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66|回复: 0

当代苏浙赣黔农村基层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中期检测报告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9-2-11 12: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年12月01日14:06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项目于2012年立项,2014年获得一次滚动资助。四年以来,依托于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这一平台,在项目负责人张乐天教授的带领下,在资料搜集方面超越了原课题设计的成果。经过2013至2016年间的持续努力,项目组已经建构完整、有效的苏、浙、赣、黔等地基层文书资料之搜集网络,并在搜集资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完成子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料搜集的范围扩展到上海、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许多南方省区,资料搜集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原设计的3万件指标。截至目前,项目组已经搜集苏浙赣黔等地区基层档案资料超过12万份,个人信件超过30万封,个人日记与工作笔记超过3000本。


本中心所收集资料的特殊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资料的整理工作有序展开,可惜由于经费和人员限制,其进度越来越无法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当然,本中心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已经跨出关键的一步,取得一批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将在2016-2017年陆续推出。


(二)各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其一、资料发掘与文书搜集。


项目立项以后,我们开始在苏浙赣黔等地系统地搜集资料,并利用机会将收集范围扩大到湖北、安徽、湖南、四川等其他地区。本汇报将全面介绍项目的实施情况,不再特别区分出具体省区(关于较为完整的大宗资料简介参见《附件一》)。


本课题共有四个子课题涉及资料搜集,截止2016年7月,课题组在中国农村基层数据资料(子课题之一)、文书资料(子课题之二)、家庭与个人资料(子课题之三)、民族地区农村基层社会生活类资料(子课题之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以下简要予以介绍:


1、农村基层文书资料


考虑到研究的需要,更希望本项目能做出自己的特色,项目组花费较大的力气去搜集农村基层文书资料。目前,文书资料成为中心馆藏资料数量最多的部分,已搜集的文书资料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类别:


(1)农村基层单位(生产大队或者村)的会议记录资料;


(2)农村各类事业单位的会议记录资料;


(3)农村基层单位(生产大队或者村)、各类事业单位的个人档案资料;


(4)农村基层单位收发文件资料;


(5)农村基层单位档案资料,例如某县工商局档案、某县组织部档案、某人民公社知识青年档案与下放工人档案、妇联文书档案、工会文书档案、共青团文书档案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搜集到大量基层工会的文书档案,时间跨度从1949到1990年代,装订整齐,内容覆盖工会活动的所有方面,例如,2016年4月收集到安徽某市总工会的资料多达10箱,计500多册。


2、农村基层统计数据


项目组搜集的农村基层数据资料,可以概括为“点深、类全”两大特点。


一是点深。项目组负责人长期搜集浙北联民村的资料,国家重大课题立项以后,张乐天又带领项目组成员进一步挖潜力,先后发现并搜集了联民村40多个农户近20年的生猪饲养数据、联民村周边村落的劳动工分数据等资料。项目组还搜集了联民村所在的盐官镇5个村比较完整的人民公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生产、收益与分配等数据资料。


二是类全。在苏浙赣黔等省份的农村地区,村落会计、统计资料是基本数据资料,项目组除了搜集村落会计、统计资料以外,还搜集了其他各种不同类别的数据资料,致力于收全各种典型的数据资料,包括:


(1)农村供销社数据资料。项目组搜集了江西、浙江等地几个供销社比较完整的数据资料。有趣的是,项目组搜集了江西赣江一个基层供销社10多麻袋的记帐凭证,看似难以做研究,但几十年后或可成为受人关注的史料;


(2)农村粮食管理所数据资料。项目组搜集了上海郊区、江西等地的粮食管理所的数据资料。此外,项目组负责人还与原湖北宜昌粮食局建立了合作关系,项目组可以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使用他收藏的数套完整的农村基层粮食管理所资料;


(3)江西某林场的数据资料;


(4)江西、上海、安徽地区某些基层工会的统计数据,从1949年解放初期开始,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


(5)江西、江苏等地区一些基层单位,如砖瓦厂、食品加工厂、煤矿、电力公司的数据资料;


(6)项目组搜集的另一些资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据资料,但却是难得的社会科学定量研究资料,例如江西某地1960年代的民办教师登记表等等。


