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93|回复: 0

宋永毅  湖南省无联:巴黎公社式民主的憧憬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帖子

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
发表于 2010-4-14 09: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省无联:巴黎公社式民主的憧憬1 V" Y- ~! z5 s3 a

0 d, U" h& F1 m/ U  湖南省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简称“省无联”)成立于1967年1 0月11日,它是一个由湖南省二十多个群众组织组成的,作为官方的湖南省革命 委员会筹备小组(简称“省革筹”)对立面的群众组织。“省无联”的规模并不大 ,其主要思想家与领袖人物均为学生,有杨曦光(长沙一中高二学生,现改名杨小 凯),张家政(长沙银星电影院工人),周国辉(湖南大学电机系学生)等。其主 要成员,计有以下九个组织:
. Q5 a( Y# q, X/ d& U9 x; _2 J$ |  ⒈湘江风雷(只限以张家政为首的“湘江风雷接管委员会”--他们反对以叶 卫东为首的湘江风雷总部);
2 y! F3 B2 E% m6 m" g  ⒉湖南井岗山(中学生组织,领导人为长沙一中女学生谢若冰);
3 ]( q  g; e- e0 p- {* X) r+ I  ⒊湖南红旗军(复员军人组织,领导人为毕建);
9 {7 {$ }. p7 ~! k& e8 _  ⒋红中会(长沙中学生造反组织,领导人为孙学申【注:实际为申学崧】);
% A4 }1 X$ x+ R( k  ⒌青年近卫军(中学生、社会青年、青年工人混合组成);
$ I7 y6 W; k+ u, y! H7 t9 Z* f$ W  ⒍毛泽东主义红卫兵东方红总部;
" J; s$ r2 X  O  T/ w5 v& d  ⒎高校风雷(大学生中的造反派,领导人为周国辉);
8 V" I( o; q& J0 ?) g  ⒏矿冶井岗山公社(大学生中的造反派,领导人为张玉纲);
) a& g' k2 I! x. \/ o7 q  ⒐湖南省直联络站(省级党政机关干部造反派组织);
9 F( _" W( O' ^& k7 l7 n  ⒑文艺界红色造反团(文学家,艺术家造反组织);
6 L$ M0 d& S& E4 A) \& P! c! O% |! B  ⒒教师联合会(中小学教师造反派组织)。
& m& _# S5 }# }  u% K省无联还出版一个刊物叫《湘江评论》〖1〗,其各参加组织也出版各自的铅印小 报。一九六八年一月六日,杨曦光执笔写了〈中国向何处去〉一文,作为“一份征 求意见稿”在组织内部传阅,当时只油印了八十份而散发了二十余份。接着张玉纲 写了〈我们的纲领〉再作补充与进一步阐述与发展〈中国向何处去〉中的一些观点 ,但也都是一个群众组织的常见传单与大字报而已。9 ?' U) z" M4 E: X' B! q- H; N% k
  然而,这些“省无联”的“内部征求意见稿”与传单被湖南执政的“省革筹” 上报中共中央。一九六八年一月二十四日,当时中共中央执政的中央文革小组的康 生、陈伯达、姚文元和主持政府工作的周恩来等人公开点名“省无联”为“反革命 组织”,〈中国向何处去〉为“实质是极右的”。“它是反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反 对我们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我们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反对当代的 ,最伟大的,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主席,反对世界人民的伟大领袖毛 主席和他的光辉思想。这个纲领不仅反对当前的文化大革命,而且把整个中国几十 年的革命否定了。”〖2〗不久,杨曦光等人即被正式逮捕,一场全国范围内批判 “省无联”思潮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一份仅散发了二十余份的“内部征求意见 稿”被全国官方与群众组织的各种报纸成千上万分地作为反面教材刊登转载,“省 无联”成了令中国家喻户晓的极“左”思潮,“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危险思潮”的 代表。
' i0 R% X, I, A$ [! l4 B' B7 b  一个问号迎面而来:为什么存在着尖锐矛盾的中共“文革派”康、陈、江(他 们背后是毛泽东)和“政府派”的周恩来要如此大惊小怪地联手在全中国范围内镇 压一种以一个中学生为思想领袖的“新思潮”?如果认真地阅读一下杨曦光执笔的 〈中国向何处去〉、〈关于建立毛泽东主义小组的建议〉、〈长沙知识青年运动考 察报告〉,及相关的〈我们的纲领〉等文,便不难明白:这些文章尽管运用的还都 是钦定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义,但它的理论分析已形成了一种独立于官方 之外的意识形态,它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了一种全面的反对整个中共体制的激 进倾向,尤其是以它为代表的“新思潮”以反对文革中在一月夺权中建立起来的“ 革命委员会”的政体形式为直接号召,以“中华人民公社”--巴黎公社式的新的 民主政体为奋斗目标,对处于文革暴风骤雨中的群众运动,会带来极大的煽动性并 进而造成不可控制性,最终必将形成对整个中共所代表的制度(不管是“文革派” 还是“政府派”)的挑战与威胁,深知理论对群众运动的能动作用的中共当局决不 允许“星火燎原”,他们必须联手扑灭这一“新思潮”于其未燃之际,无情地扼杀 它在萌芽状态。+ j! J% N  X( J. A  ?) b. T" L
