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 上世纪60年代的高考(上)6 j6 @' s ^5 @) B# P3 x4 q, E
* o- B; |" L/ U( s5 V M N上世纪60年代(姑且也包括1960年吧),我们这些“40后”(大多数人出生于1941----1947年)有幸在福州市参加或见证了“文革”前最后几届高考。现将当时高考的社会氛围,以及大专院校、中学、那几届校友应对高考的有关情况,分(上)(下)两篇回忆如下:
* B6 s7 p5 x( K& p8 } $ ~% d# |7 o- {, K' m; n9 D
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高考(上); {( K8 T0 x* n# Q7 g
, e5 {1 K$ }/ P5 L
上世纪六十年代高考考场的情景' E% O" ]: I! g, v/ v; S$ j) r* X$ [1 F
" K1 f2 r0 ^4 g! P一.全国高招规模3 |4 a1 N- }# r- C: Q f7 E
因在网上查不到1960---1965年共六届全国高考招生人数,只好凭记忆与印象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9 m3 @7 G G. Q6 i1 W! M- ^1960年尚处在“大跃进”的惯性与余波之中;由于那个时期各地、各行业一哄而上,大办高等教育,据信,当年全国高招计划严重失控;对于某些新开办的大专院校来说,出现高中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
+ ^0 w m7 d+ D4 @) S' a- K1961年的高招情况不详;但可以想象,那些不够格的大专院校正开始被清理,紧接着纷纷下马;人员、资产被兼并、调配......其中一大部分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人员被下放、辞退。
* n' T2 n# i) n/ X. o) ~1962年因“三年困难”效应凸显,高招计划人数大大压缩,当年全国仅招12万多人,是那几年招生人数最少的一年。
. _( Y5 x+ R" Q2 t* A1963、1964、1965年,全国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高招人数基本稳定在16万多人。约为近年每年高招人数的五十分之一。8 Z) e( s }% z/ h, W8 B3 d9 O
, y, }. `7 g$ e5 |+ Q# J1 ^
由上可知,“文革”前夕,全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比现在要小得多;虽然高中普及程度远不及现在(尤其是女学生);但因高招规模小(1960年除外),每年的高考落选者还是相当多的:大、中城市里的几所重点中学情况好些,其余中学的高考录取率就低多了;至于边远地区的市、县属中学,每届毕业生中能有几位考上非重点大学,或考上大专,不被“剃光头”就算不错了。全社会同龄青年中仅有1--2%的人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I& ^" R! ?6 I2 l- G
{5 a& o1 @# Y5 R5 e
二.社会观念及大众认识
: y: z4 i1 t" @------解放初期政治运动多,事实告诉人们,学人文、社科、艺术专业的人“犯错误”的几率高;而念理、工、医、农专业的人政治上相对保险。加之受“左”的不断侵扰,人文、社科、艺术专业的禁区越划越多;人们私下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入读这一类专业,相对于国(境)外大学,到底能学到多少真知呢?而且报刊上还不时地宣传“文科最好的大学就是社会”等观点。久而久之,社会上“重理轻文”的现象不断滋长;老百姓口中流传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高见”自然获得广泛默认,批而不臭。
, S, S9 f' ^* ?) ]------大家还一致认为:到了高中,数学、物理一旦念不好,要想赶上去----难!既然考理工科大学无望,又对医农科没有兴趣的话,那就只好报考文科。文科的大多数考试科目,如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如肯用功,靠死记硬背,还有一拼。以致于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令当今家长、考生听起来觉得非常荒谬的“共识”---- “一流的人才考理工,二流的人才考医农,三流的人才考文科”。当时人们的确或多或少地有点瞧不起报考文科的考生,认为他们多有数理化念不好之嫌疑,故才走此末路;不然就没有大学可上了。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n& ^" g) a7 O7 y
