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66|回复: 1

孟庆德:关于埃德加·斯诺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8-5-13 01: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比过去似乎进步了,对于一些不让看的文章和书籍只是不让看,不再组织批判了。
  
  凡事总需换个角度去看,不再批判也未必就是进步。要批判,不能无的放矢,不能对空耍大刀,总要对被批的文章书籍有所引用,这就等于帮着被禁的东西发表了出来,总会有人结合现实有所对照和思考,据说当年有人就是读了“571工程纪要”的批判材料,从引文中读到一些对“文革”问题的揭露和批评,这才对“文革”产生了怀疑。
  
  现在的一些人也有所调整,悄悄地换了打法,一方面不和你正面理论,只是一味地人身攻击,要在人格上弄脏弄臭你,另一方面,本是“无产阶级”的“爱国”的“红色革命者”,却很在意外国人的言论,常借用西方人的文章,只要是自己爱听,对自己有用的,赶紧拿来,借以张声势,壮门面,证明自己的伟大和正确。就为这个,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及夫人路伊丝·斯诺名义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文章又被一些人翻出来挂在自家网站上。
  
  然而,现在毕竟不一样了,信息资源的渠道和多少不一样了,读者的视野和眼力也不一样了。就以以斯诺夫人路伊丝·斯诺之名发表的这篇《今日中国》的演讲稿为例,这是用汉字形式登在1973年10月12日我们的《参考消息》上的。不知斯诺夫人是否看到过这篇文字,不知斯诺夫人是否请翻译给她读过,如果斯诺夫人有过这样一个演讲,不知这篇文章与原文有没有什么出入。之所以这样说,是我们不仅有修改自己历史、文章的习惯,也有修改他人历史、文章的习惯,梁晓声们改编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美国原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的《亲历历史》译成中文时也被删改甚至更改文义。奥斯特洛夫斯基不可能看到梁晓声们的改编了,希拉里·克林顿却为她的书被肆意删改甚至更改文义而表示吃惊和愤怒,并要求收回已出,重新翻译,要求无效之后,不得不从相关出版社撤出《亲历历史》在中国大陆的出版权。
  
  和我们的教材里写的不太一样,斯诺虽然到过中国,而且到过北京,但他到底不是中国人,据说他也写过宣传中国“文革”的文字,而且也被翻了出来。但是,即使变成中文,也还是透出些别的味道,其中有这样一段:“人们的衣着更加一致:男女都穿蓝色和灰色的上衣和裤子,冬天则穿上棉衣裤,也有许多穿着陆军或民兵的卡其布和海军淡蓝色衣服的人掺杂间。除了红星帽和红领章外,军人同老百姓是分辨不出来的。许多妇女在家里穿色彩鲜艳和较好的衣服,几乎所有的人都藏有一两套丝绸或毛料衣服,准备在节日穿,但是现在街上看到的服装式样是无产阶级的。”还有这样一段:“1970年,他选购的书籍只限于教科书和毛的著作。他可以有一架长波收音机,或者可以买来零件,装配一架短波收音机,但是要有电视机是很不容易的。电视机相对地比国外要贵,而且通常是由一个团体或机关集体所有的。全部节目的政治宣传色彩很浓,演戏也是如此。戏票和体育比赛的入场券需求量很大,实际上(虽然有少数票子是门售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单位才能弄到。电影院很多,票价也便宜,但影片品种不多。”
  
  “文革”时候常听到一句话,说是我们的朋友遍天下。遍天下是多少?用东北话说大概是不老少。我们的朋友不老少,有名有姓的却不多,有名有姓而又非常亲密的外国朋友就更少,都写在《毛泽东选集》里了,白求恩,史茉特莱,安娜·露易斯·斯特朗。“文革”后才知道还有几个,柯棣华,马海德,李敦白,爱泼斯坦。白求恩和柯棣华早早病逝了,“文革”时候,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被抄了家,爱泼斯坦被打成特务扔进了监狱,李敦白被打成“国际间谍”遭到逮捕,替毛泽东向世界说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介绍和歌颂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被视为“大国际间谍”嫌疑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侄孙要来中国看她不被允许,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要到柬埔寨去见这位侄孙也得不到答复,使得这位耄耋老人健康迅速恶化,住进医院,当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伤心之极拒绝进食和治疗,眼看就要不行了的时候,有关方面这才允许她的侄孙前来看望,可是已经晚了,她的侄孙再也看不到她了。
  
