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97|回复: 0

陈章:不要忘记钱宗仁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12-1 06: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宗仁先生


   高考“不宜录取”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湖南湘乡二中人才辈出。按届序排列,一是喻名德, 1960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成为核物理专家,任解放军某部少将。二是贺国强,1961年考取北京化工学院,如今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四是傅真忻,1963年考上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后来成为画坛大家,现为首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第三个就是本文要写的钱宗仁。
  钱宗仁是湘乡东郊乡浒洲村人。1962年高考总分列全省前10名,考上清华大学,政审中因为家庭成分是富农,被“不宜录取”。1963年高考,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又因家庭成分问题当地政府不给办理户口迁移手续,钱宗仁只好空手赴哈工大报到。三个月后,哈工大因拗不过东郊乡“四清”工作组的胡搅蛮缠,不得已让钱宗仁退学。
  1964年,钱宗仁几次去公社申请报名均被拒。悲愤无奈之际,写下一首《别考场》诗:“理想崇高志永恒,常将寸步比长征。六年求学关山阻,三次临场剑戟横。如此登科笑范进,毋宁报国走‘零丁’。深藏答案待时到,不向人前怨不平。”
  大学,是无法考了。钱宗仁决定远走天涯。
  1964年8月,钱宗仁在西去列车的窗口,回望逐渐远去的故乡山水,以诗明志:“凝眸回首意难详,去地归期两渺茫。汽笛声催家恋淡,车轮响报路行长。但须后事争前事,也或他乡胜故乡。寻觅英雄用武地,好花无处不芬芳。”
  此诗韵律工严,意境深远,哀而不怨,委婉之中略带苍凉。我认为,此诗代表了今人旧体诗的最高水平。1985年,我在《人民日报》上读到此诗,与他结为诗友。此是后话。
    流浪新疆,命运多舛
   1964年秋天,新疆阿克苏县图书馆增添了一个瘦高个青年,他叫钱宗仁。在县林场当工人,每逢星期日,他必定要到阅览室读书,风雨无阻。
   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
  1965年,钱宗仁开始在《阿克苏报》、《新疆日报》发表小说、散文。
  钱宗仁的才干很快被领导看重,调他当林场保管员,方便他为场部业余文艺宣传队创作相声、快板、小话剧等作品。后来,他的数学才能又被教育部门发现,破格调到林场子弟中学当数学老师。
  1968年,钱宗仁被列为“黑七类”遣送回湘乡“改造”。精神、肉体受尽折磨,又一度从土牢中逃出,四处流浪。那十年的事,宜粗不宜细,这里简略不谈。
1981年4月,钱宗仁以八门功课七门满分的成绩毕业于新疆广播师范大学。9月,考取西北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成绩在26名考生中名列第一。但因年龄超过两岁而未被录取。
  他报名时瞒了两岁,因为1981年报考研究生限至35岁,这年钱宗仁已37岁。命运总这样与钱宗仁过不去:1978年考研年限是40岁,1979年和1980年是38岁!
  这次读研机会,钱宗仁曾为之奋力一搏。
  他报考的是刘书琴教授的研究生。他先给西北大学研究生办公室写了报告,述说自己特殊的经历和求学的心情,并承诺读一年便参加毕业考试,以弥补年龄差。然后动身到西安找刘书琴。刘教授实测后认为,钱宗仁是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学应试,其实际水平还高于考试分数反映的水平,确有培养前途。因此答应帮忙,并亲自到陕西教育厅要求破格录取,但不被允许。
  刘书琴无奈,给他买了一张去北京的快车票,对钱宗仁说:“你到北京去找教育部,看看年龄问题是否有活动的余地。我给你写封信,先找一下数学研究所的张广厚,他会帮你忙的。”
  张广厚,是与华罗庚、陈景润、杨乐齐名的数学家。
  张广厚看了刘书琴的信,十分热情帮忙。通过《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两个记者,到教育部研究生处为钱宗仁陈情,结果还是无功而返。
  1982年6月,钱宗仁接到一个电话,是北京工业学院打来的,说数学系的杨维奇教授要招收他为研究生,请钱宗仁速寄档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去年考上,因超龄读不了;今年没考,却来招了。
