮店把这个月的米和油买了。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我父母还是基本保证我们两兄弟每天一个鸡蛋或一碗牛奶,肉、蛋、米先保证我们孩子,他们自己就吃得比较差(写到这里想到已经去世的母亲,泪水就下来了)。我父亲还自己种了点自留地(那时的城市居民,只要有条件几乎家家都要种一块地,不管是在市区还是效区),包谷、红苕和一些蔬菜,还养了一些鸡和兔。其他的城市户口家庭和我家差不多,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的主要是家里有病人或父母妻子在农村的,需要把自己的供应食品节省一些给在农村的家人。在幼儿院,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中午都有肉丸子,但很多时候都是臭哄哄的,根本吃不下去,所以经常吃不饱饭。不知是75年还是76年,反正是上学之前。那一年几乎整整一年没见肉星,整天想吃肉。我是76年上的小学,上小学前批判右倾翻案风,学了一首儿歌,刚上学毛主席就去世了,然后打倒“四人帮”,原来唱的儿歌内容就变了,抨击的对象就变成了“四人帮”。78年后,生活才逐步开始好转,肉开始多了,工资也开始增长。总体来说,70年代城市及郊区农民是基本吃得饱,但吃得差,我上小学时,农村同学来上学时早餐基本就是一个烤红苕,我们城市孩子也就是个粗面馒头或包谷面做的窝头夹点咸菜。远郊的农民或农业县的农村要差一些,但也能吃饱,只不过是红苕包谷要多一些。我家农村亲戚很多,因此比较了解,过年回老家农村的肉比城市还要多一些。虽然那时候吃得差,但比解放前仍然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真正的饥荒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时候四川很多农村饿死不少人,老弱病人居多,当然也有一些壮劳力饿死,但那是累加饿,没办法,李X泉及某矮造的孽,四川人民恨死他了,永远不会原谅他。【waterproof】

南加拿自己亲身经历批上海金教授“文革十年上海买肉不要票”的考证文章,结果,自家的经历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要肉票,金教授文章里专门提到“第三次肉票,76.7到80年,三年多”,后面还有第四次、第五次 。【老老狐狸】上海文革期间的供应一直都是比较好的,凡是当时出差去过上海的都有这个印象,内个金教授的文章拜读了,集体性记忆偏差真是一个极其有趣的社会现象【Morpheus】

吃饱饭是个综合问题,简单一个化肥还不行,水利、种子、精耕技术、粮食进口等等。以西方洋人的理论来说,化肥,在粮食增产中占重要位置,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在农作物增产的总份额中占40~60%,最好的施肥处理平均增产67%,,这个数据,在粮食产量和化肥使用量大历史对比中能看到。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综合条件的满足也是必要的,比如县级5小工业的建设,乃至改变备战经济到谋求全面转型的国家重点转移。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村八字宪法,这个到现在我还记得。四届人大之前,晚上还是间隔一天吃米饭的,之后的变得越来越好了。(延伸阅读:炎黄之家womenjia.org《新中国前三十年各地吃饭温饱情况典型案例》、《怎样看待毛泽东时代的“贫穷”》、《新中国国人辛苦累积驱动中国的爆发性发展》)

赵磊:天不生润之,万古如长夜——驳向松祚的“吃饭”论
(一)没有量变,何来质变?
微信上看见一篇文章:《世上再无邓小平》。作者,向松祚。作者得出“再无”结论的重要依据,就是作者的母亲对作者说过一句话:

【“他领导下我们能吃饱饭。”】

这句话出自于“一个‘鸟不生蛋’的极端偏远山村”的农村老人之口,来自于她个人的经验,当然值得尊重。但是,这个评价是否历史,是否客观,是否公允?我以为,仍可一议。

80年代对解决“吃饭”问题做出了历史贡献,这是事实。中国在80年代这个历史节点上明确宣告解决了“吃饭”问题,这也是事实。

但是,把解决“吃饭”问题的功劳完全算在80年代的头上,甚至归因于“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的复活,我以为既不历史,也不客观,更不公允。

前三十年为解决“吃饭”问题所做出的历史贡献,理论和实践已有公正定论。即使有人(包括向松祚)千方百计地想抹杀这个贡献,那也是白搭。

至于80年代在解决“吃饭”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其中究竟是恢复“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的贡献大呢,还是稳步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提高了生产力的贡献更大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科学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将会越来越客观。