3、农村基层家庭与个人资料


在项目组新开辟的收集领域中,超过30万封的个人书信成为新的特藏。


项目立项以后,我们十分关注家庭与个人资料的搜集,但收效甚微。2013年,我们从一批新搜集的档案中发现了来自同一对夫妻的大量书信,立即意识到书信可能是理解中国社会、中国人的难得参照。解放以后,我国的户口控制、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等情况,造成了广泛的夫妻、家庭成员的分居现象,书信是他们沟通信息的唯一渠道,使得书信交流的信息比较全面。另一方面,书信的流出具有“成批”的特征(通常是一个收信人的几十封甚至几百封信一起流出)。这两个方面使书信资料具有了学术价值。经过努力,书信的搜集取得了成功,不仅使本项目组的工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也使本项目引起了新闻媒体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4、农村基层档案搜集的点与面


本课题立项的时候,专家组建议“在搜集资料方面,力求系统、全面,整理方面,力求做到有代表性、准确”。项目组在项目实施中注意了专家组的建议,采取了点与面相结合的策略。当然,点与面的区分是相对的。我们搜集“面”的资料的时候,都要求“同一类资料有一定的量”,例如,江西某个村的资料,不能是一份两份的,而需要有几箱甚至更多。就此而言,“面”的资料也具有点的价值,可以用来做个案研究。项目组搜集了江苏省某人民公社的1958-1985全部收发文资料,以每年10个卷宗计,全部资料有280多个卷宗,凡来参观资料中心的研究人员,都肯定这份资料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项目组搜集的点的资料十分丰富,以下略作介绍。


(1)联民村资料是本项目组最有特色的资料,项目组负责人早在1980年代末开始搜集,项目立项以后,再一步深入挖掘。目前,这是全国就一个村落而言最全面、详细、完整的资料;


(2)项目组搜集的江苏镇江行署资料以1950-1960年代为主,包括当年镇江行署各个部门的第一手资料,资料总量达60多麻袋,其中绝大多数资料都是手写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安徽省上庄村是2016年新发掘的一个资料点。该村是近代徽商胡雪岩的家乡,附近有胡氏家族各支,代表人物包括胡适等人。该村及附近保存着一百多年来大量档案材料。2016年4月,项目组负责人张乐天一行人来到安徽省上庄村,现场查阅了由村长、胡雪岩研究会会长胡维平保管的历史档案资料,看了他本人自2000年当村长以后写下的数十本日记,并与胡维平达成合作与共享档案的意向。根据合作意向,胡维平村长将尽快给提供一份详细的资料目录,同时,他还将查阅县档案馆资料,提供相关的资料目录。项目组将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资料的整理、研究。但是,缺少经费对该村及胡氏家族资料的整理、研究。


其二、资料整理、编目与数字化。


近四年来,中心完成了近100批次的资料收购计划,其中除大量的珍稀文书档案,还新增30万封书信。这将优化中心的馆藏规模和结构,进一步夯实本中心的特色馆藏建设,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馆”建设为复旦大学的特藏馆藏,并逐步向学界开放。


由于课题组搜集资料渠道的特点,搜集来的资料往往比较凌乱,这就给整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立项以来,课题组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统计数据与文书资料的整理。


自2013年起,课题组聘请一位阅历丰富的校外助管,按照“归户”的原则,对资料加以初步分类、整理,将同一单位、同一地区的资料整合到一起。整理的内容包括:书架序号、地点、时间、名称、份数、页数、备注、整理时间,以及职业类别(资料主人的工作或身份)、性质(统计数据、文书资料或者家庭资料)。


2、书信编目与数字化。


馆藏书信的整理与扫描工作正式启动后,一开始的设想非常复杂,希望将书信编码细化为几个部分:地级市代码(4位)+年份+主题代码(26个)+顺序号。书信资料的Excel表格内容包括如下的信息:序号(原始书信按照序号放入资料袋)+收信人+收信单位+发信人+年份+主题+收信地址+发信地址+代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发现速度太慢,难以满足研究的要求。经过调整,决定按照“归户”的原则整理书信,将同一个人、同一个家庭的信件放到同一资料袋。每一户书信都注明书信主人的姓名、通信成员关系、通信持续时间、通信主要内容等。扫描登记的内容包括以下部分:编号(X16F001)、标题信息、时间、地点、姓名、性别、职业、封数、页数、大致简介、备注、扫描时间。目前,已经整理书信12万封,并扫描了近7万多封,扫描页数超过25万页。


