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79|回复: 0

江雪 再见革命:列宁、俄罗斯王子和我的家族史

[复制链接]

24

主题

417

帖子

309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3
发表于 2019-9-5 13: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见革命:列宁、俄罗斯王子和我的家族史* D8 A9 f2 r/ _

$ b0 j8 x5 O5 P--作者:江雪. T) N5 z  @6 z6 H; M
2 ^" B0 ~* f+ R" l( Z

  Q( B7 ^: Y' t, Q9 X0 O' c
6 x' U- f! ~9 I ) u0 x( F; ]  w. v: @
* v: [4 j% e$ w2 X3 N
1989年11月,田保荣搭上了人生的末班车,去巴黎留学。0 j9 \( \) Q% F& |% |1 R/ {* w$ b
( L% j/ [, p" U7 v

2 N- a" g2 M4 c9 I4 F; j0 K" Y! |  b说起来,他也是沾了这个特殊年头的光。此前,上面有规定,公派留学要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这一年有了变化。因为前几年派出去的年轻人,大多都不回来了。加上这一年的特殊气候,政策调整,学校对公派出国的年龄不再限制,据说是考虑到年龄大的人有家有口,一般不会滞留不归。
% d- K; F7 _$ N( i& u
' L- N9 p+ ?  ^6 o 8 C& B- J' W. u
田保荣这一年已经50岁。虽说他是1960年代西安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后就留校任教,资格够老。可他这人,脾气倔强,就像妻子说的:“从来边缘,不招领导待见……出国的好事一般都和他无缘,如果要派老师到农村,领导倒常常第一个想到他。”
7 t9 R3 Q% h5 B' l. J$ w# ^) } 6 `7 F: G( ~. k3 u( O/ f
" }" V* c1 }3 M/ a
巴黎是他半生神往之地。在此之前,他只在1981年在那里学习过3个月。
, G. a: O$ i: n1 H' a4 ?1 X ' P- d9 C. G% {* J% J, u
这次,田保荣决定了,用一年时间,好好读书,念个学位。所以刚到巴黎,他就报考了索邦大学的法语文学硕士。
( g% B$ x/ c3 E/ o7 ?" x
" ]2 \' ~0 \1 e, E
1 l" R' g* [( U% p% @2 z : D# ]. h. Z: Q/ g' P' U5 w

& b) k: {' W9 `0 {: D- d. I4 H % R# M1 _0 [0 n  h+ v
50岁的老学生了。教授看他年龄不小,经历又独特,特别准许他写一篇论文就可以过关。
# Q% p- B" E$ E; [- R; y 4 u' F* m1 i' a% b( T; }% L
3 V3 x: T' f0 P7 r. Q9 g* B

- H& C  e8 M1 y0 l, E % _/ m) A; c. \# h) i/ M/ ~
) C' s& I: [# U7 c& ]
他生活清苦。妻子带着一对儿女在国内,工资又低。他要养活自己,也得攒点钱。课余他就去教汉语和太极拳。太极拳是出国前两周临时学的,不过,教外国人没问题。' h1 }5 b# q# o7 r4 n7 [3 d# D6 M

8 r+ G% P2 g3 D' Z: Q- w! m: g 1 N- x, Z9 z" P. D/ l& V

$ |4 N5 d  L6 t, C. k3 I: X ! a- z: \: f# E& m

+ U6 x1 x$ m6 e就这样忙碌着,到交论文的时候,他把自己关了三个星期。论文交上去后,提心吊胆地等着,没想到,教授很满意,给了14分——满分20分。; j2 A0 J  ~  u, Z

# r  I8 {. X0 y$ g: x4 v
& W2 C0 G  [* ?6 x' s ; R- V% Y; g! \9 ]$ }1 V
5 }' @4 N% u2 Q4 e+ \1 ?

* l; ?7 F- L8 s: \/ [' L9 v他说给一个朋友听。她大声说:“这不是真的。”他不高兴地回了一句:“这是真的!”朋友大笑起来。他才知道,她说的是:“真的吗?”这个小小的误解,让他意识到,虽然自己学了半辈子法语,可只有到巴黎来生活了,才能真正体会到语言的微妙之处。
$ |4 M# E" ~: Z 1 [: _- U' k, O3 O

/ ]# |, j# e) ~9 @( @1 M( z9 {% ] 5 a( O3 ~$ o& A1 Z" C+ L
6 [1 q  V% M. v( W4 y1 `. ]
. {5 F6 S* }& z
读完硕士,田保荣索性又报考了索邦大学的文学博士。虽然家人希望他早点回去,学校也催着,但他知道,这是自己人生仅有的读书机会了。
3 f  ^$ c8 `( c/ h4 f1 H
- `9 [3 Z( V9 a . Z$ Z+ u4 T3 W! l# \6 j, S7 Z, V! e

/ C3 r3 ?1 j  g0 i, ?$ S
. Y( V% u0 U+ |( J
7 K* @: ]1 |- p7 y+ v) j+ b! _6 B' A

8 u6 r* R' ]% y! h8 u4 A+ F8 l
& X/ V* G" O9 V4 x- ~' \$ g7 h
' U$ r) A& u' r* h/ O/ E9 x; b 8 t$ y# _: G1 e( z# I  r6 q, s

