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93|回复: 0

楼兰:卡玛的中国情结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9-5 05: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天安门》到《八九点钟的太阳》——卡玛的中国情结
文/楼兰
2004年03月24日,星期三
从《天安门》到《八九点钟的太阳》


——卡玛的中国情结


楼兰


凡是曾在中国大陆成长、年龄四十以上的人们,都会记得毛泽东的一段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一部以此为题、反映中国文革的文献纪录片《八九点钟的太阳》于2003年秋问世。观看该片,不仅令曾亲身经历过“十年动乱”的我,从新的视角来审视那段历史人。连我那在美国长大的TEENAGER女儿,也端坐两小时全神贯注地看完了影片 ,并产生了了解自己父母当年经历的兴趣。


编导制作这部使外国人、中国人及其子孙后代们重新关注中国文革历史的影片的,竟然是三个洋人。真该令天下华人们汗颜!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大凡洋人们写中国、摄中国、评中国,常会站在不了解中国的立场进行歪批曲解。但这部影片的编导者则不同,尤其是主要编导卡玛女士,她对中国尤其是文革的体验与了解,可以说比许多华人都要深刻。


记得几年前,陪一位刚从中国大陆来波士顿读书的留学生观光购物熟悉环境,所到之处常会碰到熟人朋友,便免不了聊上一阵。后来问那位新来的女孩对波士顿的初步印象如何。她说:“波士顿这地方的美国人真不得了,个个都会讲中文,普通话比我说的还标准。”波士顿的美国人当然不是个个会讲中文,但当时恰巧遇到那么两位中国通,便给初来者留下如此了不得的印象。其中一位普通话讲的超标准的,就是卡玛!


卡玛(Carma Hinton)与新中国同年诞生在北京,是为数不多的生长在中国的美国人(CBA)之一。她的父亲韩丁是美国著名作家和农学家,当年受联合国派遣支援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建设,曾经被中共领导人尊为“国际友人”,与写过《西行漫记》的美国记者斯诺等齐名。韩丁1953年回到美国,在麦卡锡时代曾因“亲共”而倍受审查,后来他与美国政府打了多年官司,才要回当年被没收的大量珍贵笔记。而卡玛和母亲则一直生活在中国,她在北京上了小学和中学,是个名副其实的“老三届”。她也与其他“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同龄人一样,经历文革、下厂当工人,因为文革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在中美关系解冻前夕,周恩来总理邀请一些美国人士访华,包括斯诺与卡玛的父亲韩丁。卡玛时隔十八年才与父亲重逢,并陪父亲接受中共领导人的多次接见。1971年,二十一岁的卡玛来到父母的祖国美国接受高等教育。


具有此种经历的卡玛,讲一口纯粹京腔普通话并不稀奇,中文是她的第一语言嘛!在内心中,她也和所有成年后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一样,一直怀有深深的中国情节。她在美国波士顿组建了非营利的长弓影视公司(Long Bow Group),主要制作与中国有关的影视产品,以让美国和全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卡玛的丈夫及合作者高富贵(Richard Gordon)是摄影师出身,多年来他们夫妇共同拍摄过许多以中国农村、民俗、艺术等为题材的影片,目前还在为麻州碧波堤博物馆的中国民居“荫余堂”展览制作配套电视片。


1995年,卡玛夫妇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中国专家白杰明(Geremie Barme)联手,执导了轰动一时的反映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纪录影片《天安门》,获得多种国际奖励。近期,三位中国通再次合作,制作了反映中国文革的影片《八九点钟的太阳》(Morning Sun)。


当年因《天安门》与卡玛相识,如今我又有机会对其新片《八九点钟的太阳》先睹为快,并通过与她聊天对影片内涵及编导们的苦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纪录影片《八九点钟的太阳》(Morning Sun),追随当年属于“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新中国同龄人的足迹,展示和探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与历史背景。


影片中的十多位受访者,有的是在文革中遭受冲击的老一辈,如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遗孀王光美、曾担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著名画家黄永玉等。但更多的是与新中国同龄的一代人,文革开始时,他们正处于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少年时代,也曾怀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投入那轰轰烈烈的运动。如今他们都是年龄五十岁上下的成熟者,回过头去追忆与动乱岁月密不可分的自己的青春时代,思绪中沉淀出的是理性得多冷静得多的反思。刘少奇的女儿刘亭、李锐的女儿李南央、文革期间因言至罪而遭枪杀的遇罗克的弟弟遇罗文、红卫兵的发起人骆小海等等,以他们自身和家庭的遭遇与悲欢离合,让观众更感性和贴近地了解那段历史。还有因在天安门城楼上为毛主席戴红卫兵袖章而闻名的宋彬彬,是第一次讲述自己在文革中被媒体歪曲利用的经历。更有一些默默无名的普通人,忆起他们不堪回首却充满传奇的青春岁月……


