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76|回复: 4

《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书评数则

[复制链接]

900

主题

1100

回帖

750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02
发表于 2020-8-3 17: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读《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


6连团宣传队 北京 侯金成
转帖自 老者 博客(2011-12-26 09:23:16)


我是最早读到《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的幸运者之一,那是因为我和子蕴是小学的学友,我们共 同在东城区黄花门小学就读,她是学姐、是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见《快乐小学》);我们又都是少年宫的组员,她是友谊合唱队的队员,我是舞蹈组的队员(见 《歌声伴着我长大》);我们还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二团的战友,她在十四连,我在六连(见《三十二团某农业连队》);我们又先后调到团宣传队,她搞创 作,我搞表演(见《三十二团文艺宣传队》);巧的是她的弟弟刘捷和我是小学同班同学,我就得叫她个姐;更巧得是她们在南月牙胡同像“大公共汽车车厢”的住 房,在她们家搬走后,我舅舅一家搬了进去并居住多年。这些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命运,使我在读这本书时,多了几分亲近、多了几分敬慕,所以迟迟 没敢动笔写书评,拖到今天。但是答应子蕴姐了,还是斗胆谈点自己的感受吧。
说是读不如说是品,品味人生,一篇篇文章,一段段人生经历,让我心振、心悦、心赞、心叹有时又有几分心酸。
让我心振,是因为子蕴姐是个勤奋、有毅力的笔者。
《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以下简称《跨越》)一书,这是我读到的比较完整的反映知青生活的书,是我们三十二团北京知 青撰写回忆录的第一人,不知我的评价是否准确。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都有难以忘怀的往事、都有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但是能拿起笔把它记录下 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和大家共同分享的不多,子蕴姐做到了。我佩服她的勤奋和毅力,所有这些文章大都是她建了博客后完成的;是在照顾患有重病的老母亲期间完 成的;是在摔成粉碎性骨折,前后做过两次手术,腿里还有一块钢板三四颗钢钉的情况下完成的,正像闻黎明在序中写到的:“子蕴是在难以想像的情况下完成这部 书稿的。”同时序中还写到:“子蕴这部回忆涉及的场面,自然比不上《大江大海》广阔,但我相信它会走近大陆版的《大江大海》。尽管子蕴的创作数量远不及龙 应台,但我仍固执地企盼子蕴成为大陆的龙应台。”这本书更显得弥足珍贵。
让我心悦,是因为子蕴姐是个浪漫、有品味的笔者。
全书中很多章节里弥漫着浪漫的气息,又是拉手风琴、又是吹口琴、又是弹吉他、又是画画、又是跳舞蹈、又是听音乐会、又是看芭蕾舞剧,在艺术追求中成长。书 中最为精彩的是《令我魂牵梦绕的女十二中》,笔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她的最爱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从校园到图书馆;从老师到同学;从天安门广场的狂欢到下 乡劳动,字里行间流淌着温馨、浪漫、快乐。充满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眷恋。在这一章的结尾时她写道:“我要告诉孩子们的是,你们的父母曾经和共和国一起走过 了多么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十七年,见证了新中国最进步最热情最单纯最美好的十七年,尽管我们物质生活并不太富裕,但我们的精神生活是饱满的是丰富的是充实 的。我怀念我人生中最初的十七年,那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和留恋的美好幸福生活。”还有《我的电影情结》、《看芭蕾舞剧》等章节,你都会感觉到子蕴姐是一 个充满着浪漫气息,极有品味的人。当然,最打动人的还是她和D那刻骨铭心的,几乎让母亲扼杀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她用了一个章节,讲述了她们之间那有些曲 折、有些无奈、却充满着温馨、充满着浪漫,让人羡慕的爱情历程。这郎才女貌的绝配,是上帝的安排,因为她们是世上不多见的“同年同月同日生”。
让我心赞,是因为子蕴姐是个率性而真实的笔者。
闻黎明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追求真实的她,虽然事前没有精神准备,但她敢于将真情告白天下,不怯公布私人档案。”这就是让我心赞的理由。我十分佩服子蕴 姐的勇气,在《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两个章节中,客观的记录了父母不幸的婚姻及兄弟姐妹们与父母的关系,特别是她与父母的情感纠葛。在子蕴姐的博客里 读到这两篇文章的时候,就非常感慨,重读更加深了对那一代人婚姻悲剧的理解。她对父亲母亲的命运、性格的刨析,折射出那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些矛盾是时 代造成的,比如书中在分析父母矛盾时:长年的夫妻分居使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基础的婚姻更加岌岌可危。我赞赏子蕴姐的率直,尤以她把自己和母亲的情感刻画的 入木三分:“母亲是个性格复杂的人,我对母亲的感情也很复杂,用爱恨交织这个词来形容似乎也不准确。母亲是我无时无刻不牵挂的人,是我又依赖又想摆脱的 人。是把人折磨的恨不能去死,但第二天又怨气全消去看望的人”但这并没有影响子蕴姐孝敬自己的母亲,一段时间她很少参加战友的聚会,倾尽全力照顾年老多病 的母亲。率性的笔触随处可见,在《看芭蕾舞剧》一节是这样结尾的:“前两年我又看了一次中芭复排的《红色娘子军》,我觉得大不如前,小字辈的演员是把这个 舞剧当舞跳了,没有演出内涵,没有她们前辈的精气神。是啊,让现在的孩子满怀阶级仇恨跳舞也太难为她们了。时光荏苒,一切都变了,不可同日而语了”。让我 心赞还有一个原因,我被她惊人的记忆力所折服,几十年过去了她对人和事记得那么清楚,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那么多首歌曲,她居然都能记住歌词。
让我心叹、心酸,是因为子蕴姐是聪颖而又多愁善感的笔者。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她都遇到过一些坎坷、遇到过一些挫折,在这些章节讲述的过程中,你会跟她一起揪心、你会为她打抱不平、甚至为她落泪。由于她聪颖、她多 愁善感,她就会比别人承受更多的压力。在《三十二团某农业连队》、《恶梦般的历程》、《漫长的入党历程》等章节中,都有描写。好在子蕴姐又同时具有乐观向 上性格,哭起来她比谁都能哭,该哭的她哭,不该哭的她也哭,书中大量的“哭”的描写,有激动的哭、有感动的哭、有幸福的哭、有悲伤的哭、有难过的哭。最精 彩的是她看电影《甲午风云》,当“致远号”被“吉野号”撞沉后:“我无法接受这个结局,立刻大哭起来,并且不顾一切冲出电影院边跑边哭,我的同学在后边追 我:‘那是电影,不是真的。’‘是真的,就是真的!’我一直哭了好远哭了好久。。。。。。”乐起来她又是极具感染力的人。从小学到中学,从初中到高中,从 农业连队到宣传队,再到宣传股报道组,凡是有人的地方,她一定是核心、是骨干,这就是子蕴。
读《跨越》还有一种感受,就是她的文章极具画面感。如在《漫长的入党经历》一节中,当她得知入党受阻是因为D的原因后,有这样一段描述:“我满腔愤怒无处 发泄,顺手抓起一个墨水瓶朝D砍了过去,D一偏头,一瓶墨水摔倒办公室的白墙上,瓶子粉粉碎,一面墙溅得乌七八糟,D什么也没说,转身走了出去”。你就好 像在现场一样。还有《歌声伴着我长大》一节中:“俄罗斯的‘亚历山大’合唱团来时,我不惜花上千元买票一个人去听,我喜欢歌曲‘卡林卡’,领唱的声音太漂 亮了,因为我这个歌迷太热情,且座位靠前,我又是招手又是飞吻,以致于谢幕时,主唱把鲜花献给了我,令我激动的一夜失眠”。感同身受。仅举两例。
尽管笔者一再声明新版已将错别字都该过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有两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一是朱蓬勃的“勃”字,应该是“博”字;一个是王馥莉的“莉”字,应该是“荔”。
没写过书评,也不会写书评,只是谈了自己一些感受,还了自己一个愿。





