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91|回复: 1

张鹤慈:“郭世英在农大的最后岁月”作者江畹铸之谜

[复制链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发表于 2015-4-29 03: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是江畹铸?【1】
     (博讯 boxun.com)


    江畹铸写的"郭世英在农大的最后岁月"在去年网上发表。已经整整一年了。
   
    现在,我想谈一下这篇文章的始末,和我的疑问:
    谁是江畹铸?她【也许是他,不过作者是男性的可能性不大】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江畹铸和我们最早的联系,是在孙经武办的×网站
    http://hw001.gate01.com/jingwujisha/ 的访客留言,她问起了X的另一个成员叶蓉青现在的状况,似乎都不知道她是否还活者。
   
    因为留言有她的电子信箱的地址,所以我们就给她回了信。不久,她就寄来了,她的文章"郭世英在农大的最后岁月"。
   
    文章非常感人,我们都是含着泪读的。考虑在国内的正式刊物上发表,影响会大一些。我们委托了徐晓在国内发,并且告诉了江畹铸,同时请她考虑,她的文章的结尾,可能在国内发有阻力。第二天她就发给我们新的结尾。
   
    文章没有在国内发,江畹铸也从来没有问我们为什么没有按照原计划,在国内发,她给了我们的文章后,就以到加拿大看孙女为由,和我们断了联系。
   
    我们之所以没有在国内发表,是我们发现,文章的真实性有问题,而且是重大的问题。
   
    开始我们认为文章是真实的,因为对郭世英内心的把握,非常准确,比周国平和曹天于写的都准确。这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假造的出来的。但开始我们不是没有疑问。虽然我们从内心里愿意接受这样感人的文章,也因为文章中有一些事,不是外人所知道的,特别是一些小节和细微的情感,不是谁可以了解,或编造的。但我们开始也仍然是有所疑虑:一。从来没有听说过,郭谁英有这样的朋友,而郭世英是一个几乎透明的人;所有郭世英的亲戚朋友,都不知道这个江畹铸,或这个小妹的存在。二。
    江畹铸的态度,时隐时现,三。和所谓的不巧不成书。文章的巧合处太多了。
   
    但我们把文章认定为不真实,不是出于怀疑,而是有人提出了置疑。而且都是文章中的重头戏的部分的置疑。
   
    文章最感人的部分是所谓的“千里救父”的故事:【
    郭世英是第三天的中午回到学校的,他见到我们后,拿出两张照片,是两张旧报纸的照片(我忘了是"新华日报"还是"大公报"或是当年别的什么报了)。其中一张是
    1945
    年毛主席到重庆当天的报道,另一张照片刊有毛主席在重庆活动的轶事。郭世英指着第二张照片对小罗说,你看这里就刊登了你爸爸说的那件事。我们仔细看,就是郭沫若送给毛主席手表的报道。郭世英把这张照片翻过来,在照片的背后有两行漂亮的毛笔字,是郭沫若的亲笔。郭世英说,我昨天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找到了当年的报纸,请馆里的朋友拍了这两张照片,请他马上冲洗出来。回家后,我把小罗父亲的事对我父亲讲了一下,我父亲很感慨,在照片后写了几句话,再次确认他送毛主席手表一事的真实性。郭世英把照片装进一个信封里,交给小罗,又拿出一张火车票和十几块钱塞到小罗手里说,这是今天晚上回长沙的车票,事不宜迟,我们不留你了,赶快回去救你爸爸,有什么问题给我们写信。他让我把我的通讯地址给小罗,在小罗感谢的嚎啕大哭声中,我含泪给小罗留下了地址,抬头看郭世英,他脸颊上也挂着两行泪。】
   