: N' C' _& h3 w  C9 C/ |; [' T年岁不小了,博士读得吃力。转眼就到了1994年。圣诞节前几天,巴黎的一个“穷朋友”兴冲冲来找田保荣。“穷朋友”是法国人,比他小一岁,也是卖文为生,平时给报章写写专栏,给人捉刀写写传记。这次他弄到了两张票,是作家保尔·穆鲁西(Paul Mourousy)在皇宫剧院的讲座。
) M3 _2 T+ w8 b1 r9 `# \: ?, Y
) B- A0 f9 i6 t6 X3 M 1 e( p' L, t9 }1 [4 [% Q$ C
: E- y/ d4 K9 f" O+ T! J4 B, \

; L  c; F/ d4 w
8 v4 A  U7 n/ R& w/ w& U9 }保尔是法国颇有名气的历史作家,最近刚刚出了本新书,关于列宁的。书很火,巴黎的报纸上有不少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人们称呼保尔为“王子”。他是俄裔法国人,父亲是康斯坦丁·穆鲁西亲王,曾是俄国皇家最后一批驻欧洲的外交官,母亲则是一位法国将军的女儿。保尔的叔父是俄国皇家近亲,曾为尼古拉二世的副官。, |, \. h& }% A6 [# M7 @

5 h3 O- x, q! [
$ z- `4 `2 }* R" J6 u3 n8 _ - w1 F- }# V: d
: F6 B9 O- f! {' {

5 T7 f" |+ j- |1 _9 _% @: m这天的讲座,田保荣坐在第五排。或许是因为他的东方面孔,一个多小时的演讲结束后,在提问阶段,他和身边的穷朋友都看见,保尔在点头示意,让他们结束后留下来。
) v  A6 L" E" o7 h ; M/ s3 ]9 n  O, l

0 V. C0 u7 g) K
3 `' C! i( h5 l( n! Z 7 d5 M8 W- J# b5 \4 R8 |
9 t8 _1 ^& T% H) M! V, A
“告诉我,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这是保尔问田保荣的第一句话。1994年的巴黎,中国人还很少。“我是中国人。”“太好了!”田保荣到现在还记得老先生开心的样子,眉毛高扬着。“今天先这样,这个周末,我请你吃饭。”老王子说。; }/ `: Z; V: c. }/ r9 {
" ~& H# o6 x( O4 S& G# c0 f
0 j" v6 k( h* F/ c

1 x$ f  [3 p7 n  ]+ l : L: v1 |+ l' {) u, ^+ q) |: b
' |" _* [7 a/ r; H7 A/ H
一周后,田保荣和“穷朋友”到了保尔家里。那是市区的一间公寓。面积不大,陈设简单,有好几个大书架。家里只有王子和秘书。吃的什么倒忘了,只记得那晚谈笑风生,老王子开心得很,问了田保荣好多问题。
- Y4 r+ G2 ?: a   O# M* F) e* L& B& {9 _& R
1 T8 F7 F3 R. A  x8 h& t

; g2 Q/ @8 E+ F2 ~. o
! Q. u0 A7 }4 c- {* K3 N
5 p: ?0 l; e% Z! T; f* ]6 N& P' O( A谈到《列宁》这本书,老王子说:“你们中国人是最需要了解这本书的。我希望你能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
/ ^& d1 V& N6 C& F6 j, ] ! {- g( }& Q3 |) P( r$ O
+ B9 o; F* T& N0 a
. N" D) A" T7 Q" b) e$ F2 W9 }

4 Z  T6 {) l) ^- y  K1 |% R! Z0 }" I
5 _/ T: Q! L' v% j田保荣没有推辞,心里的顾虑也没说出来。他在想,老先生呀,在中国,这样一本书,谁会给出版啊。
" S# x& X' R1 l' h$ l
9 O* x  d" j: d7 Q ' K* |: l# d/ d# h
; s& v* b6 P: B8 d
+ ]; w- J3 ]  g( J$ k7 `

; B; `- h' F8 B* @7 G他还是应承了下来。保尔立即在书的扉页上写下授权,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在扉页的另一面,写着一行字:“纪念我的父亲,他是千百万俄罗斯革命的受害者之一。”. e* ?& A6 i$ G& m, r: S1 `
  {" U# H) g. G5 p
  \" m1 {' T+ N) L
& C& b; u& H2 o  D3 C

* O, C! k2 w& p: J& Q 3 G8 k7 D2 ^# Z! z0 l4 }1 U
那个夜晚,走出公寓,月亮清冷地挂在枝头,田保荣心里热热的。他感激这萍水相逢的异国老人,就这样把一份信任交给了他。
) s+ `( A) K$ R) H6 A" X9 x0 c
) k' L+ _3 Q: L/ e. E
  m) `# X" ?: B; a6 a- w9 R / g4 U5 |6 o* r' B( @! j
) H* h! d0 g5 D4 w% b6 }4 T( [" V

6 O3 c! D1 U6 C. N他也想起1978年,自己到北京学习的时候,在图书馆里翻资料,看到一位法国人写的书--《毛泽东的新衣》。他如饥似渴地读完,从那天起,他觉得自己“真正醒过来了”。
4 v$ f, q1 A/ {& ~3 [4 c 2 \3 n6 v% y$ o" J: R

