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1 Y' L8 t# S: a/ {+ D * J) n+ B$ ~! P2 o) |
/ |: d2 s+ S1 U0 G Z. Z6 a
当年在台湾,中共相关资料可是限阅的,宋楚瑜因缘际会,让他在年轻时期就大量接触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手资料。1 X0 u% x5 g4 ~0 `% D1 h3 q
; e7 Y; k+ B5 @ ]8 o
l# t/ |9 f- n* \$ M宋楚瑜就读乔治城大学时,到初创的中国研究资料中心打工赚学费。中国研究资料中心设立,主要系因当时中国大陆对外封闭,因此研究资料取得不易,为提供研究现代中国的资料并出版研究指南而成立。
7 |* {* n" D& C9 t2 r; ] 1 @$ n8 m2 } z
3 E) _. \+ t9 I( D
当时中国大陆正处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开始研究中心图书资料中最卖座的就是该中心广泛搜集大陆各地有关红卫兵资料,包括油印传单、期刊及其张贴的大字报等,加以影印或制作成微卷,前后计出版了11大卷微卷,提供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所有会员图书馆,作为研究之用,这可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最全面、最广泛、最完整的资料搜集,而不仅仅是片面,一方一地的大字报搜集,这些都仅是由宋楚瑜负责的基本工作。
% Z0 Z* Y/ a0 T9 T c( H X 4 V$ y+ s. s7 d1 Y- S+ R. P# F
! g2 z5 {; ^8 T宋楚瑜曾重点做过《红旗》半月刊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中国资料微卷的研究。《红旗》半月刊是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杂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是中共官方最重要的宣传阵地之一,主编是毛泽东的文胆陈伯达,国共内战时期陈伯达所着《中国四大家族》被认为是打垮国民党在大陆政权的文宣利器。
5 R; W2 z8 x: k. H$ n0 l & f) h3 o( i; y* \2 D8 C
% K, C5 z) c7 Q- v' q* Y' j评注出版红旗指南2 s" p1 R- j4 g2 N5 V S
$ x* A8 V) Z' j7 j9 ^0 z/ q8 e: \
( |* f& a( M: L( y U" I, e2 ?4 n由于文革时期,其他新闻媒体主管都被斗争打倒,只有「两报一刊」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红旗》杂志,是由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为首的工作组所领导,用来传达毛泽东的重要指示。宋楚瑜将此一杂志每一篇的作者、人名、英文题名,在那里可以找到英文翻译等,均加以评注编订,出版《1958-1968红旗杂志研究指南》。
9 h! |) m" T; F i
. f# Q0 I& U5 I# H! M6 W . _6 ~: J' G% L: }- M. C! W1 c
因为1400多篇被翻译的文章,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寻找不易,在没有Google的时代,宋楚瑜是一张张卡片分类整理。现在美国所有大型图书馆都有收藏,而且列入美国有关研究共产中国的重要参考书,这是宋楚瑜在美国出版的第一本书,那一年他27岁。* Z! g- l: J D# J- q1 A
# b/ M c- k; \& O4 Y # [! n: K+ N$ b6 I T6 X
因为扩展中国研究资料中心功能是他的工作任务之一,宋楚瑜必须勤跑美国国会图书馆,因此翻阅过该图书馆所藏4195卷、长达334660英尺有关中国资料的全部微卷,这些微卷若没有辅助性指南,很多学者不易找到与使用。宋楚瑜于1971年撰成《美国国会图书馆庪藏中国资料微卷目录》,该图书馆东方部主管Edwin G. Beal, Jr.作序推荐,此书也为各大图书馆收藏,并列入美国有关中国研究指南的参考书。
. H3 S- D% I$ }- t4 i; S
7 ]+ F: J- g# v1 p9 o' L2 O6 j ) ^9 C# u: J9 w F1 n4 l
宋楚瑜还曾投稿《亚洲研究季刊》,该篇论文研究中共文化大革命后1973年恢復出版情形。中国大陆在文革期间几乎停止所有出版品,恢復出版后,到底出了哪些出版品,不仅研究学者十分关心,也可嗅出某些政治气息。所以,相关总目录,名为《全国新书目》与《全国总书目》,集结成好几十大册,送到中国研究资料中心,他立刻感觉到这是瞭解最新中国状况重要的线索,他的论文正好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u% {, M* W* e8 p% N
3 }0 D) S$ [* @2 O% B8 e4 H
+ R! c8 G, i# X+ f" I* _3 Z' ]
宋楚瑜有一个习惯,就是读到精彩的地方,喜欢与人分享,陈万水就成为他将复杂问题通俗化教材的试讲对象。陈万水常说她不喜欢政治,碰到宋楚瑜把她当成「试讲」对象,她也习以为常。难怪宋楚瑜常说「All politics is common sense.」,政治脱离了常理,与民眾脱节,就与眾人之事脱轨,了无意义。没有陈万水的体谅配合,宋楚瑜根本不可能静静地全心读书,更何况还要一边打工、一边求学。
* O* O5 I7 {) H% p ; V/ k# V* Z* S: |# _( z
9 k- m$ I/ D3 w o0 S5 l3 p9 z5 {
宋楚瑜在中国研究资料中心的工作在1973年9月13日告一段落,他的离职系因要返回台湾服务。主任余秉权在该中心1973年10月发行给各会员图书馆的第14号通讯中,说明宋楚瑜的学经歷,盛讚他的杰出表现、对该中心卓越贡献,以及与同仁相处十分融洽。) v: X, D* I$ q/ t3 P# K
7 v$ G3 x# t3 I, ?3 I; j7 q5 f, L
) F) h0 \8 i2 J8 q u* Q
奠基对大陆的了解( B+ b) F# O+ r4 c# ?& C8 r
5 t* {1 ]* a0 D2 {4 d
$ x' i9 u# A; S ~" J宋楚瑜对中共与中国大陆的深入瞭解,实则奠基于此。当年在台湾,中共相关资料可是限阅的,只有极少数研究人员可以看到,宋楚瑜因缘际会,战后美国广泛搜集共产中国的出版品与资料,让他在年轻时期就大量接触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手资料。后来,2005年5月,宋楚瑜以亲民党主席身分应邀访问中国大陆,聊天时曾跟中共官员讲起:「我当年看过的《人民日报》和红卫兵大字报绝不会比你们少。」! c( k8 O7 o" r7 t. l$ `
q# V, J( S4 n' T/ D' G
# w$ N% O9 U9 k+ |4 J
由此来看,宋楚瑜看过的红卫兵资料与大字报很可能比大部分共产党员还多。从接触这些怵目惊心的文革资料,宋楚瑜在年轻时代就深刻体会到「阶级斗争」、「伦理破坏」、「人性猜忌」的可怕与对中国社会的伤害,这也促使他在2005年到大陆访问后,不断提起要珍惜大陆得来不易的和谐与务实,并期许藉此奠定两岸和平的契机,只有一个稳定、理性、和平的大陆,才是台湾安全最好的保障。(待续)9 Q: q. |. U3 J" f
8 `. _, L2 q9 S' ~; m2 a4 Y
" i0 ~, j* A7 v(旺报)- V! ?0 F$ e1 R5 `- [
! Z. r3 c% r( B m, j2 K; ^7 D) S+ l ! G% S0 l( C1 Y3 Q9 p& c0 Y4 z" d! V
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30715000897-2603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