    但郭沫若家属提出,关于郭沫若送给毛泽东手表的事情,是在郭沫若死后,于立群第一次公开的,所以解放前的报纸的报道是子虚乌有。这样,“千里救父”的故事,不管多么的催人泪下,也只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第二个关键的情节是郭世英之死:【我又回到宿舍,同寝室的几个同学也在说着对面楼里今天发生的惨剧,大家心里都不好受,尽管除了我之外,别的同学都和郭世英没有什么交往。这时一位同学说:"我们楼上畜牧系的一个同学亲眼见到郭世英从楼上掉下来……"我马上问:"谁看到的?"那同学说:"就是那个领我们每天跳忠字舞的同学。"那位同学我知道,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不过不清楚名字。于是我上楼,在四楼我很容易就找到了那位同学,她姓李。我直截了当问:"听说你看到了郭世英坠楼的过程,是怎么回事?"她也很爽快,说:"不是我亲眼见到的,我当时不是在领舞吗?刚结束,我们在楼侧怎么能看到?是她。"小李指着旁边另一位女生继续说:"她是我中学同学,现在在航空学院(或化工学院,我记不很清),昨天来的,晚上就住这里了,她看到的。"我就请那位外校的同学谈谈经过。肯定她已经不止一次向同学们说过,来龙去脉说得很清楚。她说:"今天一早,你们都去早请示,我是校外的,没下楼。广播那么响,我也睡不了啦,起来望着窗外梳头,面对的就是那座楼。"她用手指了指,知道她指的就是
    6
    号楼,和这座5
    号楼外形结构都一样。】几年前,有人在网上发表了有关郭世英死的文章。文章和江畹铸现在写的类似,但比江畹铸早6年。【郭世英就是这时候自杀的。一天早上我们班早请示(早晨去毛主席像前背语录)回来,走到五号楼西边看见四个学生提着个麻袋,正向我们的方向跑来,到近处一看是个人,满身的血。回到宿舍,我正好有个化工学院的朋友来看我,前一天住在我这儿。郭世英跳楼时,她正站在窗前梳头,看到一个东西从对面六号楼二楼掉下来,到了地上发出很大的响声,后来才知道是个人。以后我们就听说死者叫郭世英,是郭沫若的大儿子。华 夏 文 摘 增 刊  文革博物馆通讯(八十三)http://www.cnd.org/CR/ZK00/cr83.hz8.html 增刊 第二四二期 (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出版)比江畹铸的文章早6年发表]】现在这个作者在美国,她出面指出,所谓的跳忠字舞的同学等情节都是捏造。这个梳头小妹,是美国的作者在串联是认得的,当时住在她的宿舍。不可能同时有两个梳头小妹,还同时看到郭世英从楼上掉下来。也同样不可能,一个梳头小妹,同时住在两个人的宿舍,而且这两个人还相互不认得。
   
   
    基于江畹铸文章的真实性没有保障,我们通知了徐晓女士,她当然也不同意在国内刊物上刊登。
   
   
    令我们不解的是:谁是
    江畹铸?她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为什么给我们?
   
   
    江畹铸把文章给我们的最好解释,是如果通过了我们,就应该能够通过别的对郭世英不那么熟悉的读者。【我这里没有用欺骗这个词。因为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有郭世英的亲戚朋友,都不知道这个江畹铸,或这个小妹的存在。
   
    网络时代,如果作者不想现真身,应该被允许。但既然可以不现真身就可以在网络上发文章。我还是希望她能够出面回答我的问题:我对文章真实性的置疑是否有道理?对我提出的置疑,她是否能够反驳。
   
    "郭世英在农大的最后岁月"发表后,我们没有跟进。没有写评论,读后感。原来写的也扔到了字纸篓里。江畹铸应该明白,我们对她和她的文章有看法,而且她的神神秘秘的没有道理。时隐时现,而借口又十分勉强。
   
    现在我们回想起来,这件事的处理,仍然有点不寒而栗。因为如果我们认可了这篇文章,就是认可了一个如毛远新代表毛泽东一样的,郭世英的代言人,郭世英的最后岁月的唯一的见证人,如果她说郭世英曾经说过我们什么,我们有口难辩。当时正是曹天予和周国平的官司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
    。如果我们认可了这个江畹铸,认可她是郭世英最后岁月的见证人,就是认可了一个随时可以出示“你办事,我放心”的遗嘱的人。
   