当然,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评价“吃饭”问题何以解决的结论,也会不同。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与唯物辩证法不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承认事物存在突然的“质变”,否认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在这种思维方式看来,老头生下来就是老头,教授生下就是教授,总统生下来就是总统……。一切变化都必须定格在现在,与之前的历史过程无关。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所以武断地否认“量变”,并不是因为事物发展不存在“量变”,而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对事物发展的内在演进规律,完全处于无知的懵懂状态。

“吃饭”问题的解决,是80年代突然从天而降的一个事件吗?回答是否定的。

“吃饭”问题的解决,与前三十年的艰苦付出和长期积累,这两者之间有无内在关联呢?回答是肯定的。

没有之前前三十年的“量变”,怎么可能有80年代的突然“质变”?

公道自在人心。

(二)不要混淆“吃得饱”与“吃得好”

向松祚说:

【“我是1965年生人,15岁之前,基本没有吃过饱饭。我想大多数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抱歉,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比向虚长近10岁。但是,除了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到了1970年代,我没有“基本没有吃过饱饭”的经历。

说到这里,请小幼不要给我上纲上线:其一,我并没有享受什么“特权”,与中国当时绝大多数人一样,每个月的粮食和副食都是按当时的学生标准定量供应的。其二,与向松祚的“我想”不同,据我所知,我周围绝大多数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而且是来自各个阶层的人,进入70年代以后,都没有所谓“吃不饱饭”的经历。

我不否认,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偏远山村,向松祚所说的经历或者不是虚构。然而,别说“没有吃过饱饭”在70年代的中国城市已基本不存在,即使断言70年代的中国农村都处于“没有吃过饱饭”的状态,也是不客观的。

其实,中国不只是改革开放前30年才存在极端贫困的地区和现象。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仍然存在诸如甘肃定西、四川凉山彝区等极端贫困的地区和现象。

1987年,正在读研究生的我到凉山州布拖县做过调查,亲身体验了深度贫困的状况。即使到了2014年,中国公布的国家级贫困县仍然有592个。请问,后人能不能因为这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存在,就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甚至断言2010年代的中国“基本没有吃过饱饭”呢?

我并不是说70年代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容质疑。我的意思是,70年代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向松祚所说的那样“基本没有吃过饱饭”。

当然,70年代吃的内容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和油腻。但是,并不是吃得“油腻”以后,才算是吃上了“饱饭”。“吃不饱饭”与“吃得油腻”不是一回事,把“油腻”作为“饱饭”的标准,既不客观,更不科学。“吃得饱”与“吃得好”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任何时代都存在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后人对前人的局限性作出“马后炮”式的评价,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评价不能罔顾事实,更不能肆意抹黑,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历史地看问题。

(三)刨祖坟的孙子

网上看到一个答记者问的帖子,我认为比较客观,不妨照登如下:

【——美国记者:“你怎么看毛时代的贫困?”

——寒梅女士:“毛时代有什么理由富有吗?”

——美国记者:“我怎么没想到?”

——寒梅女士:“如果毛时代是让中国由富变穷,这就是毛的问题。但1949年的中国本来什么都没有,甚至是负数,是毛的领导在短短的26年把中国变成了正数,而且很多还位居世界前列。爷爷积累财富,而败家子挥霍财富,还败坏爷爷的名声。”

——美国记者:“对,是这样。最可怕的是,败家子还在拼命刨祖坟!”】

我不否认80年代在“富起来”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但是,把中国十几亿人“贫困”问题的解决,无条件地全部归功于80年代,从而一笔勾销前三十年的历史贡献,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评价吗?

