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52|回复: 0

叶曙明:什么是好的口述史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5
发表于 2015-5-26 22: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曙明

近几年,愈来愈多的人兴致勃勃地投身做口述史这一行当之中。个人史、家史、村史、校史、街道史,从“文革”、改革开放这些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到剪纸、绣花、捏泥人一类不起眼的小手艺,无不成为口述史关注的题材。尤其令人意外的是,从事口述史的竟有不少是年轻人,他们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变化,对一幢老建筑的拆留,甚至比许多老人家还要在乎。

据说真正具有现代史学意义的口述史学,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在1948年创立的。自此以后,从事口述史研究的,不乏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也有做出了大名堂者,一如唐德刚。但大学者们断不会想到,口述史在今天的中国,竟会如此兴旺热闹,仿佛某个挖井的人不经意打通了地下的水脉,巨流喷涌而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以为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对教科书历史不满意,觉得它没写好,填充硅胶太多;二是互联网兴起,使民间历史有了自己的传播渠道,不再依赖于传统出版,才能与读者见面。

很多人以为,口述史就是找个当事人,让他讲自己的故事。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什么是好的口述史?必须具备四个要素:首先当然是真实,你作为访谈者不往里掺假(真的也不掺,即使觉得被访者有误,也只可注明,不可随意纠正);二是史料丰富,你挖得比别人深,挖出了别人挖不到的史料;三是你不止挖一个山头,你还挖了好几个山头,挖的面积比别人大,这样才能不被受访者牵着鼻子走;四是你有头脑,对挖出来的东西,能说出些道道来,让别人恍然大悟。

唐德刚做的口述史,目光与技巧确属一流,是经过学院严格训练的,比如他做胡适 、李宗仁的口述史,选择的对象分量十足,而他本人也有足够的历史思辨能力,可惜他只孤立地挖一座山头,如果他把胡适周边有密切关系的若干人物,包括胡适的敌人与朋友,也挖上一挖,那么这个口述史的价值就非同小可了。当然,不能苛求,因为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有限,所以好的口述史,往往需要有几个人、甚至一个团队去参与完成。

在国内,做口述史比较早的有叶永烈,假定他那些写高层秘闻的著作,材料均来自当事人口述,那么至少说明他有过做口述史研究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我对真真假假的小说式的政坛野史秘闻,兴趣不大,只觉得如果他千辛万苦(做口述史的访谈,确实是一件千辛万苦的事情)挖回来的材料,这样用了,太过可惜。对作家本人来说,虽然名利兼得,也不失为一种合情合理的选择,但历史价值则欠奉。

目前有那么多人在从事口述史的采集,形势一片大好,但最后真正能够真正进入历史研究领域,被研究者利用起来的,也许万不及一,大部分的结局仍将重新流失,就和从来没有被人做过访谈记录一般。有一回,研究中国文革史的多伦多大学吴一庆教授对我说:“我每次坐飞机都会担心,如果飞机掉下来,我大半生收集的资料,就会全部白费,最后散失无存。”这也是我的担心。怎么把民间这些有价值的口述史资料,做一个筛选与保存,让它们以一种可寻找、可查阅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传诸后世,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http://jb.sznews.com/html/2015-03/15/content_316755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4-11-26 14:58 , Processed in 0.0420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