完成于2011年12月22日凌晨



二月2011-12-26 09:52:53 [举报]


读一篇书评,就如同重温一次青春岁月,这就是《跨越》的魅力
博主回复:2011-12-26 10:16:24


读《跨越》的过程,也是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次梳理。


子蕴2011-12-26 10:06:24 [举报]


还说不会写?写的太好了,简直成了我每个历史阶段的见证……况且对大姐的心路诠释的很准确,令我感动……谢谢弟弟,我择日转载。祝福弟弟!
博主回复:2011-12-26 10:14:42


姐满意就好。


李东平陈会民2011-12-26 10:49:02 [举报]




朋友和子蕴姐及刘捷都是小学同学,从小一起长大、入学也就是发小,后来又到三十二团宣传队还真是有缘份。多年的莫逆之交使你们从发小、同窗到荒友、挚友风雨同舟,从朋友诚挚、细微的感言中可以感触到。这种友谊也是最珍贵的。祝你和你的朋友们冬日快乐!
博主回复:2011-12-29 13:28:51


这份缘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就更加珍贵。其实和东平的相识也是先知其 名后识其人的。记得那年回京探亲,在北京童装厂工作的母亲告诉我,同事的儿子也在黑龙江兵团,也在钢字315信箱十连叫李东平,于是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在 团部教师学习班上我们相识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也是缘份。


太婆2011-12-26 10:53:34 [举报]


看《跨越》就象是在回顾一代人的青春岁月,令人感动,博主写出了读后的心振、心悦、心赞、心叹、心酸很到位。赞!
6连 <wbr>侯金成 <wbr> <wbr> <wbr>我读《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
博主回复:2011-12-30 10:19:56


这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精神财富,感受是共同的。


船舫的插队知青2011-12-26 11:06:48 [举报]




读朋友佳作,干朋友情怀。问候平安。6连 <wbr>侯金成 <wbr> <wbr> <wbr>我读《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
博主回复:2011-12-29 13:30:19


谢谢!


