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0837|回复: 0

我的教师生涯(1962-2003)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35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7-6-26 22: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记述的是一位退休老教师的成长过程和他的人生经历:
- Q2 X- P) `6 A1 x2 c       初为人师 春风得意   (1962年08月至1966年05月)
7 _8 b$ L2 Y8 L' U       十年困惑 朦胧度日   (1966年05月至1976年10月)4 {3 F8 N4 l* E" W7 s* c) `, z
       党的阳光 催人奋进   (1976年10月至1983年11月)  t# ^* [' E$ F5 t9 T
       时来运转 从政四年   (1983年11月至1987年08月)& H) x$ n% G+ X+ j" t1 ]
       走马上任 一十二载   (1987年08月至1999年07月)
2 n+ C' w; F7 E9 S; }5 H3 m       游离四年 无怨无悔   (1999年08月至2003年08月)$ `. v* F! T$ }
! c! X4 p' m: L3 D  T
( S' M2 h" G! N, `7 [
4 a- D. d) R# ?
初为人师 春风得意——
1 e5 b, M/ V) K2 Q
7 u3 v3 w. C% V' X1 e) L+ i( _) G  G6 G6 q
    我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急于工作的迫切心情,于1962年8月6日走出大学校门,告别我的学生时代,来到了延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龙井镇。我被分配到延吉县龙井第三中学校任教。
% V' R9 X1 o$ d+ y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县城里唯一的一所汉族完全中学。校址设在河西街,位于龙门桥以西,东邻皮革厂,西与光新公社东兴大队相邻。宿舍和食堂设在龙门街体育场东门口附近,学校与宿舍两处相距步行有15分钟的里程。( L( e+ Y5 z  k+ \
     当时学校已经放暑假了,值班领导教导主任陈青柏同志接待了我。由于火车托运的行李还未到,我独自一人在学生宿舍办公室里住了一宿。这是我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度过的第一夜——在办公桌上和衣而眠。
7 a* t$ i+ z& U9 K     离新学期的到来还有两周时间,我在等待着开学上班的那一天。初为人师的我,怀有美好的梦想,喜迎春风,期盼着美好的开端……
3 l+ E( f; Z) ^' g. ^; {' c5 x' E) [  W
1962年8月20日上班的第一天,校长郎恩骏找我谈话,让我接任高中三年级毕业班的课。因自己刚参加工作,年龄又小(才二十岁),担任高三的课实在是不敢当。最后校长同意若有东北师大毕业生来校报到,高三的课,一定留给他,我可以暂时代课一段时间。那时高三学生年龄和我不差上下,课堂上“面对同龄人”的目光,我心里胆怯,情绪紧张,生怕学生不把我当老师看待,我是在“十分恐慌”中结束了我上任的第一堂课。我没有长期任高三课的思想准备,盼望着有人能接替于我,两周后匆忙地交给了新来的东北师大毕业的一位老师,我负责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课。4 R" U/ |- a. H6 R* w
     1964年,延吉县龙井三中更名为延吉县第三中学校(今龙井市第三中学校)。, s% f- i9 |. M
参加工作以来,直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认真教书育人,与世无争,与人为善,不影响任何人进步和成绩的取得,从不惹是生非,人缘很好,在教职员工中享有“好人”之称。在学生面前,我从不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而是平等相待非常尊重他们,无论课上课下我总是热心地教书,耐心地辅导,诚心诚意地对待学生,故而得到了学生真心欢迎和一致好评。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参加工作仅有四个年头,在师生中受到如此认可,我心里真是好高兴啊!风平浪静,无忧无虑,恰似“春风得意”之时。
; N8 C4 i( q% x. t# I* t4 o1 ^) J* @( L* S4 `6 ~0 h
( Y! d0 s8 Q& U5 g
1965年下半年,学校开展以阶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校领导安排我担任高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这说明我得到了领导的信任。1966年上半年,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加强思想革命化”的活动已进入高潮。我当然是首当其冲,写“学习心得体会”、做“思想笔记”、学雷锋做“好人好事”,突出政治行动在前,班级工作很有起色。我不是机会主义者在抢风头,我是一个出身不好的青年教师,只有改造思想、表现积极,才能在政治上有所进步,这也是对一个普通教师必须做到的职业要求……; v& q, W. g$ V! |/ |5 q, G+ S
  E+ O/ |7 y! `" i) K0 s3 }. c

$ D8 x8 M1 [- ?
$ V' w0 R1 Q3 l2 Z) d6 a我哪里知道?就在此时学校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党支部书记召开各班学生团支部书记会议,在学生面前公布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师名单,让学生“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要像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那样,做到“内紧外松”(顾名思义)。此时此刻,我对“未来”只是“春风”一时,却又如“云团迷雾”百思不得其解。“云雾遮日”看不见途, 也看不见希望;“家庭出身”已成为我前进的思想包袱,不能自拔。; T+ h9 H/ [: ~  _