3、日记与笔记的整理、整理与数字化。


课题组成员初步整理了笔记本、日记本,按人分类,记录基本信息,然后扫描。目前已经扫描了100多本,页数为1万页。电子版的登记内容包括:编号(例如:D13001、D13S001)、标题信息、时间、地点、姓名、职业、页数、内容简介。


农村基层资料的整理、编目与数字化工作需要与国际接轨。为了做好上述几项工作,子课题组多次召开小型讨论会,课题组负责人指导完成了上述几项资料整理工作。2013年年底,课题组就与美国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图书馆的方筱丽副教授讨论相关的问题,她负责远程数字维护与服务,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2014年4月24日上午,课题组召开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对接合作会议,专门讨论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文书资料的整理、编目与数字化工作。在会上,中心与复旦大学图书馆探讨资料整理与数字化的具体合作的细节,常然介绍其他高校图书馆的资料整理方式。中心与图书馆约定开展进一步的磋商,并尽早全面启动资料数字化工作。本次会议的讨论细节,详见《中心与复旦大学图书馆对接合作会议通讯稿》(中心简报2014年第3期,总第11期)。


其三、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文书资料的数字化、出版工作。


本课题志在使年青人更好地了解一个真实、具体、人民大众的中国,并为国内外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从生活实践出发”解读当代中国的平台。因此,课题组从一开始就把资料的研究与出版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做了四项具体工作:


1、《当代中国农民的脚印(八卷本)》丛书。


已经完成编辑工作,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推出。八卷本丛书课题立项以后,张乐天不断地把新的农村基层资料写入八卷本中,依托国家重大课题的支持,八卷本于2013年获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资助。


2、《中国田野调查——张乐天联民村数据库》推出试用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制作,于2015年正式推出试用版。联民村数据库立项以后,随着本中心搜集资料的大量增加,数据库的拓展有了十分丰富的数据资料来源。期间,谢寿光社长率领制作团队参访本中心,就下一步合作展开了探讨。数据库是本中心近几年在电子化方面所得成绩的标志,为将来资料馆的全面电子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3、《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长编》项目的开展。


下一步,中心正在联合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复旦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长编》第一辑八卷本。课题组希望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当代中国研究基地,因此,课题组的出版计划从一开始就与国际出版机构进行联系,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4年4月18日,课题负责人张乐天与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亚洲研究部策划编辑姜琴、复旦大学出版社马晓俊、姜华等专家,一起讨论了就出版《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与研究长编》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姜琴介绍了博睿学术出版社的情况,该社每年出版有关中国的学术著作800种,各类期刊200种。张乐天希望博睿出版社实现中国学术出版的三大转型:从出版古典为主到出版当代为主,从出版宏大叙事到出版社会生活,从出版英文到出版中文。经过认真讨论,达成一些重要共识:其一,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由张乐天主编的学术书系,书系的名字将进一步听阎云翔教授的意见,不能做成资料长编,而是同时有资料与著作;其二,博睿学术出版社将同时出纸质版与电子版。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但需要写导读;其三,博睿学术出版社与复旦大学出版社同步出版,复旦大学出版社负责国内,Brill负责国际发行;其四,将尽快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八卷本的具体合作协议;其五,争取2017年出版首期八卷本,并召开高规格的新书发布仪式。


4、编辑出版《开信:凡人家书里的“史记”》(上、下)小册子。


上海《城市中国》杂志社编辑李麑、记者袁菁根据资料中心提供的10多组书信以及对中心主任张乐天的采访,写成以《开信:凡人家书里的“史记”》为名之上、下两册的小册子,其中上册将在2016年7月底见书,下册将在2016年年底前出版发行。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一)国际学术会议