当然,实际的情况也不尽然,我的同学中就有个别人数学成绩很不错(当然家庭出身也不错),仍坚持报考文科,因为他打心里就是喜欢文科,立志将来干文科而无怨无悔。再说呢,当年能考上北大、复旦、人大等校的文科生总不能说他们也属于三流人才吧?但这一类人毕竟是少数。4 |" w Z. |5 N' ^
------在理工科中,“清醒者”或“内行人士”在报考或指导子女、学生报考志愿时偏爱工科。一是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数量上历来以工科为最,招生量最大,录取成功率高;二是工科毕业后当不了发明家,至少也能分配到工厂、工程公司当技术员、工程师,做点实事;三是当时就业潮流倾向去工交基层,因为在那儿工作比较稳定,省得动不动被下放。当时社会上还嘲笑留在机关里的人为“部里蹲”,认为到那儿工作纯属混时间、脱离实际,荒废专业,卖嘴皮子,买空卖空,无所作为(当然,这种认识也是十分片面的)。报考理科呢?人们普遍认为,要么数理化、生物成绩特别拔尖,且大学时仍有把握保持拔尖,毕业后争取做科研,当科学家;不然的话,极有可能被分配到中学当老师。当时中学教师属于人们“敬而远之”的职业,社会地位可没有现在这样高。或又认为国家经济实力毕竟有限,短期内不可能投入一定资金,大力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除纯数学研究不太花钱外,其他学科恐难有所作为。所以考生报考前,一定要好好地掂量掂量自己究竟适合不适合念理科。
& i/ l: M3 f+ z1 y2 o6 H" h------大凡报考医学院的,多为医学世家子女。他们都寄望学医学,继承祖业;而不太愿意学药学或学卫生防疫专业什么的。当然,更担心医学院招生少,考不上医学院,就得服从分配上农学院、林学院,那样,毕业后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可能较差…… 而考上农学院、林学院的同学则大多指望进校后能分配学农业机械、林产化工等专业,那样等于学工科,毕业后可被分配进工厂工作。这类“活思想”当年是不能随便公开暴露的,否则会被严肃批评的;等于组织对你多年的教育都白费了......不过,后来我接触过不少当年考进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人士,很多人毕业后都改行了。
" U7 s" u9 z! u D1 m------那个时代,也不排斥有少部分同学思想觉悟高,立志改变农村、山区面貌而特地报考农、林学专业,并坚持扎根农、林第一线,苦干了一辈子;他们言行一致,值得钦佩。
. O' N$ _; O$ y! ?3 [" ^+ `1 D! y - k0 j( D, V5 x! t/ N @0 h
三.高招宣传 志愿填报+ Y4 V" [4 u7 Q4 `) Y z. Q
当时的高招,一律采用“考生先填报志愿,而后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办法。
3 ], C! F" M8 T9 Y3 l. I" _6 Z; X此前,会有几十所高等院校提前寄来了他们的招生宣传小报。学校便将这些小报陆续张贴在高三年段教室边的走廊上,供同学们参阅。以今天的眼光看,那些小报印刷得一点也不精美:不少是整版的黑字外加黑白照片;讲究点的,多印一种颜色---大小标题采用美术字,连同插图、花边加印成红色或者蓝色,仅此而已。内容无非是本校历史沿革、系与专业简介、文体活动面貌等。对各高校寄来的宣传品,感兴趣的人不多。当时填报志愿,多数同学主要还是听班主任的;班主任根据各人兴趣爱好,日常学习成绩,家庭出身,及当年来闽招生的各院校的计划,先为需要帮助的同学提出报考志愿的初稿,由各人带回家,征求家长的意见。可当年的家长有几位受过高等教育?有几位熟悉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呢?大多数人都回复“同意班主任的意见”。学校便根据全体毕业生“试填报得志愿”进行统一平衡;发现哪几所高校报考的同学过于集中,即通知班主任做好调整工作,以免本校同学间出现不必要的内部竞争,“自相残杀”。待全校总平衡后,才让考生正式填报志愿。
3 o! ^) w7 I* p' W记得志愿表分为表一与表二,表一专供填报全国重点院校,可选填七、八所院校,每所院校可选报三个系;表二专供填报非重点院校,可选填三、五所院校,每所院校可选报两个系。非重点院校既有省属大学,也有省外大学。记得最清楚的是,当年南京航空学院、北京建工学院、无锡轻工学院、福州大学等还不是全国重点院校;浙江大学当时也流落为省属大学,直至“文革”前几年才开始来福建省招生……
6 ]1 J( @4 L7 o2 K% c: x3 ?( X/ b说实在的,两份志愿表的前两、三所院校,大伙填报得还算比较认真,后几个志愿就随便填了,塞满为止。也有个别同学不听劝阻,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头三个志愿全都填报清华或北大;或第一志愿报清华,第二志愿报北大,第三志愿报中科大,以彰显自己的决心与实力……