如果孙子端着今天的饭碗破口大骂爷爷昨天的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坐在动车上嘲讽爷爷当年的肩扛手推,那么三十年后,孙子的孙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否定你这个数典忘祖的孙子。

所以,不能只拿前三十年没有而现在你已经有了的成就,来证明自己很了不起;还得拿你现在没有而前三十年却拥有的成就,来证明自己仍然很了不起。这样的证明,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四)“不争论”与“必须说”

向松祚说:

【“到了1978年改开前,中国“经济社会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昏天黑地,经济全面萧条,真可谓饿殍遍野,率兽食人;学校教育基本停摆,科研事业全面停顿,知识分子被关进牛棚,说是斯文扫地,算是很客气了;对外则完全闭关锁国……1970年代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怪象,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荒诞的一页。”】

向松祚难道是从外星球来的“超人”吗?按照向松祚的自述,出生在“一个‘鸟不生蛋’的极端偏远山村”的他,生长于“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沟里”的他,与“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一样的他,当时是一个不到10岁的农村娃。这我就奇怪了: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沟”里,一个不到10岁的农村娃,是怎样亲眼看见70年代的中国“饿殍遍野,率兽食人”的?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沟里”,一个不到10岁的农村娃,是怎样得出70年代的中国“学校教育基本停摆,科研事业全面停顿”的?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沟里”,一个不到10岁的农村娃,又是如何确认70年代的中国“对外完全闭关锁国”的?】

我也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1978年,我已经21岁,对于起码的是非已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也有着亲身经历。1970年代的政治是不是“昏天黑地”?经济是不是“全面萧条”?考虑到“不争论”的戒律,我闭嘴。但是,我必须说的是:

【——向松祚说,70年代的中国“饿殍遍野,率兽食人”。纯属无中生有!果如此,作者以及作者的母亲为啥改开后还依然健在?

——向松祚说,70年代的中国“学校教育基本停摆”。纯属信口雌黄!五、六十年代的出生的人必须接受从小学到中学的义务教育以后,才能下乡、参军或招工,然后才能在工农兵当中推荐上大学。这是起码的常识。难道这就是“学校教育基本停摆”?

——向松祚说,70年代的中国“科研事业全面停顿”。纯属一派胡言!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合成胰岛素,发现青蒿素,断肢再植,大庆油田,成昆铁路,消灭血吸虫……等等,这些重大科技成就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向松祚说,7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被关进牛棚”。纯属信口开河!70年代不仅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而且在校学生、机关干部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当时的中学生,农忙时会去农村帮助农民收割小麦,定期到工厂车间参加劳动锻炼,我至今仍然怀念当时的劳动锻炼),难道这也叫“关进牛棚”?

——向松祚说,70年代的中国“对外完全闭关锁国”。纯属胡说八道!且不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怎样对中国搞“闭关锁国”的,就说1972年中国进入联合国,以及后来与美国建立并扩大的外交关系,难道这就是“完全闭关锁国”?】

(五)周总理这样说

因立场和角度的不同,我与作者各自的感受肯定会不一样。那好,周恩来总理在1975年《政府工作报告》做的报告(注1),可以作为当时情况的重要参考吧?周总理说:

【——“我们超额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一九七五年也将胜利完成。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

——“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工业总产值一九七四年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一点九倍,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钢增长一点二倍,原煤增长百分之九十一,石油增长六点五倍,发电量增长两倍,化肥增长三点三倍,拖拉机增长五点二倍,棉纱增长百分之八十五,化学纤维增长三点三倍。”

——“在这十年中,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千一百个大中型项目,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动荡、通货膨胀的情况相反,我国财政收支平衡,即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从1949年到1978年,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中国从解放初期一穷二白的弱国,发展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且拥有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难道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和公认的结论吗?

习近平同志说: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为什么不能否定?因为事实就摆在那里,你否定不了。

(五)邓小平打了某些人的脸

如果周总理的话仍然不能算数,那么邓小平的话能不能算数?既然向松祚非常崇敬邓小平,那么我们看看邓小平对前三十年是怎样评价的(注2):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某些人千方百计想把前三十年的伟大贡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切割掉,好像今天的中国来自于1978年的一声炮竹爆炸,是从天外突然降临到这世界上的。问题是,邓小平上面的话打了某些人的脸,啪啪的。

瞧见了吧,断言“1970年代的中国……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荒诞的一页”的向松祚,就是被邓打脸的“某些人”中的一个。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5周年纪念日。我再引邓小平的话打脸某些人: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天不生润之,万古如长夜!

注1:《197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2006年2月23日。

注2:逄先知:《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1月8日。

原载于:炎黄之家   http://womenjia.org/z/201811/85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5:43 , Processed in 0.0305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