羚羊2011-12-26 15:47:03 [举报]


和二月有同感,读了你的书评,就如同重温了一次子蕴姐的《跨越》。写得真好。
博主回复:2011-12-30 10:22:01


应该说是《跨越》写的好,帮我们记录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阿刘2011-12-26 16:41:47 [举报]


博主的书评写的真实、细腻、感人!这是因为有和别的读者不一样的生活经历,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你品出来的“心振、心悦、心赞、心叹有时又有几分心酸”的“味道”,很深沉!读你的书评,对再读子蕴姐的书会有更多的感受。博主读的很仔细,你的记忆力也很好。
博主回复:2011-12-30 10:24:49


在读《跨越》时,有时就像在读自己,感同身受。


心随志远2011-12-26 17:48:12 [举报]


子蕴的书如其人,豁达、真诚、浪漫。哥们的书评犹同你的舞蹈,反复揣摩,精工细作。祝贺两位成功者。
博主回复:2011-12-30 10:27:38


你对子蕴的评价非常准确,正因为她的这些特点,才有《跨越》,也才有我的书评。


青春不再2011-12-27 10:36:12 [举报]


侯哥的书评写得精彩!即细致又全面地把子蕴姐的喜怒哀乐性格品味涵盖出来,让我通过你的介绍一亇更加鲜活的子蕴姐仿佛就站在我的面前。我爱子藴姐,爱她的率真爱她的才华爱她的美丽爱她的善良,她不仅是我的学姐也是让我愿意在不远处悄悄地欣赏的女人。
感谢候哥的精彩文笔!
博主回复:2011-12-30 10:30:08


“她是让我愿意在不远处悄悄地欣赏的女人”,太棒了!说出了所有喜爱子蕴姐的同胞们的心里话。


子蕴2011-12-27 13:59:33 [举报]


舞者(这是姐给你取的网名,你不听,偏要叫老者),请去姚晓兰博上一看,她转了你不少舞蹈剧照。很精彩。我也在此借你一方宝地,向一贯关注支持我的好朋友们表达我诚挚的谢意:姐姐无以回报,唯有努力写些好文章,与大家共勉。顺祝大家元旦快乐!
博主回复:2011-12-30 10:33:16


姐对我的网名不改成“舞者”还耿耿于怀那,我真的称不起“舞者”,只能是个业余爱好者。真诚的祝愿姐有更多的好作品呈现给爱你的人们。


老徐2011-12-28 20:28:41 [举报]


酒要靠品,人要靠读,惺惺相惜,方为知音。好文!
博主回复:2011-12-30 10:35:11


谢谢老徐夸奖,我这两下子瞒得了别人,瞒不了你。还望多指导!


一凡2012-01-03 13:00:37 [举报]


子蕴大姐的《跨越》, 是奉献给知青朋友们的一份厚重的礼物,是历经磨练知青群体共同心声的表达与呼唤。《跨越》中那腥风血雨年代依然迸发出的纯洁、善良、淳朴的爱,怎能不叫人 滋润心田、感慨万千。《跨越》告诉我们不但要记住那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更是为了给予我们的后代了解、理解父辈特殊年代的人生历程和警醒。读老者荒友的书 评,犹如又见子蕴大姐的音容。心振、心悦、心赞、心叹、心酸,诠释了我们荒友的心中所想,感谢!
新浪网友2012-01-16 22:27:10 [举报]


今 天又仔细地阅读了博主不少文章,你是一个认真负责诚恳待人的好党员,好领导。虽然做政工工作不是你的兴趣所在,不是你的个人选择,但我个人认为,正是如你 这样的人在基层担负了党务工作,几十年来党组织还能屹立不倒,整个社会还被凝聚着,多元而有核心,祖国不断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
你的品格同样充分展示在给子蕴姐写书评这件小事上,为她的书写读后感对我们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小事,评论她的书很有意义,写出我们的真诚,尤其是想明白我们经历的许多往事,需要很多功夫,你督促了我,也鼓舞了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30b070102e0tn.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0

主题

1100

回帖

750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02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7: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美女今何在

      ——读子蕴书有感

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美人儿们大可以说,那时都怪自己年少无知,受了别人的蛊惑,受了谁的呢?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或四人帮,或林彪;都是听了毛主席的话,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争先恐后残酷无情,都是为了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叶剑英讲过:文化大革命中死了2000万人,整了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浪费了8000亿人民币。胡耀邦说:文革中有一亿人受到批斗,8万个家庭被彻底消灭,5百万人被判刑,703万人被打成终生残废,被逼自杀的有2百万人,近20万人被以莫须有的反革命罪枪毙。

十年文革,人性的丑恶发挥到了极致,夫妻决绝、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人间悲剧屡见不鲜。我66年十五岁正上中学,属于比较听话的好孩子,但对父母充满了仇恨,大义灭亲,壮着胆给他们贴了一墙的大字报,妄图与反革命家庭划清界线。在那个年代,谁不想打人,谁不想骂人,谁不想批斗人,谁不想努力表现自己最革命最无情最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

在子蕴新出版的《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一书中,让人意外地看到了一位美丽、善良,不打人,不骂人甚至还救人的好姑娘。