# w4 y+ W2 r. A8 i: H还值得一提的是,表一、表二之下还有一栏,让考生写明“是否同意服从分配”,以便届时让招生人数不满计划名额的院校直接录取你;或者让已录取你的院校,将你调剂到你未申报的系或专业就读。当时绝大多数考生都填写“同意服从分配”。7 [* @$ ~) L L0 p) }4 R9 k: @
“文革”前,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考生们心里都明白,考上外省的大学,毕业分配时基本无望分回家乡工作;加之那个年代,户籍管理很严格,就业后通过商调回家乡工作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但大家根本没考虑那么多,大多数同学毅然选报省外的重点大学。但也有一点例外,福建人普遍怕冷,且不大了解北方冬天还有“供暖”一说,故敢于报考地处东北、西北寒冷地区高等院校的考生相对少一些。7 Z8 T8 m& j/ j7 I" b* [
' A! k% ~, w3 z0 m; A& r9 E2 H* `
四.毕业鉴定
$ o* |( ^# G6 G0 o每位考生“个人政治表现”鉴定评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录取结果,与高考成绩一样,事关重大。毕业鉴定由班主任执笔。由于各班班主任的能力有别,加之评价标准、政策分寸等掌握得不统一,评语必然写得参差不齐。我们中学的校长每年都会亲自审阅、并与班主任协商、做好考生毕业鉴定的修订工作,力求各班措辞平衡、评语尽可能写得准确、实事求是、符合政策、有利考生。但这也只限于毕业考总成绩居年段前50名左右的学生,目的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被重点院校录取。复查人数如再扩大,校长个人精力有限,实在是顾不过来。" ~, W# H0 E9 y6 {/ c7 p
“个人政治表现”鉴定评语,对于家庭出身不够好,但高考成绩较好的同学尤为重要,成为能否考进大学,能否进入重点大学深造的关键;家庭出身好的同学,如高考成绩稍差,也会因为中学给出了好的鉴定评语而改变命运,甚或幸运地实现入读大学的“意外升级”。
) O! F9 y7 d$ H: l& y) a此外,当时的高校同样也希望能够招入一些思想觉悟高、入学后能担任学生干部的人才,有文艺体育专长的人才,省、市级各学科竞赛的优胜者等,这也全靠毕业鉴定来“披露”和“美言”了。! G) b7 S" i0 y
读到高三年级,班主任大都会安排一些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团干部、班干部任虚职,让他们腾出精力,把学习成绩突上去;与此同时,提拔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出任团干部、班干部,以锻炼、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的毕业鉴定里,记载有“担任过班级某某职务的表现”,这样容易被来闽招生的高等院校所看好。7 U2 h( b$ V/ ~4 R9 {/ g. ]
9 B2 j6 Q$ B" N" v% u
五.“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5 g, `4 k C1 [9 g9 {考前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围绕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要求来进行的。该口号的大意是“能考上大学,就高兴地去上学;考不上大学就愉快地参加工作,包括从事农业劳动,这些同样都是祖国的需要”。话虽这么说,去农场、下农村与上大学怎么能相比呢?那是要痛下决心的。所以那个时期的全国舆论工具,像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机关杂志《中国青年》等,也一直大力宣传立志在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典型人物,例如下乡知识青年邢燕子、董家耕等人的事迹。我们唱的有关革命歌曲的内容,也无不强调“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生命发出最大的热和光……”加之,当时应届生中确有一些同学念书一向比较困难,认为既然考大专院校无望,其中来自农村的同学,便申请不参加高考总复习,提前回乡务农;来自城市的同学也提出申请,由学校提前介绍到福建边远地区农场里就业等。这种氛围与这些特殊情况,对于少数思想不够成熟、考虑问题有些片面、行为偏激的同学颇有触动:尽管他们考上大学不成问题,但也跟着提出申请,要求学校批准他们提前到农村插队去,态度十分坚决。为扭转这少数几位同学的想法,校领导首先充分肯定了他们不畏艰苦,愿意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难能可贵的积极性;同时也通过班主任,并配合家长给他们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讲明参加高考,接受挑选,同样是祖国的需要;上大学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同样光荣等道理,好不容易才把他们的情绪稳定下来,转而投入到高考总复习中去。记得,我的同届就有一位同学属于这一类型,后来还考上了清华大学。1 r. {1 Z1 t! H
