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36|回复: 0

周公正:关于云南知青大返城问题的再思考

[复制链接]

5

主题

15

帖子

1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0
发表于 2020-7-15 04: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见:http://shzqyjh.cn/shehuidiaocha/ ... /2014/0614/587.html , D, s. ~: C6 v8 p! W

* E$ P# g# n7 j3 _, o! W* v云南知青大返城事件凤凰卫視、上海电視台(纪实频道)、《南方周末》报都有不同程度的报道,香港出版的《我们要回家》、《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文集更是专著书说,同时在知青人群中综纭纷说也是“版本”多多。笔者08年曾拜访过当年亲赴南疆处理“事件”的赵凡老前辈,他对上海“云南知青”的关心和关注及他对处理“事件”评说的“低调”令人印象深刻。想到他身前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回顾当时一些史实而无法记忆起时叹息道:“現在沒人研究这些了”,不免使人有“志士暮年,寄望来者” 的无奈。作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一个云南知青不免有一种沉沉的负重感。虽然过去的可以烟消云散、一切向“前”看,加上“及时行乐”是当今的时髦。到底要不要记取这些陈年往事?静思想来,面对赵凡这样的老人的留言我们有责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想起中国社科院单光鼐教授曾同笔者聊起云南知青大返城问题、他作为现今专门研究“维稳”的专家就敏锐地髙度评价了云南知靑大返城“双赢”解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我们也相约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知和研究。- w2 H* H/ |/ A7 t1 w+ v- E0 U6 {* k* c

1 v& H% o, f' w( a9 a8 X5 B当年发生在云南大地上的这场“知青返城”风潮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走向,可在今天的话语中还有点讳莫如深,实在是个极大的误会。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解析的当人民群众产生社会诉求及如何圆满解决、共创和谐的话题,是有着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而且从很多云南知青的接触、闲谈中也有如实回忆、留存和解析“大返城”的愿望,这样才觉得对得起“知青”这段历史,对得起作为“知靑人”的价值。为此,相比于多年前拙文《云南知青大返城风潮解析》的粗浅看法、又有一些新的思考,归纳如下。
% B' y3 h+ ?. F; m& h / X) b4 d4 l2 ]) ^5 v1 u
一、“大返城始末”时间简表
" T. @4 c+ K: E% Q1 E1 k
- {  F* f! W" I9 g) x一九七八年7 L8 |% J5 O5 m9 |

/ N0 d7 ?  e! ~& l. w2 C10月14曰下午4时  西双版纳州委办电话:橄榄垻农场上海知青曲林仙难产,农场医生挽救不及时造成死亡,该队知青义愤要抬尸到景洪游行,行至到景洪40公里处。
5 L% d5 ~) Y9 X$ e, P' q ) n4 [) N: {1 r
10月16日  景洪街头贴出丁惠民等云南知青上书给邓小平副总理的公开信。2 A. B3 ]+ }1 I! c, U2 w$ n
* U2 C- R/ K1 N, G- C- X* C
10月31日----12月10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并产生了《纪要》和《规定》两个文件。強调今后若干年內,还要继续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其中第十五条規定:国营农场的知识青年转为农业工人, 今后一般不再办理病退、困退。; s- v- v3 f4 M* d6 S# f
. o+ W9 {" w. U3 q6 y
11月11日  版纳知青在《联名信》上签名达1千余人,同时向《中国青年报》写信并转“联名信”。影响波及景洪、东风、橄榄坝和勐腊等农场,尤以东风农场反响最大。
# U8 ]; ?' j9 y( f / ]* p& @. ^0 L
11月15日   持续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结束,为“四.五天安门事件”平反,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也即是三天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的主题报告。邓小平在约见胡耀邦、于光远商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稿后,对云南知青问题作批示“转云南省委注意,应做工作、不应压制。”( D1 ]9 p  }+ G- k