  “省无联”思潮全面的反体制倾向首先表现在它对十七年(1949-196 6)中国社会的阶级分析,它认定中共的整个上层统治阶层已形成了一个“十七年 来在中国形成的‘官僚主义’者阶级”;而“这个‘红色’资本家阶级已经完全成 为阻碍历史前进的一个腐朽阶级,他们与广大人民的关系已由领导和被领导变成统 治和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由平等的共同革命关系变成压迫和被压迫的关 系……要实现‘中华人民公社’就必须推翻这个阶级”,“彻底砸烂旧的国家机器 ”(〈中国向何处去〉)。也正如同康生敏锐地感觉到的:“把我们无产阶级专政 说成是为资产阶级特权阶层服务的旧的国家机器,要砸烂。把我们无产阶级专政下 的干部队伍绝大多数说成是走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了,因此那些自封为‘无产阶级 革命派’,而要推翻他们所谓的特权阶层,实际上就是要推翻我们的无产阶级专政 。”〖3〗
( g. G- A/ d$ p% W  J$ A  如同杨曦光后来所回忆的,他的上述思想并非他的独创,而是来自北京学生运 动中激进派的影响:“一九六七年……我在北京各地串联,接触到一些批判共产党 社会中特权阶层的‘新思潮’。这些思潮在造反派大学生和北京批判血统论的四三 派中有不少支持者。我回想到一九六七年一月革命中城市市民对共产党当局表达强 烈不满,开始重新思考文革爆发的原因等问题”。〖4〗另外,又如同他所言:“ 从小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在自己被当局迫害时,希望找一种理论来支持自己的政治 利益或使其在马列正统理论基础上合法化,而马克思关于民主主义的观点及反迫害 的观点,自然成为他的思想武器。”〖5〗然而,在省无联思潮中自有它完全创的 部分:即对于文化大革命中已形成的新的政体--革命委员会的思考。在省无联看 来:革命委员会是“由资产阶级篡权的假‘公社’”;“三结合的提出,等于把一 月革命中倒台的官僚们又重新扶起来,而三结合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军队和地方官僚 起主导作用的资产阶级篡权的政权形式”(〈中国向何处去〉)。因而,省无联的 政治纲领决不仅是推翻十七年内的一个从共产党高级干部组成的“红色资本家阶级 ”,还要推翻作为毛泽东及其“文革派”直接夺权成果的“革命委员会”--在这 方面,省无联理论的独特点在于,它认为“一月风暴”只是“对个别人的罢官,而 不是对特权阶层的推翻,不是砸烂旧的国家机器”;因而,它号召建立“极左派自 己的”新的政党--“毛泽东主义的政党”(〈关于建立毛泽东主义小组的建议〉 );组织“革命人民自己组织的武装力量……靠武装夺取政权,靠国内革命战争” ;利用“革命的不平衡性,在一省或数省首先夺取真正彻底的胜利,推翻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的产物--革委会的统治,重新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权”(〈中国向何处 去〉)- |  i( i/ ?0 @5 |# R$ e: N
  无论从建党建军,武装夺取政权,还是“不断革命”和对革命不平衡的分析中 ,我们均可一眼瞥见毛泽东在井岗山时期的理论分析的投影和他夺取政权的方法与 途径。即便从“省无联”对巴黎公社式民主政体的向往,也没有多少超越中共中央 在发动文革时的指导性的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 决定〉。〖6〗按省无联的理解,这一新政体应当是“在推翻这个腐朽阶级的斗争 中革命人民自然形成的有真正无产阶级权威的干部,他们是公社的一员,没有特权 ,在经济上与一般群众一样的待遇,可以随时根据群众的要求撤换”(〈中国向何 处去〉)。而〈十六条〉则指出:“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的成员和文化 革命代表大会的产生,要象巴黎公社那样,必须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当选的文化 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文化革命代表大会的代表,可以由群众随时提出批评 ,如果不称职,经过群众讨论,可以改选、撤换。”; y% I% s9 p1 x
  这里,又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被提了出来:既然省无联们笃信“毛泽东主义” ,并完全在钦定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框架内思考问题,所循的路径也基本是毛泽东式 的“井岗山道路”,它似乎理应被视为一群毛泽东的忠诚学生与活学活用的标兵, 为什么相反被判为一个极端危险的反革命集团?