  和马海德、李敦白、爱泼斯坦、安娜·露易斯·斯特朗不一样,斯诺好像一直是好人。但是,斯诺也还有故事。“孔夫子旧书网”有何清涟《雾锁中国》卖,网上也有《雾锁中国》电子版,通过这本书,可以知道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晚年的遭遇,也可以知道埃德加·斯诺晚年的悔恨。
  
  1970年,斯诺偕夫人又到中国来了,他到底不是中国人,他似乎只能用外国人的眼睛看中国,他发现“中国是一个只有一种声音的国家”,看到所有人背诵毛泽东语录、每天要履行“早请示、晚汇报”的政治程式,感到这就像是一种宗教仪式,参观“五七干校”,他认为那里的生活就像监狱,在北京大学参观,听介绍说“北京大学在1949年以前是文化帝国主义机构”,他感到很吃惊,后来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对他说,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对他们要实行专政,人民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是正当的和必不可少的,并说“我这个人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些都让人诧异,最使斯诺受刺激的是,他的老朋友路易·艾黎的儿子在“文革”开始后也被关押了起来。这次中国之行使斯诺深受刺激,对过去的一些写作颇有歉意,这些都收在伯纳德·托马斯(Bernard S.Thomas)根据斯诺40多年的日记整理出版的《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Season of High Adeventure)。
  
  斯诺夫人也有故事。早已去世的斯诺不知道,2000年,斯诺夫人又来中国,想将丈夫的骨灰迁回美国,也想见见一些人,却全不被允许,甚至所得待遇也不再是朋友待遇,这使斯诺夫人极度失望,离开中国后,她不再是早年和丈夫游历中国、不再是写《今日中国》时候的她了。

作者:方晓fangxiao 时间:2008-07-25 17:55:13
  过去的事,还是过去的好
举报 | 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某山某水迷姓氏1Lv 1 时间:2008-07-25 18:36:40
  
  谁能一生心不变?
举报 | 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hmy繁星 时间:2008-07-25 19:38:55
  历史变幻,沧海桑田。
举报 | 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孟来2005 时间:2008-07-25 19:50:51
  每次去北大,都会去斯诺墓上看看。
  《西行漫记》写得多好,年轻英俊的记者,象春水一样清澈的文体,充满希望,充满朝气和信心。
  
  这些人身上一部分,多少已经变成了中国人,所以也一部分承担了中国人的命运。所以也不用太遗憾。
举报 | 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禾川之水 时间:2008-07-25 21:05:40
   文革期间整了不少老外,很滑稽,最可笑的是李敦白,初期身穿白衬衫蓝裤子,斜跨一中国军用包,上缀红五星,胳膊上也别着个红卫兵袖章,到各个大众学校去参加“斗批改”,喊口号,演讲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他说的一口标准华语普通话)。没两个月,旗手一句鉴定完毕:“美国特务”,人不见了。
举报 | 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傻子哥哥5 时间:2008-07-25 23:19:11
  这段历史教训深刻,但是总不能引起相应的重视。。。。民间喊的再凶也只能是在民间反思:(
举报 | 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悠哉 时间:2008-07-26 00:49:59
  参观“五七干校”,他认为那里的生活就像监狱,在北京大学参观,听介绍说“北京大学在1949年以前是文化帝国主义机构”,他感到很吃惊
  -----------------------
  呵呵,和纪德的苏联之行,是一样的!!!
  遗憾的是,斯诺死得太早,来不及读到悠哉的启蒙小说《燕园梦》(又名《红楼梦》)。
  
    Ooooo
    ( 悠 )
     ) /
    (哉/
    
  这篇写得蛮好哦!喝声彩!收藏了!
  另:郑重推荐阅读悠哉的长篇小说《燕园梦》(又名《红楼梦》),这是一部伟大的中国小说。
  启蒙小说《燕园梦》浓墨抒写当代北大人因启蒙而遭际的苦难,和中国知识分子在“红楼梦”(启蒙梦)破灭后的心灵苦闷。
  通过主人公殉难于启蒙事业,《燕园梦》宣告了鲁迅《呐喊》开启的中国启蒙文学的终结。
  