1 P" C) e* i/ D% M5 `+ W( q. P. S' ?/ f) |9 L) f
* `7 \3 o8 R& Y1 p: N! k* {" H, u
十年困惑 朦胧度日——   
- `/ E3 ~2 k# t$ K- E) ], J
2 B  I3 \4 n* i6 \/ m7 J! V7 p9 F& B  E& n* B
    1966年5月,我在云雾中,迎着急风暴雨,走入“那个年代”……
2 h: {: i$ O* a9 t     5月17日,校党支部向全校发出号召。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即将开始!5月20日,我给校党支部写信表示决心:“积极投入到火热的阶级斗争中去,让革命烈火燃烧自己,脱胎换骨地改造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 f  T7 M  A# U) D- N% P
     6月22日午后,三位教师联名贴出第一张揭批副校长郎恩骏(民主人士、州政协委员)的大字报,犹如原子弹爆炸似地人们震惊了,校内已无法平静,阶级斗争的大风暴终于来到了!
. ?' e" ~5 I/ J7 h* ?5 i% N/ a8 d6 B; v3 ~  e9 q$ z
' j( S3 u( Y- a9 g, F# j6 i
$ m: a& x1 f; X' Y5 v/ n
  1966年6月23日:
1 |9 S: Z7 t. u' a: t5 y5 p    上午,校长阎广璇做《关于当前阶级斗争形势》的报告。  $ @3 v6 K9 V5 z. y  u# n2 \( s0 L
   午间,学生白文忠、郑东奎等人找我为他们抄写大字报(当时,我所担任的高一(2)班是全州“朝鲜语试点班”。为了让汉族学生学习朝鲜语方便,编班时特地安排20多名朝鲜族学生插入此班。这些朝鲜族学生总是喜欢我给他们抄写大字报)。1 [+ o7 B+ R, J8 {
    午后,产生一场风波:有人组织高三(1)班学生对高一(2)班进行反击,布置高三(1)班学生对我进行跟踪盯稍; 贴大字报质问高一(2)班学生:“你们的幕后人是谁?”——我真的被惹火烧身了。, @  l5 I1 j" V
     就这样,震惊全县的“6.23事件”在龙井三中校园里发生了。3 A0 G/ g( p1 T

2 l4 L5 m- K& y; K4 e% q5 E( `7 K1 j  W( r2 D/ \

1 R+ B/ X! t! ?  g当天下午两点三十分,反击和围攻开始。声称要“坚决揪出暗藏在三中的反革命分子!” 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要同自己家庭划清界限的、要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青年教师,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是可想而知。我真的傻眼了,吃不下晚饭,心在颤、腿在抖,我浑身无力地走回独身宿舍,躺倒在床上彻夜不眠。我是出身不好,可我是真心革命的呀!没等我脱胎换骨得到改造呢,这又成为“反革命黑帮”了……4 l# S' `7 M1 t8 F! c6 c
     我委屈,我难过,我痛苦不堪。后悔自己不该抄写这张大字报……
. l: ], U0 C* O* z3 r/ C4 r+ F    几天来,阴雨连绵。 今夜又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此时此刻, 我真想大哭一场。我要向公众申明……然而,我找谁去叙说自己的清白,都是没有用的。冰冷的心,被泪水浸渍着……" d" M: k- Q3 L6 j! ?. K# ]/ {

0 s, C, ^  r& [
% e' T; ]* K5 Z5 x7 i7 ^# [第二天6月24日,全校都在关注着“幕后人”是谁?何时能够“揪出”……
# Y  R/ P7 C) {5 c     校党支部书记找我们班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说穿了,就是要发动学生揭发我这个胆小怕事的班主任。学生们纷纷跟书记说明情况:“我们老师没有参与大字报起草,当时他不愿意抄这张大字报,是我们硬让他抄的,他啥话也没说。他对班级同学很关心,平时表现积极,我班学生们都很拥护他。” 书记说:“他(指我)啥话没说,不一定骨子里没问题。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时,有的右派也是啥话没说,最后还是定为右派。他出身不好,是否对党有不满情绪,你们要注意!”书记的这句话,就是党支部的重要指示。6 E0 A& c4 c5 U+ \9 f

