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50|回复: 0

专访叶永烈:傅雷的三页遗书,没有一个字是改过的

[复制链接]

0

主题

8228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240
发表于 2016-9-4 06: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3 g% K7 T: X) j( e6 |/ d4 M
2 C  l! S! M' Q, u$ }# W

. \; W+ H5 k0 j' S7 T" g: m2016-09-02 11:14 来自 文化课
. ]; _2 e2 h8 f, H+ m/ T( k1 f2 }5 l
+ Z3 S" O2 u7 }8 Z
9 J& e. F( m% v9 e7 @4 h

  L: v, D& w' A+ Y' j, N字号9 D+ f* p0 ^( E6 T
6 ^- D+ w, l2 a" M" h- M
3 u3 U/ k7 {; ~# ~. Y

1 u8 q4 b( W8 E6 I3 y6 w$ S/ F" D8 M2 J- t2 y6 ?$ O) `+ ^
9 {  @$ z* n! w1 B  `
2 b, ]) G* E$ u. l8 x9 _
* }- m6 I: Q& d, `! ~% \+ x- z8 b1 r2 u

$ w4 V7 |# ?) g/ ?5 P, }% D  b6 K1 I+ s$ ^6 ~2 t

& a2 X) b: _' r- _; r, G5 C$ _今年是傅雷夫妇逝世50周年。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从一块浦东土布做的被单上撕下两长条,打结,悬在铁窗横框上。他们还在地上铺了棉胎,以免把方凳踢倒时发出声响。就这样,傅雷夫妇双双离开人世。这一幕,在上海作家叶永烈的报告文学《傅雷之死》中第一次得以还原。
- w" S" |9 v6 R' e4 W
' t7 O/ v; D# g8 H2 ]  ]  ^3 g4 r% E* a* X
8月31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进叶永烈家中。他为澎湃新闻记者打开了专门存放傅雷亲友采访资料的蓝色箱子,里面还有几个不同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雷儿子傅敏所赠。在这天下午,他翻着这些档案资料,再一次讲述傅雷夫妇最后的故事。2 B0 z, |1 V% ]0 o1 L
8 q  q( L$ W- O" \4 _2 w* N
5 a8 e' W& L: h, _, l4 Z- [0 f7 l: ~) m( i
叶永烈家顶楼的游泳池被改造成有五万册藏书的书房,还存放着多个铁皮档案箱。
& T* l; w/ w0 N' O
- M% R' {+ F9 g8 H% |/ \# g; [4 l. \6 R4 R5 U8 [+ M
: I* k3 \; c! X( H% Z" l
自杀前,傅雷夫人让保姆“明天小菜少买一点” # B! S: s+ E7 V& j+ B, Z9 I
' U+ q8 Q: y6 b0 |$ P2 |7 }1 q

% C$ \8 Q9 b$ I6 {0 v- K9 _* n& T1985年7月,叶永烈在上海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傅雷夫妇的死亡档案。
  u+ W& L7 ~( f5 j' l  Y5 z# N6 t, @5 Z. Y' S

* S* q. M+ |  r* R这份死亡档案上清楚地写着傅雷夫妇属“上吊自杀”,死者傅雷“颈部有马蹄状索沟”。而死者身份那栏,赫然写着两个字——“右派”。
, d; O' [, Q8 W9 ?. x3 g
8 S  L7 @% Y; B2 p$ @1 y0 x( J" w3 |
其实,在看到死亡档案之前,叶永烈都以为傅雷夫妇是喝敌敌畏自杀的。因为傅雷夫妇自杀时唯一和他们住在一起的保姆周菊娣是这么说的。“连傅聪和傅敏都这么以为,就是听了保姆(周菊娣)的话。”“后来我才知道她(周菊娣)为什么说他们是服毒自杀。” & G; l* T( V8 a