  
举报 | 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nezwdsj 时间:2008-07-26 04:58:31
  继续
举报 | 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林黑 时间:2008-07-26 08:25:34
  斯诺文革后期来中国的意义是,陪红太阳上天安门,暗示中美要和好。
  
  “四个伟大很讨厌。”
举报 | 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王-立1 时间:2008-07-26 09:05:53
  王立拜读、问好:)
举报 | 1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kanishka 时间:2008-07-26 09:33:08
  读西方研究者的书,里面提到 很坦率地对斯诺承认自己利用了个人崇拜,这个让我对 印象加分。
  
  斯诺夫人也有故事。早已去世的斯诺不知道,2000年,斯诺夫人又来中国,想将丈夫的骨灰迁回美国,也想见见一些人,却全不被允许,甚至所得待遇也不再是朋友待遇,这使斯诺夫人极度失望,离开中国后,她不再是早年和丈夫游历中国、不再是写《今日中国》时候的她了。
  ————
  党和国也不是40年前的党和国了。
举报 | 1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玫瑰三愿 时间:2008-07-26 09:44:34
  早年游历中国的是海伦不是路伊丝。前面那个是个记者,后面的是舞蹈演员。
举报 | 1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7-26 10:03:20
  王立兄好。
  感谢大家。
  不知那本《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有没有汉译。
举报 | 1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tk543 时间:2008-07-26 10:30:42
  支持问候!
    
  
  
举报 | 1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7-26 11:40:08
  感谢tk543支持。
  网上搜了一下,伯纳德·托马斯《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已有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版。
  不知译本怎样,是否也有删改。
举报 | 1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7-26 12:09:12
  回玫瑰三愿,1970年与斯诺来中国的是路伊丝,2000年又来,从这个角度,说她“早年和丈夫游历中国”是成立的。
  我这帖做了点小小的改动。网上发现2007年10月《北京日报》侯健美一篇文章,《〈西行漫记〉秘闻:到过延安的是斯诺夫人》,文章说斯诺“其实从未到过延安。他到的是保安(今志丹县),距延安尚有几小时的车程”,还说“没有海伦,也许就不会有《西行漫记》”,见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10/25/content_6941876.htm
举报 | 1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玫瑰三愿 时间:2008-07-26 23:41:27
  只知道西行漫记的手稿是海伦一直保存的。分居以后,被斯诺要回去了。这个人用中国话来说,有气节和风骨,值得敬重。
举报 | 1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玫瑰三愿 时间:2008-07-27 00:15:12
  海伦去过延安,斯诺不清楚,斯诺的著述都有两夫妇的心血,不过海伦始终不愿意署名。毛泽东年轻时候那张戴八角帽的侧面照,就是通过海伦保存下来的。海伦希望成为一个作家,几岁开始就开始写诗。这里有一首,是她赠给友人的,鉴赏下:
  友谊
  友谊绝对不是那
  路边的寻常野草
  它是我们一天天
  精心培灌的瑰宝
  你一贯知道友谊到底是什么?
  不仅心灵甜美,还要不辞牺牲。
  你停立在一个个十字路口
  那么善良,那么刚毅,那么忠贞。
举报 | 1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7-27 09:36:05
  看到一张海伦与朱德的照片,很精神。
举报 | 1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某山某水迷姓氏1Lv 1 时间:2008-07-27 14:36:21
  想和毛主席老人家保持亲密友谊,怎么行呢?斯诺家的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举报 | 2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某山某水迷姓氏1Lv 1 时间:2008-07-27 14:38:18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就伤心了,后悔了,犹豫了,什么的了。。。看不惯。
举报 | 2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7-27 15:27:27
  做毛的朋友,很不容易。
举报 | 2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季米 时间:2008-07-28 11:18:23
  确实不容易!
举报 | 2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7-28 11:46:34
  毛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斗到最后,好像一个朋友也没有了,至于后来常拜他的华国锋们,似乎够不上朋友分量。
举报 | 2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love0724 时间:2008-07-28 19:41:23
  反对个人崇拜
举报 | 2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alia0207 时间:2008-07-28 21:42:56
  说起来。 做人真的挺失败的。最后斗来斗去,没有把人民斗富。倒是跟老大哥做了好朋友,这老大哥倒也不含糊,拿了东北的土地和外蒙古就不还给 这个朋友了。就连东边的 小弟弟也说要半个天池 就得给。当年大家都以为共产党主义是个美梦。
  