3 c$ Q. }; p- f) M/ q * F) c( X- I4 s' k# V

) e8 \4 m9 I  x9 [- M$ R5 O
6 L, K; V* Y+ i6 |$ N  ]他想,这本列宁传,如果翻译出来,对中国人来说,也许会让很多人有“醒过来”的感觉吧。可谁知道它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呢?$ r& l% W6 W( s) g) @0 d
. ]2 @0 M; @1 `* _
1994年12月,保尔·穆鲁西正在签署给田保荣的翻译授权书。- Y( Z; g) W9 M8 ^& O% `, u

0 t* Z# ]" [# Q1 d6 ^- m
( v& T# U" L4 ~% G4 ~7 Z & b4 }+ l3 N, m) L
- ], U2 ^: ~+ V5 y
1994年12月,保尔·穆鲁西和田保荣在巴黎的家中。
& \# k  G% B8 U" W" \
' {! E" v' J; {& B  U . D/ g5 B% J6 i2 u  j2 k; t
/ U9 l1 E  ^9 @
4 c  _& d* M9 a" Y6 I: f& h  e

2 k7 w5 J9 H; }) u  K% \
3 S/ j  S5 V+ L/ l$ m$ S1 k 8 [' ^. ~( F1 j5 K% {/ o$ ?

4 i, K3 h/ G* v6 _
3 ?+ {5 G: y9 }: h # F; Q, u1 I7 G! h
3 X) y: p5 C2 U1 s" z
保尔的这本书,书名直译过来是《列宁--灾祸的根源》(以下简称《列宁》),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的一本传记。也是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所出的列宁传记之一。
0 k8 g+ K, \. W7 S ' ^+ M; u2 Y2 b( J2 H
2 t( t, N- u# v& N$ p
+ @2 v/ q% _2 b& x( `2 s1 k
$ L8 V; [' p6 N1 F  C5 y1 Q

/ l3 T, N: u: q! y9 I% h; [5 X对于1939年出生的田保荣来说,“革命”这个词语,实在是太耳熟能详了。 “革命”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亲人、村庄真实的命运。他那位于陕西黄陵县的故园,距离延安不到200公里,正是最早被卷入中国革命的村庄之一。
/ p, J" c6 w6 q! v* ~1 V : d6 C2 _8 a) u* f1 Y

1 ]0 Z  V1 ]/ p/ q4 g* ~* P 0 g% L6 w5 a$ x0 o

, I8 x& ~$ K% a& {
2 r- C2 V" K8 [: g他总是想起童年那些漆黑的夜晚。常常,某个半夜,突然有人在窗外低低喊一声:“六叔,不对咧!”“六叔”是族人们对祖父的称呼。听到动静,母亲便急忙忙叫醒他,背起炕上的一个小包裹,拉着他的手就往外跑。通往村外洛河渡口的土路,高高低低的。才七八岁的田保荣,半夜懵懂中醒来,想哭,又不敢哭。母亲抱着妹妹,小脚颤巍巍地跑着,前面是祖父和父亲仓皇的身影。" D$ A' Y0 f" h. R- v& j
7 G+ Y& g5 K! F7 F8 U9 S

7 N( P; v2 y+ _8 H6 d- m# z: } ( p" S& F, b/ Q
. D) }/ }) L1 X; X( H3 i1 k6 n
/ X6 Z1 y; |: R, R- X' E8 p; p
半夜逃跑的原因是他家出了个革命者。身为族长的祖父,服膺儒家,以自己的人品、声望和家财,一心维持着黄土地上这个村庄延续千年的生活秩序,却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养育出了一个“革命者”。田保荣的叔父,在县城里接受了新式教育之后,成了村庄里第一个投奔延安的年轻人。1 t) V' k4 ~0 ^2 Y( o& d$ _

. Z# W& G0 J7 ~. W# d) Y8 o" R
6 T, b+ a+ L& S  p6 l
' F1 z+ _4 J4 ? " w+ F" [2 G$ p1 m$ N3 k

* Y3 u8 i( O3 s3 u  b+ b" j那是全家人胆战心惊的日子。还好因为祖父一辈子乐善好施,乡邻们都愿意保护这一家人,每当有搜查,都会来通风报信。然而,1947年的某一天,灾难还是来临了。国民党的部队在村庄附近追捕游击队,混乱中,机关枪打死了6个人,包括村中的妇孺。4 n2 l- p! n1 R
3 J" j: W- T0 Y" y

: Q6 y- z1 j9 Y5 Q4 B 1 ?# J( Q5 g/ {) h# b( h
5 w$ g. _1 j* p9 w& @' g

. T" Z9 K- P9 [! s: f9 C. t在“革命”中付出的鲜血,让这个村子后来得到了不少“革命荣誉”。但这一切并没有安妥老祖父的心。目睹过镇反、土改等一系列运动之后的祖父,1956年在郁郁寡欢中死去。他想不通为什么要“革命”,也一直为自家给村庄带来的灾难而忏悔。以至于在晚年,这个原本最重视教育、一心要供养子孙读书的乡绅,竟然坚决反对孙辈的田保荣读书,因为在他固执的理念里,“接受了新思想,就要去闹革命了,要祸害人的。”2 p$ M/ d7 x! }, V7 D
$ B% _3 n7 v6 r- u8 K