“生死之交”一章讲述了作者文革中把一个朋友的妈妈藏到家里的故事。这位妈妈被学校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伤痕累累,随时有可能丧命。在那个时期藏人,无异于动乱时期把什么六呀四呀的暴乱份子藏起来一样,需要何等的胆量和见识。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子蕴不光外表长的美,还天生具有的大慈大悲,温柔善良的一面,也展现了她侠肝义胆,嫉恶如仇,为朋友两胁插刀的侠女风范。

书中对文革的描述寥寥数笔,通过一个纯真无邪的花季少女对文革的观察,勾勒出了文革的本来面目:“把老两口五花大绑押上了卡车,据说是遣返回原籍,罪名是历史反革命。可怕的事还在后头……许多中学红卫兵,把房东的家抄了个底掉,开始时让婆媳二人跪在地上……说是婆媳俩想变天,他们解下皮带开始拼命打她们,那个女红卫兵边抽打边歇斯底里哭。房东老太太先时还大声的说:打的好,打的好!渐渐就气弱了……过了几天,婆媳俩双双被打死了……”作者在书中写了一群才华出众堪称美女的姑娘,她们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结局也迥然不同。

“高中同学茵,父系的亲属都在台湾……温文尔雅,典型的大家闰秀……茵很朴素,衣著得体但不鲜艳,她总爱穿一件蓝色的外套,冬天戴着个大口罩,口罩遮住了大半个脸,只露出一双圆圆的清澈的黑眼睛,老实讲我俩不是一类人,她是精致的易碎的古代瓷瓶儿而我是粗糙随意的现代陶瓷罐……不知是哪个学校的红卫兵连续三次抄她家,茵的爷爷,妈妈相继被打死,奶奶被打瘫,爸爸的肾被踢出血。据说打她的家人时,让姐妹四人站在一边看着……茵刚十七岁,最小的妹妹十一、二岁……四个女孩子被红卫兵关在一间屋子里,没有行动自由,巨大的悲痛和惊吓使茵得了癫痫,从此稍有惊吓刺激就人事不醒抽风吐白沫……茵为了生存,大概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成份,她匆匆嫁了个清华大学在读的出身红五类的哈尔滨青年,但是她复杂的社会背景,影响了她丈夫的入党及其原本顺畅的政治前景,丈夫反悔了,而茵则陷入了另一轮新的不幸的痛苦之中。终于有一天,集所有不幸于一身的茵在又一次癫痫发作后再没有醒来,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千般无奈,带着满心的伤痕和不甘,我的好朋友茵就这样悄悄的走了……而此时她还不足三十岁……”

“令我崇敬又心痛的知青英雄蒋美华”是上海知青,“她是资本家出身,积极要求入团,一心想和家里划清界限……仓库着火了!房顶上一根梁柱烧断砸了下来,瘦弱的蒋美华用肩膀和双手扛住正在燃烧的柱子,让身后的人们冲出去,直到自己昏倒……烧得面目全非,几经整容,她没有头发,戴着假头套,手和脸,身体都严重烧伤,鼻子是假的,鼻孔出气很困难,而且异常干燥……她以前可真算是个林黛玉式的美人儿,白晰的皮肤,娇好的容颜,苗条的身材,无可挑剔……”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到北大荒,走上了毛主席指出的康庄大道,最后的结局是生不如死。

美貌是一种诱惑,往往招致许多灾祸,子蕴具有惊人的美貌,女性的温柔,才华出众,追求她的人大有人在,她的爱情本不该曲曲折折,但她的命运与一个出身卑微的男人交织在一起,就注定会轰轰烈烈。

子蕴的眼光不错,她苦恋了数年的小伙子D的确不同凡响,高高的个子,宽肩膀,面容清癯,棱角分明,敏锐的黑眼睛,昂首挺胸,气宇轩昂,仪表堂堂,为人谦和,工作出色。拿到现在,可说是无可挑剔的男子汉。那个年代出身决定一切,D是黑五类子女,父母文革初被轰出北京城,D为了养活兄弟姐妹,毅然决然地下乡插队,靠自己一人没白没夜拼命地干活,养活一家人。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暗自想,如果是部小说,因为家庭出身,爱情戛然而止,合情合理,一对痴情的男女主人公一定不要走到一起,才能完成最终的爱情绝唱。

可惜,回忆录不能杜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真实是回忆录的灵魂。一个红五类才女,爱上一个黑五类狗崽子,仅靠鸿雁传书维系感情,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恋情不说是旷世奇恋,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出现。

子蕴为了爱情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她在艰苦的北大荒兵团工作数年,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为了与D结合,往北,往更偏僻更荒凉更寒冷的大兴安岭山区居住。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果不其然,结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种琐碎事接踵而来,D爱玩不顾家的缺点显露了出来,虽然D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可这样一个人注定不能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他不是大款,不是大官,不会拍马。其实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

子蕴的书在台湾出版,读过的人好评如潮,其中陆幸生先生的书评写的尤其好。陆是记者、作家、专业人士,不过文章的好坏似乎与专业不专业无关,有多少名家对上山下乡这段历史还高唱着赞歌呢。