其一、“社会生活研究”国际论坛。


2015年8月22日,本中心联袂复旦大学出版社、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等单位召开“社会生活研究”国际论坛,邀请国际著名学者如斯坦福大学的Andrew Walder、Jean C. Oi,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原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Isabelle Thireau、香港科技大学James Lee、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山西大学副校长行龙、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近代史研究》杂志主编徐秀丽等相关领域研究专家,为本中心的资料收集、出版与研究工作把脉,为顺利实施本项目指明了方向,并进一步增强本中心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社会生活研究”国际论坛作为本项目的重要环节,至少在四个方面有助于项目的深入展开。其一,使项目组成员更加肯定搜集资料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基层档案资料的重大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明确了搜集资料的范围。其二,为项目组的资料整理工作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进行资料整理工作。其三,使项目组更清晰地意识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的出版工作所具有的重要价值,鼓励出版更高质量的资料,为国内外学术界服务。其四,最重要的是,为基层档案资料的研究工作提出许多建议,激励着项目组成员把课题研究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其二、“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本科学教学转型”小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5年8月25日,本中心邀请新泽西城市大学(New Jersey City University)副校长Daniel.Julius、Chen Zhixiong教授、Lee Lu博士参加,与来自复旦大学的教师、本科生们开展了圆桌讨论。会上,Daniel校长以“Teacher Training in the US”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接着学生们针对传统大学本科教学与网络课堂教学的比较、未来本科教育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其三、参与中英文化交流年项目。


本中心主任代表发展研究院,在英国伦敦主办“全球中国对话:超文化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此会是中英文化交流年的重要项目之一。


(二)社会生活研究工作坊


在实施国家项目的过程中,为了推进基层档案资料的研究工作,我们曾多次举办“社会生活研究工作坊”。


其一、“文化、道德与社会秩序”工作坊。


在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搜集到了许多宝贵的、特别的基层资料,但是,如何深度开发这些资料以做出一流的中国社会研究,是我们课题组面临的巨大挑战。应对这一挑战的最佳方式是组织一批国内外(重点是国内)专家共同参与到基层资料的研究中。我们十分幸运,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景跃进、上海大学副校长李友梅、南京大学社学院院长周晓虹、《近代史研究》杂志主编徐秀丽、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金光耀、王建革、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陈明明、上海社科院金大陆研究员,UCLA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日本东洋文库研究员中兼和津次等学者,都积极参与了“社会生活研究工作坊”的工作,部分教授出席了本次工作坊。


我们设想的“工作坊”是以国家重大项目搜集的资料为基础、以“文化、道德与社会秩序”为主题的连续的学术努力。项目组为工作坊准备了1950年代的书信、日记与工作笔记以及农村基层档案等资料,事先给与会人员。与会人员在读了这些资料以后,写出论文或者给出发言提纲,参会交流。


2016年7月9日-11日,“社会生活研究工作坊”在太湖湖畔的吴江群学书院举行,下面简单列出部分发言题目(主要议程和出席名单参见《附件二》):


张静:《维系组织忠诚:思想检查中的文字表态(1952-1960)》


周晓虹:《社会记忆与群体心理的形成与维系:以“知青”和“七七级人”为例》


张佩国:《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


刘欣:《社会巨变中的代际流动与生活机遇:基于某市工会会员档案资料的分析》


沈奕斐:《爱情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结构:兼论扎根理论对书信分析的应用》


金大陆:《从几份史料看“文革”中的“逍遥派”》


王建革:《集体化时期江南田野景观的形成与政治文化生态的变迁》


仝志辉:《农业合作制度下的农民生活》


《复旦学报》、《探索与争鸣》、《学海》、《中国研究》等杂志编辑参加了工作坊,他们将与项目组合作,发表一系列基层档案研究文章。复旦出版社编辑参加了会议,希望编辑出版“社会生活研究”书系。本来,“社会生活研究工作坊”是小型的闭门会议,没有公开发布会议通知。开会前两天,南京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发布了工作坊的消息,出人预料的是,30多名年轻学人从全国各地自费前来参加工作坊,有的甚至来自哈尔滨、广西等很远的地方。会议引发了参与人员利用基层档案资料进行学术研究强烈兴趣,打开了利用基层档案资料进行研究的思路。最后,在会议开始前一天晚上,项目组负责人张乐天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UCLA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阎云翔一起开会,决定共同发起建设“社会生活研究共同体”,项目组负责人张乐天担任“社会生活研究共同体”召集人。会后,张乐天与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学学科带头人陈映芳、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原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Isabelle Thireau进行了联系,她们将参加共同体的工作。“社会生活研究共同体”已商定于2016年10月25日在群学书院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全面开展基层档案资料的研究工作等事项。“社会生活研究共同体”的建设,将大大推进本项目的研究与出版工作。


其二、“中国—北欧生活模式分析”工作坊。


2014年3月23日,本中心与复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萨克索研究所(Saxo Institute)联合举办。