9 o5 C0 g3 L+ K  h  如果我们注意到〈十六条〉颁布在1966年8月,毛泽东发动文革阶段,而 省无联的文章则发表在毛泽东已决定放弃群众运动与开始整造反派的1968年, 原因便迎刃而解。不管毛泽东及其“文革派”在发动文化大革命时发表了多少冠冕 堂皇的马列主义的理论籍口,对于他们,核心问题永远是一个“权”--即夺回被 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的那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掌握的权力(在文革前,刘邓确实 掌握了党与政府的大部分权力,毛则大权旁落。)因而,毛泽东及其“文革派”必 须与群众结成同盟,利用他们对十七年共产党特权阶层的不满,对资产阶级反动路 线的愤恨去打碎旧法制,去打垮各级党组织,打倒政敌。为了发动群众,他们必须 利用马列主义教义中有利于群众运动与包含民主追求的部份(例如巴黎公社的民主 制)作为号召群众揭竿而起的旗帜和收买人心的大纛。而在经历了“一月革命”和 建立革委会以后,毛泽东已成功地利用了造反群众夺回了大部分失去的权力,他要 回过头来收拾已日益坐大并不再驯服的造反群众了。在这一时刻,他怎么还会容许 群众中产生有自己独立理论体系(哪怕这一体系只不过是他发动群众时的理论的系 统化和一些顺理成章的发展而已)的激进派呢?他们关于“巴黎公社式民主”的许 诺,完全是一种发动群众运动的理论欺骗和利用群众运动用去进行上层权力斗争的 幌子而已,在他们建立的革命委员会中,没有一个是按巴黎公社式的民主选举产生 的。然而,年轻的省无联们却信以为真,硬要把这一理论幌子当做奋斗的终极目标 认真去干,去推翻这些“革委会”。这正触及了他们讳莫如深并无法自圆其说的痛 处。他们便只能在恼羞成怒之际大开杀戒了。, C. G4 Q. N& e; B* b5 P' m0 G
  另一个使他们深感危险的是,省无联们运用的又正是他们一再宣扬的马列主义 体系,他们研究马列主义,研究毛泽东思想,却用这一武器去批判了毛泽东及其追 随者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实。这更使他们痛到刻骨铭心之处,因为这不仅“以子之 矛,攻子之盾”,撕下了毛泽东思想的“皇帝的新衣”,而且任其发展下去,他们 便会失去对马列主义教义的任何解释权,他们是决不能容忍群众与他们分享解释马 克思主义的权力的。因为分享便打破了垄断,从而跨出了平等的第一步,从而形成 一种民主的多元政治的势头。因此,他们必须杀掉任何一个手执马列经典向他们挑 战的人,从而建立教义恐怖与精神暴政。他们要通过对省无联的杀戮向全国造反群 众宣告:中央不允许你们有自己的理论头脑与对马列主义的解释权,否则格杀勿论 !7 I, m$ t  }" p1 ^6 i4 L! T
  透视一下省无联们的理论追求,也不难发现为康生所指责的“极右实质”。当 杨曦光们把90%的共产党干部作为一个腐朽的,应当被推翻的“红色资本家阶级 ”;把毛泽东及“文革派”夺权后的“革委会”说成是“资产阶级篡权的政权形式 ”时,省无联已完全走到了整个中共制度--包括政府派和文革派--的对立面, 这时,尽管幼稚的杨曦光们憧憬的政体只是一种纯而又纯的马克思主义的巴黎公社 式的民主政权,但对中共来说,自然是极端的反革命的,是必然通向多元政治或资 产阶级民主的--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省无联的极“左”思潮给中国文革思想史 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璞玉含沙,良莠混杂的思想史料。
, x; ]  ?, _3 F/ E0 z: ^9 t: X+ T3 z. V: m, E$ {
注 解2 B' c* F# n* u  }; B
/ R# W6 s$ Q2 j3 \
〖1〗 见广州《一月风暴》第23--24期合刊,1968年3月。
2 @; r+ D+ c  }- D〖2〗 康生同志谈湖南省无联,1967年1月24日晚,原载广州《八五》, 1968年2月。
; m2 _- a% b( y% j〖3〗 同上。- ^& R7 U1 \3 z9 z2 R6 X$ O& C
〖4〗 〈“中国向何处去”大字报始末〉,载《中国之春》1990年12月号。
. s9 j1 V. p9 P〖5〗 杨曦光《牛鬼蛇神录》,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p.7。
: O. D2 ]) M/ r- o! ?- c% d〖6〗 一九六六年八月八日通过,简称〈十六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4-27 07:28 , Processed in 0.1433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