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29|回复: 0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发展简史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9-17 22: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发展简史
2008-10-15 9:00:27 作者gz81 来源: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 阅读:770 次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发展简史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学校,1948年5月,诞生于烽火连天的北国冰城—哈尔滨。六十年来,她经受了战火硝烟的洗礼,感受了和平建设的喜悦,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历了从北国到南疆艰苦历程和十二次易名、九迁校址的特殊岁月。今天,她以省一级学校的崭新面貌,以优异的教学和工作成绩,以英才辈出的卓越成就,延续着“八一”先辈们的梦想……
追溯学校整个发展的历程,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一、创办之初( 1948年5月——1950年3月)
哈尔滨时期。辽沈战役前夕,为解决从各战场及苏联归来的一些高级指挥员和烈士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据中央指示,在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高度重视下,1948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批准成立“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即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前身)。学校设有幼儿园和小学部,共有工作人员20多名,由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余慎任保育主任、林浩任教务主任、项辉方任总务主任、冷克任幼儿部主任。     
办学初期,生活艰苦,条件异常简陋,林月琴她们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亲自筹集教学用具,精心选调教员,带领全校同志竭尽全力,不断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把对党的忠诚全部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将培育革命后代的重任义无反顾地挑在肩上,使东北民主联军中高级指挥员的后代和烈士子女在这革命的摇篮中幸福成长。
学校筹备时期只有8个孩子,当时是用罗荣桓政委的办公室当课室。后来增加到18个孩子,都搬到林总(林彪)在哈尔滨的房子里。当时,孩子们没有实行供给制,他们用的东西都是自备的。后来办学条件有了改善,许多家长都要求送孩子来校,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也增加了,教学逐步走向正规。小学设有一、二、三年级三个班和一个幼儿班,一年级学生23名、二年级学生19名、三年级学生9名,幼儿班有孩子6名。1948年上半年正式开课,这时学生已增加到80多名。
天津时期。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全东北解放,学校根据上级批示,在平津战役大捷后立即带领学生乘火车进关。1949年2月6日,学校从哈尔滨迁至天津。当时许多家长趁部队休整,把孩子接回部队驻地。留校的孩子都住在南京路20号倪家公馆。到三月初,学生陆续返校上课。倪家公馆作幼儿园,小学部设在湖北路85号(原天津市民政局大楼)。四月初,第四野战军驻天津办事处任命余慎同志为校长(肖向荣中将的夫人)。林月琴改任名誉校长、留在北京。学校改名为“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这时学生渐渐多了起来,达到289名。当时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毛姣姣(李敏)在三年级就读。
武汉时期。1949年9月初,学校从天津一路南下抵达湖北汉口上滑坡,学校改名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1949年底由长征时期的老干部王长德(谭政大将的夫人)任校长。在她努力争取和精心筹划下,学校条件大为改善,各项工作迅速走入正轨。中南军区将学校定为师级单位,学生吃穿用品全部改由学校供给。学生们穿上统一制作的校服,春夏是米黄色的卡叽布套装,戴的是船形帽;秋冬是咖啡色的呢夹克。这种质地的校服,在当时是最好的。学生伙食也较为讲究,有专门的营养师制定菜谱,有会做中西餐的炊事员,学校自己还养了猪和奶牛,学生每天都有牛奶喝。有不少家长还从前线送来缴获的黄油、水果、巧克力和毛毯、大衣等战利品。学校在汉口期间,军区首长对学生安全十分重视,从军区警卫团抽出一批老战士担任学校警卫工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防备美蒋对我后方搞突然袭击,军区决定将我校迁离城市,到比较安全的武昌东湖地区。