3 _( S" m/ _( m% Z& Y5 x& W# @5 f & U7 b) n$ _: A5 f

; F3 [8 M6 p! V3 m 9 x) h" c( x7 C9 N# v  p& `
偏偏田保荣是孙辈中读书最好的。1960年,他考入西安外国语大学,并在4年后毕业留校任教。五十年之后,他得以坐在校园一角狭小的书房里,回望自己的童年,也回望那场席卷中国大地的革命,给亲人和乡邻带来的一切。
/ G$ c- V2 z+ F
6 E) h* W1 k; C) |( {- u- J, ` 1 s1 {& O7 h3 I2 p! g! f7 ?
: o) t$ x5 ]7 }
+ E4 ~9 p% G* Q$ D

- f5 P0 m9 c9 E, V% H; _& g$ T* T0 b$ h1 N/ Z
- @$ B3 o6 ]: J

- v) B$ k* t5 f5 ?0 I2 D  \! `" x 0 q2 A7 ^, Z, k7 H7 Q# M
% O& w* N$ E- G$ g+ V1 ?7 L" z

6 m/ M5 j9 w4 E) i* {2 |4 h3 S) ?2005年,田保荣开始着手翻译《列宁》。此时,他已从法国回来9年了。而书的原作者穆鲁西王子已在2002年去世。5 m( {; P1 }5 K

, ], s( v! C" w4 r' e5 l  O4 M ( a4 o( `% [5 p4 v4 [8 ?7 H6 n3 a) {

; X8 Z5 S& u* u* ~) T) ^' X2 h' l 3 {1 P4 o3 j' U- C9 m+ m9 W
" r' ~* h% V9 |+ K
回国后三年,他就退休了。生活种种不如意。退休前,也没有解决了教授职称,最终还是副教授。& r% M2 {% f& f

% M: d3 v/ g7 p, }0 y- l1 } % o$ r; z6 g9 P- `
7 V, o3 v! P6 Y# X: F

4 q  v) r; `; ]6 q
: @% c4 h# o2 R& Q他的博士论文是《莫泊桑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当年得了法国的国家优秀论文奖,还正式出版了。回国后,他想出中文版,最后还是囊中羞涩,不了了之。
: O/ i7 U6 {2 k9 S, ?% S
. @6 z$ K6 d8 x/ }5 w/ q7 C 3 p3 s" f* s& G  B3 B! q

5 k' v# L! {8 I" F5 Q! |4 u9 j
7 y/ b- h: y& g1 b5 Y* S# g
! r  I1 q; C; M而一直酝酿着要翻译的这本《列宁》,他知道,在中国几乎没有出版的可能。而且,不是钱的问题。# E2 h3 ^4 X- }

" R* S$ K( G: f 0 ^: }- w. D4 P8 v) R

/ R2 U5 L: S# Y' p. q8 B: `  @
2 j$ z1 f# i+ r6 A3 S; O9 O5 }* z6 n 4 L3 j, V- |5 @8 L4 J+ r: _% ?$ c
但他一直如芒刺在背。随着年岁增长,趁活着的时候,必须把这本书翻译出来。要不,他会死不瞑目。
, Q! h7 \* i6 B: |7 h
; ]" _6 u3 f- n) M$ [, B ; w# B( q2 `" ^+ Y

9 Z8 V5 n; r4 S' v6 r' u! W3 J) h  O
  S) G' J. k' t0 \! O) S: k; X- I " @3 y+ u6 N: V% m8 T/ M0 `
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对列宁,他并不陌生。“马恩列斯毛”的大照片,曾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标配。列宁,全世界第一个苏维埃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革命导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精神领袖。一个神话般完美的人物,在田保荣过去的人生里,这已不仅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宣传,也几乎成为中国人的“常识”。- g0 E0 h- u- u  S0 m9 l9 b: d

6 K- w/ ^' R. q; o  U 0 P& T7 {2 h( _

. ?! O& C. J6 L* D0 y 4 p. |/ m  b, L

7 I6 E; U" r. o, f而这本书,就如同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版的各类列宁研究书籍一样,打碎了这个神话。作者从伏尔加河畔列宁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写起,参考六十多种文献,叙述总结了列宁的一生。在书中,列宁是一个“从小谁都不欣赏”、从青少年时期“已不受任何同情心的感染,排斥任何形式感情”的人,“由于他,血的海洋流遍了全世界。但是,他没有丝毫的道德意识,这反倒有利于革命。他一直都理直气壮地承认:名誉,人的生命,良心,对他没有意义。”0 k/ @$ N9 Z; l4 |: c/ b

! m7 I" P* W* }- z 1 d  J' a2 D1 u$ v# m
% C! v' K; e1 c0 V$ h5 H3 i3 X( @% u5 M
+ Z2 l) G3 U1 J9 e  [6 t2 g
. w5 L) {5 }8 r; Z7 I; {
“这位社会主义的缔造者只愿意孤独地生活着。他那铁石心肠对他造成的无数苦难完全漠然。”很显然,作家笔下的列宁,不再如《列宁在十月》等影片种塑造的一样,是高尚无私的人格典范。一个关于独裁者的美丽神话,在作家笔下破灭了。2 {0 e( P1 i2 v
* q! _2 P5 f7 w3 j5 P" y9 w* }
8 U0 o$ f0 {' Q" R