该读书的时候,全国数以千万知青屈从最高统帅毛泽东之命在乡下务农“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代知青集体被剥夺了青春自主权,被剥夺了读书学习的权利。青春一去不复还,如今两鬓斑白,已经成为爷爷奶奶的我们,即便不能讨回丢失的权利,即便没有人偿还曾经的损失,难道还要为这段荒唐屈辱的历史歌功颂德涂脂抹粉吗?每个人都有值得一书的往事,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爱情、初恋,都有说不尽的友谊、情义,子蕴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说她的经历坎坷,不如说是她长的美,心灵美,美女似乎不应该有这样不平坦的道路。现今的美女讲究傍大款,那时的美女完全可以傍个当官的,最起码嫁个出身好的,也就不会受这么多罪。历史如同断了线的珍珠,能有几多真实,子蕴秉笔直书,文革,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就是由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真实故事组成的。

在公园里看到我的同龄人结帮成队慷慨激昂高唱老(红)歌,我就想,唱吧,唱吧,当年的贵族红卫兵什么要武彬彬从不忏悔,照样过着贵族生活,凭什么让你们永远背负沉重的十字架。你们唱的是优美的旋律,熟悉的歌词,并不是故意唱红歌,讴歌那个年代。谁想回到那个在毒日头下劳作一天只挣十分工五分钱的年代;谁想回到每年一次探亲,一家人哭哭啼啼,回农村要带咸菜、挂面、酱油膏的年代;谁想回到为了上大学、招工回城,可能冒着被指导员队长书记强奸的危险的年代,没有一个人肯走回头路。我们这一代人,唱红歌不过在回忆青春,追忆逝去的年华。子蕴的书里提到不少老(红)歌,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仿佛让我们回到了童年,少年,青年,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似乎变得亲切起来,但带给我们最强烈的感受是绝不能走回头路!


                                                                       2011-06-14

http://www.hxzq.net/aspshow/showarticle.asp?id=54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0

主题

1100

回帖

750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02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7: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三)不放弃记忆的权利
     

     说余杰,恐怕知道的人不多,但一提他的网名《滴水湖畔》恐怕有知青经历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博客“专讲知青那些事儿”让我知道了云南兵团知青的苦难和遭遇,知道了云南知青为返城而作的不屈抗争,也让我知道了作为知识青年中的一员,能够在黑龙江兵团是幸运的,而我的经历就更是大不幸中一个幸运儿了。我钦佩像《滴水湖畔》以及许多像《滴水湖畔》一样的怀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些同时代人他们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绝不能让历史重演,绝不能让文革灾难重演,绝不能让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重演,绝不能让极左思潮卷土重来。(子蕴)



不放弃记忆的权利

余杰



24日,我正在审阅一份重要的文件,前台服务员送来了一个快递。我猜想一定是子蕴的书《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到了。打开一看,果真是我期盼已久的这本书。

前几日,在网上结识的好友子蕴曾经发纸条给我,告诉我将这本书寄给我。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尽管这段时间工作比较忙,我还是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这本书。



一个同时代人对于文革真实的记忆



开场,子蕴说:忘记了是谁说的,切莫因生命的平凡而放弃神圣的记忆权利,惟千千万万朴实的生活记忆,才能熔铸成不可涂改的历史真实。



在子蕴的《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一书里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就是这些平凡的,但是有意义的历史记忆。特别是在那个难忘的动乱年代里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红色恐怖”和“不该凋谢的花朵”,而是那个时期真实的政治环境下,我们这代人真实遭遇、真实的生活过程。读着这些故事,对于我们这些从文革走过来的人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政治风暴袭来后学校里开始的无限期的停课,开始了我们被剥夺学习读书权利的那一刻起,历经了运动初期的狂热。亲眼目睹了共和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批判、斗争、迫害、死亡等等。我们还看见了基本相同的故事:大串联、军训、学工以及那时的样板戏。读着读着,我的记忆里不断出现了上个世纪我们曾经看到的一切。这些共和国苦难的一幕在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啊!这也许就是子蕴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当我看到这个时代记忆的最后一篇《告别演出》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子蕴写道:写道这里我已抑制不住滚滚热泪,我才知道我是这样留恋我的学生生活,这样怀念我的班级集体,这样想念我的同学们!我的淘气可爱的同学们,你们过得可好?真想你们啊!



对于我们当时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许多人从此就再也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了。我们在那个时候还有带有茫茫然,一位自己开始紧跟伟大领袖进行反帝返修、永保江山的革命了。但是事实无情地粉碎了我们天真的梦想。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剧所在。



现在,子蕴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文革记载下来,这是很难得的。似乎现在连这个已经被中央否定的文革都成为忌讳的话题,实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幸。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子蕴的故事尽管不起眼,但是记下了历史,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一位知青对上山下乡刻骨铭心的记录



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话题。这些回忆能够激起我们队昔日苦难岁月的记忆。



子蕴是1969年上山下乡的,去的地方时黑龙江兵团。她在讲述上山下乡的时候说:“我在并不情愿又无其他出路的情况下,踏上上山下乡的里程。这一去就是十年。这十年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当1978年我重返北京时,已经30岁了”