此时,学校有教职工62人,学生400人左右。小学设一至四年级7个班,幼儿园有孩子近100名,分别住在车站路8-9号两个院子里。学校组织机构已初具规模,设有校部、教导处、保育处、总务处、卫生所、小学部、幼儿园。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都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军队老干部担任。一批有经验的教师、医生和大学生,充实到教保、医务岗位,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在林月琴、余慎、王长德、项辉方、林浩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带领下,纵横千里,转战南北,历经战火洗礼,不断发展壮大。
二、曲折成长 (1950年3月——1964年8月)
1950年3月,随着第四野战军南下攻克两广,学校随军从汉口迁至广州,部分校址设在东山区达道路2号(今广州军区司令部内),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校长为余慎,副校长为项辉方,担任校领导工作的还有林浩、柳辉明等同志,老师有鲁旭、唐昉、尹寄平、尚静一、李敦芸、凌冷、马继云等,负责总务的是刘德同志。
当时,广州是前线,学生只有六十多人。有的是军区干部子弟,有的是海军转过来的。最高班级是四年级,只有六、七名学生,三年级也只有十多人,三四年级只能以复式班形式上课。学生校服由东北军区供给,为蓝色仿苏海军服。学生们生在革命家庭,从小受光荣传统熏陶,对党、对人民、对军队无比热爱,对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兴趣非常浓厚。他们热爱劳动,集体观念强,自理能力强,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能自做小板凳、小提箱。洪学智上将的孩子洪虎就是其中的一个。
1950年冬天,因防空疏散,学校奉命迁到韶关十里亭。十里亭在韶关西北一个山坡地带,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广东省委领导机关所在地。学校初到时,这里墙倒屋塌、一片荒芜,加上是冬天,条件非常艰苦。师生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搭简易住房当寝室。没有桌椅,晴天就到山坡上,把黑板挂在树枝上上课,阴雨天就坐在宿舍的铺板上上课。教职工们除了担负紧张的教学工作、繁重的生活服务工作外,还要开垦荒地、种植蔬菜,担任院内武装巡逻等任务。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学校从荒凉之地逐步恢复了生机。
1951年3月,学校迁回广州东山百子路,校名改为“广州军区干部子弟学校”。陆新同志任校长。
1952年8月,学校改名为“华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址迁往广州沙河鸡颈坑,林浩同志任校长。
学校扎根广州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1952年到1954年期间,叶剑英元帅、罗荣桓元帅、聂荣臻元帅和原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志、原广州市市长朱光同志都先后来校视察,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领导的关怀使全校师生倍受鼓舞,极大地推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进程。
1953年8月至1955年2月,校址迁到广州石牌玉泉山,校名改为“中南军区第二小学”。 林浩同志任校长,项辉方、邱岩桂、张洪仪任副校长,人事干部为李德砡。学校仍是部队供给制,并配有警卫车。一般老师是排级待遇,教导主任是连级待遇,校长们都是三八式老干部。当时师生全部住校,有1800多人,每个班有老师和保育员负责管理和教育教学。
1955年2月,为纪念“六.一”国际儿童节,校名改为“广州六一小学”,项辉方任校长,邱岩桂、张洪仪任副校长,人事干部为李德砡,唐昉任一、二年级教导干事。
1956年8月,学校更名为“广州八一小学”,项辉方任校长,尹寄平、张洪仪任副校长。为解除军区首长子女上学路途遥远的实际困难,学校在东山达道路分设了“八一小学分教处”。分教处设在当时的部队大院(现警卫营内),共有教职员工16人,由唐昉负责分教处的工作,李敦芸任教导主任。当时分教处条件较为艰苦,课室与军区电影发行站各占一边,教学班共有四个。一至四年级各一个班。一年级班主任为曾美娟,二年级班主任为雷田君,三年级班主任为郑爱珠,四年级班主任彭光莹,数学课由高少妨、侯毅民两教师担任,每班学生约为48人,共有学生200余人。
同年8月,为学生安全起见,广州八一小学总校也从石牌迁至黄华路,并开办了初中班,改名为“广州八一中学”,下设“附属第一小学”、“附属第二小学”。位于东山达道路的“八一小学分教处”,正式命名为“广州八一中学附属第二小学”,直至1964年8月。(原位于黄华路的“广州八一中学”1968年8月改名为“广州市第53中学”,1981年8月改名“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为广州大学附中。)
1958年8月起,历经调整变化的“广州八一中学附属第二小学”迅速发展。1959年,学校部分年级已有甲、乙两个班,共有近十个教学班。陶铸同志的外甥刘志修、赵紫阳同志的儿子赵二军等在学校就读。后来学校逐步每个年级都有了甲、乙、丙、丁四个班,发展到有24个教学班的规模。当时学校规格很高,只招收军区干部和省级领导的子女,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当时都是一流的,学生毕业后,百分之百都考入华附、执信、广雅、八一中学等名校。当时的八一师生都以自己是八一人为荣。
三、发展时期(1964年8月---2001年8月)