    因为,就是这个神秘的江畹铸。时隐时现的,和我们,和我们原
    101
    中学的几个同学通过E-mail
    联系。而且,我们后来知道,她和曹天予联系,在X的官司上,居然帮助曹天于。李春光后来的替曹天于说话的文章,功劳应该就是这个神秘的江畹铸。这个故事我放在以后了。
   
   
    张鹤慈。
    27。10。07 墨尔本 _(博讯记者:张鹤慈) (博讯 boxun.com)

http://www.boxun.com/news/gb/pubvp/2007/10/20071029085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2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7247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03: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郭世英在农大的最后岁月】相关评论

评论主题:江畹铸:郭世英在农大的最后岁月(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匿名] 农大人 2006-11-23 07:56:46
   农大的许多同学和老师已经看到了江畹铸女士的文章。我听到的同学说,老一辈的人中,很多人还常常提起死在农大的这位中国青年的精英,非常惋惜。太久远了,希望能通过这个BLOG的启示,让知道真相的师生提供线索。

   [匿名] 陆文之 2006-11-21 11:22:19
   一直关注孙经武先生这个BLOG。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农大当年会有郭世英的牺牲?全不是偶然,这是时代的悲剧。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大家都要站得高些,抛除任何情绪化的东西,回到理性的讲台。我很欣赏孙先生为关心郭世英的朋友提供的这个讲台,可以让大家心平气和讨论,发表意见。我原来盼望园林隐者能勇敢站出来,说一番不同的见解,可是很失望,他不想再说了。为什么?恐怕只有隐者先生自己知道,我不好猜测。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说半截话,让听者难受。所有我还是真诚希望园林隐者把曾经想说的说出来,这才真的是君子。

   [匿名] 罗伟建 2006-11-20 11:40:18
   园林隐者要立地成佛,善哉!善哉!正如我的猜测,你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凡事不可勉强,你不说谁也没有办法。但历史就是历史,终究这桩悬案会水落石出的,我有耐心等。

   转载:"华夏文摘"增刊"第242期(2000年11月29日)。点滴
   1968年北京农业大学的的自杀风 ——清理阶级队伍的一段历史
   郭世英就是这时候自杀的。一天早上我们班早请示(早晨去毛主席像前背语录)回来,走到五号楼西边看见四个学生提着个麻袋,正向我们的方向跑来,到近处一看是个人,满身的血。回到宿舍,我正好有个化工学院的朋友来看我,前一天住在我这儿。郭世英跳楼时,她正站在窗前梳头,看到一个东西从对面六号楼二楼掉下来,到了地上发出很大的响声,后来才知道是个人。以后我们就听说死者叫郭世英,是郭沫若的大儿子,他被他们班同学毒打,熬鹰,实在受不了,就用反绑着的手拔开窗户的插销,跳窗户了,跳出来时头是向下的,所以才会摔死。后来他的尸体放在教学楼里老师站的讲台上。郭沫若曾亲自来学校看过,他的车就停在校医院和一号楼间,他提出要求验尸,以决定是自杀还是他杀。周总理也做了同样的指示,最后在学校验了尸才把尸体处理的。

   [匿名] 麦余苗    2006-11-18 00:47:13    转载自周国平BLOG:
   江畹铸女士:您好!    我看过周国平先生的岁月与性情,也全文看了周先生转载的您对郭世英最后岁月的回忆文章。我深深的感觉到,您,周先生,还有那些当时与郭世英同处一个时代并且有过交往的人们,冥冥之中,上天是赋予了你们某种历史使命的,您与郭世英那段并非平常的交往与友情,绝不是偶然,更是郭世英命运与那段历史中珍贵的一页。人生中许多的东西,生命,财富,平安,烦恼,痛苦,健康等等都会随着岁月而消失殆尽,但是我们的灵魂,名誉,良心却永远会被历史所承载,永远不会消失。郭世英,你们的同学和朋友,一个故去四十多年的人,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
   我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也不是你们那个时代的人。我只是从你们的文字,窥见了你们这一批优秀灵魂的风采。祝您和周先生等志同道合的同仁们能一起合力为历史和后人保留下一份忠诚与真实。
   真心的谢谢你们!    Kelly  

