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浩劫中有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即千千万万的文艺宣传队出现在社会上,给没有文化娱乐生活的普通群众带来些许兴奋。高校中的大学生,凡有文艺细胞的人都主动组织起文艺演出队,积极性非常之高。哈军工两大派群众组织各有自己的演出队:红色造反团的叫“造反演出队”,八八红旗战斗团的叫“八六演出队”,艺术水平都不低。我至今还记得演出队中那些我认识的同学,当时看到他们兴高采烈、风光无限的样子,我心生羡慕,暗叹自己没有文艺天分,只配跟在游行队伍里呼呼口号而已。$ Y% A- f/ B- O$ t( W0 m
- Q% ~* z7 O$ o+ [
6 I& U1 c* l$ o- V* J) h% R
那个年代人们极少有照相机,所以难得留住当时的镜头。至于彩色照片,更是可望不可及,那是国家级大画报社才有的高级玩意。
( n' N' \8 u, M" [) m. `“八六演出队”在大串联时,被某画报社记者跟上了,拍下这么一张唯一的彩照,真实记录下当年哈军工红卫兵的形象,目前成为文革历史的经典照片了。
! [- E6 K, r. D4 d! c3 z+ T% R& t
( @6 o! b3 z( n- K* `2 V0 Z
4 q7 T: [( G6 ^0 n: q# t 记得前两年有哈军工校友在网上贴出此照,仍十分激动地怀念起当年的辉煌演出经历,我却觉得失之浅薄。当年这些激情如火的演出,必定打上时代的烙印,为全国的造神运动呐喊,为文革浩劫歌功颂德,不足道也。) L' V6 E; f' z9 [8 P
) ^+ r- b$ J2 u6 `
5 W' q5 x# }! F. V0 Z! Y2 Y% P# B; Z( S, s& `$ N: f [
5 K2 a% f& V+ R6 P5 _6 Z+ Z3 N% U% R0 r
最前面这位英俊小伙儿叫席伽,64级电子工程系学员,后在镇江某企业任领导;后面的女生叫倪明,62级学员,后为国防科大图书馆副馆长,已经去世了。跪在地上的女生据说也不在人世了。其后戴眼镜的男生是空军工程系的寇化栋,与我同届,当年在鹤立农场,我们住一个帐篷里,他后来是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再后面、站在中间的女生是贺爱珠,也是空军系63级的,1970年,近30名哈军工同学离开农场,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工作,其中包括贺爱珠和我。后来她和丈夫郑自凯调到南京,郑早亡,贺还在。# @4 |( S4 R& \0 P, [
哈军工人垂垂老矣,基本上成为不看书、不上网、不思考的沉默的一群人;个别爬上高位的校友则只会说官话、假话、套话、废话,可叹!# N0 c5 t5 U( g7 r8 }
% G8 K( p2 i- b6 D8 Z3 |; G& B# F* B$ S3 K# 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e032fa0102dz4q.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