+ Q4 _7 O% p. l+ `; R% i) t7 J, C

8 M6 I8 \* E$ Y2 c& d: Q紧接着,支部委员(高三.1班主任)发动全校师生写大字报,全面揭发检举我的“问题”。当时,全校几乎所有的大字报,已经对准了目标——向我“开炮”。 这天中午,高三(1)班的学生由班主任率领,在党支部门前敲锣打鼓,高呼革命口号:“誓死保卫党支部!”“坚决揪出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口号声,在整个走廊里回荡。 高三(1)班班长向党支部书记宣读《决心书》,并把用大红纸写成的《决心书》贴到支部办公室门口的走廊墙上。接着,又是一阵口号声。自然组办公室和党支部办公室仅一墙之隔,我听得清清楚楚……9 {8 h( @8 u* @
    一声声口号,好似一支支锐箭,刺伤了我的心。年仅24岁的我,原本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如今又成了“过街老鼠”,处于“人人喊打”的地步……真可悲!  E* {- Q! d% c4 ^- X3 h  {

6 i: c) [% n9 Y* d
1 C' ]% s: p3 S" I$ ]- N9 }. b  Y* j4 Q$ D# V$ L0 X+ X2 ?
从6月23日中午,到6月30日工作组进校,在这段时间里,组织上没有任何人找我谈话,也没有接到任何组织处理决定,我也没有找任何人谈话。因为我“骨子里”什么样,自己心里明白,没啥可怕的。但心里还是没有底,在那“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里,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受到冲击或定个什么分子,这都是难免的。可又一想,事已发生,后悔、害怕、忧愁是没用的,自己要想得开一些:这叫“惹火烧身”,“真金不怕火炼”,“革命要经得起斗争的考验”吗……4 a* e) u* K4 L6 r% S! s/ P9 T" d! ?: d$ c" I
( T2 q0 H- |* l2 P

+ ]! Q; j) ]; f: R6 ^
1 {3 X6 M3 I1 j$ I5 {1 `  在没有发现我有什么问题以后,火力开始集中到教研组长身上。有人造谣说高一(2)大字报底稿在自然组“转了一圈”,最后由“组长定稿”。说什么“自然组是个大黑店”,真是无稽之谈。当时从支部委员李某的思路来看,自然组是“落后”的教研组,年初的时候,党支部曾经派李某在自然教研组蹲过点。可见,在运动初期斗争的大方向还是有人在左右着,并不是群众自发的。后来…… 实践证明:“相信党、相信群众”是正确的。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出现问题,到任何时候都倒不了,即使受到冲击,那也是暂时的。. \* c' R& z6 r" e! h
   现在回忆起这段历史,觉得在“那个年代”里,受点冲击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它能锻炼人成熟。常言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天然生长在岩石缝里的树木耐干旱”就是这个道理...... / e3 e7 U  [# t  Y

5 }* _; I6 J# `( G4 h: \2 G, a0 O* f# C, ]% z9 V* Z
“运动”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1957年运动的继续”,一段时间就会结束,学校不久就会开课。然而,一个月过去了... 两个月过去了... 一年过去了... 两年以后才复课…… 那时,学校 “读书无用论”盛行、“无政府主义”横行,使“复课闹革命”难以进行。特别是1968年到1970年这段时间,学生不愿意上学读书,上学来又不愿意听课,听课的又没有几个人。到1970年,毕业生有“四个面向”,情况就好多了。上学的人多了,听课的人多了,可是真正认真学习的人并不多。
% {0 L+ b, [4 y; j; v  v; E' s, r* o- N
4 M/ t0 F5 O, G. o0 {2 l; Q
在那个年代里,困惑使人们思想混乱,精神受到摧残,有时甚至是神经兮兮。一天晚上,全校教师开揭批会,我正好坐在军宣队小战士的对面。小战士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我,严肃又冷酷,时不时地向我发出冷笑的目光。此时的我不敢正视前方,刚好低头回避,恰在此时,小战士立即拍案而起:“有人在会场上极不严肃,瞅着我嘻皮笑脸……你笑,我也笑!这是两个阶级的笑!”我懵呆了; 我没有“笑”哇!不是说我吧?我回头一看,彭某某在我身后正瞅着小战士发出微笑。彭某某出身富农,年龄大我十几岁,妻子在发电厂工作,运动初就被打成…… 原来是说他。吓我一身冷汗。: W: `: h% @  F5 ^- G  z

