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25|回复: 0

梁守福  乱流浮沉半生缘前言、目录

[复制链接]

0

主题

1260

回帖

468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687
发表于 2010-2-22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作者在文革开始时为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系毕业班学生,后来成为该校以及安徽省学生造反派的一号领导人。〕

梁守福乱流浮沉半生缘

前言  

是我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让我的前半生与“乱”字结下不解之缘;是父母和时代给我的人格个性和价值观,决定我在时代的乱流中是“浮”,还是“沉”。  
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人类,就在于人不仅能看到镜中的自我,也可以看到心灵中的精神自我。只有人类才具有认识自我的主体意识。正是这种能够回答“我是谁”的主体意识,使人类创造发明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系。这两大科学体系不仅左右着时代的“乱”和“治”,也左右着人的“生”和“死”,“浮”和“沉”。  
毛泽东临终前说过,他一生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把蒋介石赶到几个海岛上去了;第二件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两件事都是毛泽东要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在这两件大事中,毛泽东都充分利用了人类特殊功能创造的成果。第一件事,他是以科学成果枪杆子为主,发动“武化”大革命。这一次”武化“大革命的”天下大乱“,达到了天下归一的“天下大治”。但天下归一不等于人心归一。所以,在天下归一以后,毛泽东不停地使用人创造的另一个成果笔杆子,发动文化革命。经过几次小型的意识批判,并没有达到天下人心归一的效果。这使他担心来之不易的天下归一能不能保得住?即使保得住,会不会变成原来颜色的天下归一?这些担心促使毛泽东充分利用笔杆子的功能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而且把文化大革命的目标由原来的党外转向党内,最终锁定在党内高层领导上。锁定在高层领导由“私”变“修”的政治轨迹上来。这时的毛泽东,已不认为人的“私”是由作为社会存在的私有制度衍生的,而恰恰是人的私有观念在不断地外化着私有制度,尤其是决策层的“私”,是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这就是“斗私,批修”成为文化大革命钢领的缘由。基于这种认识,他想以大革命群众运动的形式,通过“大民主”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从而实现他天下归一,人心归一的设想。  
因为我是一个人,我不能孤立于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历史的长河,社会的湍流,我只能置身于其中,而不能独身其外。毛泽东一生中办的两件大事,我都是身在其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武化”大革命,我是见其尾而未见其首。这一次“天下大乱”的“尾”,印入我儿时的记忆。儿时的记忆是直观的,真实地,往往也是最刻骨铭心的,这种记忆有时会影响他一生的价值取向。天下归一后,毛泽东发动的大大小小的文化革命或文化大革命,我几乎都是亲生经历的。从参加“少年儿童先锋队”到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渐渐步入“政治人”,步入意识一元化的轨道。在不知不觉中,我被无产阶级的文化革过命了。加入共产党以后,我不仅是一个政治人,而且是一个组织化的“政治人”。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对我的人性进行一元化的改造,做党的驯服工具,成了我人生的价值目标。  
因为我是人,面对自己留下的社会足迹,我不能剥去优良人性的外衣,像一只动物那样乱叫。也不能以劣质人性的不负责任把自己说成尽善尽美的“上帝人”。我必须以真实还原我所亲历的历史面貌。在还我前半生亲历历史原貌的同时,也要还原出那段历史中的“我是谁”。我要献给读者的不只是镜像中的我,还有意像中的我,也就是对心灵的自我剖析。我想通过这两个还原,能让乱流浮沉中的一滴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基色。这就是我写此书的真正意旨所在。也谨以此书献给那些不幸罹难的“八.二七”战士。  
由于我不是从事职业写作的,所以对创作的格式,行文的要求,都不是很懂。对遣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也会误用、错用不少,敬请读者多批评指正。  
最后,我要向为此书提供宝贵资料的 马奇凡 教授和在写作中提供重要指导的宋霖所长、刘思祥研究院员、 曹志培 先生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我也要向我的家人和亲戚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2005年12月于合肥梦园  
   