  原来新疆钱宗仁考研一事,在数学界很引人关注。北京工业学院杨维奇教授在青岛一次会议上,听张广厚等数学家说起此事,他决定破格在1982年招钱宗仁当研究生,杨维奇在单叶函数领域享有国际盛誉,利用他在北京教育界的声望,已征得教育部同意。
  不料,钱宗仁的档案找不到了,原因是198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南疆石油指挥部急需翻译人才,因钱宗仁英语了得。要调他去,谁知到第二年此单位属于关停并转企业,不需要人了,还把钱宗仁的档案遗失!后虽经阿克苏地区宣传部长宣惠良极力帮忙,写了一份详细证明,奔走几个相关单位,盖上大印,寄到北京,但还是晚了一步。时机贻误,使钱宗仁到北京读研一事又告吹了。
  1983年底,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蓝学毅到北京开会,午餐时与《人民日报》记者孟晓云同桌。聊起钱宗仁的遭遇,孟晓云听得热血沸腾,不久,她千里迢迢到新疆采访。1984年4月,孟晓云在《文汇月刊》发表报告文学《胡杨泪》,介绍钱宗仁的事迹,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李荒同志读后即介绍给李锐,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李锐同志读后撰文向《人民日报》推荐,于是《人民日报》及全国30多家报刊全文转载,十多家省级电台全文转播,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85年4月,在李锐的斡旋下,钱宗仁被调到人民日报社工作。
  1985年7月,湖南湘乡县委将钱宗仁的家庭成分由富农改为贫农;8月,哈工大给钱宗仁补发毕业证书……
    胡杨泪洒干
  我早年喜欢旧体诗,1982年开始在《南方日报》、《诗刊》等报刊发表诗作。1985年,家乡十多个离退休干部创办“陆丰诗社”,让我负责主编。正在创刊、组稿期间,我在人民日报的《胡杨泪》里读到钱宗仁的诗词,十分钦佩,写信与他联系,抄去了我的一些习作,请他为《陆丰诗页》投稿,他回信说了些鼓励的话,并寄来一些诗词,就这样,我们交上了诗友。1985年《陆丰诗页》秋季号,发表钱宗仁两首七律和我一首《赠钱宗仁》——
  “廿年含愤走天涯,冰塞黄河几断槎。巨木当时悲失种,好花今日喜萌芽。坚心似铁真豪杰,往事如烟漫怨嗟。最是胡杨人景仰,随身到处即为家。”
  万没料到,钱宗仁已读不到我的赠诗了。当时是铅字排版,秋季号的诗页,最快要到10月中旬才能印出来。
  1985年10月初,报上刊出钱宗仁因肝癌不治于10月1日逝世的消息,那年他才41岁。
  当时我对着报纸发愣:钱宗仁的癌症,显然是精神和肉体的长期折磨所致。从孟晓云1984年4月在《文汇月刊》发表《胡杨泪》,到他癌症发作逝世,仅一年多时间。孟晓云给他写了篇报告文学,李荒把这篇报告文学推荐给李锐,李锐是一个爱才若渴的部长……。而这一切均缘于蓝学毅与孟晓云的一次偶然相遇。若蓝、孟的邂逅慢了一年多,那么,谁认识病死于新疆的钱宗仁?
  人生自古谁无死?像流星发出耀眼光芒一闪而过的钱宗仁的人生,幸还是不幸?
  10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李锐的悼钱宗仁诗:“……伤心事问何时了?最怕衰年哭壮年! ”10月14日,《当代诗词》编辑熊鉴先生在《南方日报》发表《临江仙·悼钱宗仁》,“……国运方兴未艾,人才不接青黄。阎王索命太荒唐,死生如可易,我愿替胡杨。”
  1985年底,广东《当代诗词》将最后两期稿费全部捐献给钱宗仁的家属。
  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钱宗仁纪念文集《胡杨泪尽》。
  1987年,上海《文汇报》刊载“李锐访谈录”长文,标题是《泪尽胡杨》。
  1988年,我有一首七律《咏李锐》在北京得奖,后听一位评委说,就因其末联 “奇冤未滴男儿泪,却为胡杨泪洒干”出彩……
  20年后,2008年6月24日,我在《杂文报》发表《人物杂咏12首》,《咏李锐》是其中之一。两年来诗词界对这组诗论者甚多。但没有一个能准确理解“……却为胡杨泪洒干”此联的内涵。显然,钱宗仁,已被人们遗忘。最近,我特意询问本单位几十名70后和80后,无一知道钱宗仁!我甚感悲凉,因此,值此钱宗仁逝世25周年之际, 特书此文作祭,告诉年轻一代:40多年前,有一个湖湘子弟,像一颗胡杨,屹立在天山脚下……


http://jiuban.xiangshengbao.com/bencandy.php?fid-153-id-2520-page-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5 10:49 , Processed in 0.0302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