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60|回复: 1

宋希於 也谈康生同文化人的交往

[复制链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4
发表于 2020-7-19 18: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谈康生同文化人的交往
杂文 创作
宋希於 发表于:
《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27日RB22版
  顷读散木先生《康生同文人的交往》(载2012年3月6日《南方都市报》)一文。此文叙及了康生同陈垣、容庚等几位文人学者的交往故事,文中有些材料先前未能见到,故读来觉得有趣并深获得益。
  笔者对从1949年到“文革”前这一时期里康生同文化人之间的交往很有兴趣,平时闲读时,留心收集了相关的一些资料与故实。现冒昧走笔成文,为散木先生的文章作一补白。

康生与赵万里等人的交往

  康生在1949年年中曾经大病一场,当时正当大转折大变革的历史关头,主政山东的他却突然因病淡出领导岗位。1950年7月23日,康生在几经辗转后,终于抵达北京住进北京医院。这为他未来在北京呼风唤雨的政治生涯埋下了伏笔。
  康生在北京医院住院5年多,一直住到1955年底。由于生病,这几年他活动不多,故1951年至1955年这5个年头在颇为权威的《康生评传》所附年表中竟付之阙如。但其实此时康生已与一些文化人有了零星的交往。
  近年来在拍卖会上出现的康生信札,对我们了解当时康生同文化人的交游情况很有好处。其中,康生写给冯仲云与赵万里二人的信札数量较多,也比较珍贵。譬如,有一通康生1954年10月6日从北京医院向北京图书馆写去的信札(华辰2008年春拍),透露出很多信息,兹全信引用如下:

北京图书馆交冯仲云赵万里两同志启 北京医院 外一包书,要收条
冯仲云赵万里两同志:
  送回冯仲云同志带来之补板赵本聊斋志异十六册,聊斋拾遗一册。原带来之乾隆板赵本聊斋志异十六册,聊斋补遗二册,尚存我处,用完后再送来。
  又送回赵万里同志前带来之晏子春秋三种,内苏氏校本,用之很便,谢谢。阅赵兄补校之处,知年二十时,即下如此刻苦的功夫,令人佩服之至。前言有青楼集(较叶刊本多一序者)及刘智远诸宫调,望借一看。再,有一同志问我红楼梦五十六回有这样一段话:
  『……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有见了书(程本作:竟没见姬子书),当日姬子曾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境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义,念出底下一句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见大字戚本十四册五六回三页)
  这同志问探春所引之四句,到底出自何书?这问题我不能答复,不知引自何书,但新出版之作家出版社本,注作是“作者杜撰,是探春瞎编的取笑之谈”(大意),似乎是不妥之解。素知赵万里同志读书甚多,望请赐教,示我所引四句之来源及其下一句到底是说的甚么。
                    康生 五四年十月六日


  这封信的写信日期是明确的。据资料,1954年10月冯仲云由北京图书馆馆长调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则调任之事当在此信寄出之后。此时赵万里也在北京图书馆任职,从事古籍的鉴定研究工作。冯仲云与康生是解放前的旧相识,但信札里关于他们二人交往的信息量却不多。但能看出的是,信里康生对待赵万里的语气比较恳切。康生在信中极称赵万里“年二十时,即下如此刻苦的功夫,令人佩服之至”,“素知赵万里同志读书甚多,望请赐教”,又有一处称赵万里“赵兄”,细揆文意,语气均颇为客气,似有“套近乎”之意存焉。这大约是因为此前二人仅见过一两面(信中提及赵万里曾“带来”数种书籍,大概是亲携至医院面交康生的),尚不算非常熟悉。关于康生所问的“姬子书”的问题赵万里作了什么解释,问康生问题的又究竟是何人,信中均找不到答案,笔者也只能暂时付之阙如,以待识者了。
  其他尚有八通康生信札一同被拍卖,其中六通写给赵万里,一通写给冯仲云,一通并写给冯、赵两人。内容不外乎关于借还古籍、古籍出版事宜或请教问题等。康生信札字体不一,风格洋洒,蔚为大观。惟这些信札仅标月日,不标年份,很难准确系年,甚为遗憾。这些信札均较短,但惟有一札较长,可看出一些端倪,兹引用如下:

赵万里先生:
  多日未见,闻大小忽雷已购到,未知传奇钞本亦购得否?兹有数事请教:
  王静安先生遗书,久购未得,今书店送来一部,大概是三六年板本,印得还好,索价一百二十万,此书是否不易找到,价目是否贵些?
  记得似乎有一刊物说:陈寅恪先生对会真记之研究,曾著有专文,不知此文载于何书?
  近得一杨升庵评黄嘉惠校董西厢旧抄本,想找一黄嘉惠原刊本校对一下,不知何处存有此本?
  以上数事,如知盼告!
  有暇时请来一叙,此颂
文祺!
                    回示可寄北京医七号楼
                    康生 十月十九日


  此信中康生所问的三个问题,一关于赵万里的老师王国维,一关于陈寅恪的会真记研究,一关于康生一向热衷研究的《西厢记》。信中已不称呼赵为“同志”,而称“先生”,信末康生写道:“回示可寄北京医七号楼”,可见该信当写于1955年底康生出院以前。与前引一信对看,前札时间为“十月六日”,此札时间为“十月十九日”,康生自说已与赵万里“多日未见”,邀他“有暇时请来一叙”,以具体日期仅相差十余天语气却亲切许多来看,这两通手札很可能不是一年中所写。笔者大胆推测,后者更可能是写于1955年的10月19日。如果这个推断不误,也可见康生在这一年中,与赵万里鱼雁往返数通,因为借书还书探讨问题的缘故,已相熟许多了。

康生常至藻玉堂购古籍

  周绍良在《〈红楼梦〉说梦》跋中曾写到他得到此书的由来与经过:“偶得半日闲,因至琉璃厂小游,至藻玉堂,得晤肆主王子霖。彼示我一薄册,展视之,乃《〈红楼梦〉说梦》也。此书求之多年,迄未得遇,一朝相逢,大喜过望,因收之。但书线断烂,遂嘱王君为我重订之,乃留置其案上。逾日往取,王君告我:此书已不能为我所有,已为有力者强留之。询其姓名,知非我辈所可勉强者,意绪索然。王君交好多年,为我设计,允为影抄一册相赠,即此册也。”
  跋的最后周绍良又写道:“此书颇有影响,甚受诸家重视,因而常被人称誉与援引。‘强有力者’固知此书之稀而留之,盖亦行家。”后来论者多指这位横刀夺爱的“强有力者”为康生。由事情经过判断,此人是康生的可能性确实极大。康生在旧书店淘宝的能力与能量由此也可一窥全豹。
  藻玉堂肆主王子霖(雨)是旧书业专家,新中国成立之后,无论他在藻玉堂或是后来在中国书店工作期间,依旧在行业中保持着旺盛的人脉,除前文所提到的周绍良之外,康生、郭沫若等人也常去王处选购旧书。近年出版的《王子霖古籍版本学文集》中,曾多处提及康生。书中所载《王子霖先生传略》一文便对王子霖与康生的交往有着详细的描写:

现在看来,康生在“文化革命”中以及在历史上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但对康生的历史评价是一个专门的问题,这里不拟涉及。需要指出的是,在解放初期,他和陈伯达一样也是作为党内高层的大知识分子出现在人们眼中的。康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较深的造诣。他的书法、文物鉴定在党内都是有名的。正是由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他把目光投向了藻玉堂和他的主人。
据子霖先生所存的日记,第一次与康生的接触是在1954年。康生的夫人曹轶欧来店选书后不久,便带康生来买书,那时子霖还不知道康生的职位。之后康生每隔几天就来一次,并对书籍版本方面问题与子霖先生进行交谈,自此便认识了。有一次,康生同陈伯达来店问及某些所需书籍的内容,子霖先生一一讲述后,陈伯达连说,很有知识修养,是知识分子。康生说:是高级知识分子,是专家。自此,康生常常到子霖处来看书选书、谈论古今,兴致所至便挥毫泼墨。至今子霖家还有康生的墨迹。



