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姓名 |
论文题目 |
导师 |
单 位 |
1986 |
郑谦 |
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
于南 |
中央党校 |
1989 |
宋海庆 |
社教运动中的夺权斗争和“文化大革命” |
许迈扬 |
中央党校 |
1989 |
曹力铁 |
中共对二十年“修正主义文艺”批判的检讨 |
陈诗惠 |
中央党校 |
1989 |
王海光 |
红卫兵小报及其代表思潮研究 |
于南 |
中央党校 |
1989 |
朱兆中 |
“五七”干校的历史考察:缘起与概貌 |
|
中央党校 |
1990 |
虞文清 |
对“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的几点认识 |
陈诗惠 |
中央党校 |
1990 |
凃天向 |
“文革”岁月邓小平的沉浮与中国社会的衰兴 |
许迈扬 |
中央党校 |
1990 |
杜蒲 |
论红卫兵政治思潮 |
金春明 |
中央党校 |
1990 |
苗立峰 |
记忆中的底层文革——关于“文革”时期武汉钢工总的口述历史研究 |
于南 |
中央党校 |
1991 |
吕德义 |
武汉军民抵制“文革”错误的一次英勇抗争: 试论“七•二○事件”的原因 |
于南 |
中央党校 |
1993 |
韦祖松 |
毛泽东的平等诉求与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
于南 |
中央党校 |
1994 |
郑荣康 |
文革时期长篇小说分析 |
洪子诚 |
北京大学 |
1997 |
江振国 |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
中央党校 |
2000 |
柏定国 |
毛泽东“反修防修”理论探析 |
|
武汉大学 |
2000 |
关怀广 |
中英关系在新中国建立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于香港地区的体现 |
周青 |
暨南大学 |
2000 |
彭俊军 |
文革初期政治性材料研究——政治社会化的特殊方式及意义 |
王浦劬 |
北京大学 |
2000 |
郑荣康 |
文化大革命对香港社会秩序的影响--一九六七年五月动乱研究 |
牛大勇 |
北京大学 |
2001 |
邱建立 |
试述“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 |
翁有为 |
河南大学 |
2001 |
林盈志 |
样板戏中的女性形象 |
倪震 |
北京电影学院 |
2001 |
龙斌 |
也谈“文革”时期党的领导问题 |
文选德 |
湖南师范大学 |
2002 |
江京晖 |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备战研究 |
|
外交学院 |
2002 |
乔水舟 |
1966-1976中国的政治博弈:一个关于政治精英的分析 |
|
中国人民大学 |
2002 |
朱毅 |
论“文革”对鲁迅的接受 |
|
武汉大学 |
2002 |
郑小娟 |
福建文化大革命的“一•二六”事件 |
汪征鲁 |
福建师范大学 |
2002 |
任美衡 |
记忆的幻想:“文革”农村小说的精神选择 |
姚代亮 |
广西师范大学 |
2002 |
陈矩弘 |
“文化大革命”时期福建教育革命研究 |
汪征鲁 |
福建师范大学 |
2002 |
卢志杰 |
文革十年红色诗歌浪潮初论 |
黎风 |
四川大学 |
2002 |
胡明西 |
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制度分析 |
范贤超 |
湘潭大学 |
2002 |
朱毅 |
文化大革命中民众的伦理心理初探 |
|
武汉大学 |
2003 |
王青山 |
文化与“文革”:从文化理念的视角看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原因 |
|
中山大学 |
2003 |
周毅 |
“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 |
池昌海 |
浙江大学 |
2003 |
赫学颖 |
“文革”文学的精神流亡现象 |
蒋登科 |
西南师范大学 |
2003 |
陈祖君 |
“文革”新诗及其现代性论析 |
周晓风 |
重庆师范大学 |
2003 |
吴恩鸿 |
毛泽东个人崇拜现象的历史反思 |
张福记 |
山东师范大学 |
2003 |
王志 |
对文革的解读 |
韩莉 |
首都师范大学 |
2003 |
汪思明 |
论毛泽东个人崇拜形成的原因 |
孙康 |
武汉大学 |
2003 |
黄擎 |
废墟上的狂欢:“文革文学”的叙述研究 |
吴秀明 |
浙江大学 |
2004 |
魏旭斌 |
一九七五年的全面整顿:一场反对“左”倾错误和“四人帮”的重大斗争 |
|
中国人民大学 |
2004 |
谭翀 |
红卫兵运动兴起之探析 |
何云峰 |
河南大学 |
2004 |
陈丽萍 |
外交政策的超意识形态性:对“文革”后期中泰关系的研究 |
张历历 |
外交学院 |
2004 |
金美仙 |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冒进反冒进两种思想路线为线索 |
关海庭 |
北京大学 |
2004 |
易发俊 |
“文革”中的媒介批判 |
刘建明 |
中央民族大学 |
2004 |
肖永生 |
文革美术及其历史的思辨 |
曲湘建 |
湖南师范大学 |
2004 |
张磊 |
文革视觉文化与文革风格视觉设计 |
陈新华 |
江南大学 |
2004 |
华玉 |
“文化大革命”时期蒙古文学研究 |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2005 |
申林 |
论毛泽东晚年的忧患意识: 以大跃进和文革为个案 |
姜威 |
北京师范大学 |
2005 |
唐靖 |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探析 |
耿向东 |
北京师范大学 |
2005 |
张东明 |
“文革”时期山西夺权研究 |
|
中国人民大学 |
2005 |
裴自余 |
“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的转型 |
关海庭 |
北京大学 |
2005 |
王照兰 |
论“文革”时期“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