, a/ D/ j; x/ m
) |" R& F* H' b
3 M/ l. C$ a- e 1971年8月13日,我妻子生第一个孩子。学校还在放暑假,到第七天新学期开学了。为了工作, 我没有在家护理妻子,而是照常上班去了,早、午、晚三顿饭,我还可以照顾。不过,开学不久,我班一名学生 “出事”了。
! y3 w3 g$ S. o8 r, |$ ~7 k     他叫王建明,家住三峰洞采石场,每天上学、放学都是乘火车通勤的。那天,他照常背着书包坐火车到龙井火车站,下了火车没有去学校,而是和外校几个学生到海兰江抓鱼去了。在江边发现一头刚被水淹死的小猪,有个学生说:“这头小猪我们把它拖上来,刚淹死不久,能吃……”于是,他们几个人就把这头小猪抬到北新街一个学生家里,扒了皮……这件事,被邻居发现了,当作一件“破坏农业生产”案件,给告发到街道派出所。一个才15岁的孩子,被以“偷盗”嫌疑,“破坏农村发展养猪事业”等罪名,被刑事拘留。
4 ^) P- y: B* S7 r& e& E6 k% j( \3 N2 |3 L+ _0 Y
' o1 q; L/ z) a! l3 u
1 ]5 W' N% y# |
我责无旁贷地出面协助公安人员处理此事,每天早晨顾不上妻子和新生儿,就匆忙而走,晚间很晚才能回来。连续有一周的时间,勘查现场、走访四邻、调查当事人平时表现……都不能说明王建明有“偷盗”行为。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能干出“偷猪杀肉吃”呢?但是,谁又能说明他们不能干出这件事呢?最后查明:是拣到一头淹死的小猪。
+ d( e: H" j- c8 g+ ~% w' f* O9 P) a' p+ r- z* G& |) I1 I
6 X! e3 D1 O9 s/ v* o$ P
* H& ^8 b; F  `; R( Q* {! H" [
1973年9月11日,我妻子生第二个孩子。正赶上教育出现小回潮——“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好势头。
0 \3 B) E6 `3 v8 G    1973年10月10日,是延吉县三中建校二十周年纪念日,学校准备搞大型庆典活动,要筹建一个教育成果展,我又责无旁贷地参加筹建工作。那时候,学校没有美术教师,能写会画的人少,我是物理教师,又是教研组长,不仅要有一定数量自制教具的任务,还要布置、美化展室,写写画画。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打夜班,星期天不休息,这一忙,又是一个月。这一个月,又正赶上妻子坐月子,“好事”又让我遇到了。我真感谢妻子对我工作的支持,她没有任何抱怨……可真的苦了她了。# w/ |/ O- q  q; F

% Q0 K9 \) Q' W0 T: r* K& a3 R+ B1 y
    在那个困惑的年月里,给人们带来一丝希望的“小回潮”——没有多久,又被“反潮流”给扼杀了… …
! ]: [. j& |- S2 U6 N2 b( ^$ k: f- r: T8 S/ a+ @4 l' s
     1976年初,运动仍在继续。  W% j( f" m& w  z
     还需要多久?是七、八年再来一次,还是…… 2 h1 j/ D7 T- f1 E  m  c7 @9 h
     人们无法预料,未来会是什么样。6 L4 W6 `$ I9 C' h% A0 t
     人们在思索着、期盼着 ……
+ f+ {3 @2 E7 e: M4 O: Y2 w6 A
% x. q. z8 |4 c+ p1 G% ]( Y
+ U6 l! ?' U4 H5 S) }0 T( {, {8 p( Y* Z+ _. n
党的阳光 催人奋进—— # o' Y2 L# k9 w

& v' o- k( c$ M5 I$ G. s5 V3 a! }3 @: _- Z* k% k
    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年代”会结束,人民获得第二次解放(思想解放)。
) w0 Z( ?* L9 {. c& E/ v: u更使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出身不好的普通教师会在这以后获得政治上的进步。" T6 Q% D5 ]- `2 |2 S0 C8 j; D
   这真是:拨乱反正见天日,阳光雨露得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拨乱反正,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我同广大教师一道,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1 [' k% q( J9 X( x! u
   此时的祖国大地,正是:阳光普照,万物复苏;雨露滋润,生机盎然。
2 L/ n  K' X  r% Y0 x$ w: A- n, c0 e5 j4 u- b+ q- V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人开始走进了一个新时代。
5 s% b  V6 a) n/ V0 U- m   时代的发展,催人奋进;生产力的解放,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 H4 U6 r- I6 Y3 y
    我乘“时代列车”,前进在“希望的田野上”……
# }# ~/ u, K& Z% Z    我勤奋,我拼搏,我“耕耘”在“教育”这片沃土上……
) G' z: s0 G! c: h) s! Z! v: V) U) V' l+ a' g+ p4 R# {

, N% }+ N5 S) i2 l9 A& P( l: F0 f% i6 j
1976年11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主动创办了《理化园地》黑板报,每周1-2期,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集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吸引很多学生;我还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科技讲座活动,每月一次,如《宇宙奥秘》、《人造地球卫星》、《物理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科技与未来》等科普知识;举办物理实验演示会,对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有趣实验、科技小制作都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浓厚兴趣……
8 s. b# N9 Q, \9 x  S
& B- q# O" ~4 f" x, D# L4 q1 e: e3 Q6 F! H( E8 H2 C