王子霖日记中的康生

  王子霖有记日记的习惯。《王子霖古籍版本学文集》一书中选编了他的部分日记,可惜日记散失严重,刊出部分远非王子霖日记全貌。这部分日记中仅1962至1964年三年的日记提到康生,大多是关于关于康生买书、看书、借书还书的事情,也多有康生夫人曹轶欧的身影出现。兹录数条如下:
  1962年11月18日日记载:

康生代写送来旧高丽笺横幅‘敏求’2字,琴条1幅。此两幅书额均是鼓励之词,良可勉之。横幅左手专文,琴条章草,均绝精者。曹轶欧谆谆相嘱:‘送你的。’但是不敢自骄,自私。如非素邀见爱,而不会得此墨宝者。拟以一悬书室,一自藏之。


  这是王子霖日记选编中康生最早出现的一次,距他与王子霖相识的1954年已过去八年。王子霖自承“素邀见爱”才得此墨宝,可见这时候他们的交谊已比较热络了。在《学文集》后附录的王子霖要求退还的“文革”抄家物品清单上,还有“康生写的字条”5件。
  1963年7月2日日记记载:

上午,康生来,言要的书还账,不要的退还。当退还《南宋传》2册等,并说《异史》两本都看过,究竟还是《异史》较早,文字也未删掉,但是铸雪本已经制版,耗费了不少钱,用原铸雪本后加校正就行了,并且相差也不多。


  由本条和其他几条可见,当时康生的买书方式是“验货付款”型的,即先取走自己感兴趣的本子细观,再选择要与不要,从而还款或将原书退回。本条所提及的《异史》和“铸雪本”均是《聊斋志异》版本,可见康生与《聊斋志异》的版本研究与出版关系匪浅。关于此事,徐庆全先生曾撰有《康生、齐燕铭关于〈聊斋志异〉版本信跋》一文(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1期)详解,该文叙及的1963年下半年康生与中华书局关于《聊斋》旧抄本影印出版事宜的几通往来书信时间均在本条日记记载之后。
  1963年12月28日日记记载:

上午康生来,送还《古籀编》,换了《兵镜备考》一书账。因为我不在店,又在扫除,曾经问我何往,未久便走了。他近日为国事正忙,有一个多月不来了,但已与他备下了嘉庆本《儒林外史》、残《五才子》、贯华堂残本《金云翘》1册,以上3书似不多见,故而留待,惜未见到,只待后日吧。


  笔者觉得王子霖日记中的康生虽显得很是忙碌,但却擅长运用闲暇时间。王子霖笔下,康生的来去风风火火,常“因无书供看,片刻即去”,“因无别书可供阅者,〔与曹轶欧〕稍时同去”,“魏〔隐儒〕说找王雨来。康说别找了,我时间不够。即去”。本条中“他近日为国事正忙”显是指当时康生在钓鱼台紧张地领导起草“九评苏共”的反修文章。看来起草工作的繁重,使康生连“片刻即去”的闲暇都挤不出来了。
  1964年3月25日日记记载:

曹轶欧来,说看看有可带书否。当时没想起,答无书。曹去。返房,忽想起购自傅惜华之《李卓吾评大慧集抄》似为少见,即检出送交曹带去。


  由本条可见傅惜华在“文革”前似已发卖了一些自己的藏书。众所周知,傅惜华碧蕖馆藏书在“文革”中被康生“归公”“归”去了很大一部分,但由此条所见,这本《李卓吾评大慧集抄》应该也算“正道买卖”。看来,先后被傅惜华和康生收藏的珍本古籍的流转过程具体如何,还值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一概认定钤有傅康两家印章的古籍均是康生“文革”时劫掠而去,恐不符历史真相。
  之后康生与王子霖的交游,在书中就没有详细的记载了。有论者说:王子霖在“文革”时被逐回老家河北深县张丘村,系由康生亲自点名而造成的。但从《王子霖先生传略》来看,似与事实不符。
  相反的是,在王子霖孙女王书燕的回忆文章《我的祖父》里,却记下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那是在祖父离京的前一天的晚上(1970年5月3日),一位身穿制服,头戴鸭舌帽的先生,悄悄来到我家,摒退我的家人。那人与祖父站在屋子中央,面对面低声说着,大意是:中央领导人很关心你,不要离开北京,争取留下,‘文革’很快就要结束,结束后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你干。那位先生谈完后便匆匆离去。”这件事之后,王子霖沉默良久,考虑再三,最终还是作出了返乡的决定。
  王书燕写道:“祖父没有告诉家人那个中央领导人是谁,传话人是谁,他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但是,我很清楚,‘文革’前他和多位中央领导人保持着很直接的往来通道,祖父为他们提供了诸多书籍信息,以及保存、修复古籍版本的建议。因此这最后的关照,并未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位中央领导人,是否是先前与王子霖多有交谊的康生呢?耐人寻味。

康生夫妇与魏文伯的交往

  近年在拍卖会上集中浮现的康生手札,还有康生、曹轶欧等致魏文伯的数通信件(西泠印社2010年秋拍)。这位魏文伯,就是毛泽东1966年致江青的信中提到的“魏、陈二同志”中的那位“魏”。
  如果说赵万里、王子霖是康生五十年代认识的“新朋友”的话,那魏文伯显然算是故交了。康生写信时,常略去姓,径称魏为“文伯同志”,甚至直呼“老魏”,这是在康生致赵万里等的信札中看不到的现象。从这些信件里,能读得出康生夫妇与魏文伯之间深厚的交情。这种交情,大概建立在多年的工作关系与共同的书画爱好上。
  康生致魏文伯的数通手札中,有一封长信年代最早。信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用笺”写成,从信中“分局于四月五号移至济南,我乘搬家之际去潍坊、淄博一次”和“潍坊解放一年”等字样,显然能看出该信写自1949年(1948年4月潍县解放,旋设立潍坊特别市,直属中共中央华东局)。此时康生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山东分局第一书记,而魏文伯任华东局秘书长。这封信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工作,但也不乏友谊的流露,如康生写道:“别后时常念及你,尤其是当忙得不得开交时,常常想到如果老魏在此就好了”,他还指出:“老兄大气甚盛,修养不足,是缺点望注意!”这似乎显露出康生不为人知的人情味一面。康生在这封信里主要谈到山东的工业建设问题和建党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了七百余字。
  在另一封信中,康生提到了自己的画作。原信引用如下:

文伯同志:
  十月七日来函收到。过奖了,当之有愧。我不会作画,更不能作诗,但常常好与画家诗人开玩笑。墨荷花原是对崇拜齐白石的人的讽刺,不意被陈叔通拿去,据说已送至上海朵云轩去复制。同时光明日报又登了画照,邓拓同志又在北京晚报上作文介绍,结果走向反面,讽刺了自己。当我读了邓拓同志文章后,曾作自嘲对联一副,现在抄寄如下:(原画我怕传出遗笑大方,故写上曹轶欧的款,但陈叔通硬拿去了,无法要回,故难应命。)
  弄假成真,庸人自扰。
  无中生有,太阿倒持。
近安
一欧附奉致候
                    康生 十月十五日