# _- G" h9 P2 E+ \0 ~# O
7 Y8 q/ y  p- ]
/ x* X& A9 k+ o) Q$ A“他那双蒙古人种的眼睛里透出既坚毅又兴奋的光。但他牙关紧咬,就像在吹口哨,肯定地说:‘如果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地消灭五千万农民。我要把他们变成无产阶级的新奴隶,直到他们理解了形势并和我们一起走。’”(第十二章,《列宁在巴黎》)
& X7 n) y; m8 a9 q( ^* F
9 D! \7 M: Z; }( T
5 Y$ A: x; x) G" V ! G* o1 `* M! o( P  Q2 r/ Q

" Z' W/ W3 h" k; ^
6 S. n% ^3 t: L' F4 u5 w在第十八章《进一步 退两步》中,则有这样一段描述:. D* t" q" j8 o

9 b$ b  {4 z, B- p4 H ; g0 M# y0 I" i1 h. E5 D5 }

, y5 [7 q% ^7 M0 p! P ) ^6 _# e$ l( u/ a3 \
8 K/ c0 A9 p' s0 ^
“当列宁上到讲台上叫喊说:‘我们的党已准备好要夺取政权’时,大会会场里响起一片笑声。这一片笑声,他可能终生都忘不了,他也不会原谅。气急败坏之下,他严厉指责那些讨论正义、人道和民主的社会主义者:‘逮捕五十个或者一百多个大资本家,而不要坐在他们一边,民主派的部长们!’) X) ?! Y3 T7 ^
7 k1 \# e) J2 [% E9 u, R  e
1 W; C4 ^* j$ m) f: X: K4 _

- |  R+ s( k1 Q" h/ ]+ h
* J) @; G; Z( l: L2 g. [1 |
9 o" @2 a- I, |) b4 ?& U“克伦斯基立刻反驳他:‘我们到底是社会主义者还是些粗暴的警察?’8 K- i0 M+ F9 Y! P% d8 O5 l  d$ N

# k* i+ A( T. f
1 ]$ p/ B+ j: s+ S! n% A% V- } " a+ d. R7 w2 F7 ~+ Q. ]3 n; W' z! Q0 v
( R1 f5 U5 F, [( e, }
3 N* E' o" K: q
“绝妙的问题,但是必须等待70年,才能让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承认,他们确实是以政治恐怖的手段夺取并掌握政权的……”
6 H2 r: E- \, Z# ^) I! G& l; \ ' z8 M5 i0 L3 m' `) \* }+ C  h* O

+ j6 q. w; v/ ?" L2 C5 w
% Z( [3 J. k  k
( A  `5 N+ w0 |; ? & Z- K8 R4 Q- w  s7 N6 h8 X! D  b
翻译的这些内容,对田保荣并不是陌生的经验,一切似曾相识,在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上。而且行之未远。7 t3 D/ x% Z* g

, t2 M: U! V/ A, t9 M
& o& Q. G# I! S
0 e6 o7 o; J% \4 g 8 g  p6 G0 E, o  h1 I6 A

5 A  b2 n) X5 t& ]“俄罗斯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监狱。为了保住政权,政府镇压自由思想的所有表达形式……这个寡头政权认为一切独立性的表达都是危险的,所以将其取缔。这个政权将成千上万的人投入监狱,让他们在骇人的条件下成年累月地承受长期的折磨。” (第十九章)/ G2 E+ T( ^3 R% i4 P) G
  H- q7 l, Q: S

/ H) ~( `; p! n8 c" \; _; r& j7 D! f ' t9 a8 w; s4 W0 X7 S

9 X2 S! B% e# ]
4 d& {2 y4 U+ F$ x! U& _# u7 M; W% t1 o2 @
5 V/ y* B! n0 F, _

0 U4 ?+ f1 W' H! I3 E7 C: \ ! ]$ l4 C0 K) Q& S! z( h( M: i: }
  v. w% z1 }! ]3 ], K# C$ e) L4 k
* _9 P' f/ y/ i7 }
田保荣后来再没去过巴黎。( p: N* k5 t2 b2 h

( E- X; D) S. f; `
, i: O4 d3 w6 {8 l: O " Y% Q3 W4 Q! l: U2 E1 ?

6 E6 H4 D9 ~7 s0 `. ]' R5 b8 X
' a6 N0 s) c+ \& z/ j" V1996年,拿到博士学位回国时,他已经57岁了。最初他总是梦到那座城市,渐渐地,也就淡了。不知不觉,到今年,他就走到人生的第76个年头。过去一头钢硬的黑发,如今全白了。秋天时,他穿件红毛衫,走在西安外院落满梧桐叶的老校园里,天气灰黄,白发愈加像一团雪了 。. L8 u; V( R6 k