$ n0 p" U  F) E% v7 J( J2 l  h! b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我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积压多年的历届下乡知青,纷纷找我辅导物理,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每天我都要为很多往届毕业生解答物理问题,直到夜间12点以后,学生才能离去。有一次,72届毕业生景爱民来我家里,疲倦的我竟然在辅导中打起瞌睡……
+ i) d2 S# y  t& m& j+ \+ z" G, s: j1 {! @

; Y% h+ F1 q8 z5 L% ~0 a4 b: `9 s7 e- H* v( O
1977年底至1978年初,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县和全州物理竞赛,进行强化辅导:除正常教学外, 每天夜里10点以前,都和参赛学生一起解题答疑,回家后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辅导材料……   
1 s+ A+ J2 b; O- m6 ]$ r    1978年至1979年,为迎接我校首届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我每天都早来晚归,星期天、节假日也要奋斗在高考辅导第一线……
' {# ^. b+ }. H# |( {    1980年, 参加全县和全州电化教育成果展,我费尽了很多精力和时间……% s3 t+ \" K- d2 w+ W& |  j

2 L! k! g3 s& v$ X) e
& P% ^3 ~6 C) K* O2 ?/ W 这些付出,均是无偿奉献,也是自觉自愿的。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各种陈腐观念仍然严重地存在着。分配制度仍延续着“少干不少得,多劳也不多得”,除工资以外,无论你额外做多少工作,都没有任何报酬。对此,人们并没有任何怨言……
4 e/ @, f, q/ H- S' E# [. h0 S4 T& t2 c& E

& I7 R/ j# D" C2 C这些付出,均是无偿奉献,也是自觉自愿的。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各种陈腐观念仍然严重地存在着。分配制度仍延续着“少干不少得,多劳也不多得”,除工资以外,无论你额外做多少工作,都没有任何报酬。对此,人们并没有任何怨言……
! v3 ?7 C0 I! W, `: \. Y! [7 s- l$ _
+ T2 U* w! z8 I6 m% O' L! l

9 r% f7 M& J3 [7 e, r8 V 阳光雨露,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a0 E  ~9 Z- Q- P# p
    辛勤付出,使耕耘者获得无限希望和喜悦:
7 G9 V! l# t; t" O$ ]    1977年7月,我被评为延吉县优秀教师;
: e0 C7 l+ q8 k4 Y    1978年参加全县和全州物理竞赛,均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3 Q( d; S. n6 y+ I    1979年,我所带的班级高考成绩突出,列全州各县市榜首,物理学科高考平均分排为全州前列;1 Q5 n( @4 f6 h
    1980年2月,我被评为延吉县劳动模范,应邀到老头沟、开山屯等地作巡回报告;+ w) c. y% B1 @9 I5 o, t& H
    同年7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T% d, l( @& U+ P* g9 {. c

, f+ ?2 i* \  _# Y. C8 R- N0 m7 f
0 G1 ~0 H6 r, E* d" Q, N* p- A6 F* o+ H: \! e
在职务上,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极平常的我,会于1979年9月任延吉县第三中学的副教导主任、1983年10月提升为教导主任、1983年11月出任延吉县教育局副局长职务,这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深深地感觉到:这若是在文革或文革以前的话,我根本就不可能被人看中;也不是我有什么水平或有什么能力,而是有福气——赶上了一个好时代。9 ]. n& H& P2 ^2 k  m, l
    本来,我,还是我。一个极普通、极平常的人,入了党、当上了中层领导,包括我自己在内,在人们的眼里似乎有些突然。然而,在我周围的同志中,大多人都为我而高兴;但,也有些极个别的人对我的进步很是嫉妒,跟我有些“不悦”,似乎我做出了“对不起他的事”或者“我不如他”……
8 b1 ~) ~* \5 c: z4 ]2 w4 I0 _- t* e' N( v2 W- y2 w4 j$ H

& \7 z6 |' ^4 n  u& A0 p7 N, z 这是我第一次遭到别人的妒嫉。我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更没有任何飘飘然的意思和举动。我只觉得“我能被认可”就很不容易了,没有任何非份之想。再者,我是一个很朴实的人,不会跟领导套近乎,更不会拉拢谁,也不会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我从不去影响他人的进步和成绩的取得,与世无争,更不会做出有损于他人的事……3 K; d3 |' D6 y. D7 j" W
8 l2 `7 Y6 o9 z# P& d