4 k/ L' k0 I6 Q" j7 ^) [! R3 P! u, C* }  [) ?1 c" d
到了9月3日早上9点,主卧里依然没有传来任何动静。按傅雷家的规矩,保姆不好随便进主人家的卧室。但主人那么晚还没起来,周菊娣有点怀疑——会不会出了什么事情?她还想起前一天晚上,傅雷夫人朱梅馥说过一句怪怪的话“明天小菜少买一点”。 ( B% s  ^8 N0 h
; F0 q+ D1 B' J  P6 c8 S1 b4 w
" T8 _/ D8 i9 J, w( r9 ^: ?6 J
周菊娣去敲门,发现主卧门没有反锁。“她一看有人死在那里,没有太看清楚就梆梆梆地跑去居委会那里,居委会再去派出所报告。”叶永烈说,当时派出所的户籍警叫左安民,是第一个进入傅雷夫妇自杀卧室的人。左安民跑得很急,门用力一开,傅雷就落下来了。
/ I1 X1 `  w  ]- O" k6 {$ ]( p3 ^' D: O' U

- ?, ^* `0 i% F# L& u左安民把傅雷扶好,放在躺椅上,再把傅雷夫人放下来。周菊娣这时候还是心惊胆战,后来好不容易进卧室了,看到傅雷身上有好多紫色尸斑,以为这是服毒自杀形成的。又因为傅雷夫妇养花,花有虫,买了敌敌畏,周菊娣便以为两人是喝了敌敌畏。“她对傅敏、傅聪这么说,所以傅敏、傅聪也这么说,就有很多人传开傅雷夫妇是服毒自杀的。” / b) _: w; {0 }4 \. p, t

' z2 X& k. [/ B) L) `
) A, K# z6 u4 z8 L4 ]- t“我起初也是按服毒自杀来写报告文学《傅雷之死》的,就要发表时有人告诉我,‘文化大革命’在那个年月虽然很乱,但傅雷是名人,按照上海当时的情况傅雷死了一定有死亡档案。”于是就有了叶永烈到上海公安部门的查档,“一看这么厚,非常详细地记录了他的死……我还找到了为傅雷夫妇做尸检的法医,法医告诉我他们当时没有查出什么毒液,就是自缢身亡。”
* {4 Q; r, Y$ I: h! S
# }, m3 W% T' g1 i) p* |. N9 M' Z1 b! D$ w" S5 ]
“所以现在关于傅雷之死的描写,有的说是傅雷夫人先上吊,然后傅雷再上吊。有的说他们上吊之前还说过什么话。这些纯粹属于胡编,因为档案里没有。”叶永烈如是说。 ) `$ A* E+ B6 n
6 ~; k; K! J8 h( Z, |

8 o& S8 J) |# S; p* ]" T  l
0 C- O7 C8 D  p+ C( D! }+ @6 p
$ l2 q  n# z* U9 s+ a# X8 @. K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法医检验所有关傅雷的尸体检验证明书复印件。
; L3 |4 a: x! o) e6 N5 s1 u  k: P% y3 O* S' n1 X! D/ \
$ d6 w. q' H) v/ O
5 f6 j% C0 V, I8 n
“傅雷要特务回来,那傅雷也是特务”
" }! p) P% ^: W1 \, ?! o0 p. c6 J3 S- `! f/ g4 O
/ [% E; P1 a5 y" _0 L
死亡档案中的《周菊娣陈述笔录》记着周菊娣这样的回忆:“在八月三十日下午,有区房管局来搜,到七点半左右离开……在当晚十一点多,由上海音乐学院‘红卫兵’来搜,一直搜到九月二日中午一点不到才离开,他们夫妇俩这几天均没有睡过”。
, o: V) E, D1 D8 u, b2 p& ]/ w7 H  `3 P9 m: v$ _) @; ]
8 k+ J5 b4 A) m3 p" m5 i6 Y, W9 r
叶永烈感到奇怪,傅家本与上海音乐学院毫无关系,傅雷未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过一天,傅聪也未曾在那里念过一天书,上海音乐学院的“红卫兵”为何找到了傅雷?   d$ y. B1 p7 `# l" a' U! B
. ]' N0 ]$ t( b* @/ k( v1 n

6 d8 N1 l7 \7 g, \+ h后来,叶永烈在采访上海音乐学院时发现了一个线索,那便是同样在“文革”中自杀身亡的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系主任李翠贞。李翠贞的丈夫在香港,要李翠贞同去。但在香港住了一段时间的李翠贞还是很希望能回上海音乐学院教书。李翠贞写了信给关系要好的傅雷,询问是回来还是留港。傅雷说还是回来好。 ; E  |/ p) k$ q