短短的这几句话恰是我们这代人的写照。整整十年,我们就这样贡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为的是什么呢?祖国、人民、农村?还是再教育、培养接班人?至今没有人能够讲清楚。于是就有了什么“无悔”与“有悔”之争。这些都不能够说明问题。我还是欣赏子蕴的做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述那段历史。记下这些历史,让我们的后人和历史来评判。



在子蕴这本书里,上山下乡的回忆占了一半的篇幅。从到达农业连开始的第一顿饭一直到历经惊心动魄的“9·13”事件和哀乐低回的1976年。有她在兵团的痛苦与欢乐,也有自己美好爱情生活的曲折迂回。一直到1978年子蕴接到调令能够返回北京,而且是父亲亲自来到兵团与他们一起度过了那年的春节。子蕴是在这样描写自己的心情的:“即将返城的兴奋,对于大兴安林的眷恋,对于自己一人带着儿子即将开始和d(子蕴的爱人)两地分居的生活的无奈,对我将从此失去工作、未来将何去何从的恐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寝食难安。”



从上山下乡开始,到最终的大返城,许多知青经历的人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无奈地去了一个自己很陌生的地方,经历了苦难的煎熬,终于能够脱离苦海却又面对许多未知的考验。都是差不多的过程,所以我在阅读子蕴的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想起自己在云南兵团的经历。我想,子蕴用这样的方式在讲述我们自己的历史,让我们记住这些苦难,记住我们这代人的过去。真实性和生动性往往胜过我们某些历史学家和专家对于这段历史的枯草的、有无事实依旧的解说。



一段共和国历程苦难与辉煌的见证



子蕴说: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的政治风云变幻,经历了人生中太多的沟沟坎坎,但经历又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是的,认真拜读了子蕴的这本书,我们看见的是共和国成长发展,经历磨难的一个历史的画面。一个家庭,一个人的经历在折射一个国家所走过的路。



从自己的家庭写道自己从小的生活。从上山下乡到十年后,子蕴回到北京了。她在这一节的标题是用了“北京不欢迎我们”。是啊,那时凡是有知青回城的地方,谁会欢迎一群饱经风霜、无所事事、没有文化、拖儿带女的知青?



有人开始了新的努力与奋斗,有人面对此情此景开始消沉,还有人从此一蹶不振。而子蕴选择的是依靠自己的努力的奋斗!很难,很不易!在艰难的求职路上,我们能够看见她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无论是在药店当学徒、还是买大山楂丸。回来了,一切从头开始。



我特别欣赏子蕴在书中的那段话----

“我们----和共和国一同诞生,一同成长的一代人,已经成熟已经坚强,我们不再盲从,不再迷惑,我们将肩负起时代给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共和国一起奔跑,奔跑,追赶着世界的脚步,不断向前,向前……”



看完这本书,给我一个启示:一个人的成长史、一个家庭的变迁史启示就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缩影。在子蕴这里,我们能够从许多细节中看到共和国发展的历程。由小见大,老百姓的故事是对整个历史的一个最好的补充和诠释。如果有千千万万的“子蕴”都来写这样的故事,将会是一部生动翔实的共和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在这些讲述中看到共和国怎样会成立的?取得了那些成就?一代人是如何成长的?史无前例的“文革”究竟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多大的灾难?为什么一定要改革开放等等。史学家们会在这里找到许多最真实的答案,这也许就是子蕴写这本书的意义。



自从在2007年6月14日我开启了自己的博客以后,在网络世界里结识了许多朋友。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相互交流、学习,倾述这自己的情感,回忆着昨天的往事,展望着美好的未来。我很感谢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子蕴就是其中一位。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是心是相通的。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经历、一样的话语。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代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谢谢子蕴给了我们这个财富,谢谢她给了我这样一个表达自己心愿的机会。愿在不久能够看到子蕴更加精彩的文章。也愿我们更多的与共和国同龄人能够像子蕴一样来讲述我们自己的历史。

http://www.overseaswindow.com/home/nodebody/10540/2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0

主题

1100

回帖

750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02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7: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同窗情谊——读子蕴《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想到的




