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641|回复: 0

《雲南文革筆記》出版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5-7-23 02: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雲南文革筆記》
作者: 周孜仁
出版社: 時報文化
出版年: 2015-8
页数: 398
定价: NT$52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5729882



1968至1976年的思痛之路

雲南,一個群山環繞、江河縱橫
漢子驃悍善良、少女熱情奔放
遙遠得幾乎與世隔絕的桃花源……
如今,出現在眼前的卻是
批鬥大會、真刀實彈、屍橫荒郊!

第一手見證中共將領譚甫仁在雲南推動的文革實況
《記憶》雜誌主編 啟之 專序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思痛之華/啓之

每個人都是一部歷史,每個人都有傾訴的願望。但真正回顧歷史的人少之又少。二○一○年《記憶》第五十五期刊登過一個「思痛文學主要中文書目」,連海內外的出版物及自印書全算上不過六○四本。儘管這是一個不完全的統計,但是,即便我們把這個數字擴大十倍,以文革發動時的六億人為分母,願意將往事訴之筆墨且付梓的,十萬人中不足一人。
六年前,一位老革命的女兒將她寫的回憶錄給我看,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敘述,在最關鍵的地方,原來的女主人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的女性,人稱也從「我」變成了「她」。我問作者這是怎麼回事。她支吾了一陣才告訴我,那個陌生的「她」,其實就是原來的女主人公「我」。她之所以寫得如此撲朔迷離,是因為她不願意讓兒女親友知道她當年的經歷。
她答應改寫,可至今沒有動筆。
三年前,我採訪一位退休的司長,當年的右派。他給我看了他五年前寫的回憶錄。問他為什麼不拿去出版。他很抱歉地吧達吧達嘴:「聽說上邊有個政策,在言論上,對八十歲以上的不追究,我還是等到八十歲以後再說吧。……」。他能否活到八十以後,就是活到了,又能否下決心出版,這都是問號。
由此可知,能夠寫完回憶錄,並讓它問世的人,少之又少。
本書的作者周孜仁先生,就是這少之又少中的一個。
我讀過周先生的《紅衛兵小報主編自述》,那本書寫的是文革初的兩年(一九六六至一九六八);這本書寫的是此後的八年(一九六八至一九七六)。這兩本書記載了他的人生中最主要的經歷,呈現了中國最變態的歷史。我把這兩本書都歸為「思痛文學」。
「思痛文學」是我對這類文字的專稱。「思痛」一詞,源於韋君宜的《思痛錄》,韋氏在其書的「緣起」中說:「『四人幫』垮台之後,許多人痛定思痛,忍不住提起筆來,寫自己遭冤的歷史,也有寫痛史的,也有寫可笑的荒唐史的,也有以嚴肅姿態寫歷史的,也有從一九五七年開始的,也有從胡風案開始的,想壓也壓不住。」
「思痛文學」不同於人們熟知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它不是虛構性的文字,而是以回憶錄和史傳散文為主體的紀實文學。它坦露傷痕,但重在心靈的陳述;它致力反思,但比「反思文學」挖得更深,想得更遠;它也尋根,但它尋找的不是虛無飄渺的文化,而是與現實密切相關的體制。
「思痛文學」是紀實的,它以真實為本,以文學為輔。在當代文學史上,這類紀實文學的興盛,先後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高玉寶》、《把一切獻給黨》、《我的一家》、《革命母親夏娘娘》、《不死的王孝和》等革命者的自傳或傳記,《紅旗飄飄》、《星火燎原》、《志願軍一日》等革命回憶錄,感動、教育了無數人。這其中包括革命者的後代,也包括非革命者的後代。
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後期至今的「思痛文學」,《上海生死劫》、《牛鬼蛇神錄》、《九死一生:我的右派經歷》,《思痛錄》、《往事並不如煙》感動、教育了更多的人,包括革命者後代的後代,也包括革命者本人。
第一次紀實文學的創作,由國家機器組織作家生產,共青團中央等部門推薦、號召閱讀,直到文革前夕才消歇。第二次紀實文學的創作,發自民間,由受難者和受害者自己撰寫,大量作品只能通過海外、自印、互聯網等管道艱難問世。這一思痛文學之潮,從新時期至今三十多年,仍舊蓬勃,不見盡頭。
這兩次紀實文學都為歷史、為後代留下了真實。不同的是,前者的真實是革命需要的流血和犧牲,後者的真實是革命造成的恐懼、苦難與毒害。儘管當代文學對此避而不談,文學評論家對其諱莫如深。但是,我相信,「思痛文學「必將在未來的思想史與文學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大凡受苦受難,蒙冤負屈之人,都想把自己的遭遇呈之世人,告之子孫。但呈現的方式各有不同。前年我有倖結識了杭州作家田建模先生,一位在勞改營、監獄和流亡中度過了二十多個春秋的右派和「現反」。他窮十年之力,逞不羈之才,寫就了長篇小說《史跡》。儘管我為此書寫了書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還是為他選擇的呈現方式可惜——《史跡》印不過百冊,讀者不超過百人。如果他棄小說而行回憶,遠虛構而近紀實,以「思痛者」的身份寫一「思痛文學」,他的讀者將會大大增加。
周孜仁先生寫過小說,八十年代初,他的處女作《三重奏》,曾被多家報刊轉載,還上了《一九八○年全國優秀小說選》,被改編成廣播劇,獲了獎。其想像力和文學才華可見一斑,但是,被稱為作家的他,沒有虛構下去,而選擇了「思痛者」的路。在他的文字面前,無論是非虛構性的「倖存者」文學,還是虛構性的「傷痕」文學都黯然失色。
「受矇蔽無罪,反戈一擊有功」是文革時流行的口號。「思痛者」就是「受矇蔽」者,因此」思痛文學」既是「受矇蔽」者上當受騙的文學,也是「受矇蔽」者反思的文學。「思痛者」反思的是矇蔽他們的歪理邪說,是讓這些歪理邪說縱橫天下的制度和文化。在這個意義上講,「思痛者」就是覺悟者,」思痛文學」就是啓蒙文學。
我與周孜仁先生素昧平生,緣慳一面。但是,讀其書,知其人。我相信,他的《私人筆記》在「思痛文學」中將名列榜首。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文思,他的才情,更重要的是他對歷史、對人性的反思、對自我、對內心的剖析。而正是這一點,賦予了這本書特立獨行的性格,使之在當代文學雲遮霧障之際,以真實為平台,以「史鑒」為職志。紹續五四的傳統,在默默無聞之中開闢著「新啓蒙」。