(三)青年学生的研究与活动


其一、书信讨论课与《书信中国》。


中心一直把国家重大项目所支持的基层档案资料搜集工作与年轻人的培养相结合,决心把资料中心建设成“让年轻人了解中国”的一个平台。2013年,项目负责人张乐天在研究生课程中带领研究生们阅读、研讨基层档案。2014年以来,每年两次开设“书院本科生研讨课”《书信里的中国人》。复旦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对于《书信里的中国人》课程有着很高的兴趣,也给予较高的评价。到2016年上半年,全校共有来自不同学科的70多名本科生修了这门课程,他们认真阅读书信等档案资料,先后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其中部分文章达到了发表的水平。2016年上半年,在张乐天的指导下,他们编了《书信中国》集子,准备印制交流。这里摘录集子中收集的部分文章:


周文佳(心理学):《解放后革命阶级斗争背景下的家庭观——以1971--1986年易志力与父亲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信件为例》


雷婷(人类学):《身体、历史与社会:1971--1983年书信中的身体话语》


张俊(社会学):《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时期对个体爱情的影响——基于某对夫妇1950--1961年间的信件分析》


张吉泰(中文):《革命的语言与现实——从<吵吵闹闹是夫妻>系列书信谈起》


黄昌鹏(中文):《书信中的知识分子与士绅——文革前后知识青年身上不屈的士绅精神》


黄彦闽(人类学):《九十年代初期旅日留学打工者与妻子的通信分析》


沈悦菲(人类学):《期待与责任:中国式家庭教育与代际流动——1980年代初参军男孩的书信故事》


李皓(自然科学试验班):《书信里的兄弟情》


其二、“书信公社”的研究活动。


《书信里的中国人》为年轻的学子们提供了解父辈们的机会,一些同学课后还成立了社团“书信公社”,他们利用课余的时间组织阅读书信等项目搜集的档案资料。同学们的努力受到上海《解放日报》的关注,《解放日报》为大学开辟了“书信里的上海人”系列,同学们阅读书信的作品部分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详见下文。


张乐天在复旦开设《书信里的中国人》课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15年上半年,由曼荷莲女子学院学生朱筠组织,美国波士顿地区20多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参与了课程。我们认为,项目组搜集的资料有助于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更好了解中国社会,所以,我们让他们读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并通过视频与中国学生同步开课。我们特别关注留美的中国学生不同的理解材料、提出问题与分析解释的方法与视角。2016年下半年,张乐天还多次与留美学生视频对话,辅导他们阅读档案材料,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中国社会发展。


除了《书信里的中国人》课程以外,项目组还辅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除阅读书信等档案材料以外,项目组还辅导、支持同学们直接下田野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以亲身体验来更好了解中国社会。例如,2016年7月3日至7日,由资料中心参与主办City to Country(C2C)大学生了解农村论坛,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好评。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一)《项目简报》


截止目前,本中心一共制作21期的《项目简报》,报送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并抄送至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复旦大学主管领导、文科科研处等机构单位。


(二)书信展览


中心以书信研究与宣传方面为突破口,动员本科学生阅读和研究书信,并将研究成果向外宣传推介,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其一、2015年七夕节,在上海田子坊主办的“信有灵犀书信展”,在青年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二、2016年5 月1 日至7 日,举办“见信如晤——书信中国光华家书展”。


(三)媒体报道


其一、2014年10月19日,上海《新闻晨报》以数版的篇幅报导了张乐天教授的资料搜集工作,报导的通栏文字包括:“读懂这些发黄的书信、日记、帐本,能够让我们理解父辈、理解自己”,“这位大学教授,有收‘废纸’的习惯”,“我想把老百姓的热情和苦难留下来,告诉现代这个时代”。在这篇报导的配图下面,记者这样写着:“资料室一角,堆满了张乐天多年来收来的‘宝贝废纸’”。


其二、上海《解放日报》2014年12月5日的一篇有关复旦大学智库建设的报导《大学,如何承担起更多“思考使命”》,特别强调了本项目搜集的资料对于大学智库建设的意义,报导中说:“谁能想到,村里会计帐本、工会记录以及信件,也是复旦智库的海量‘家底’之一。这些看似平常的材料,汇聚、积累起来,就成为分析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情况的一扇窗……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任张乐天教授认为:或许高校智库的重要基础之一,便是极具大学‘个性’的长期学术资料积淀。”