% p  R, x9 P/ t# P1 Z/ z
. x6 L3 y9 O, [9 O% |
9 |. z/ ^, ?3 _7 K7 n# N' N. ]- V 5 t) f  G- P  J: E: x( `
% d( P% e1 C8 {' i% U5 z. Y0 r. \
田保荣毕竟是老了。26万字的书稿, 翻译了一半时,腰病犯了,他去医院做了腰椎盘手术,术后一个半月,勒着护腰,坐起来继续翻译。
2 H) i. X* Z% _  W: f
4 Z, s, l2 e/ N" q  U1 y$ t; K
- |% t3 B" t: d$ l. I# z: ?' i$ k# u
, c  f' A9 ^0 u: E: P! ~. l1 g9 X
* t4 ]: s6 t( Y& ^ : v- I) W7 S( `
在把译稿誊写到稿纸上后,田保荣又用家里那台586的老电脑,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上去。电脑旧了,三天两头闹毛病,他常常束手无策。最终,在几个年轻人的帮助下,总算是跌跌撞撞干完了。
, Z1 {  ]2 ]; L* M, E 6 @! e5 N! |' y" Z" J
) ^3 K0 D/ ^5 ^, X& Z, G  Z
+ \6 Z" L0 K5 `% e
4 R: p" y0 h, ~0 ~. }" r* o

0 V  k& P. j" C0 h" x他开始联系出版社,一开始对方都感兴趣,到后来,便没有了回音,其中有炎黄春秋出版社,他曾寄予很大希望,最后仍不了了之。有一位出版社编辑直接回复他:田老师,这是禁区,咱可不敢闯。8 T% [! a' ]% Y2 ^+ [
7 e1 o$ P! T  p) ]) M% J0 g
- `+ I# Z( E3 B! G
% F0 E/ c  m9 E

/ P& |9 T. @% Z8 j * Z' r7 a8 A5 Q: k5 Q4 O! y6 O
列宁去世90多年之后,在他一手缔造的前苏联的邻邦中国,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某种禁忌。而事实上,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对他的评价早已悄悄发生变化。很多解密的档案也证明,苏联昔日对列宁的宣传,不乏精心包装的谎言。
- ?+ e. r4 h1 B7 T% A  \0 O
0 N" x2 h$ \; u- q! |- U : c0 K  b: ~2 n! j: V

- }) z6 `" Z* a. [$ I  Q
/ \1 v+ F# T5 U8 T! r) B & b0 x; |# ?9 d4 k* _) C+ M
2015年10月28日,纽约时报中文网上出现一篇报道,题目就是《再见,列宁!乌克兰拆除列宁像摆脱苏联印记》。报道说,近年来,在乌克兰,不少公共场合的列宁像被人们搬走。1991年,乌克兰境内的列宁像有5500多座,到2014年,则只剩下1300多个。而在俄罗斯,自从1990年代以来,始终有人呼吁将列宁墓从红场迁走。9 `% J: G9 b' H' q3 ~% A3 _0 {

8 ]" [. f1 C8 L( _
7 ]8 ]6 t, o, J! A" Y" _
+ t/ W" V1 O# U; S& B+ ?* E 6 J0 c1 _5 M6 W, |0 X# p! m. e$ s& f* S

& r( p2 S) {4 Z学者胡星斗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2006年普京总统提出为俄罗斯11年级(高二)学生写历史教科书,由安·鲍·祖波夫主编的《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中,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指控了苏联的“人间地狱”真相。而在俄罗斯,不少历史学者和民间关心真相的人,搜集公开资料,建立了真相电子馆。+ i0 T% j1 _' n  g( x
- f# j' B* O* p1 N

0 c0 `. O8 V% c. t. h3 H/ |' _+ j 1 `+ X2 `: q* `; r, C# G2 q( b

6 L7 Z! g" {. {1 m( C * a8 A0 K: N# ~
海伦·拉巴波特,俄罗斯著名的历史学者,她曾在一项研究中宣布,列宁死于梅毒。她的主要依据是192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一个结论:“列宁,一个带有梅毒大脑的疯子”。据拉巴波特称,巴甫洛夫的这一结论,是在巴黎和一位医生讨论时所说的,有文献资料存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m4 l6 [: Y+ Q. j( |5 D. U! h
" G" D& C6 m$ b

5 h2 Q2 l' {9 T) [/ n0 o% Y3 C 9 Z/ r$ o# O# w7 j* O8 g4 {7 F- o
) c( G" b$ a" H0 L" ~" H8 u+ Y6 _
8 k1 U5 K2 I+ b, O
在田保荣翻译的这本书中,也提到这一点,作者提到:“这就是现实和神话之间的距离。”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张耀杰则说,其实随着近年来档案的解密,这些都已经是被承认的事实了。( S- a# a9 C; }$ q. W# R7 Q
9 e# Z0 T: \" x

8 o1 K8 _' b8 l* Q5 i( r 6 C! F3 }3 j- N* w7 p1 ~. S' o6 ^& q
9 Z+ e  W+ _. |1 Y, ~8 ?4 k