我的观后感是,虽然这是一部以中国文革为素材的影片,但与其说它反映文革历史,不如说它反映的是一代青年的成长。其片名非常切题,这是一部为“八九点钟的太阳”一代新中国同龄人的青春成长期谱写的传记!


这,也正是卡玛拍此片的初衷。作为在中国长大的“八九点钟的太阳”一代人中的一员,卡玛一直想为同辈人的成长足迹做个诠释。而文革在这批人的青春期历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这代人生不逢时、历尽坎坷,然而如今的人们尤其是更年轻者,却对这些当年的红卫兵、老三届、下乡知青……多有抨斥。而且卡玛发现,与自己一样随着文革长大的一代人已经是逐渐西下的太阳,她在中国的一些同学朋友甚至中年早逝。应该在“太阳”们还未落山之前,让他们有机会回顾自己与国家人民的命运,也让其他人对这代人的经历有较公正的理解与评说。《八九点钟的太阳》从片名到内容都着重于青年人成长经历与人性剖析。


有人认为,现在总结文革尚为时过早,因为文革过去才三十年左右,在历史的长河中距离不够遥远,不容易做出公正评价。编导们深知总结文革谈何容易,所以影片以客观叙述为主,并不是要做出结论,而将思考与评价的余地留给观众们。


卡玛以为,人类的自然天性中善恶并存,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恶性因素会被激发膨胀。中国的文革就是这样一个特例。她制作这部影片的目的,不是站在优越的美国的立场来批判恶劣的中国,而只是想多角度多层面地考查历史。通过探讨文革中的几个侧面,来唤起中国人外国人的兴趣与争论,进一步思考那段历史。


然而,不见得所有人都理解卡玛等人的中国情结和制片苦心。数年前,当影片《天安门》刚刚问世之时,以卡玛为首的编导们即受到来自中国政府和民运人士两方面的攻击。民运们以为卡玛家族受共产党之恩,因此她将替中共说话,丑化民运。而中国政府则将其视为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代言人。双方都在并未看过该片的前提下,仅凭善于“想当然”的“政治觉悟”和“敏感性”,就对影片及其编导大加斥责,反而起了为该片宣传的作用。我当年正是因为《天安门》采访而结识卡玛的,记得她那时把这种两面挨批的状况,苦笑着形容为“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对于天安门学运,卡玛曾因观念看法不同与父亲韩丁争辨得面红耳赤。曾经追随共产主义理想的韩丁老先生,仍然对中国中共怀有感情,虽然不能苟同对手无寸铁的民众进行镇压,却认为是好意误行。但他也觉得女儿拍的《天安门》是当时最客观反映八九学运的影片,也为其两面挨攻抱不平。卡玛则认为比起父亲韩丁夹在中美之间“两头受气”数十年,自己的经历算不了什么,挡不住她继续用摄影机揭示真相。


那时,我见到卡玛制片公司内,到处张贴着文革时期的宣传画、招贴、剪报、毛主席像等,就曾问卡玛是否在收集资料准备拍有关文革的片子。她说还没想好,搜集这些只是自己的怀旧爱好。然而,她的“爱好”总能孕育出新的作品。


如今,新片《八九点钟的太阳》诞生了!卡玛说,这部片子比《天安门》更难拍。拍《天安门》时,八九学运过去没几年,当年留下的相关影视文字报道资料很多,最艰巨的工作是真实客观地将这些资料编排起来。片中忠实引用了一些学运领袖的原话,但事后却受到当事人的否认。


而《八九点钟的太阳》又涉及了具有高度政治敏感度的文革题材,而且要搜集到三十多年前的全面资料很困难,何况受片长限制,制作者只能尽力而为,以举事实为主,并未想评价解说文革历史。但无论如何编排,总会有人不满意。影片问世后,肯定会引起不同回响,曾经风雨的卡玛,已经习惯了坦然相迎!


http://wxs.hi2net.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34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03:57 , Processed in 0.0325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