  现在梦醒了。中国依旧贫穷。 依然独裁。苏联也依旧集权。什么都没有改变。共产党就是一场梦。让几亿人陪着它做。做没了生命做没了生活。只成全了几个皇帝一样的人物。我现在理解为什么国际上把共产主义等同于法西斯加以禁止了。
举报 | 2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7-28 23:40:39
  天气预报也有政治的。
举报 | 2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孟来2005 时间:2008-07-28 23:51:57
  为什么国际上把共产主义等同于法西斯加以禁止了。
  -------------------------------------------------
  太夸张了,共产党在哪里都能公开活动,包括很左的派别。
举报 | 2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湖首雷湾 时间:2008-07-29 06:57:45
  孟兄对Jack Shulman是否了解,他是美国共产党员,曾流走于中国和阿尔巴尼亚之间,文革期间回到美国,他儿子Norman Shulman是唯一一个跑到中国的越南战争draft dodger(逃避服兵役者)。
举报 | 2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紫纯63 时间:2008-07-29 09:56:27
  无言!
举报 | 3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7-29 10:31:57
  雷湾兄,惭愧,这个不知道了。
举报 | 3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皇帝走了 时间:2008-08-03 00:13:53
  2000年,斯诺夫人又来中国,想将丈夫的骨灰迁回美国,也想见见一些人,却全不被允许,甚至所得待遇也不再是朋友待遇,这使斯诺夫人极度失望,离开中国后,她不再是早年和丈夫游历中国、不再是写《今日中国》时候的她了。
  --------------------
  错了。八十年代末以前她几乎年年来,以后只有那一次破例,是专门为遗属而来,结果可想而知。
举报 | 3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咬玩 时间:2008-08-03 08:29:43
  提上去
  
举报 | 3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8-03 08:55:14
  谢皇上。
  咬兄好:)
举报 | 3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穿云大鱼 时间:2008-08-03 12:51:31
  斯诺夫人也有故事。早已去世的斯诺不知道,2000年,斯诺夫人又来中国,想将丈夫的骨灰迁回美国,也想见见一些人,却全不被允许,甚至所得待遇也不再是朋友待遇,这使斯诺夫人极度失望,离开中国后,她不再是早年和丈夫游历中国、不再是写《今日中国》时候的她了。
  -------------------------
  为什么不让迁骨灰,不是说落叶归根吗,这帮变态!!!
举报 | 3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8-03 13:26:34
  这个不知道了。
举报 | 3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红茶杨威利 时间:2008-08-03 14:51:41
  在一切都被“泛政治化”环境里,不让回迁骨灰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想见丁女士,那么付出的代价也就可想而知了。
  
举报 | 3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8-03 18:17:11
  死后身体的处置,也被政治弄得很麻烦,留下许多问题。
举报 | 3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石非玉 时间:2008-08-03 20:26:56
  一群被蒙蔽了的外国人,他们到底还是有他们的原则的,其实这原则不为中国的大部分人所知。
  
  可叹~
举报 | 3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石非玉 时间:2008-08-03 20:44:21
  即使~不是其实~
举报 | 4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任远2 时间:2008-08-04 08:24:05
  红茶杨威利兄说的好. 确实, 在那样一个环境, 什么都政治化了. 记得以前读过外国学者关于"时间"和"守活寡"的政治化.
举报 | 4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8-04 08:52:18
  “时间”和“守活寡”的政治化?好奇中。
举报 | 4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任远2 时间:2008-08-04 09:12:00
  "守活寡"(原文是 political widowhood)指的是像当年的温妮.曼德拉等"政治寡妇"这样一种现象. 曼德拉被长期监禁. 温妮等于是守活寡, 类似中国的宋庆龄许广平等. 她们实际上是按照人们的要求, 为了他们的"政治丈夫"而活着. 平民百姓, 可以再嫁, 她们不能. 这就是"寡妇"的政治化.
举报 | 4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任远2 时间:2008-08-04 09:17:26
  至于"时间"的政治化, 那是罗马尼亚学者(罗共垮台后不久)的一篇论文, 分析前政权统治下的"排队"现象. 这种现象, 我们也很熟悉. 这位学者认为, "排队"不是因为短缺经济的问题, 而是当时的政权对人们有限时间的政治化. 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思考角度.
举报 | 4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任远2 时间:2008-08-04 09:39:04
  我还是当年读书的时候读到这两篇文章的. 查了一下, 当年这篇不长的论文, 现在写成书了.
  