9 h9 r; M) a9 [9 O+ f: h9 p. i, c; K) J
“李翠贞从香港回来。按当时‘红卫兵’的逻辑,她肯定是特务。”叶永烈说,1966年8月30日,上海音乐学院派人在她家中抄找到几封傅雷写给她的信件,于是这群人认定“傅雷要特务回来,那傅雷也是特务”。
9 d5 }4 N# e) l4 e4 Z: D- @6 L' ]; ^& @) m( \

: x! K! G1 s% I5 d! e“抄家三天三夜,他们(傅雷夫妇)连续折腾已经够累了。其中导致他们自杀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红卫兵’在他们住的那幢楼的阁楼抄到了一个箱子,是傅雷的姑母寄存在他们家的。‘红卫兵’在箱子里找到了一个小圆镜,解放前生产的,背面有个蒋介石相片。” & y3 b. P# c. V- M; w
; D# I- ^9 M! E0 Q! N
- ?: v2 N/ @8 |! A
“这在当年,是不得了的事情。”叶永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时“红卫兵”一本正经地把这面镜子当成傅雷反革命的罪证“斗”他,“现在想想,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 n( k: Z, S4 u* [" G" y- h# e3 C) Z' S+ |, Q- W. Y

* G1 P1 A$ O) n" [傅雷遗书开篇也写道:“尽管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是在我们家里搜出的,百口莫辩,可是我们至死也不承认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系寄存箱内理出之物)。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刑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 7 V2 j2 d& {+ M! A) d0 G: A' F- P

; f7 m/ V. L- w' r. V$ T- ]& p
更让叶永烈非常震撼的是,傅雷这篇长达三页的遗书“没有一个字是改过的”。“在那样一种时刻,他写他的遗书是那么镇定,连火葬费、给保姆的工资都吩咐得清清楚楚。他们是非常镇定地离开这个世界的。”
& S1 F) K( L" t0 r. E! s7 Z1 L% p# _9 Z7 x  w7 q4 D
. R2 [  A7 y( H& V$ @( ^7 }' t

) \3 ?" |9 s  m
+ q1 n* \3 G* t: h1 ~5 i傅雷遗书复印件
7 I* o: A) m% W& B: o( U
/ x: C$ Y' B9 m# s; a6 U% x0 w
5 q+ z  p4 }) b  d) \7 d' U3 t: n+ ]( l
傅雷政治上被逼到墙角,经济上也被逼上绝路
. O( A0 h4 h" E9 H5 p
6 b" r' }7 b4 \! E( G! b8 M
# k( m+ P: B( _( m5 l傅雷亲笔填写的《闲散劳动人员登记表》上写着:“1952年起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1955-1957年:曾任市政协委员。1957年:曾任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1958年4月,上海作协整风,结论为‘右派’分子。”
3 V0 l4 Q2 b' T) q" E! U$ p- {3 v; D" W/ |

6 @( r$ k5 V2 Q“他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没有单位。那个年代没有单位的人,其实是很痛苦的。”叶永烈说,虽然傅雷是上海作家协会书记处的书记,但也是挂名虚职。“他生活靠什么?就是靠翻译稿费。人民文学出版社支付给他的稿费是他唯一的经济来源。” - e% G/ a  G; b+ y' @: W1 Z" o" y

+ r/ B. b" e, D: o* L& N# l! @2 u2 w
8 T0 k4 K; z; B- W但按当时的规定,“右派”分子是不可以出书的。“他的情况又不大一样。他翻译的巴尔扎克又不是‘右派’。”长期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也是傅雷的好友楼适夷曾告诉叶永烈,出版社那时劝傅雷换个笔名,这样译稿就可以出版了。 ( J. R% g6 X0 f% Q5 \; W
5 F2 `7 O4 T+ x# K+ P

0 M. S( r' q8 m; f9 B% H“可傅雷这个人脾气非常倔。他说——我过去也用过笔名。但是,因为我是‘右派分子’而要我改名,我不干。他那时政治上被逼到墙角了,经济上也被逼上绝路。”
' \6 k' i4 n, x. P7 W3 S. \; T
% K5 C! x) v5 S! Y0 h2 B) M# d- i
. b% H# {/ ?3 S& K
( M5 K  M4 A% V" X& O( Z5 [" B+ n7 W' r: H% R( j7 i
上海江苏路傅雷故居 叶永烈 摄
, M) [5 }: n. z" l( @8 d: H- o! o/ ^9 i7 h8 E' B1 w
1 ^% X" ^( s! A
. V* d/ b/ L- [' r( p! u* x+ r
傅聪不愿“儿子揭发老子,老子揭发儿子” 8 g4 M5 r- ^; Y5 U