. t- m+ _+ s+ a( w9 w11月18日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来信摘编”登载了联名信。
+ z5 W1 U$ a% [7 B' u
% W( u# A3 K  y2 c7 m11月23日  《中国青年报》发表《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评论员文章,对云南知青产生极大影响。
6 @. j1 z6 M' k" M+ I% |+ M
# L/ ?4 R& h$ h# ~6 Y$ ?0 h( V11月25日  《中国青年报》将公开信、摘编和评论员文章呈送邓小平。9 q7 |& f& O1 ~3 A( R7 j1 p8 R

& d1 W- a! S' ]3 S11月29日   在景洪江边旅馆以丁恵民为首的40多名知青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 分散在各个农场闹返城的知青统一了组织和行动。- k$ D6 l: b( w2 R

7 z" G5 O7 i0 r1 s$ h: W11月底起始,西双版纳勐腊、东风、橄榄坝、黎明各农场知青纷纷不上班。7 V! n# \/ g( J
' Z2 ?2 n& s4 f8 w
12日1日   邓小平就云南搞好知青工作和关于西双版纳开发利用作重要指示。
+ U4 i' W$ K0 \3 B
' y6 A+ G) O2 w" N' C12月3日   东风农场四分场全体知青给上海市委电报说:《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文章说出了我们知青多年来埋葬在心里的话,8年前,我们深爱林彪“四人帮”及代理人的欺骗,一鍋端来到了农场,在农场几年里,深受“四人帮”在云南的代理人在政治上的迫害、精衶上的打击、身体上的摧殘,已经走投无路、忍无可忍了,強烈要求一锅端回乡(上海)。
. o0 f- b- _# _5 G: {
8 b! n. ]5 i9 `% E: a: v3 v" I12月7日   知青第二次联席会议在景洪农场招待所召开,会议产生了赴京请愿筹备总组,通过了《请愿书》(第三封联名信)
3 H* f: q" `" @2 P: k6 f3 m
- l5 ~& ^3 H& t12月16日   首批西双版纳知青请愿团43名代表从景洪北上。
1 h  O2 p' ^$ {8 S+ j8 T' Q
$ x  l! p4 [- T4 d2 U( v12月18日   第二批西双版纳知靑请愿团60名代表北上。
) L8 T! d" _/ P, W& t- F # B, I: k$ q& m. f1 H
12月19日   国务院知青办《情况简报》增刊(52)载:最近一个时期,上海市接连发生下乡青年要求解决知青问题的游行请愿,人数最多时有上万人参加,并发生了冲击市革委机关。2 e6 G! |7 I1 r  G1 z+ e3 k
' q( ^4 @) |" F; |
12月21日 盈江农场知青举着“我们要回家,骨肉要团聚”的标语上街请愿游行。
% ~+ b5 G; ]7 N! ^% x- }1 h 9 ~% _, F9 ~' a
12月22日 首批请愿团抵达昆明,后发生臥轨事件。. U; x+ K& c8 Q: }  x

5 ]* l6 J' ~, P3 M2 ^12月23日 第二批请愿团扬武分赴京、沪、渝三路,赴京组秘密经读书铺车站登车北上赴京。
2 o: F0 R1 C" p9 o, H7 Q
& P& a5 e/ c) f- i+ S12月24日  临沧勐定农场知青举行请愿游行。提出口号:知青团结起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死亡不属于知识青年!还我人权,还我户口,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 g" k! G0 C+ W- {- X# ~
9 [9 Y- S7 P# m; o/ p
12月25日  赵凡率国务院调查组抵昆。3 p$ ^  n0 M$ J2 @6 _5 z: R; X