  “一欧”即康生夫人曹轶欧。康生倒承认墨荷花是“对崇拜齐白石的人的讽刺”,但仍自谓“我不会作画,更不能作诗”,自己是“弄假成真,庸人自扰”,语气颇堪玩味。
  从这几通信札里可以看出,魏文伯很爱好书法,颇有“党内文化人”之风,他喜欢康生的书法,常常向康生求字。魏文伯的求字,康生虽然基本应允下来,但对于自己的书法并不像传闻中那样恃才傲物,反倒显得相当谦虚。如他其中一次婉拒魏文伯的求字时写道:“自今春到处奔波,不执笔者已将一载。估计国庆前又可能出去,恐不能安心写字,加之多日不写,手疏指拙,笔不成书,写出来也恐有玷法帖。我看还是找上海名书家一题吧!”另一次则勉强应承,但也表白自己的“被逼无奈”:“真的,我半年多没有执笔了。勉强写了一条,只是交卷而已。能不能用,我就不管了。”
  如此看来,康生对待自己书法和作品的态度,是比较谨慎的。笔者由此联想到,“文革”后传说康生曾自谓“郭沫若书何佳,予足挟笔写字亦过之”之事。从康生在信札中的谦虚口吻来看,此事很可能是以讹传讹,不足为信(当然,也不排除此事另有所本。康郭二人本相熟,朋友之间偶尔开开玩笑,也说不定)。总之,康生面对像魏文伯这样较亲近的朋友,对自己书法的态度还是较为谦虚的。
  康生夫人曹轶欧与魏文伯的友谊似也匪浅。这一套康生信札中,收有曹轶欧的一封信,内容颇有意思,是专与魏文伯探讨书法摄影问题的。曹轶欧告诉魏文伯,“照字,是最好的存底方法之一”,“为了保存真笔,最好用暗光纸洗”,“(书法)有折叠印,照片即不好看”,“字照四周不留边也不好看”,并寄自己“写的最小的小条一纸”请魏文伯“批评”。看来,她对书法和书法摄影等事,倒是颇有心得的。■

附记 康生画的到底是什么花?

  我的这篇文章初写时,“康生夫妇与魏文伯的交往”一段里出了一点小纰漏:康生书信中明明写明所画的是“墨荷花”,我的文中却分别紊乱成了“墨菊花”和“墨梅花”。
  康生画的到底是什么花?我查到了撰文时尚未未见到的马南邨(邓拓)的文章《从鲁赤水的墨菊说起》(载《燕山夜话(三集)》,北京出版社1962年4月版),文章中清清楚楚地写道:“最近新到北京有一批木板水印的中国画,由上海‘朵云轩’出版,其中有鲁赤水同志画的墨菊条幅”,“这幅画面上,我们看到了一枝傲霜挺秀的菊花……作者用篆书题了‘晚节华香’四字,另一行草书为‘国庆十周年’”。
  这种木板水印画还比较常见,它的图影在网络上很容易看得到,确实如邓拓所说,有篆书“晚节华香”和草书“国庆十周年”的题字,款识是“鲁赤水”,还钤上了白文印“游戏”。
  那么康生何以写信说自己画的是“墨荷花”呢?笔者注意到,康生提及自己的画作被送去上海朵云轩去复制时,用的词只是“据说”,或许他是读了邓拓文章之后才知道此事的?笔者推断,或许陈叔通确实从康生家里拿走了多幅画作,除了那幅被朵云轩复制了的墨菊,还应该有一幅“写上曹轶欧的款”的墨荷花。只是不知道《光明日报》上所登的那幅画照是墨菊还是墨荷呢?

© 版权声明:
本作品版权属于作者宋希於,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6

主题

1099

回帖

747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7474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8: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09-04 07:32:34 注注
满目琳琅,写得好。

康生致赵万里十月十九日一信,内称:“王静安先生遗书……索价一百二十万”,按五十年代物价推断,此处书价当为第一套人民币,币值与后来流通的相比为10000比1,即此1936年版旧书开价相当于后来的120元。据百度百科,第一套人民币停止流通的时间为1955年5月15日(http://baike.baidu.com/view/16730.htm),照此推算写信日期不应晚于此日,故是否可能写于前一年即1954年甚至1953年?