  Political widowhood in South Africa: the embodiment of ambiguity.
  
  by Mamphela Ramphele
  
  WIDOWHOOD SWEEPS WOMEN into a liminal phase in which the woman's tie to the departed spouse is publicly reenacted: "The widow in mourning having lost her spouse and yet still considered married is in a special kind of ambiguous, transitional state typically involving pollution and related beliefs."(1) The widow becomes the embodiment of loss and pain occasioned by the sting of death, and her body is turned into a focus of attention, as both subject and object of mourning rituals. The individual suffering of a widow is made social, and her body becomes a metaphor for suffering.
  
  This essay will examine the transposition of the widow from the role of enacting and embodying personal loss to that of incorporating public loss. The shifting of the focus and locus of grief from the personal to the political adds important dimensions to the ambiguity of widowhood, the ritual dangers represented by her body, and the power that emanates from the very ritual dangers she signifies. Political widowhood raises questions of importance about pain and suffering as social phenomena,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social space is created or denied for the public expression of pain, loss, and suffering of individual social actors.
举报 | 4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8-04 12:53:54
  谢任远先生!
  “排队”的确很耗生命,一排就是几代人,我们现在还排着呢。
举报 | 4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任远2 时间:2008-08-05 07:53:53
  孟先生客气了.
  
  我十多年前在学校读到这两篇文章, 记得不是很准确了. 细想一下, 罗马尼亚学者那篇文章, 用的是"国家化"这个词. 作者用了生造的 statization, 一看却也明白. "时间"是一种资源. 专制国家要把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国家化." 说到"时间," 也不例外. 作者看来, 所谓"排队," 在当时的罗马尼亚, 也是"时间"国家化的体现.
举报 | 4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8-05 11:32:35
  骨灰也国有化。
举报 | 4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湖首雷湾 时间:2008-08-10 22:59:20
  作者:孟庆德 回复日期:2008-7-29 10:31:57 
       
    雷湾兄,惭愧,这个不知道了。
  ------------------------------------------------------
  有点时间,把Jan Wong的《Red China Blues》(中国怨)翻出来看了看,Jack Shulman曾是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的秘书,1956年由于不满意赫魯晓夫否定斯大林的做法退出美国共产党。在中苏两党对立时,他支持中共。1965年来到中国,在新华社做英文编辑工作。他儿子Norman Shulman为了逃避服兵役,1966年绕道好几国来到中国,成为唯一一个在中国的draft dodger。1968年Jack Shulman夫妇不满意文革的做法,要求回国,被拒绝,于是到周总理办公室前静坐,并蓄须以示抗议,最后得以放行。
  
  Norman失去住处,阳早,寒春夫妇收留了他,让他睡在他们的客厅。Jan Wong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生,一个狂热的毛分子。1972年成为北大唯一的两个外国学生之一,当时北京老外的圈子很小,Jan结识了Norman,成了夫妻。Wong后来成为加全球邮报驻京记者,目睹了6/4,《Red China Blues》一书被在大陆视为禁书,由一个国际友人变成了敌人,。。。
  
举报 | 4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一夜江船火独明 时间:2008-08-11 01:10:21
  刚明白了:斯诺也是人哈
  
  顺带问候孟兄
举报 | 5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8-11 09:56:36
  谢雷湾兄!
  问一夜兄好:)
举报 | 5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雍容 时间:2008-08-11 11:32:10
  问好孟兄:)
  
  俺在想,若是斯诺的前期韦尔斯随他前来,不知道会说些什么:)
举报 | 5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8-11 12:01:35
  问雍容好:)
  读了何清涟的书,才知道斯诺后来还有故事,不禁对他的日记也有些好奇了。
举报 | 5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任远2 时间:2008-08-16 09:12:44
  长相也可以国有化. 声音也可以国有化.
举报 | 5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8-16 09:25:33
  现在有反垄断法了。
举报 | 5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任远2 时间:2008-08-16 09:59:47
  要随时反垄断.
举报 | 5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孟庆德5 时间:2008-08-17 08:43:39
  且嘀咕着。
举报 | 5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脚踏七心2 时间:2016-11-07 00:40:47
  一个外国人 掺和到别的国家的政治当中 不奇怪吗 ??? 也可能是被利用了 记者真实的记录历史发生的事情而已 不要把自己的政治立场表达其中 失去了客观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109347-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01: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Edgar Snow的晚年悔恨