   4月29日,收到子蕴的纸条,让我把通讯地址告诉她,以便五一后将在台湾出版的《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快递给我和妹妹(网名羚羊)“权作节日礼物了”,我随即给她打电话,说不着急,等高中同学聚会时再取不迟。没想到,子蕴出书的消息不胫而走,索要者众,她自费购得的100本和赠书50本眼看就送光了,于是她赶紧于5月10日将两本书交金沙人代转,怕一时疏忽亏待了我们姐俩。5月25日,金沙人在百忙中亲自乘地铁来到我家,我这才看到老同学的大作。    说实在的,看过七八位朋友写的书评,我都不敢下笔了。尽管我们是同窗4年的老友,加之妹妹和她是兵团战友的这层关系,我确实是应该大书特书一番,然而感受太多太多了,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
    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虽然书中绝大部分内容早已在博客中读过,但当手捧沉甸甸的书稿时,感觉还是很不一样。这本书,不是普通的文字堆砌的,它是子蕴含着泪,带着笑,一字一句从心底发出的呼喊,是对命运对父母对子女对祖国给予的答卷。
    来不及把书全部读完,赶紧为老友站脚助威。
    读子蕴的书突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真和情。
    现在的书报杂志、影视剧充满了虚假信息、胡编乱造,可子蕴的书实话实说,绝无任何杜撰,让人感受到久违了的真实、真诚、真心、真意、真挚、真性情、真善美。字里行间充溢着亲情、爱情、同窗情、战友情、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恩之情,对陌生之人的关爱之情,对伤害过自己的人的宽恕之情。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我们有过美好的童年,艰辛的青年,奋进的中年,现在已进入幸福的晚年。
    我们唱过同样的歌,看过同样的书和电影,我们同样在美丽的校园学习、生活,接受新知识,结识新伙伴。当我读到子蕴的由衷感慨:“写到这里我已抑制不住滚滚热泪,我才知道我是这样留恋我的学生生活,这样怀念我的班集体,这样想念我的同学们!我的淘气可爱的同学们,你们可好?真想你们啊!”我的眼泪也止不住了。
    翻出来一些高中时期的老照片和1992年回京后的聚会照片,再和子蕴同温纯洁的同学情谊。
    文革时的子蕴,忧郁的眼神,承载着多少苦痛?

要去军训啦

天安门前留个影

娇滴滴的小燕子如今还没有消息,旁边是漂亮的女军医。

校长焦其树和数学老师杨忠平(从130周年校刊上扫描)

缺了汪汪的毕业照

汪汪个儿最高,小指挥紧挨着

文革的痕迹随处可见,洁如今在青岛,也有42年没见了。

北京照相馆照的,挺不错吧?

我最好的朋友去云南了,另一位分在北京站当了广播员。

这些一寸的小照片,聚在一起,就成为难忘的回忆。




1991年底,我先期回到北京,工作没有着落,爱人的调动还未办成,我利用这段时间恢复了和初中、高中同学的联系,在办理工作调动的过程中得到多位同学的热心帮助,让我永生难忘。


    1992年3月27日,和初中同学去美术馆后街看望李希桐老师。

1992年是一个难忘的年头,我们告别了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山东淄博,也开始重拾同窗之谊频繁地和同学们聚会。初夏,李老师和初中同学相聚在天安门,而后又去了中山公园。

1992年7月19日,在阿胖的召集下,高中同学才有了这次分别23年之后人数最多的一次聚会,中间是刘万敏老师

1999年5月17日,在美国哈佛医学院工作的莹回京探亲,阿胖组织大家在冶金部酒楼聚会。


  小平颈椎要动手术,1999年9月27日,我和阿胖、小因、秋、林江、京、华、素绚、萍去她家,每人捐了100元,表达同学的情谊,竟然没留下照片。


     2006年2月18日,为欢迎美国归来的莹,在冶金部招待所聚会、跳舞、卡拉。

2010年2月6日,莹请我们吃螃蟹,子蕴送给每人一个大老虎

2010年4月10日,我和金沙人、盛伊、羚羊、戚小敏去医院看望受伤的子蕴,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完本书。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时代变了,生活的环境变了,心中的信念没变,纯真的友情没变。


http://www.bm12166.com/forum.php ... tid=1072&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0

主题

1100

回帖

750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502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17: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如洗——一代人的记忆



选送:余杰



收到子蕴大姐从北京寄来《水流心犹在》一书后,我想起了2011年的时候,大姐出版了她的新作《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三年后又出版了《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一书。感谢子蕴大姐把她的三本专著都赠送给我。

在阅读《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和《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时,我就很佩服子蕴大姐的思想与文采。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在历经了风风雨雨后留给我们的是思考的记忆、深邃的反思、理性的感悟。

今天读着这本《水流心犹在》同样如此。如大姐用“一半是梦幻,一半是记忆”为题做的序言,在记录海河之滨与皇城根下的生活里,使我们在京腔和津味中知晓了那一片土地的味道、那些逝去的岁月难以忘怀的故事。在诗一般的话语和留存历史风貌的插图中让我们再次回到了那些年那些月……。






不会忘记——曾经的痕迹是那样难以磨灭



因为还在“余热”,忙完工作上的事情后我抓紧一切时间读着《水流心犹在》。忽然有一种感悟,似水的年轮早已走远,但是我们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时永恒不变的。读着书中那篇《庭院深深》,想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路程。我感到子蕴大姐真实地写出了我们这代人许多相似的人生经历。子蕴大姐用电视剧《渴望》主题歌的歌词作为每一个篇章的题头非常有画面感:“欲说当年好困惑”里是儿时的记忆;“相伴人间万家灯火”里邻里之间的生活场景、早点铺、小人书摊以及搬了新家以后“恶劣”的邻里环境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啊;“亦真亦幻难取舍”里从稍稍安定的生活到突如其来的一场政治大风暴;“过去未来共斟酌”里家的味道、家的团圆令人感慨又有些心酸。一篇篇都是满满的故事,都是那个时代真实的画面。大姐的童年、少年时代在天津生活,后来回到了北京。我从小生长在上海,大城市里的生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子蕴大姐的笔下是浓浓的京味,让我们知晓了京都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在《旮旮揽趣》一章里洗澡、停电、小人书摊、邮递员、小铺儿、片儿警。《我的四季歌》里呈现的是北京四季的画面:“春风吻上了我的脸”、“知了声声叫着的夏天”、“秋风拨动着我的心弦”、“冬季到来雪茫茫”。在这些画面里的一个故事里有悲欢离合,也有历史的痕迹。

与共和国一起长大的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曾经的人与事呢?在这些娓娓道来的故事里,我佩服大姐写出了那个时代真实的一面。







不要遗忘——为了历史的车轮不要倒转



此刻,我正读着《一封无法发出的信》,眼眶里饱含着泪花!实在是太感人了!!