! E: u4 t/ m( b12月27日  第二批请愿团成员抵京。# U5 Y7 v7 _, i' }) ?
5 j% P0 Y) \3 E) G! r) D, [( G
12月30日  由国家农垦总局、劳动总局、国务院知青办、共青团中央同志会見抵京请愿团成员。
3 M, c- h5 e& k! K " F' m4 o2 K, P0 a4 P/ [/ f5 [* p
12月31日  邓小平找王震商讨云南知青问题。
  S( ~8 y$ b# i7 ]5 h9 f+ |
+ O) D! j7 ^; e赵凡在景洪召集西双版纳八大农场领导商讨解决“知青闹事”问题,并随即下各农场调查、探望。: h# Y  K% ]1 P
# v8 Z4 r- Y$ p6 _& _2 J. a8 k
一九七九年: I& Y! a8 [+ {  ]2 Y1 `; s
' S8 a9 w0 j" `$ E
1月4日11吋  王震在中南海办公室接見云南知青丁惠民、刘先囯、顾新华、李长寿、翟志荣、熊占国、邱亚德、陈允龙、邹盛永和刘庭明等十位代表,进行了1小时40分的互动对话。
9 V/ L' B* s) J7 |0 L9 E* }
' y8 U$ e. i8 m. b4 y6 _勐定农场罢工知青发出《给国务院办公厅》的电报。
3 |5 I' y* ^9 Y) Z- c" ~# M6 C
) O' {( k! q6 y. V8 _1月6日下午1时起  勐定农场211名知青静坐绝食。到8日有5女2男处于休克状态,100余人昏迷,惊动四川成都人民和中央国务院。
" X4 ~5 @: |" m5 K0 P9 J $ R9 D5 s. p, }' }1 L/ X
1月9日    勐定农场25名知青共产党员致电中纪委陈云书记:声明由勐定农场、临沧农垦分局、临沧地委、云南省委付书记薛韬当局反映到中央的“勐定罢工请愿知青围攻和抓扯殴打农场干部,并已打开军火库,准备反革命武装暴乱,窜逃缅甸投敌叛国”的情况,绝对是诬陷不实之词。愿以党籍担保请愿的知靑没有仼何违反乱纪行为。恳请中纪委“一定要认真处理弄虚作假欺骗上级党组织的恶劣行为”。
, T! a2 D' a; Y$ S  l& N5 p  x 6 E9 }: `% `- F7 j& t5 l$ U
1月10日   赵凡急赴勐定,面对知青说:四川省委对大家很关心,打电话给我说,准备向中央反映,把1972年以前来农场的知青分期分批地收回去。我支持这个意見,我准备向中央反映这个意見,同志们的要求是有希望的。但问题是给华主席、党中央解决问题的时间。妥善化解了跪哭会场。* f9 \% Y8 L* g( i' G7 i7 ^
6 X0 w2 U, ~0 P1 K: q
华囯锋对云南知青上访作重要讲话:要认真听取来京上访人员的意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解决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合情合理。
) w+ J: L0 T0 @9 B/ ?! { ' _7 |  E2 h6 T* Z3 V
云南省委常委会研究介决知青问题。
2 n/ }% r' r: p3 G: T/ V . p9 ]' C" r' ~. D' c! S
1月12日   云南省委报送中央《关于解决国营农场知青问题的请示报告》同意四川省委意见,建议中央迅速作出决定。
$ I3 R: \, Y- x0 F. U% e
$ l7 M* r5 G8 L1月13日   第二次景洪会议,统一认识、解决“知青闹事”问题方案。/ c; E$ f6 N8 Q: {7 d

2 n2 O3 C; e4 q1月18日   国务院调查组上报中央《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识青年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6点处理意見。中央国务院迅即批准《请示报告》。
3 W% i, g0 a* i8 w
* G0 `% ~* \6 n+ @1 _; T1月21日   云南省常委以扩大会形式(三方四省市),形成《关于解决云南国营农场知青问题的意见》的文件。
  @5 s0 }; X9 m3 Q6 b- O, b ) \/ [5 H/ w* H) d
1月23日   丁惠民、胡建国、刘先国三人写信给王震汇报返滇后情况及思考,表示为袓国早日实現“四化”而发奋百倍的努力。
" Y7 d( ^1 ~) [
! X, ^" n. W. O) u) Q1月27日  王震回复来信。* s, I0 E; ~5 v5 _+ X

2 a5 Q6 y/ G$ A3 M/ O6 L) K1月28日   邓小平在启程赴美囯进行中美两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访问前几小时,仍圈阅了丁、胡、刘仨人写给王震的信。% g) K, F2 y# k9 P8 I; A9 m
3 ^# r( ~0 q8 H
2月6日    云革发[1979]22号文《统筹解决我省国营农场知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知青争先恐后办理手读,胜利大逃亡。4 g" c6 V! i* r& Z6 N+ G% t