5 V  T0 u! Y  P
8 H3 m: o3 C8 g6 W 自打我所带的那个班级高考成绩显著以来,延吉县第三中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就高涨起来。和龙、安图、汪清、敦化的考生也纷纷来校就读。1979年暑期过后,我又新带一个班级。当时龙井镇内,广大学生家长凡是有“门子”的也都“挖空心思地”把他的孩子调到我所带的班级里来——我似乎“火”了起来!0 |* {. M) B% W  s! K2 s. A

* \( O7 I6 S4 S! @' Q* u4 I
& [' K! M. t5 R2 r2 M 刚接任高一新班不到一个月,我又从班主任的职务撤了下来,当了分管教学的副教导主任。开始任教导处副主任的时候,我是有点不适应,似乎觉得这个角色不该落到我的头上,更是接受不了个别人的嫉妒。“性格脆弱”的我,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感到很不舒服,自己也不够坦然自若,想得很多……
, T' A" t9 d5 k. [ 后来,我才明白:任何时候,在任何人群中,都会出现嫉妒互不服气的现象,这是很正常的,应该有这种承受能力才对,否则,将无法工作,也很难取得进步。实践证明:工作谨慎一些是对的,想得太多是没有必要的。事情都是这样:当你不在意这些时,当你真正进入自己的角色时,一切就正常了。
; I# T: F8 I2 k! \, I( c: ?8 k8 i% D: ~0 N% X5 \) c) x: _: N# P
2 ~: z2 w& ?+ D" j
刚任教导处副主任的那年,大约在11月初,校长让我带领各学科骨干教师,到长春东北师大附中听课学习。我利用这次机会,认真地听一些不同学科的课,掌握其各种教改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师大附中当时的教改形势、教学特点、主要成果等。回校以后,我又总结了我校的教改情况,对比外校,找差距,提出整改方案(措施)。归纳出几条,每一条都有理论依据和具体实例,在教师大会上发表。新上任的副教导主任,发表教改意见,备受人们关注。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平时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极普通的我,竟然能讲得如此“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有说服力”,又很实际,具有指导意义,使人听得入耳——自我感觉“良好”。打这以后,我感觉到自己才真正地走进了“角色”。2 X' ^5 D+ x* v; J; X$ b$ n% m

4 y2 ~0 _6 l7 C4 P: w0 t% y$ R, e" G% b* _1 L
在伟大的时代变革中,凡亲身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都感觉到了时代的呼唤!可以说,时代哺育着我们,时代更需要我们去奋进!我是在那个时代里懂得了忠诚和勤奋是人生的真谛——忠诚是人生的美德,勤奋是人生的本分。在我的教师生涯中,这是最难以忘怀的岁月——催人奋进的年代5 n" K- y  p- j& R* U9 D0 v

1 B( l( O8 z( H3 M
9 `5 Y. v, t0 _  h7 t2 ^2 Q! ^, P( d7 ]6 ^( R/ l9 F
时来运转 从政四年——
7 M+ W' `( G# G1 }0 ?# z# E' f    5 s1 [: j# \, {$ d5 }
    1983年10月, 我被提升为学校教导主任。接着又于当年11月19日,被正式下令出任延吉县教育局副局长职务。一个极普通的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竟然进入政府机关,当上了一个县的教育局副局长,成了一名开革开放后首批从基层单位选拔进机关任职的领导干部。
+ T4 a1 a$ ~. ~5 C: \5 z9 Q+ c7 t' y   时任延吉县委书记对新任局级干部都进行了个别谈话。找我谈话时间是我报到的前两天,中心大意是:延吉县是朝鲜族文化发祥地;抓好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这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局机关的重要作用、希望和寄托。十分钟的谈话,感受很深,至今仍记忆犹新。1 u* I! m7 E( S/ `( c+ y" O
6 l; H2 j( p- U% t2 g6 ]
: o& b  g  F0 y# w/ T% j5 s
当时,我的心情非常复杂,可以说是“既喜又忧”:喜的是——职务的晋升,标志着上级党组织和地方政府对我的信任和重视!忧的是——这将严峻考验我能否胜任这一新的角色,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从情感上讲:做为一名教师,我非常留恋教学工作,离不开三尺讲台,更离不开跟我一起成长的学生们......8 B4 P0 U7 k9 q