1964年8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改名为“广州东山区八一小学”。唐昉任校长兼书记,李治民任副校长。移交之后,学校开始招收地方学生。招生范围为:广州军区干部子弟及新河浦一、二、三、四、五横路;美华北、美华中路;合群路等路段。1966年9月,由于当时处于“文革”停课闹革命时期,六年级学生毕业后面临无处升学的困难,因此学校开办了七年级。1967年9月,其他学校开始复课,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就近到七中、培正、62中、八一中学就读。
1968年8月——1970年8月开设初中。1968年,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学生家长们都想把六年级的孩子留在八一读初中,于是学校向东山区教育局提出了小学附设初中的申请。此时,适逢毛泽东同志提出“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指示,区教育局同意了学校办初中的要求,于1968年9月正式开办初中,改名为“广州市八一学校”。小学学制为五年,初中学制为两年,小学、初中教学班共有30个。
1970年9月——1982年6月开办高中。1970年6月,第一届初中四个班的毕业生即将毕业,家长们强烈要求学校办高中。广州市教育局根据学校报告,很快作了批示,学校于1970年9月正式开办高中。当时高中有四个班,学制为两年。高中老师由广州市教育局统筹安排,有从七中、十六中和越秀区调来的陈衡锷、李文辉、陈汝贤、崔汉玲、郭志超、侯敏生、梁骧等老师。至1982年,学校共办了12年高中,教学班最多时达40个。在这期间,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励精图治,不受外界干扰,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1976年恢复高考时,我校高中升学率在广州市(包括郊县)排名第三,当时的羊城晚报对我校进行了采访报道。
1982年6月,学校恢复了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广州市教育局考虑到我校教学战线过长,停办了高中,学校成为广州市区唯一一所有小学部和初中部的学校。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初中毕业班工作综合评估多次获广州市一等奖,小学部的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四、繁荣时期(2001年8月至今)
2001年,广州市教育局批准我校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名正式定为“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2001年12月,学校被评为区一级学校。2003年7月,东山区人民政府决定,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与共和路小学合并,并校后的校名不变,学制仍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16040平方米,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达道路校区为南校区,共和路校区为北校区。
2004年,在市、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关怀下,在广州军区和社会力量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建了教学大楼和综合大楼,改观了校容校貌,增添了教学设备,优化了育人环境。2005年元月,学校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同年年底,学校升格为省一级学校,一年内实现了两次大跨越。办学规模扩大,初中由原来的12个班增加到18个班,小学由原来的24个班增加到33个班,全校51个教学班,有学生2400多人。
2006年以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学校有了长足进步,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走高,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初三毕业班工作连续11年获一等奖,小学办学评估多次获一等奖,开创了承前启后的历史新篇章。如今的八一,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日益成为越秀区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
历史是开创未来的启示。八一实验学校六十年的光辉历程,传承了八一前辈们的光荣与梦想,铸就了半个多世纪的卓越与辉煌。历史连着今天和明天,我们将薪火相传,一路前行,用忠诚和激情续写未来的宏伟篇章!
                                                                     执笔人:吕莹
                            2008年10月8日
以上资料的收集,得到了八一老领导和老前辈们的大力支持,特别要感谢老校长林浩同志、老前辈曾美娟、雷田君、尚静如、焦春英、王觉敏、钟振光、梁广业等老师对校史提供的许多珍贵资料。但由于校史年份跨度大,我们掌握的史料有限,加之编写的时间仓促,难免有许多错漏,恳请八一的前辈们斧正,使之日趋完善!

http://www.gz81.cn/about/175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22 01:52 , Processed in 0.0363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