其三、2015年,新闻媒体对于项目组工作的关注更达到高潮,尤其以上海《解放日报》自开设“书信里的上海人”系列专栏为特色。详细目录如下:


《解放日报》


(1)、“书信里的上海人”系列之一,《三十年前,上海流行是“暖男”》,《解放日报》2015年4月13日;


(2)、“书信里的上海人”系列之二,《一家五金商店里收藏的“上海精明”》,《解放日报》2015年4月27日;


(3)、“书信里的上海人”系列之三,《60多年前,上海也曾流行广场舞》,《解放日报》2015年5月4日。


(4)、“书信里的上海人”系列之四,《“高考两地书”里的煎熬与纠结》,《解放日报》2015年6月8日。


《文汇报》


2015年2月13日《文汇教育》,刊发记者张鹏的长篇报道:《跟着张乐天上门特殊课:书信里的中国人》


《复旦人》


2015年3月第21/22期(合刊)“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专刊,刊登长篇报道《张乐天:乡土情怀做研究 鱼书鸿雁绘中国》。


《钱江晚报》


2015年6月28日以《复旦大学教授张乐天5年收集20万封旧家书》为题,刊发3个版面的报道:《他开出一门公选课,让大学生一起读书信》、《家长里短里,有更真实的历史》、《书信人生 得之失之》。


《澎湃新闻》


8月21日,《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发布了长篇报道:《一个大队干部用140万字记录了毛泽东时代》,对中心近年来的资料整理与出版工作做了介绍,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8月24日,《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继续发表长篇报道:《中美学者抢救当代中国史料,21万封民间书信待整理》,详细报道了“社会生活研究”国际论坛及其背后的故事,被多家网站转载。


《新民晚报》


11月4日,刊登《祖辈书信里的爱情风暴》,从夫妻感情的角度诠释了“书信里的中国人”。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项目的问题


其一,由于经费不足,难以放开手脚搜集资料,眼看着许多宝贵的资料化为纸浆,越发感觉需要增加经费,“抢救资料”。


其二,由于经费不足,资料整理工作远远落后于搜集,所以,资料中心虽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但还没有能力组织更多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


其三,与苏浙赣相比,贵州省的资料搜集工作还需要进行整合,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研究也需要组织展开。


(二)项目的设想


根据目前的情况,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将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建成类似于原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服务中心那样的机构,成为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集“一流资料、一流研究”于一体的学术共同体。


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项目组在农村基层档案搜集与田野调查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就研究合作的设计层面,走出一条联合收集资料的新路子。项目组与相关单位合作搜集资料1万余份,项目组负责人与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苏州吴江档案馆、吴雪岩研究会等单位讨论农村基层档案资料的搜集工作,这些单位自行提供资金,根据项目组的意图搜集资料、保存资料,项目组随时可以使用这些资料(参见《附件三》)。


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近些年已经搜集了贵阳附近大量基层档案,除书信、日记、生产大队会计与统计资料、供销社资料、土地资料以外,去年搜集到一批195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民族识别资料,其中部分资料由费孝通先生亲笔签收。本项目贵州方面负责人孙兆霞每年到贵州农村苗族、桐族、布衣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村落中进行田野调查,深度调查了20多个村落,积累访谈文字输出资料近1000万字。其中,张乐天直接指导孙兆霞进行了世界银行贷款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和发展项目(中期)“社区参与工作”评估以及重点社区基线调查,该项目搜集了10个少数民族村落的资料。该调查部分成果已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书名是《第四只眼睛》。


二、就田野访谈中的调查方法而言,采取了培养在地访谈员的方法。项目组在搜集苏浙赣黔农村基层档案资料的过程中,还寻找可能与条件进行田野调查,搜集访谈资料。从2012年到2015年三年中,项目组负责人张乐天组织人员在浙江海宁盐官镇组织个人生活史访谈,访谈时间近1000个小时,录音输出资料超过这600万字,这些都收入本中心的电子数据库中。