! f8 f& N) f8 k' {& c; j( T4 r5 c! k3 u2 Q
其实,最初引起叶永烈注意的并不是傅雷,而是傅聪。
" f! y4 h9 ^4 ^4 g" Q6 H- g# o! `7 U
" G8 j& }  w& N: H0 ~6 s" M
傅雷的长子、著名钢琴家傅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贴上了“叛国分子”的标签。1958年12月,傅聪离开波兰,移居英国,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儿子,竟私自投奔到资本主义世界了!在傅聪出走之际,傅雷已经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
4 S+ Z* q8 l# `9 x" {, J
8 D2 V4 N5 Q$ p) Z2 S
' @; Z' u2 ~4 ?" `2 _. ~1979年,傅聪回到上海,出席了上海文联、上海作家协会为傅雷夫妇举行的追悼会。那是傅聪出走后第一次回来。叶永烈看到《中国青年报》内参上刊载了当时傅聪说的一些话,非常感动。
; h; W: E3 c) d. U
% p7 c5 L( q* {3 H: V4 i; i+ _
- p) H% h8 p" h0 w2 D看了报道后,叶永烈就想去找傅聪。“可是不行。”叶永烈只能写了篇题为《爱国的“叛国者”》的小说,小说主角是个小提琴家,正是以傅聪的经历来写的。 , u  x. g* c& Y
4 ]: ]% d+ y6 s/ C- ^& P
: c% i* C% w0 Q3 ^2 o: ?& t* {
“在国外那么多年,傅聪没有说过一句不利于祖国的话,一直谨言慎行。”后来,叶永烈有机会采访傅聪,才知道傅聪的出走充满委屈:那时傅聪已经得知父亲被打成“右派”,他不愿意陷入“儿子揭发老子,老子揭发儿子”的局面。
! a. x& ~0 H4 M7 L
' b% v/ E2 ~9 Z' k2 }. a8 q6 \
  a( F) r* {+ s$ Z1 |傅聪在波兰的好友史大正还告诉叶永烈傅聪出走的经过,那时傅聪到了波兰的机场,飞机即将起飞,英国伦敦机场恰巧出现大雾,导致飞机不能起飞。而此时,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得知了傅聪出走的消息正赶往波兰机场。紧要关头,伦敦机场雾散,飞机起飞了。如果再晚一会儿,傅聪也就走不成了。
- K) x# A: X+ t  J- P* T6 l# F& ?- D+ S2 J  T4 o1 d4 ]( N6 C0 l

2 q) k/ o' t1 W( C# l8 R“后来我开始从傅聪注意到傅雷,大概从1982年开始采访傅雷和傅聪的亲友。1983年,1984年,我幸亏开始做得早。”叶永烈向澎湃新闻记者感慨,彼时傅雷重要的亲友都还健在,还能一个个接受他的采访:除了傅聪、傅敏兄弟,还有为《傅雷家书》作序的楼适夷,在傅雷夫妇追悼会上念悼词的柯灵,傅雷挚友周煦良、雷垣、林俊卿,傅雷妻兄朱人秀,傅雷家保姆周菊娣及她之前的老保姆梅荷娣,冒充“干女儿”而保留下傅雷夫妇骨灰的江小燕……“前前后后共采访了二十几位,当时能找到的都采访了。” , Z8 e1 M% w) A: e6 n* U; B# }2 k
+ v  w5 K9 L7 W. F6 t  n: W
- N3 C/ d* \5 t2 {8 c) D
“到今天,走过了半个世纪。我作为最早采访傅家的作家掌握了当时一手材料。”叶永烈说,这些东西已经不可复制,那么多傅雷的亲友也都过世了。“我把这些采访录音、资料都捐给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会进行数码化,以后供后人去听。”
4 s- U# I- }* ]! {( \; z
# F3 b9 ?; S+ B9 H% {9 A% ]8 Q; T6 e5 i2 V2 w) N2 [. P$ m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228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5-7 05:32 , Processed in 0.1072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