埃德加·斯诺( Edgar Snow,1905-1972),生于美国堪萨斯城,1928年以记者身份到中国上海,1934年1月起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讲师,1936年6月曾秘密赴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回京后,写了《红星照耀着中国》(即《西行漫记》)。建国后,斯诺曾先后三次访问中国,为发展中美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1972年2月15日逝世于瑞士日内瓦郊区的寓所中。遵照斯诺的遗愿,其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国。1973年10月1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安养仪式。

Edgar Snow的晚年悔恨
2018/5/1

埃德加·斯诺,因为写那本震撼世界的著作《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注定要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这本著名的《西行漫记》大大美化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争取了不少支持,也使得不少中国青年投奔延安,帮助了毛的革命。毛与中共政府曾称他为“我们的美国朋友”,一度礼敬有加,斯诺曾经获得与毛泽东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国庆观礼的殊遇——这一段故事是中国政府大书特书,还收入语文教科书,中国的中小学生都知道埃德加·斯诺的大名。

如果没有1970年?1971年的中国之行,斯诺也许就没有晚年的悔恨。这一年,斯诺偕同他的夫人路伊丝从香港到广州,发现“中国是一个只有一种声音的国家”。到了北京以后,见到中国所有的人都背诵毛的语录,每天要履行“早请示晚汇报”的政治程序,觉得这就象是一种宗教仪式。然后他去了他当年采访毛泽东的“革命圣地”延安,参观了“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让知识分子与官员“劳动改造”的地方),认为那里的生活就象监狱。这次访华的所见所闻使这位革命的热烈拥护者感到:“在一个地位日益显赫的神权阶层看来,所有不同意见或者补充性的思想都是异端邪说。”然后他再次回到北京,到他熟悉的北京大学参观,听到的介绍竟然是“北京大学在1949年以前是文化帝国主义机构”,1949年中共建立政权后才获得新的生命。对这种肆意否定文化传统的言论,斯诺感到非常吃惊。

最后他终于见到了毛泽东,毛对他大骂中国的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要对他们实行专政。毛还对他说“人民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是正当的和必不可少的”。毛泽东那句自鸣得意的话“我这个人是‘和尚打伞,无法(谐头发的发音,均为fa)无天’”,就是这次对斯诺说的。让他深受刺激的另一件事情,是他的一位老朋友路易·艾黎的儿子艾伦被关押的可怕遭遇。路易·艾黎参加了中国革命并定居于中国。艾伦告诉斯诺,“文化革命”开始后,他就被囚禁于西北,在监狱里,他周围所有的人都死于殴打、饥饿、冻馁和自杀,只有他想办法逃了出来,想办法找到周恩来,才算是保住了一条命。

这次大陆之行使斯诺深受刺激,他觉得毛泽东有可鄙可厌的一面,对于当年写《红星照耀中国》颇感歉意。一年后,癌症夺去了斯诺的生命。伯讷德·托马斯根据斯诺40多年的日记整理成书出版了《冒险的岁月:埃德加·斯诺在中国》,上述内容就是该书透露的。而斯诺如果地下有知,知道其夫人路伊丝以后在中国的遭遇,一定死不暝目:2000年,斯诺夫人到北京,这次她想做两件事情,一是想将斯诺的遗骨迁回美国,二是想将外国人的捐款送给某学生运动受害者家属的团体“the mother of the gate of the peace”。

结果她一进中国,所到之处,都有中国的秘密警察跟踪“保护”,行动处处受限制,中国当局既不准迁走斯诺的遗骨,也不准斯诺夫人与任何人接触。当她到中国人民大学想见“the mother of the gate of the peace”的发起人丁籽林副教授时,斯诺夫人被警察拦阻并强制带走。斯诺夫人深感受辱,对丈夫以毕生之力支持的中国革命极度失望,她从此成为中国人权活动最坚定的支持者。
这是埃德加·斯诺的晚年悔恨

http://www.weidb.com/p119883&g=999&tag=&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01:55 , Processed in 0.0314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