附:  
目录  
第一章乱世童年  
一.哭声迎来了太阳  
二.笑声送走了瘟神  
三.流浪之旅  
四.流浪儿的自由  
第二章文化革命的序曲  
一.走进学校,走进文革  
二.辍学,又走进另一类学校  
三.独立  
四.知识与过错  
五.压抑中的爆发  
六.我的大学生活  
1.我为忠魂舞  
2.细流潜行,润物无声  
3.向雷锋同志学习  
4.爱情与革命接班人  
   
第三章隔窗也闻风雨声  
第四章乱流击水  
一.“八.二七”事件的真像  
二.“八.二七”革命造反队的诞生  
三.在“老鼠队”的日子里  
四.筹备“合肥市大中学校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  
第五章惊涛裂岸  
二.省委后院起火  
三.党中央作出明确反应  
四.“安徽省八.二七革命造反兵团”应运而生  
五.省委领导人东躲西藏  
六.工人、市民造反风起云涌一.震惊中央的“  
七.我的北京之行  
第六章浪尖上的滑板  
一.走进“一月风暴”  
二.协助省委工作  
三.“一.二六”夺权  
四.组建“安徽省革命造反派总指挥部”  
1.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2.抓造反组织的思想整顿,恢复社会秩序  
3.对“工联会”的纵队干部进行分期、分批轮训  
4.利用中央军委发布的“八条命令”,进一部遏制游街风  
5.处理好被罢官的省委干部的安全问题  
6.处理原省委遗留的若干问题  
7.狠抓卫生防疫工作  
8.狠抓春耕春播  
9.加强总指挥部自身的革命化建设  
10.筹备“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  
11.组织赴京汇报团  
12.处理“三.一五事件”  
13.周恩来的两次接见  
   
第七章潮起潮落  
一.“八.二七”兵团开门整风  
二.转折  
三.我对安徽干部问题的思考  
四.走访曾希圣  
五.兵烽四起的日子  
六.淮南烽火入庐城  
七.文攻武守的大本营
  
第八章康生为我撑船  
一.从仰慕到鄙视  
二.最后的枪声  
三.面壁自省,对理想产生困惑  
四.康生要我到中央学习  
五.我在中央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第九章李德生扯起的风帆  
一.难忘的一九六八年   
1.毕业分配,何去何从  
2.爱情与风雨同行  
3.风雨的洗礼  
二.平静之中有波澜  
1.小屋春暖  
2.献礼“九大”  
3.乍暖还寒  
4.冷清的婚礼  
5.同知青共处的日子  
   
三.树欲静而风不止  
1.避风港里别有天  
2.李德生引航出港湾  
第十章浪遏轻舟  
一.在安徽无线电厂的八百天  
1.全面整顿  
2.解放技术人员的思想  
3.大胆调整产品结构  
4.质量是打开销售大门的钥匙  
5.抓新产品开发  
二.我在批林批孔运动中  
三.为邓小平而叹息  
四.在悼念周恩来的日子里  
第十一章风向逆转不调头  
一.我又放炮了  
二.任质斌的最后邀请  
三.孙曙上班了  
四.批斗会上发生的故事  
五.第一次劳动改造  
六.谢绝万里书记的“特批”  
第十二章凿穿底的小船  
后语  
附件一.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关于安徽问题的五点建议  
附件二.中共中央关于安徽问题的决定  
附件三.中央首长第三次接见安徽双方代表团的指示  
附件四.给康生同志的信  
附件五.夺权通告  
附件六.在接见安徽各革命造反组织赴京代表会上周恩来同志的  
讲话  
附件七.群众罢官好得很 一九六七年一月二十七日 《新安徽报》社论  
附件八.游街之风不可长《新安徽报》一九六七年元月二十八日评论用员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2-3 10:44 , Processed in 0.0487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