印象中,“文革”前,应届毕业生考不上大专院校,次年作为“社会青年”,通过复读,再次参加高考的人比较少。/ r+ Q( f9 \! v6 C8 F; F
5 D" U! l# I4 u+ J六.迎考阶段的印象与见闻* p) `' R! G. k: o4 R9 U* ?
到了高三下学期开学不久,整个高中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了。各个学校的进度都差不多,很快便转入高考总复习阶段。
5 f' }2 i9 S, a% T------为了总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时学校会组织全年段同学一起听“专题性大课”;如请有专长的物理老师分别上“力学课”“热学课”“电学课”。这一类课上得新鲜、生动、别具一格,使大家也能领略到别班的课任老师的教学风采,有机会吸收他们的知识专长。
; O; e% i/ [" g$ w% n------大凡能挑去教高三的,都是全校公认课教得好,又有干劲的老师。为了本门功课能够给学生们多复习几个课时,有时不同学科的老师之间会发生因抢课时而闹摩擦的情况,他们互相指责别的学科挤占本学科的上课时间;甚至还较真地告到教务主任或校长那里,要求评理。
# j0 o2 F/ f, O4 d" d------为贯彻“少而精”的精神,反对搞“题海战术”累垮学生,老师们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备课。那时我们上午上学时,经常能看到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带头人池伯鼎老师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看来前一天晚上备课他又是熬了一个通宵,或者工作到深夜。“改革开放”后,他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2004年获首届“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称号;1984年,作为全国劳模代表团成员,光荣出席了建国35周年国庆典礼;还曾三次受到邓小平等党与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今年1月30日凌晨与世长辞。
( R4 ]( [( I* b+ i8 ~# D------有位高三班主任,也是教数学的,学校派他出席在校附近会场里召开的全省“学习《毛选》积极分子经验交流大会”;在会议安排的中途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他都放不下心,竟来回小跑,趁机回班级一趟,为的是哪怕能看一眼本班学生数学复习的进度也好……“改革开放”后,他同样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新近刚刚去世。
0 k0 P. M" C2 c$ Q. `5 \! w------有位教化学的老教师,以校为家,终日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课外闲不住,把学校的许多块“各学科宣传园地”的黑板,全都占领了,写上化学科总复习的内容,并经常变换;这还不够,在教学楼的过道上,也能经常看到他用大字报的形式,贴出了不少“化学疑难题问答”等,供同学们参考。他对不是他教的班级的同学也非常热情,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同学们送他一绰号,叫“老愚公”……“改革开放”后,他也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前两年去世。
6 o- y& Y4 l( M' n$ t6 |: G------在同年毕业的五个班中,1班有一点最让我羡慕,那就是他们从高一起改学英语,而且由校教务主任陈先生亲自执掌教鞭。陈主任面临的压力够大的:由于部分外地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了,所以他必须拿三年的教绩去拼人家六年的教绩。不过陈主任还是有底气的:他早年毕业于著名的教会大学----福州协和大学英语系,不但学问好,教学一向认真、严格,很有一套办法,他们班的学生对他敬畏有加;总复习阶段,他也抓得非常紧,我想效果一定很好。更重要的是,他为学校后来的英语教学闯开了一条路。“改革开放”后,他出任福州市副市长,一度长驻香港,可惜逝世得太早。
c0 I' z& S! p+ Z0 m5 I) f------每当校教务处刻印服务工作满足不了复习进度的要求时,许多老师都会亲自上阵,又是刻蜡板、又是油印、又是装订的,毫无名师架子可言,一切为了毕业班同学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
1 Z( Z' |5 Y4 N# \; Q3 D------福州市郊县有几所重点中学,在复习迎考的最后阶段,更是让全体高三同学一律住校,实行严格的管理,推行高强度的突击性总复习。这样,学生从早到晚,所有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各科教师轮番上阵,饱和灌输,不断测试,全力帮助学习上有潜力的同学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拼命也要把功课差一点的同学,连抱带扛地带进大学之门;让学习自觉性不够强的同学,想偷懒都找不到机会……这一阶段,学校的领导、教师、职工们所付出的心血、艰辛可想而知。
8 L7 i3 k( h) D8 r' S) |9 T------“三年困难”时期,在迎考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学校还将校办农场收获的一点粮食,兑换成粮票,或在食堂里加工成饼子,分发给每位考生,让考生每人每天可增加一两的粮食供应量,以缓解大家“吃不饱饭”营养不足的实际问题。
: W+ T8 u _8 Q6 @$ n" u8 a------在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那些年头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为帮助困难同学,牺牲了自己大量的复习时间,以致影响了自己的高考成绩......这样的例子也不鲜见。(未完)1 ~$ J! |$ k8 [! u
6 V+ g7 T: \+ `6 }4 h# A7 N) D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5934790101dl6u.html#cmt_33967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