, j) [8 s+ V- c7 o3 N" `2月17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南疆自卫反击战。
/ W) i; M) x. W6 v& { # Y5 C4 N) t$ ~$ T# r: l& z# c& Y
7.8月间    云南知青返城问题解决。0 U) ^7 V) R0 K* }% [
  p# G0 V2 ]( D. l& E
8月26日   胡耀邦同志在全国上山下乡先进知青座谈会上讲话,明确国家调整上山下乡政策。
2 v0 j; F- @  l3 C, W 9 R8 t2 D; O2 w, X. f
一九八一年
( e% B- P- e$ i+ e0 H$ t6 h3 j
/ r" U4 o) k) R* [3 z国务院撒消“知青办”。, J) K) N4 x& E, Y
% I" w5 @, N6 M: c
二、“大返城风潮”的主体及地区9 H. ?8 k7 R/ w2 K& }
# V1 S" t9 p% N' @
二大主体:1.版纳知青的主力军作用,5万多知青在“我们要回家”口号下,同心协力诉求自已正當的权益。
7 o7 r, {8 V& x. Z& M7 p
* w* R$ h' e- Q, O2.勐定农场知青的突击队作用以命相博,求得“事件”解决的突破囗。
0 D; b9 S3 x3 a! O+ S1 r / Q1 m" j# L) w8 [  |. i
四大地区:1.版纳地区,云南知青最密集地。
0 n5 m. y) h6 w0 j' s. X  m7 e
  m5 g7 \: v, M0 Y, m4 C: J2.临沧地区,勐定农场所在地。
9 K: x8 `0 c) o- Z2 ^
2 s) L- D/ f; A/ n+ f3.红河地区,当时我对越自卫反击战集结地和出击通道。5 x& U  M) Q1 j1 ?7 h4 l" K

+ Z) J' o  {+ e* V; H+ h+ D6 A+ x4. 徳宏地区, 隔境缅共武装根据地
% @0 D7 m3 v4 C5 a3 [ 0 m/ L7 |6 z" }9 V
三、“大返城风潮”发生的原因
! ^. O8 J5 u& S8 d& U) o$ Y
6 h9 Y5 O6 A' h0 G* O; R3 o1.云南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重灾区, 天髙地远”的环境造成了“独立王国”的現象,发生了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有二位封疆大吏(阎红彦、谭辅仁) 的不幸身亡事件。( V( g) R. K& M7 Z
  g1 a8 N$ P1 ~; C
2.云南边疆:多民族,经济落后,交通阻隔,信息闭塞,生活条件绝对艰苦。引发穷则思变、顺理成章。, e0 |1 F# Y% R8 X3 \1 e

8 O# r' K+ `0 U* {  d& d3.兵团、农垦管理体制:兵团、师、团、营、连(总局、分局、农场、分场、连队)的半军事化的屯垦体制,在农场范围內便于信息的沟通、传播和力量的集聚、行动。
% y. S5 c8 Q* B. A
' h' n' Q% S7 J4.京、沪、川(蓉、渝)三地知青各具特质(文化、性格和思维特征等):北京知青的信息灵通、政治敏感性強。上海知青的处事稳重、管理组织能力強。重庆、成都知青的敢说敢为和好勇敢斗精神。三股力量組成了一支不可抗拒的“回家”队伍。
5 O4 D& V5 h9 P. `4 R
4 F4 Q. B& e. X0 q, ^/ n5.乌托邦英雄主义影响:那个年代的敢于斗爭、勇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薰淘和氛围。云南南疆地区深受四川武斗遗风和缅共武装斗争精神影响。
! q+ d- C6 D! T2 Q$ H
5 u  H9 ~8 r5 [+ v& d/ V四、“大返城风潮”五个关键点
4 u) B1 m! ]* b  O# k( W
4 o/ ]8 @4 k1 q# t$ U# w1.三封公开《联名信》反映了广大知青的心愿,点燃了压掩长久的悲忿怒火。5 N  r8 [+ w% S8 {( m
2 m* ~( z. z. x, C; [- U- ~
2. 当时的知青、处于旁覌的边疆各族人民和负责处理“事件”的干部都将“事件”把握在“人民内部矛盾”的思维框架中对话。有了解决问题的共同基础。6 j8 t0 O4 j1 c0 b, C) p
6 u% I; `1 J4 e; o' |; K
3.勐定知青的惊天一跪,促使中央和云南省领导尽快解决的决心。' n8 l0 E7 l5 K$ D

