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04|回复: 0

金光耀讲座:文革时期的上海市委写作组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7-7-3 0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光耀教授学术报告会
$ X4 `; I# Y9 X7 c" G, V" e报告题目:文革时期的上海市委写作组  M/ I2 B# S! U' ~9 _+ m  A/ ?" t
报 告 人:金光耀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 H) C3 \$ x4 r8 }& G/ W* d4 E9 X报告时间:7月6日下午15:00—17:00
& B4 ?, c" S6 [% t* D报告地点: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人文楼B306报告室
2 a; f, q- e) |/ K. A/ H主办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2 O& H/ b8 Y) v, W9 n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届时前往!
, C9 w$ x, R! x2 Y# t- Z  E
5 h  E- z' `% c% a7 g
8 _5 l# f/ k' Q$ P8 \专家近影/ C; n0 J) g, L; `" ?2 Q- X
. r- f- Z6 N( H6 }# E3 |& f
   近年来,金光耀教授致力于“文革史”和知青史的研究。现在,我们节选金光耀教授的《朱永嘉和他的“文革”口述》一文,以飨读者。; N7 U. Y1 Z+ f% p
  凡经历过“文革”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罗思鼎”这个笔名的,以此署名的文章在当时影响遍及全国,故有“北有梁效,南有罗思鼎”之称。“罗思鼎”的成员都出自复旦大学历史系,因此我在1978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后,不仅耳闻关于“罗思鼎”的人与事,并且“罗思鼎”成员中的朱维铮还给我们那一届授课,成了我们的老师。我们那一届都经历了“文革”,都读过“罗思鼎”的文章,因此也知道“罗思鼎”的主要人物是朱永嘉,但那时候我们是不可能在复旦校园里见到他的。: {3 N; _4 |& H, I* o
   朱永嘉生于1931年,上海解放前他在读高中时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50年他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但只读了两年大学,就因为学校需要干部,让他提前毕业当了专职的政工干部,担任过新闻系、物理系的党支部书记。做了四年党务工作后,他回到历史系,开始从事业务工作,跟随历史系老教授陈守实学习明史,渐渐地崭露头角,不到三十岁就评为讲师,同时还担任着系党总支委员,是一个又红又专的青年教师。1962年毛泽东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作为在1949年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朱永嘉听党的话积极投身其中。他与历史系几个跟他岁数差不多的教师自发组织了一个写作集体,取名“罗思鼎”,以呼应当时向雷锋学习做党的螺丝钉的号召,显示出青年知识分子走又红又专道路、做革命螺丝钉的决心。7 v% L" d( e" {

5 r1 a8 k5 _% W6 i  |
" n9 T, d7 c3 W! I' L  H9 _. d5 k   1964年,“罗思鼎”小组被整体借调到华东局内刊编辑部,最初是写与中苏论战有关的历史论文,反驳苏联学者齐赫文斯基有关中国古代疆域以长城为界的论调,此后也写其他历史文章,如关于李秀成自首变节问题的《大节、气节、晚节》。“罗思鼎”成为上海市委的写作班子后,朱永嘉由一名单纯教书做学术研究的高校教师转而成为听党指挥的笔杆子,他的人生道路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65年,朱永嘉以明史专家的身份协助姚文元撰写《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为毛泽东发起“文化大革命”立下一功。“文革”开始后,他又与徐景贤等一起造反,成立“上海市委机关革命造反联络站”(简称“机联站”),被称为“后院起火,心脏爆炸”,是冲垮上海市委的关键一击。“文革”期间,朱永嘉担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主管写作组,创办《朝霞》、《学习与批判》、《自然辩证法》等刊物,实际上是上海意识形态领域的主管。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在中南海怀仁堂被抓,作为张春桥势力根基的上海一时陷于慌乱之中,但是朱永嘉却提出要把上海的民兵拉出来,打它一个礼拜不行,打它三天五天也好,让全世界都知道,就像巴黎公社一样。朱永嘉出身文人,从未参与军事,此时提出此议,完全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因为这一举动,朱永嘉因参与武装叛乱被判刑十四年。因此,我们1978年进大学读书当然不可能见到他了。一直到这个世纪初我才有缘与朱永嘉先生相识。那时我自己的研究领域还在民国外交史,却有点不知深浅地在复旦给本科生开设了“文化大革命”史的课程,当然这是因为心里想着要将此作为自己以后新的研究方向,因此便不时登门找朱永嘉先生聊些“文革”旧事,他也很有兴趣地来到我的课堂上听我这个后辈讲他当年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样接触了一段时间后,逐渐得到了朱永嘉先生的认可和信任,最终他同意由我来对他的“文革”经历做口述访谈,而在此之前他对那段往事是闭口不谈的。; q# |8 I5 @% L; M! u6 d( e6 Q
   从2004年开始,朱永嘉先生前后作了长达几十个小时的口述,我则帮助朱先生搜集相关资料及整理口述初稿,朱先生再在初稿上进行修改。我当时的研究生邓杰也参与其事,帮助搜集资料并整理文稿。我们一起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朱永嘉先生从1965年“文革”前夕到1968年初近四年时间的口述回忆,有二十多万字。此后,由于朱永嘉先生手头有著述和讲课的事情,而我也忙于各种杂务,接下来的口述就搁置下来了。而已完成初稿的口述回忆也一直没有完整地公开问世,只有部分内容发表在《炎黄春秋》等刊物上。近些年“文革”亲历者的回忆录已出版了不少,其中有在“文革”期间声名显赫、权倾一时的如聂元梓、吴法宪、徐景贤这样的人物。朱永嘉虽没有这些人那样显赫,但他的“文革”经历却十分独特。“文革”是以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序幕的,而以1976年10月初“四人帮”在怀仁堂被抓以告结束。1965年姚文元撰写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时,朱永嘉是“罗思鼎”的负责人,作为明史专家自始至终参与其事。而到1976年10月,他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常委,是上海“武装叛乱事件”的积极参与者,可以说,“文革”的大幕拉开和落下时,舞台上都有朱永嘉的身影。* }9 z8 y/ [* g2 z' P* F
8 e) ~! ?3 a! v

1 f# L" m9 Y1 f/ _- s& ]- P专家简介:, N! D) y) l( l
    金光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1954年出生,上海人,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多次赴海外访学,先后为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瑞典隆德大学访问教授、韩国高丽大学访问教授等。
. w4 u/ i5 D) a! \1 w金光耀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对外关系史,近年来主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个人著作包括《顾维钧传》、《陈纳德与陈香梅》(合著)、《从望厦条约到克林顿访华——中美关系,1784—1996》(合著)、《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中俄中苏关系,1689—1989》(合著);编有《顾维钧与中国外交》、《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合编)、《知青部落:黄山脚下的10000个上海人》(合编)等,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学术刊物。& b9 d$ X6 ~) F2 ?9 b
; e' n0 A' u; E1 E( Q* B
$ G* R5 Q, }: [% f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d%2Bk%2BBxcgFFgr#r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7 08:50 , Processed in 0.1311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