) n% C) M- J, H4 s8 L张耀杰一直很关注田保荣的这本译著。他为田保荣的精神感动,一直在帮他联系出版。为了显得不那么“敏感”,他将书名改作《列宁的一生》。他觉得,其实相对于列宁传记的其它版本,这本书还是很中性平和的,“没那么狠”,也可能和作者保尔身上的贵族精神有关。而田保荣的翻译,可以说体现了原著的风貌。
. M" R0 b5 v, E! R& p
+ K6 G2 f; d) m# l/ `
, |$ ]0 Y' e  U- R
0 v; R4 d0 {: {  a& j9 y ! t* c4 ^8 M. a" F9 `
% l$ f- y/ M8 w& w- o2 P/ Z3 t
2015年3月,书的出版看起来还遥遥无期,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译稿,田保荣决定以“愚夫保荣”的网名,把这本书的译稿贴上凯迪社区。在书的译后记中,他写道:“英雄辈出的年代,人民的灾难最深。”6 }5 Q* f- l+ z! p$ K! r3 O
3 s6 n' P3 ]9 {. k8 @
1 F! D4 G+ Y* C( @# n( Z3 U# C
* C3 [) C7 [, Y" ^4 s  j

6 D7 h$ ~! G, ]* a  E$ g! n  E8 [
- r9 H$ {* ]* |6 R; i与此同时,他完成了一本小说,为自己的村庄作传。这次,不同于《列宁》,他书写的主角,是那些被卷入中国革命的普通人。& L' u: }2 s0 I

4 Q* y6 b$ G9 |$ e, A; x) J , x* y+ {2 Y: W8 q1 P% w

: [0 f8 L" ]- g2 N: a ! H$ `3 A  c* r9 v1 a

0 U( O4 ~1 o% r# Z% k
" ~, V0 t9 a; J) n5 u' t& m! A ( B2 o1 C0 l' ?

3 ~% @: s" \$ F$ ]2 F, M& X
- \. X( b# T( v9 } ( l! O) D% J+ ^; J0 x. x

: D* [( l3 P5 z  P他的小说名叫《南辕村》。 故事从20世纪初写起,长达五十多万字。主角是“爷爷”,一个村庄的族长,一位革命者的父亲。田保荣说,冠之以小说,其实80%的内容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小说中的申家,其实就是自己的家族田家,“田字出头,不就是申字么!”" }0 d6 i0 n' Q' q9 k

- q. r& p+ b: |. F( e9 W / q/ ~0 A: k1 \% u

  B+ W% D4 A( ?% H0 B: t  v" Z3 x
) ]% W9 n6 L2 y1 A, q$ A4 f
, k7 W, B8 V7 h6 r; {& t2 `田保荣说,写这本小说,初衷是因为和学校一个老教师的“抬杠”。那天,这位老教师可能被田保荣的一些言论激怒了,他叉着手,对田保荣说:“你的思想有问题!你知道新中国怎么来的吗?”
8 F' h1 |% F, J" j4 r% |# ]" D0 L
: ^( w! N( S5 |2 I; }3 N # z% \# @& U) z4 _( l$ `5 f& U  E
( v* ~; ]' j* H+ l( ~6 g  P

) Y- j, o; U  l/ G0 W
& y5 f/ j. A# C2 }& C8 d“有了新中国就怎样了?老百姓从新中国得到啥好处了?”田保荣反问道。
# @0 \4 A- Z  X4 w& W
* I# l: W6 U4 {/ M- C; c+ o- v
5 G. W6 F; K0 b& F# f( C
% Y  a. {; N- ~4 a  x) z ! d% g+ @3 ]# {' s# P: P- A' Z: p

: F8 P5 a. S% k1 B( }+ a" C" v这次抬杠,倒提醒了他,写一本小说,去追问自己心中萦绕了半辈子的问题:这场无产阶级革命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s" ]! Y  M+ w. H; r  S) I
( b4 @4 M3 _% J2 ?0 {" e
& n1 h2 r% V) y( V6 V/ x) j) e: ]

# V) _! q! p; u/ H) t$ {% d6 ` + w2 W% ?# m1 Q: D" R! @0 v

# M: J" Y3 A) I  p( F2 O. ^在小说中,作为革命者的叔父骑着高头大马,曾回到过村庄一次,便去了省城任职,之后再很少回到家乡。直到1960年,遍地大饥荒,他回来过一次,有意无意,说了一句话:我就不相信,食堂的大师傅还能饿死?一句话提醒了族人。听出了味儿的他们,此后想方设法,私下留存一点粮食,大部分人终于得以在大饥荒中活了下来。“一句话把我们村救了!”在田保荣的小说中,这也是这个革命者给村庄带来的唯一福祉。
! e& M) w, V( d/ u- j  N% b3 F. ], k
  }8 c- O9 F/ Q4 C : N; p/ j  N4 F+ B& L* y/ C

1 ]' z3 G0 f  p# p* V3 m% h 5 F6 _* j$ J5 f9 [2 J! Y) _! M% e

& H5 U& C( N5 t- k8 U4 k他写下1949年,崭新的第一个春节,却没有想象中的欢天喜地。经历了土改等一系列折腾之后,正月里,村里家境殷实的人家,传统的麦芽醋和黄酒都没有了,“南辕村的体面也没有了……”3 u1 e+ x, @: I0 m* W5 c4 J8 ~
3 r* X* d7 B$ s5 D8 I

6 x# {. L& D  c4 R/ K
: k9 x7 Z9 {& [0 Y* v
) N- M: i$ }9 c( i
  L2 ^: [' K; M: Y4 F9 J7 A列宁传里,描写了革命成功之后俄罗斯大地的哭泣。而在《南辕庄》里,田保荣写的是自己村庄的哭泣。“南辕”两个字,是他给自己村庄起的化名:或许,革命的结果,也和它的初衷“南辕北辙”吧。' P" H: C4 n1 W4 @, b
( R* w, R. q8 a. |
+ w; `2 E# d0 \. n