二、研究成果情况


2012年秋国家重大项目立项以后,我们加强了资料搜集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至于有人称张乐天为“收垃圾的教授”。诚然,张乐天充分意识到搜集农村基层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把这项工作形容为“抢救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多少年以后,资料本身的重要价值肯定超出我们任何一个学者的学术研究。即使如此,对于张乐天以及他的学术团队来说,研究工作总会放在首要的位置。简要地说,我们近些年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其一、致力于建构基于基层档案资料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我们搜集了大量基层档案资料,其中书信、日记、个人档案等个体化的资料提供了理解中国、中国人的新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如何可能利用这些资料做研究(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 从这些资料出发可能抽象出什么样的原创性概念与理论? 这是我们这几年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提出了一些想法,或许将有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以下是我们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文章。


张乐天发表英文文章“Preserving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Memories: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ocial Life Data and Research Center at Fudan University”(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2016年第1期,第87-97页),阐述对于社会生活资料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将提出基于本中心所收集的资料开展研究的基本设想。


阎云翔、张乐天,Introductory to Xia-Peng Letters Collection—edited version. (Brill即将出版的资料集的学术导读)(参见《附件四》)。


阎云翔、张乐天,Introductory to Zhou Work Journals (Brill 即将出版的资料集的学术导读)(参见《附件五》)。


张乐天,“民间书信:当代中国人的个人记忆及其学术价值”,东洋文库举办的“展望当代中国研究-档案资料的内与外”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2016年8月。


张乐天,“平等的尺度: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再思考——以浙江海宁为例”,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主办“农业集体化在中国与东欧:平等与发展” 国际多学科学术会议论文,2016年8月。


张乐天,“国家-农民互动视角下的乡村环境问题——以浙北盐官镇为例”,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英国威斯明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主办“第三届全球中国对话:可持续性与全球气候治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其二、《当代中国农民的脚印(八卷本)》的创作与出版。


在国家重大项目立项后不久,《当代中国农民的脚印(八卷本)》就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根据重大项目立项以后搜集资料的情况,我们调整了写作计划,尽可能把新搜集到的一些资料补充到八卷本中,经过几年的努力,于2015年基本完成八卷本的创作,原先预计2016年正式出版。但是在付印前夕,复旦大学出版社收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通知,需要把八卷本送到北京审阅。考虑到样书已经印出,我们把八卷本作为课题中期汇报的重要成果。


八卷本的书目如下:


张乐天、陆洋著,《建构新秩序(1948-1958):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


张乐天、席富群著,《秩序的边界(1958-1968):从灾难到革命》


张乐天著,《剧场社会(1968-1982):公社的社会生活》


张乐天、丰箫、邱梦华著,《共生经济(1968-1982):公社的农业经济》


张乐天、虞坤林、邹怡等编著,《乡村六十年——海宁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实录》


周生康著,张乐天、席富群编,《革命的书写(1961-1982):一个大队干部的工作笔记》。


其三、《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长编》的编辑工作启动。


2014年6月26日,复旦大学出版社与Brill出版社签订了框架性协议,合作出版张乐天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长编》,第一期出版八卷,以后分期出版。


《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长编》为国家重大项目所搜集的资料提供了一个国际学术界共享的平台,有助于国际学术界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目前,项目组已经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长编》的顺利出版做了几项重要工作。


学术书系的顾问团队是一批国际一流学者,成员如下:


Anita Chan, co-editor of The China Journal,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Jacob Eyferth,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University of Chicago


Gail Hershatter,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UC-Santa Cruz


Arthur Kleinman,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Harvard Univ.


James Lee,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dean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HKUST


Elizabeth Perry, professor political science at Harvard Univ.


Andrew Walder,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Stanford Univ.


Jonathan Unger, co-editor of The China Journal,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


Yunxiang Yan (chair), professor anthropology at UCLA


经过项目负责人张乐天与Brill出版社亚太负责人的交流,《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长编》将推出中文版,为了帮助各国学术的理解与研究,每一类资料出版时都写一个高质量的英文导读。我们第一期出版一部“工作笔记”、一对夫妻的信件,导读已经完成。目前,已经完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长编》第一期八卷的文字输出、校对、注释等工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已经完成大部分编辑工作。但是,因为“工作笔记”报送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阅,Brill的出版工作也只能延迟到2017年。可以预料的是,这批资料正式出版后,将为学界奉献一批珍贵的基层社会与私人生活的文献,并取得积极的社会效应。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


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6/1201/c358555-2891777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11 22:50 , Processed in 0.0409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