刘济良 |
河南大学 |
2005 |
陈的非 |
“文革”期间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
张传燧 |
湖南师范大学 |
2006 |
林林 |
“文化大革命”时期滕县粮食生产研究 |
汪征鲁 |
福建师范大学 |
2006 |
曹军 |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研究: 从毛泽东的“文化革命”观说起 |
何一成 |
湖南师范大学 |
2006 |
黄晨 |
“评法批儒”运动研究 |
李永丰 |
中国人民大学 |
2006 |
赖永祥 |
影响“文革”的政治文化因素探析 |
黄椰婴 |
中山大学 |
2006 |
兰继华 |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持续:兼述邓小平同志的法治思想 |
阿明布和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2006 |
宋光瑛 |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李鸿章批判研究(1970-1976) |
吴迪 |
中国电影研究中心 |
2006 |
孙杰 |
一次不成功尝试:浅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
陈国清 |
武汉大学 |
2006 |
秦艳峰 |
试论“文革”后期的对外经济工作开拓 |
汪新生 |
中山大学 |
2006 |
陈秋兰 |
“文化大革命”时期福建赤脚医生研究 |
叶青 |
福建师范大学 |
2006 |
盛露露 |
“文革”时期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状况研究 |
戴嘉枋 |
中央音乐学院 |
2007 |
王丽莉 |
“三支两军”述论 |
陈东林 |
中国社科院 |
2007 |
刘淑静 |
“文革”时期毛泽东外交思想探析 |
李彩华 |
东北师范大学 |
2007 |
方英 |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 |
王炳林 |
北京师范大学 |
2007 |
刘影 |
集体记忆的多维建构:以“停课闹革命”的三种叙事为例 |
汪征鲁 |
福建师范大学 |
2007 |
阮学旺 |
“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员研究:以《人民日报》报眼为对象 |
叶青 |
福建师范大学 |
2007 |
王媛 |
关于1966-1969年阶段中国外交的研究 |
茹莹 |
北京师范大学 |
2007 |
梁珊 |
“文革”时期颜色词和军语词意义变异分析 |
刘进才 |
河南大学 |
2007 |
谭培育 |
样板戏电影的叙事与修辞 |
汪云生 |
中国人民大学 |
2007 |
王苗 |
陈凯歌影片中的“文革”情结 |
沈庆利 |
北京师范大学 |
2008 |
杨一静 |
西方学者对“文革”时期毛泽东的研究
|
肖贵清 |
|
2008 |
王凤恩 |
论“文化大革命”中党的领导 |
蒋贤斌 |
江西师范大学 |
2008 |
邹文洁 |
“林彪路线”的两面性与文化大革命的破产 |
杨德山 |
中国人民大学 |
2008 |
张延明 |
“文革”前与“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比较研究 |
潘焕昭 |
中国人民大学 |
2008 |
陈婷婷 |
“失落”的十年: 中国高等教育可吸取的基本教训 |
康丽颖 |
首都师范大学 |
2008 |
王智敏 |
“文革”时期“老五届”大学生的心理嬗变之探究 |
张楚廷 |
湖南师范大学 |
2008 |
尚长风 |
“文革”时期福建经济研究 |
陈东林 |
中国社科院 |
2008 |
林宁 |
关于“样板戏”的历史考察 |
贺仲明 |
南京师范大学 |
2008 |
刘雯 |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唐文斌 |
河北师范大学 |
2008 |
甘成昀 |
论90年代以来王安忆小说中的“文革”叙事 |
陈子善 |
华东师范大学 |
2009 |
杨柳 |
“文革”如何炼成今天的吴冠中 |
王同君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2009 |
张越 |
毛泽东“反修防修”思想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李彩华 |
东北师范大学 |
2009 |
余盛 |
“文化大革命”中民众的伦理心理初探 |
阎润鱼 |
中国人民大学 |
2009 |
张璐 |
论黎澍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和反思 |
胡小满 |
河北师范大学 |
2009 |
张宁 |
“文革”初期山东“二•三”夺权评析 |
经盛鸿 |
南京师范大学 |
2010 |
赵嘉琛 |
“文革”时期福建“批林批孔”运动研究 |
樊明方 |
西北工业大学 |
2010 |
田萃 |
“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前后的专业音乐教育研究 |
颜新元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2010 |
蔡希广 |
斗争哲学与农民人格精神的书写 |
刘立善 |
辽宁大学 |
2010 |
王品 |
王安忆小说中的“文革”记忆 |
王家平 |
首都师范大学 |
2010 |
陈靖之 |
严歌苓小说的“文革”叙事 |
张均 |
中山大学 |
2010 |
兰天 |
“文革”中留京工作的外国专家不同道路的选择:以李敦白、马海德等为例 |
李彩华 |
东北师范大学 |
2011 |
王其科 |
评析“文革”后期“评《水浒》运动” |
张巨成 |
云南大学 |
2011 |
武宇红 |
“文革”初期美国的对华政策(1966-1968) |
经盛鸿 |
南京师范大学 |
2011 |
李振 |
喧嚣与寂寥:小靳庄诗歌创作现象研究 |
肖永宏 |
南京师范大学 |
2011 |
吉日木图 |
“文革”时期的北大荒版画 |
王海梅 |
内蒙古大学 |
2011 |
林升宝 |
上海知青输出地与知青接受地之间的经济往来研究 |
金大陆 |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