这是一封注定无法寄出的信,一封充满深情的信,一封对那个所谓“艰难探索”年代的控诉信。收信人是一位六七届高中生,他曾经在那个岁月里“被一群红卫兵群殴,连踢带打,内脏受伤,从此经常胸痛吐血……”。读完信后我才得知,这位“吹口琴的男孩”曾经暗恋追求着子蕴大姐,只是大姐浑然不知。那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这位大男孩曾经托人将一封信转交给子蕴大姐,“信的大意是:我们都面临上山下乡的命运,与其等待学校分配,不如我们自己选择下乡的地方,到我的家乡去。”他告诉子蕴:“我的家乡在江苏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里,远离斗争和喧嚣……”,他邀请子蕴同行。

这是一个在荒唐年代有着浪漫情节的故事,二十年后是那位送信人把这个故事告诉给子蕴大姐。当尘埃逝去以后,留下的是一份难以释怀的思念,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吹口琴的男孩”已经在天上了“他死了,病死了,他一直没有结婚,身体不好,抑郁寡欢,最后客死他乡……”。大姐得知此事后在这封信里写道:“内心五味杂陈,很难形容那复杂的感情。”“此时,只觉得心口疼的钻心,心疼欲裂,却没有眼泪,在越下越大的纷纷瑞雪中,我眼前一直晃动着你青春健美的影子,耳边回声着你忧郁的口琴声……”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也碎了。我在问:假如没有那场“革命”呢?假如他还活着呢?假如,没有假如!这份记忆在反复告诉我们:不能遗忘!

为什么要写这封无法寄出的信?子蕴大姐坦诚这份“秘密”想告诉我的是什么呢?

大姐说:她坚信善恶终有报的真理,相信那些罪犯一定会得到惩罚!

大姐在心中呼喊着:“我希望这一段历史不要被遗忘,被篡改,被掩埋,我祈祷历史的车轮不要倒转,我相信噩梦醒来是早晨……”

我们都听见了吗?我们都记住了吗?

《一封无法发出的信》,我读了又读啊,终于读懂了大姐这本《水流心忧在》书的真正含义:牢记,但绝不歌颂!






不能失忆——人生唯有自我奋起实现理想



以前读子蕴大姐的《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和《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两本书的时候,我就体会到她的人生经历不仅仅是丰富,还是一本人生奋斗的哲理书。

我们这代人简而言之就是这样一个痕迹:上学、被中断、上山下乡、艰难回城、再次就业,这一路走来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体会到:不易!

在命运对于我们这代人如此不公的时候,如何规划自己的路?如何在逆境中不屈?到了我们步入晚年的时候才刚刚明白。

因此,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篇《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好像就是我所经历的往事啊。因为那场“革命”,我们都被无情地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剩下的只有到“广阔天地”去“接受再教育”大姐在这篇文章里写道:“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美梦破灭了!”是啊,就是那一刻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人生轨迹,由此诞生了“失落的一代”。怎么办,在《书中自有颜如玉》中我看到的是自我奋起的大姐,在书的海洋里寻求真理和知识的大姐。同样,在《痴人说梦的日子》里,当知青大返城以后,大姐与闺蜜一起“做梦”,在寻找人生的“出路”。在“想入非非”中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当我读完这些片段的时候,真实地感悟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没有救世主,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所以,在我的眼中《水流心忧在》不仅有“那个年代京津两地的世俗风情画面,皇城根下的北京胡同文化、乡村文化、里弄文化栩栩如生,更是记录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庶民文化的真实样貌”,更是一部书写我们这代人人生磨砺的教科书。






我阅读着大姐诗一般的话语——“我爱雨天,爱濛濛细雨的罗曼蒂克,爱瓢泼大雨的畅快淋漓,爱春雨羞答答的珍贵,爱秋雨的冷冷清清凄凄迷迷;我爱看雨中奔跑的人们,和伞下相依相伴的一对情侣,爱看穿着花花绿绿塑胶雨披的像蝴蝶般飞舞的骑自行车的人们,当然我更爱那种吸一口润润的空气沁人心脾的湿润润的感觉。”在这篇《雨天变奏曲》里我读到了子蕴大姐的内心。母亲说她是“火命”。大姐则在一首《看雨》的诗歌里写道:“我心如洗”!

余杰

http://www.shnczq.org/detail.php?id=179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5 03:21 , Processed in 0.2365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