3 X( T7 V3 _$ X
# H+ D% [$ t% q' H2 {- J/ Q
% ^( }- ?* }, S" x; n对于我来讲,由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提升为学校的中层领导,是一次从学生管理到行政管理的飞跃。而作为一名常务副局长,这是多层面上的行政管理问题,社会性很强,不同于学校教学管理……
6 X" ~; K! F0 ]     应该说,我在教育局工作期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政领导干部的工作性质、素质要求等方面,有了基本了解和掌握,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向社会大舞台”,使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初步认识,这对我在事业上取得进步,又是一次飞跃。
1 o6 c9 V+ ]+ E# {( d- |3 K) f& s+ c# l+ v, N) Y. s
( |5 L: I. S, \
我不是能人,更不是强者。我是靠忠诚和勤奋成长起来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是这样,在局机关也是这样。1985年以来,在普教科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点抓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培养验收骨干、制订普及初等教育工作方案,建立县包乡(镇)、乡(镇)包校、校包学生的岗位责任制。坚持对每所中小学都要进行面对面的指导,由于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逐乡逐校落实责任制,结果在省州检查验收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名列全州之首,受到了州政府的表扬(1987年龙井被评为“教育先进县”)。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抓好全县办学体制的改革,搞好四乡(三道乡、八道乡、白金乡、朝阳乡)两村(太东村、龙水村)的试点工作;分期分批举办教育理论、学校管理、校长负责制等各种类型培训班,召开教学研究会、教学改革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在学校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很好的成绩。5 k, t% I. ~7 v4 w$ f8 A6 k- F, e; z3 \

. m. o' v" V$ A! ?; a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也在其中,分享了这一劳动成果,曾连续被局机关评为先进工作者。
( `4 x' p. x4 e$ |. u8 }    由于工作的需要,1987年8月我被调到州直属教育系统一所中等学校。
/ k$ A+ E; a0 h- i4 j! J' @
9 w- Q9 ~$ @- O" X( m( b/ I$ _+ s; ?! S' V

$ h% F4 {- b& e4 H" D; |  这是一所为全州培养汉族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县团级单位,1982年在敦化县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校址设在敦化市 。   - j$ V' Z! H/ ~" i
    1987年上半年,我去延边第二师范学校当校长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一天晚间,我的一位学生特意到我家里,告诉我说:“老师,听说你要调到敦化去,无论如何你最好不要去二师……”他是龙井三中74届毕业生,他的妻子是和龙县民办教师,1985年考入二师,成为一名民师班学员。他跟我介绍了该校的一些情况,最后还是劝我说:“我说的都是实话,你去那里肯定受排挤,你又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人,适应不了那里的环境,你也很难扭转局面,除非带几个心腹进去……” 说得我心里一阵发凉,感到工作难度很大,去了以后肯定会遇到很多麻烦。
% i# @; {9 V8 n  v. Y" K
; E# t% @# Q* {3 J7 f# Z! G
  M8 E3 F7 ]) ?+ `$ |% o/ p3 J  C. a
/ Z$ s, s0 E- O! c3 A  f* }# n  B- D) l

3 ]; C- Q; w+ G3 {   时隔不久,长安乡一位小学教师受他嫂子的委托,专程来龙井劝阻我“不要去二师当校长”。 这位小学教师是二师毕业生,分配到乡中心校工作,他嫂子是我72届一位学生的表妹,在长安中学教书。她听说,延边第二师范学校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工作不好开展;又听说我去当校长,去了可能要受苦遭罪,于是就委托小叔子来给我介绍情况,不希望我调到那里去工作,担心我会栽倒在那里出不来......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又一阵发凉。
6 k8 g) E- u+ L( i
: k2 |+ z3 s" a  R# R) f4 K+ `. w  D: B1 t& g) P! F

9 @' G/ l- w& G  u" d; j) } 那一年的6月,中央讲师团派往延边的支教成员胜利完成任务,即将返回北京。讲师团的成员主要来自团中央和铁道部,安排在龙井教师进修学校一部分同志,还有一名搞美术创作的分配到延边二师,团长是铁道部姓王的一位老同志,人很实在,不善言谈,很少开玩笑,是位比较严肃的老干部。因为我在龙井教育局分管普教,和王团长接触较多,在他们即将撤离的时候,王团长意味深长地跟我说:“听说你要到延边二师去,那里很偏僻,也很艰苦呀!近几年新分配去的大学毕业生一年内就调走二十多个……” 说到这儿,往下他啥也不说了。我对王团长的话,考虑很多,我去了以后工作肯定很难开展。思前想后,我还是不去的为好!
+ p6 C8 E2 a# v$ K4 l* K; P' ?4 s( A/ v7 W# _$ l8 i/ Q0 ]
5 j: p( F) e% }$ s1 S, T2 j
. ^" P& s; o& O# A9 t, t6 Q
可是,组织上已经决定了,我还是服从需要的好。是吉、是凶?我顾不得这些。硬着头皮等待州里任命令的发出......    尽管“头三脚难踢”“万事开头难”——现在看来,我从龙井调出前往敦化赴任,是正确的。
( \8 a4 F- |& K! q  c
# T1 w  j6 Q5 Z* y$ d+ ~
4 Q! n; E0 ?1 g" @1 r7 i5 T7 x) @; ~) H5 x9 s
这是我的教师生涯的最后一站。    年年岁岁,日日月月,一十二个春秋——我有成功的喜悦之情,也有失意时的沮丧......在那些难以忘怀的岁月里,我被一代中师生的风采所感动,也被同事们的努力拼搏所激励......
& X1 f8 H: g& j9 ?9 z& q) H4 |7 H8 B3 D! f# X
     由于我语言的迟钝、文字的匮乏。在电脑桌前,无论我怎样敲打着键盘,移动着鼠标,也显示不出我要表达的字眼......& i' g) d% v3 T: G