   [匿名] 麦余苗 2006-11-18 00:50:21 转载自周国平的BLOG:
   世英没赶上好时候,如果是今天也许会好一些,因为现在他是属于有背景的人。
   看完这样的故事,没有人会无动于衷。如果真的说要纪念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就让所有有良知的人别在重复昨天那样可悲的错误吧! 今天人们的观念开放多了,这值得庆幸。
   但强权和腐败仍然继续着他们的丑恶勾当。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仍然随处可见。虽然很多人对世英的经历感到悲痛和惋惜,又会有几个人看完世英的沉痛遭遇之后而改变自己做人的初衷呢。很多人在经历诸多的此类事件过后变的圆滑了,能学着象世英那样在任何时候都坚持真理吗? 看来在现实社会中,能有支持正义的心态就算有价值了,还是请大家回到现实吧,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勇敢的癞蛤蟆)  

   [匿名] 园林隐者
   2006-11-18 06:56:02
   淡看云起云落,佛祖自在心中卧,什么我都不会再说,南无阿弥陀佛。

   评论人:【旁观者清】 评论时间:11/17/2006 2:06:12 AM 打分:3分
   看问题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年轻人首先应当了解文革的大致情况,才能理解文革中的具体事例。当时多数人都在犯错误,今天你错,明天我错,今天整别人,明天挨整,后天再报复。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都应当心平气和了,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反思,澄清历史多方面的真相,切忌感情用事。现在讨论郭世英之死,也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前有来龙后有去脉,上有中央文革,下有不明真相的群众。事情还没搞清楚,就凭人的观点定取舍,岂不是文革遗风。背着黑锅的人,一定也有不少委屈,即便真有劣迹,总也会有各种前因后果,都搞清楚了,相当一部分人就会得到解脱。老是憋在心里,于己于人都不利。何况这也是知情者的一份历史责任。都说出来吧,让我们留给后代一份真实。

   评论人:【罗伟建】 评论时间:11/17/2006 12:57:04 AM 打分:3分
   旁观者清?不错,我们需要旁观者。我也反对一边倒,更反对一窝蜂。谁不让园林隐者说话了为了请他说话,孙先生专门开辟了一个BLOG,让一切想说什么的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你们听到孙先生说过一句“压制知情者”的话了吗?我们这些参加评论的人,对好对坏,对香对臭,自有判断能力。如果大家都说某件东西是臭的,而只一两人说是香的,我估计不是这一两人鼻子有问题,就是他们脑子有问题。您说说,园林隐者有什么胆量?如有胆量园林隐者説说1968年4月下旬你干了些什么。我料你不敢说真话。  

   转贴民主中国
   评论人:【罗伟建】 评论时间:11/17/2006 12:57:04 AM 打分:3分
   旁观者清?不错,我们需要旁观者。我也反对一边倒,更反对一窝蜂。谁不让园林隐者说话了为了请他说话,孙先生专门开辟了一个BLOG,让一切想说什么的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你们听到孙先生说过一句“压制知情者”的话了吗?我们这些参加评论的人,对好对坏,对香对臭,自有判断能力。如果大家都说某件东西是臭的,而只一两人说是香的,我估计不是这一两人鼻子有问题,就是他们脑子有问题。您说说,园林隐者有什么胆量?如有胆量园林隐者説说1968年4月下旬你干了些什么。我料你不敢说真话。

   转贴民主中国
   评论人:【旁观者清】 评论时间:11/16/2006 11:35:31 PM 打分:3分
   我反对一边倒,一窝蜂得不出真相。义正辞严摇顺风旗还不容易,逆水行船才需要胆量。
   看了所有的评论,真有价值的,唯园林隐者莫属。那些想压制知情人说话的人意欲何为?