二○一一年九月六日初稿
二○一一年十一月六日修改
...more
簡介

作者周孜仁,一位工科大學的高材生,因文化大革命的特殊遭遇被發配雲南,錯亂的命運卻讓他從邊山野寨,突然擢升到地方最高行政機關「中共雲南省委辦公廳」,度過了五年熱鬧非凡的秘書生涯,親眼見證中共開國將領譚甫仁被刺殺與林彪事件所造成的政治地震,以及當地最高當局以革命為名,搞得千瘡百孔的社會亂象。一齣齣千奇百怪、慘不忍睹、令人匪夷所思的時代鬧劇在雲南默默上演……

本書特色

1. 作者周孜仁在文革期間曾參加「重慶八一五派」並主編《815戰報》,其所撰時局述評〈大局已定,八一五必勝〉曾引起毛澤東「關注」,被坊間斥為「全國五大毒草」之一。

2.見證時代荒謬的書寫,透過作者身邊人物的人生際遇和動盪年代的奇特故事,記錄了中國近幾十年間的變遷、回歸與和解。

作者簡介

周孜仁,中國四川成都人。畢業於重慶大學電機系。文革中參加「重慶八一五派」並主編《815戰報》。其所撰時局述評〈大局已定,八一五必勝〉曾引起毛澤東「關注」,被坊間斥為「全國五大毒草」之一。後被審查,發配邊疆接受「再教育」。先後當過電工、省委秘書、反革命疑犯、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及經理人。業餘以寫作為趣。

目錄

序:思痛之華/啓之
卷一 在邊疆
一、亡命雲南
二、政治瘟疫時期的昆明
三、邊城故事
四、如此新聞
五、「客串」秘書
六、「東北虎」和「山西醋」
七、尷尬與逃避
八、荒唐年代的荒唐鬧劇
九、「二何」事件
十、「連發」
卷二 譚甫仁辦公室
十一、昆明軍區八號
十二、「巨頭」甫漢
十三、秘書的腦子不是自己的
十四、昆十一中風波
十五、親歷「通海地震」
十六、歷史的「書記員」
十七、匿名信事件
十八、與「核辦」合併
十九、一位「鋼八」的命運
二十、「遷都」的故事
二十一、老紅軍「翻案」
二十二、譚甫仁驚天凶案
二十三、風一樣的媽媽走了
二十四、永別了,八號
卷三 省委辦公廳
二十五、新居
二十六、權力之花綻放
二十七、曲弦的奇蹟
二十八、命運大洗牌
二十九、我所經歷的「林彪事件」餘震
三十 、大寨之行
三十一、甫漢的悲劇
三十二、「泛藍」與「泛綠」之爭
三十三、關於胡大秘書的話題
三十四、故鄉又見故人
三十五、問題成堆的邊疆民族政策
三十六、父親和兒子
卷四 放逐
三十七、一九七三:平庸年代
三十八、行為藝術
三十九、反潮流英雄
四十 、「批林批孔」鬧劇
四十一 、華燕軍其人
四十二、重慶的告密比賽和我頭上的達克摩利斯劍
四十三、隔離審查
四十四、放逐
四十五、結尾

http://showwe.tw/books/books.aspx?b=3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3 18:58 , Processed in 0.0284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