9 u: m  k% D7 m0 u8 U$ S9 p6 ^     ——这些,随着时光的推移,早已成为历史的过去。留给我的记忆,已变成了人生的领悟:忠诚和勤奋是人生的动力资源。1 g7 l$ [& z, O9 d8 K
3 v4 a" X! u1 M

3 a  N0 s+ N) r$ g1 h) q: s5 Y+ W* }1 D4 \2 \, e4 z
结束语——   有人说,人生一世好比是太阳的“日出日落”——有早晨和傍晚之分。青年人好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富有希望;老年人好像是傍晚的太阳:夕阳西下,余辉映天,晚霞红云,大有夕阳红之美。我说,人生一世好比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有四季之分。青少年时代是人生的“春天”: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富有朝气和美好的未来;中青年时代是人生的“夏天”: 干事业,像夏天一样地火热激情; 中老年时代是人生的“秋天”:有喜庆丰收的愉悦之情, 更有深秋的凉意之感; 老年时代则是人生的“冬天”: “室内”温暖如春,“室外”冰天雪地;家有温馨之情,何惧严冬之寒。
3 `+ t( g, Z% f3 x3 \# }    我的人生“春天”,与贫穷落后、饥寒困苦同伴,与孤陋寡闻、愚昧无知共行,这并不夸张,它无法同现在的青少年所处时代相比。出生在抗日战争年代,解放初期“恰同学少年”,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走进青年时代。我知识贫乏,头脑简单,反应迟钝;但我不挑剔,不怨天,不忧人,只知奋进。是“那个年代”激发了我的求知欲,给了我“任劳任怨”的性格,增强了我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爱党爱国的民族魂,是党的教育和培养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的人生“夏天”,与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同伴,与健康成长、事业有成共行,这并不是自我吹嘘,这是祖国的呼唤,时代的指引。像我这样岁数的人,党给予同样的教育和培养,处于同一个时代的教师,都是这样工作的。我认为,夏天是春天的继续,也是我的人生追求,更是我对春天的回报。我为我拥有“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自豪,也为“夏天给予我的快乐”而满足。我热爱教育事业,我勤奋工作;教书——我精益求精,育人——我火热激情。
4 \4 q4 J  R, |9 _    我的人生“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虽然没有辉煌业绩,但却拥有着美好的回忆…… 我没有什么资本,也没有什么水平,更没有什么能力,我只是个“幸运儿”有一定的福份而已,幸运和福气是我一生顺利的体现。我的 “忠诚、勤奋、善良”品格使我进步,我对人生的“认真”态度和“务实”精神使我“成功”,这是我的人生优势之处。优势有时也会转化成劣势,我的不足之处:正是由于“忠诚”超度——老实无能、“善良”有余——软弱可欺、“认真”过份——刻板固执。    我的人生“冬天”,则是对家的领悟—— * u& [0 \5 Z* t! u6 w2 m+ k3 w

* n' ]+ ~7 {4 `7 x
# j1 [9 n4 g9 T8 w8 Y! n1 m
; y5 @% f9 [) V* A40年的教师生涯:我的故事多多,感受多多,收获多多!最大的感受和收获,就是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教师”。    退休了:我的故事就是天伦之乐…… 最大的感受,是“人生路漫漫,天伦乐悠悠”!最大的体会是,懂得了“什么是家”。
3 t* E- e4 D) h" P6 C    家是血缘和亲缘的组合。    家是生命的源、爱的泉。# O0 G8 B1 _/ d/ O$ _
    家——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根基。     家的组成——是缘分,家的延续——是传承。9 `4 y4 \: B- q
    家给人的启迪——是感恩和奋进。    家的全部涵义——是恩爱和谐、勤奋共建、幸福美满。
5 l2 P/ E" `, b' C* ]6 P0 t# }                                     ——这就是我对"家"的领悟.8 B% C2 `* v. h

, v# l2 w) N/ j  P4 e# o% ?, z! Qhttp://tieba.baidu.com/p/855978150?pn=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3-11-30 22:24 , Processed in 0.1315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