   摘自 【周国平博客】
   [匿名] 江畹铸 2006-11-16 08:07:41
      周先生:你好!
   看到在你的BLOG上转载了我的拙作,很感谢你。我目前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探亲,用的是亲戚的电脑,看到朋友的来信,但常常出现乱码。我大约于下旬回到温哥华,用我自己的电脑总不会出现问题。   
   正如我的预料,我的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一些人的燥动,他们大概就是郭世英原来班上的(农大),这一点也不奇怪。但我的家人希望我们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想让我卷入更深的辩论或纠纷中去。对于一切质疑或批评,对于一切朋友的好意,我都将平和来对待,不再想说什么了。当然我不排除将来回到国内,亲自和先生,和孙经武、张鹤慈还有叶蓉青等先生或女士聊聊天,也许还会因此勾出些记忆深层的东西,但请谅解我现在隐姓埋名的苦衷。   
   你可以试试发我信,没准没有乱码呢。我的email号可以问孙、张先生要,并请你把此留言转给他们,谢谢!

   评论人:【罗伟建】 评论时间:11/15/2006 1:57:09 PM 打分:5分
   对不起,刚才我从周国平的BLOG上,转载了一位匿名者的评论。我认为正是我想说的,就转贴上去了。但我做了小小的修改,特此声明。如要看周国平的GLOG,请上如下网页:httpblog.sina.com.cnmzhouguoping

   评论人:【好文共赏(转)】 评论时间:11/15/2006 1:46:42 PM 打分:5分
   30多年前,那个曾经的北大哲学系的学生,郭沫若的儿子,饱受苦难的思想战士,最后一次久久凝望这个世界,然后坠落。我认为他是一个独立思考者。任何一个时代,独立思考者都承受着盲从者所没有的苦难。这包括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后者在他所处的时代尤为突出。郭世英曾经说哲学的宗旨是追求真理,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检验,对马克思主义也应如此。结果,从追求真理出发,他走向了怀疑马克思主义。为此,他陷入了苦恼之中,离校休学。从他的话中,就可以预料到他后来的结果,因为那时是疯狂的60年代。他习惯把客观真相反映在自己的头脑中,然后毫不避讳自己的思考,虽然那会带来直接的殉难。由于那时整个中国社会是苦难的,所以他是痛苦的,思考时常常有抑制不住的绝望。然后,他死了。被一群并不了解他,和他并无甚关系的人,却能坚持不懈地,以极其莫名其妙的仇恨,极其畅快淋漓的粗暴害死了。有人曾经这样说过:“弱者之所以善良,是因为他们没有作恶的能力”。一旦他们有了,好像就把千百年挥之不去的耻辱感,压抑感迸发出来,而发泄在同样受苦难的,与他们的苦难并无任何关系的人身上,从而获得快感。其狰狞可耻之面目,卑鄙扭曲之心态,实为天下之不耻耳。 ——我的心灵一直很孤独,这十几年来都作了思想的流亡者,人群中的异数,没有找到一块让我有归属感的土地。表面的平静与沉默下,是彻底的精神孤独与痛苦。在郭世英死去的这个校园中,特别是晚上一个人漫步时,可以感受到一种声音,透过千百万喧嚣的无意义的声音,在我的心底回荡。他,当然还在那里,始终彷徨着,只是再也找不到他的同伴了。那时一种没有休止的,悲凉的声音。

   评论人:【新屋】 评论时间:11/15/2006 10:58:10 AM 打分:5分
   罗伟建先生说得好,应该把江畹铸的文章发到农大的网上。我们在海外很容易看到愿意看的文章,国内不同。像这样的文章,又没有任何敏感的内容,应该在农大畅行无阻的。我是老农大的,听说过郭世英曾在母校学习,但我和他不同年代,未能谋面,遗憾!江女士的回忆很好,谢谢你这位校友。

   评论人:【邵吾平】 评论时间:11/15/2006 10:48:45 AM 打分:5分
   朋友从网上发给我这篇《郭世英在农大的最后岁月》,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我觉得这是一篇很感人的回忆录。严肃、真实,让我回到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郭世英,我没有见过,但我读到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他的鲜明形象,正义、豁达、热情和理智的闪光不同于一般人。现在网上有人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太平常了,因为当今已经不是那个“舆论一律”的年代,什么人愿意说什么,谁也管不着。但是,良心则另外。就以那位园林隐者来说,我认为他有阴暗的心里,说的话中散出腐烂的霉气。我倒盼望他能早日写出《我们眼中的郭世英》,看看他们是怎样看人的。

