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394|回复: 1

薛声钦《十年人生梦:文革亲历记》出版

[复制链接]

0

主题

23

回帖

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
发表于 2010-8-9 16: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年人生梦:文革亲历记》
薛声钦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1.jpg

  薛著叙述的时间跨度,从“文革”开始到“文革”结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实和重大事件的细节,可以说是一部广州地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大事记。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伟大领袖一声号令,举国上下齐响应,“与人斗,其乐无穷”;十年光景的窝里斗,斗得天昏地暗,斗得人民失去理性,国家元气大伤。及至1976年“文革”结束,赤县神州已是灾难深重,民怨沸腾。“文革”的创伤,于今尚未平复,然而“文革”的记忆,却被人为地刻意遗忘。亦有各色“新左派”人士,出于种种政治目的,试图在理论上为“文革”张目。“文革”以后出生的中国孩子,大多数对曾经发生在自己国家的那场天怒人怨的“文化大革命”懵然不知。当年参加造反的红卫兵小将,如今老之将至;当年的许多运动亲历者,已日渐凋零;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巴金先生,带着无已的遗憾走了,“文革博物馆”的建立,仍遥遥无期。“文革”发生在中国,但“文革学”却在国外,此乃吾国之怪现象也!

  “文革学”的建立,首先是史料、实物(包括运动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充分、深入的研究。可叹在国内,严格意义上的“文革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文革”参加者的一一离去,那些印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亦随之消失,很多事件的细节,将成为历史之谜。如此迫 切的大事,吾国吾民,岂能等闲视之!姑勿论客观情势如何,民间的力量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据悉已有个人办的“文革博物馆”)。

  总会有人执意留下个人的记忆,以供历史印证。薛声钦的《十年人生梦:文革亲历记》,就可视之为一部地区性的文化大革命简史。薛声钦在“文革”期间,曾 担任广州的派性组织“工联”及“工革联”分部的“小头头”,由于积极参加运动,后来成为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即当年的广州市政府)常委。他虽然不是广州地区派性组织的风头最健者,但与同派的许多大头目过从甚密;在“文革”高潮中,他和“战友”们狂热奔走于“战火纷飞”的广州各地,串联、辩论、游行集会、批斗走资派、冲击党政军机关乃至武斗,几无役不与。薛声钦说,在“文革”期间直到“文革”结束后他被政治审查六年(一度“全托”即关押二年)这段岁月,“经历 了曲折坎坷的遭遇―――有兴奋、喜悦、幸福,也有挫折、悲伤和痛苦。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有必要把这段历史用文字记述下来。我的《十年人生梦:文革亲历记》,就是叙述我和我的朋友们在‘文革’中的亲身经历以及广东在‘文革’中的一些人和事”。

  《十年人生梦:文革亲历记》不是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学术著作,如作者所说,只是一部“回忆录”;虽然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全民政治运动缺少深度分析,但 “亲历记”这种体裁,毕竟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薛著比较忠实地“重现”了“文革”中广州地区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略举如下:广州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广州清查所谓“五一六”分子的运动;广州各大派性组织的成立及其分化(“文革”期间,广东各群众组织大致分为两派,所谓“红旗派”自称“造反派”,而 “东风派”则被称为“保守派”);封《红卫报》(原《羊城晚报》)行动;1967年1月22日“省革联”(广东省革命造反联合委员会)向广东省委夺权;同年1月28日广州军区开始对公安局、电台、报社等重要机构实行军管(军事管制)的情况;同年2月8日上万群众冲击广州军区司令部的细节;广州军区警备司令部(警司)取缔部分派性组织:“省革联”代表赴京上访;同年4月中旬周恩来亲临广州调解两派争端;同年“七.二三”中山纪念堂武斗事件、“八.五”冲“警司”及到广州市公安局抢枪事件;遍及广州各地区的群众“联防”;喧嚣一时的所谓“劳改犯”出逃和虐杀“劳改犯”事件;同年8月18日“红旗派”攻打“东风 派”盘踞的广东省总工会大楼;广州两派交枪过程;对立的两大派“大联合”;广东省、广州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闻名全国的广州北京路大字报墙;等等。书中出现的广州地区赫赫有名的派性头头:武传斌(“造反派”红卫兵组织“中大八三一”及“中大红旗”头头)、刘继发(“红旗工人”头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孙亦武(“东风派”头头,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莫竞伟(“八一战斗兵团”总司令)、邱学科(“八一战斗兵团”副司令)……这些五花八门的派性组织,其分分合合,不亚于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于此大抵知道当年派别林立的运动是如何风雷激荡。广州一隅尚且如此错综复杂,京畿和上海等重镇,以及全国各地的情形,可以想见。这些风云人物,大部分在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和广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分别当上常委或委员,“文革”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审查、处理。

  薛声钦缺乏驾驭如此重大题材的能力,其著述除了理论上的欠缺,亦病在行文粗糙,结构散漫,应详不详,可略不略。但国内公开出版的以“文革”为主题的著作甚为少见,这种“口述历史”自有其他同类题材的研究著作不可代替的价值。薛著叙述的时间跨度,从“文革”开始到“文革”结束,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实和重大事件的细节,可以说是一部广州地区“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大事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0

回帖

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发表于 2014-11-21 05: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书小半是作者亲历,大半是转述黄意坚的回忆。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但还是值得参考,只是引用需谨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4 23:17 , Processed in 0.0246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