2 m/ v! T2 y! o  d" l: ]6 H4.云南省、四川省双方“一送一接”解决问题思路解开了“坚持上山下乡”的僵固思想死结。6 Q+ H5 k4 O# P/ W0 l
% O5 g( B+ m3 R* l& P
5.云南农垦知青完全是“自我自在、特事特办”诉求状态。一个目标明确:要求回家;一条起事策略:云南知青问题云南框架內解决,争得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 Y" E0 z% h  N! L
9 @" W, {. m, r2 N; k五、“大返城风潮”圆满解决的三大要素8 Y1 H1 R( P, |- h0 i# b
( {2 z8 B+ ^1 L3 I. Z( j! F
1.云南知青的团结一致及请愿行动的有理、有利、有节,表示只反贪官、庸官和拥护中央两大态度。$ ~$ I5 V& S9 d3 _8 g7 n" P

2 N2 r8 @1 |7 T1 m, ]2 J2.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需要一块“石头”砸“凡是派”、争取全国人民的民心。7 z: i5 q) y3 m" X. o0 n0 _/ |/ [

4 V8 P- R% P9 I4 y4 t3.有一批赵凡这样的有良知、有责任感及能体察民情的干部能实事求是地上下沟通和切实处理问题。/ f7 c* `6 e* p# f$ q
  ^' Z3 `0 T8 Z3 p3 _" X9 p
六、“大返城风潮”和谐结局的客观条件* H" Z% U2 g0 q# _; C, i7 O0 M

6 @/ {* B  Z& [6 [* U1.全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大前提,中国出現了一个政治昌明的新局面。% f3 o3 @0 R' |  j9 O

3 U* W( e1 c! j' n( x3 F" L2. 全国人民拨乱反正的心愿和干部落实政策的状况支撑了“知青回家”的人心所向的必然大趋势氛围。
$ Q) N! e1 B$ V. J1 {5 H1 r
# y5 r) t# \" l- H' `  x6 y& ?' r3.云南对邦派体系的清查造成两个领导管理体系之间的空隙,才有了知青回城力量的结集。& H" w; t3 N) O# Z. M; u  P
) R8 q4 ]) B" D
4.南疆对越自卫反击战需要一亇稳定的进击基地。当时南疆的纷乱局面是兵家大忌。2 T4 D8 v1 u$ r1 U; R
$ z5 }  b3 o8 |& ?! E# m
5.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为(云革发)22号文件都能为各方需要提供可以接受的诠释和理解、执行的回旋余地。达到皆大喜欢的圆満结局。
. H( u7 I( |0 w  N! N 2 J! z. v! {1 {) ?5 o4 J
七、对“大返城风潮”各阶段的评估+ Q) `0 C7 b( T0 E; m

9 e9 F# y0 q/ a" ]+ C  Q1.起始:三封《联名信》起到北上请愿的舆论和点火作用。0 @9 e/ X3 d" I' z! P
  k# R' [- W4 c: w" X# g$ V; w
2.首批请愿人员“昆明臥轨”的轰动効应。8 L. n% r& i. U. p
) [: P/ P$ \8 e8 c8 P
3.广大云南南疆留守知青罢工、怠工的强大后盾作用( q( Z+ v3 A) M+ e! F. Z