没有细查过康生养病中读书买书的情况,感觉宋兄对信札内容中线索已有考检,这里仅就人民币币值献一小疑。乱搜网络,聊供批驳,呵呵。

投诉
宋希於
2012-09-04 07:41:11 宋希於 (自娱)
您的回帖很有参考价值!此处后如有修订机会当补入先生此句。与赵万里相识的结论便需要修改了。《赵万里文集》我未见,据闻其中载有年谱。
但我还有些担心人们思维的惯性——万一此时已经换币,但人们还习惯用旧时的钱数写法——康又住在医院,“与世隔绝”,万一他一看书后所贴标签“一百二十万”呢,就径直写在信里了呢?若有进一步的直接证据就好了,哈哈。
谢谢您的指正!

注注
2012-09-04 07:46:53 注注
万一此时已经换币,但人们还习惯用旧时的钱数写法——康又住在医院,“与世隔绝”,万一他一看书后所贴标签“一百二十万”呢,就径直写在信里了呢?

嗯,,这种情况也不是没可能,废止的时期是确定的,旧标签未必尽撕去,凭惯性称旧价在这种老派书铺是有可能的。当然具体还要看直接证据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在证据未充分之前,咱们是闲聊天,对吧。

宋希於
2012-09-04 07:49:04 宋希於 (自娱)
是,但您的“换币说”相当有力。毕竟现在流出来的都是便条,我的考证已经尽我所能了。在看不到档案的情况下,我希望有更多的康生信札流出市面。对康生这个人,我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

宋希於
2012-09-04 07:53:00 宋希於 (自娱)
另,此文写了大概有一万五千字,后来删成《南方都市报》的一个版。删去的一些地方确实赘余,但也删掉一些较重要的引文。略去的一些引文,在这里都恢复了。

注注
2012-09-04 07:59:57 注注
列引文,不嫌长。毕竟流传在外的康老遗札没几件了。

宋希於
2012-09-07 19:08:32 宋希於 (自娱)
今天中午,上海博物馆的柳向春先生在微博发来私信说:“关于康生致斐云先生信,您可以注意一下大忽雷归公的时间,1955年。所以,币制转换的问题可作旁证。”非常感谢柳先生的提示。

真是可惜,又是“宋君本已无限接近谜底,却不小心错过了”(这里引的是谁的话,周日大家就知道了)。柳先生提示的这一处,其实我先前也有注意到——事实是初稿时提了一句,后来因为对此事一知半解,资料也查不到太多,不敢展开写,就自己删掉了。今后若有机会补订拙文,当把此事写入。

注注
2012-09-07 20:17:21 注注
关于币制转换,正如柳先生所言,我只是提出一条不大重要的旁证(目前看也是“孤证”),需要与其他证据一起来作出判断。即便该信落笔于1955年5月15日之后,旧书铺不改标签,买书人习惯按旧价交易,都是可能的。

依我的观点,大忽雷归公的日期确凿无疑,其证据力要高于币制转换时间。

宋希於
2012-09-07 20:30:58 宋希於 (自娱)
期待拍卖会上浮现出更多的信札证据,以便更准确地考订这段往事。赵斐云(万里)先生文集中载有年谱,我未见,不知其中会不会有一些材料。

宋希於
2013-12-23 20:03:53 宋希於 (自娱)
1953年8月6日,查阜西写《张廉访赝作古乐器之自白》,曾记:“郑振铎君前日为言刘氏大小忽雷及九霄环佩与鸣玉二琴已价归国有,叶遐庵得余转告而大喜称庆。”文见《查阜西琴学文萃》第39页。感谢严晓星先生见示。由此写作日期,可知大小忽雷归故宫博物院是1953年之事。而由“价归国有”,又可知大小忽雷确是“购到”。康生某年十月十九日致赵万里信,当系在1953年。希於,2013年12月23日。

https://site.douban.com/140174/w ... 2/article/208448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7:59 , Processed in 0.0335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