   评论人:【园林隐者】 评论时间:11/14/2006 11:35:20 PM 打分:3分
   既然江女士写了《郭世英在农大的最后岁月》宏篇大作,本人确实也不甘寂寞,也想凑凑热闹来一篇《我们眼中的郭世英》,这叫有来无往非礼也。但是否值得写,或者本主是否值得花时间去写,要看兴致了。当然如果我写,我会自己找地方帖上去,不劳孙张的大驾。对那位“元辰”先生说两句:你在北京吗?那么你到“郭沫若故居”(什刹海西面)去找馆长,馆里一定有农大当年“调查郭世英死因”的报告,报告里一定有你想知道的一切。你用不着跑农大到处碰壁。

   评论人:【罗伟建】 评论时间:11/14/2006 7:59:23 PM 打分:5分
   现在大家争论起来,这是好事,比大家都沉默好得多。几天下来,我也冷静多了,想提个建议。江女士的文章背景是北京农业大学,也就是当今的中国农业大学。我不知道农大的师生是否看到了江女士的文章,如果没有,我希望设法发到农大的网站上,请农大的师生一定要看看,看看当年在那个角落发生了什么事(此事请孙张两位先生来做,是责无旁贷的)。不能忘记过去,虽然忘记未必是背叛。江女士的文章已经在网上传开,具有一定的影响,反响很好。我不同意园林隐者对江女士的指责。她不愿用真名不见得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正如我善良的猜测,你这位园林隐者不想亮出你的真名,不就是担心“黑锅”砸头吗?我们不强迫你,你也不要强迫别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评论人:【元辰】 评论时间:11/14/2006 5:58:57 PM 打分:3分
   说得有理,令人同情。不想背黑锅,把你知道的真相说出来,就把黑锅挪开了,让该戴的人戴去。看来你或者你们只是执行者,责任有也不大。即便是农大革委会成员,追究责任也早就过了时效。现在你们的责任,只在于说明真相:“当年是怎么要对郭世英实行审查的”?问得好,这就是应该解明的问题,也只有你和你们才能解明。当时农大革委会与此有关的成员是谁呢?能介绍一下吗?希望他也像你一样能站出来说话,化名也好。不方便的话,我可以专程拜访。

   评论人:【园林隐者】 评论时间:11/13/2006 2:57:53 PM 打分:3分
   我是农大郭世英同班的,我沉默了多年,现在也想发表一点看法。我看了周国平还有许多人写的有关郭世英的文章。当然也看了这位江女士的大作,应该说江对郭世英还是相当了解的。现在大家的矛头都冲着郭世英班上的人来,我觉得很不公正。江在文中把我们班的人臭骂了一顿,好像还不让还口,太霸道了吧!当年是怎么要对郭世英实行审查的,可以问农大的革委会成员,我们班的人只不过是执行者。为什么你们“刑不上大夫”?拿我们小百姓开刀?我们已经背了几十年的黑锅,凭什么还要和我们没完没了?说不过去。还有那个孙经武张鹤慈,看看他们现在写的些什么文章,我敢肯定就是郭世英再世,也不会再和他们同流合污。时代不同了,我劝你们还是向前看,别老纠缠那些老账。至于江畹铸,我也想说一两句,你不就是那个泰国华侨吗?还自称过中学和郭世英是同学,骗谁呀!现在为什么说自己是四川人了?还把自己说成是70届的,掩人耳目而已。我们都知道你常和郭世英在一起,这没什么,但不要把自己伪装起来。伪装就有问题,什么问题你自己知道。

http://xsalon.digi2.jp/00/pinglun.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文革与当代史研究网

GMT+8, 2025-4-20 06:46 , Processed in 0.05469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