4 R& H) u* e/ I& b3 f4.红河州是我军出击越南的二大通道之一,红河地区农场的稳定事关重大。
3 p, J/ L% l- ^- Z1 w $ ~8 V2 T. Q  C) E5 n
5.勐定知青绝食、跪哭的诉求是画龙点“晴” 。
) e  u9 R# a7 [7 {* r9 X% _ ; Q+ R3 h* B! `* K' G: `- S- x7 D
6.王震接见知青代表的“双赢”互动和结果。3 z' O3 x/ w3 P1 p
6 v8 y1 T1 q/ K7 k
7.云南及全国知青命运转折的社会意义和历史地位。7 Q- l* }1 j2 E" E0 p
& S1 g0 _' h6 Q* u, ]9 ^& Y
八、“大返城风潮”的意义
, u* w& @$ Y! W8 L: U- w
/ K+ t# B( P% C5 h1.唯一一次平民抗争诉求实现的特例。
; H6 f* r5 v: V1 c
2 u% O; I" ^9 c& u1 ]3 `6 s2 W2.髙层决策、执行机构和人民群众三者完美统一的“共赢”、和谐局面。
1 o3 O% h5 N% Z8 C
7 n$ ^* U8 j) w( D8 y3.“十年文革”真正结束的标志,出現真正安定、团结的局面。
) B! ]" O$ `  w# i" ?4 q) `4 { 3 v4 G& p- I7 ]! D
4.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及对一代“知青人”的有所交代。2 Q( s$ F7 D  e) e& K+ p. [3 x! p

  w1 x& M/ y: _$ U, l5. 为中囯改革开放成功儲备了最基本及廉价劳动力。# d! n! y1 m, X; u5 d, q/ f1 D

% _- [! {) G& @/ S0 o2 f6.中国人民的“人权”得到充分尊重,
) y; u" m1 m! R. o% N
- r" s9 ~: e/ h7.中国人民的“人性”得到美丽绽放。: j6 d# _+ M- u; ?; x9 G3 M

" g( n' K5 Z6 d8.对于我国民主进程一次成功的演习。
0 W6 M0 ]+ M! v, Z. }+ p7 O " Q$ j6 t( k" I5 H
9.明、清两朝移民拓疆和知青屯垦戌边的历史经验教训。' O& R3 k7 d4 F/ p
( {3 I, i- \8 F# d' ]1 L3 M* x
九、“大返城风潮”的启示
: k, u3 I, ?. e+ ?3 J
+ E. X4 r# t3 \; j- T# ?1.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得到充分体现的范例。
  F/ Z$ L1 \9 t
6 j# h9 r' J- G, u2.保持“上下信息畅通”的重要意义。3 C6 F/ h% H% d5 G6 p3 H! a4 M

( m6 m& t* R+ \6 C. }1 M3.“干部决定因素”理念的体现。3 v) {' A& J( m8 Z( M

, \. M/ r  r3 ^' T* z8 a2 E4.遵循“人心所向、时势所趋”的社会发展规律。  x0 W8 }$ x6 w$ f2 t. ^' A

8 _2 ~* x) J* j+ Q" N$ z3 d) W云南知青问题乃至中国知青问题的解决突出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摆脱极“左”思潮的干扰,实行一条重视国计民生的务实路线,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 S: j& Y: V9 D" j0 ~
' z, i0 N/ c+ `* d+ K8 l1 z; o以上仅是对“云南知青大返城”课题思考的索引,很难说是否正确、周全和对路子。我想随着三十多年时日的沉淀及一些档案的解密,将为我们提供更翔实的材料,剖析事实的真相、拓展我们的视野。如能对关注此问题的朋友起一点抛砖引玉那是十分欣慰的。                   # l; n3 e2 G# u8 U6 `
4 M# n; g1 {; @7 a3 r; `
初稿2010年5月4日" q  ~0 S$ p" N3 {8 _+ i
) z& [& X, s! u9 I
第二稿2013年5月4日
  |$ r# p* _; {9 O0 l7 J7 C
2 s( G; O* I7 @1 I9 m参考资料:8 a& L8 e9 c4 e5 D& C7 A: p- [

5 s1 o- X, O: n4 X1.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K4 x6 E6 i# V- h3 A$ k8 }; J  B7 F8 }! K# d
2. 卓人政《妥善处置知青返城开启中国改革之门》,《生活新报》2008年5月8日、9日。
- B; L% I% h) t4 C) }6 {6 U" w
( |1 {' ^" o3 }8 g. R- p/ {3. 赵凡《忆征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8 23:30 , Processed in 0.1347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