, `9 C) S% a1 P2 l
1 J% T* l/ Y1 q. h' B
3 l, F4 n; t* L4 `2015年10月,田保荣静静坐在自己那间只有六七平米的书房里。窄小的书架最上头,是父亲和母亲的照片。他们都穿灰布棉袄,母亲嘴角紧闭,父亲留稀疏的山羊胡子,眼神淡漠忧郁。他的爷爷,没有留下照片,“长相大约是和我父亲一样的。”
6 R9 Q9 F( i5 N6 j; _* D
! {; s( u! X7 z$ ]  r4 C  \ $ w" M3 Y8 p4 ]0 }5 H
& G# B9 X8 S+ V

2 E, p2 Y4 |4 \! W5 w6 p- o* T2 x$ T
: R9 Z7 c( s: U' H2 J5 @他们,就是那些在革命的洪流中被卷裹着、如落叶般平凡的人。在革命成功之后,又经历了大饥荒、文革等所有的苦难,在今天,在相片里,静静地注视着儿子和他不能发表的书。% X! d: Q2 p) X# Y4 [: d. a

$ g* L6 [* `& U0 t
. H* ?" Y9 u" ?- r" C, w
  j" {) ^- B: u. b  P   U+ t7 n4 ?4 p& C
. J. r( P  w. t8 x) v8 O* L1 m
“掐指头算算:国民党在俺们村开枪打死了6个人。革命成功后,村里饿死了7个人。都是有名有姓的。”田保荣说。他的父母侥幸从大饥荒的死人堆里爬出来,到1980年代相继去世。
1 j3 M3 y, G0 z* j
7 {5 q; o8 ?4 |$ e) B5 R+ \. q3 D/ d
$ |0 h: c  U0 {) S  d9 g% e9 X
9 e9 V: j9 A1 x1 h4 L
# x# B" ~! `: p( X( C* J ; P2 }3 e  l, {# @$ X9 A3 W9 n$ E) C
在《列宁》的最后,作者写道:唯一适合列宁的碑文是安德烈·比耶里的一首诗。他是列宁的同代人,1934年去世。诗是这样的:
4 G" R; Y7 f* D2 c4 C2 v9 n4 m
9 \- M6 D) p' V
& Q1 k, E, d9 L/ {
/ ^8 z4 W" k4 t! p ; V0 [8 H, p8 Y& e, r' T/ e4 E0 m2 M
$ z; w6 ]! h0 n2 r- a/ k& ~; Y: w. `
这里尽是绝望的呼喊' ]  O; g  b) p4 c3 j( S

, K- ]4 V8 i, U/ x1 D . T7 a6 Z2 L9 E; e
一阵阵的哭泣,抱怨/ g# f- C- m, G, D, S

1 L3 b! ?" q' i* y& u
8 B8 K% m: n4 g8 D( \: I那些含泪的消息上
8 R% w6 l$ j: y- k5 J& H$ a9 |' y 8 |4 p) w6 i4 }$ _6 |0 f3 l
, O" V* N( y3 Y
饿死的鬼魂
+ Y* Y' `2 s) {2 J9 w5 ] - [. l& X( h+ C2 q$ b# p0 R! U6 J

& {/ m- l7 A7 R2 q5 v& x不停地在风中飞翔  M& N3 \  g9 L7 c8 D* E4 ~9 d6 O4 A

1 }1 o) q+ j1 i  p, F% O( S $ s+ |- v% s0 r# @/ y
人在草地上割除生命
* }8 K: e7 ?- ~& y3 { ( \; a4 d; e" Z$ r* E) S- P

: h/ ^! {0 ?6 j/ z: h' R5 |# g5 S人像草地上的草被删刈
$ P& Z" G; b! Y# v/ t4 _, N - I; o: ^' B: |* ^8 e$ [
0 R- ^7 V8 V) D/ `# Y$ E
死寂的平原 冰封的土地+ L" {$ L2 P& M% w. b
. {* j  x, S0 \

4 |1 k4 O* X+ j  ?. V: n& f8 z可恶的国度 冷酷的国度
' M- P2 z0 p+ V" O8 x& S- v " Y6 w5 N7 `/ M( @  s. |; j
9 O6 Q- F: t: _6 `7 |3 Z; }
母亲啊 俄罗斯: R6 M7 x" u/ U% ~0 Z
  b' [# \2 K& C/ ?1 [
; y9 O% r" H4 p$ c
残忍的祖国,谁曾这样诅咒你?4 X- T  X0 r- ?) S# `' O5 n* d% q1 n3 t

+ h* T% {6 U1 G' A
" y) ~- M/ i- u$ X# H% F & W/ j  }5 A) T8 Q3 o: Q
' m" s' p8 C4 I; k- v

5 P1 q* x* {% W) Z+ d) z# R0 Z转自《正午故事》$ B* ~" c, i' j

7 m' d: q6 e1 s# Z! o9 }. {% g
5 f# A$ r& A) o- u  T. zhttp://www.mjlsh.org/Book.aspx?cid=4&tid=38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3-28 17:30 , Processed in 0.1041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